⑴ 唐卡的資料以及圖片和來歷
關於我唐卡的來歷
有很多師兄想要我介紹下唐卡的來歷 在這里我給大家把得到唐卡的故事告訴大家 我是搞測繪工作的 當時要經常在藏區從事工作.在十年前我們在四川甘孜的新路海(藏語玉龍拉錯) 就是格薩爾王妃珠牡的寄魂神湖搞測繪.發現在不遠處有一個喇嘛向我們跑來求助.雖然我不懂藏語 但是從他焦急的神態可以看到事情的麻煩 我於是跟著他到了他修行的木屋 發現屋裡躺著一個老喇嘛 在捂著胸口痛苦的呻吟 我立即明白過來 可能是心臟病發作了 因為我又看到他身邊有個速效救心丸的空瓶.於是我就返回駐地把我們配備的葯品拿來 因為我們長期在高原工作 速效救心丸和降高血壓和治感冒和咳嗽的葯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裝備.我把我的葯給了老喇嘛並且還給他一瓶熱水 慢慢的喇嘛的臉色好轉起來了
當時我們在那裡搞測繪要駐扎一個星期 通過懂藏語的同事我了解到 喇嘛是白玉人 他還有個叔叔也是喇嘛在德格印經院當畫師 專門畫唐卡 他接到叔叔去世的消息帶著侍者來德格清理他的遺物 他叔叔也是個成就者 把他生前畫的所有唐卡全部給了他 有一百八十幅之多 喇嘛從德格料理後事回來 就想在這里先閉關修行一陣子.沒有想到事先准備不足 治療心臟病的葯物沒有帶夠 導致那天突然發病 他說要不是遇到我 他很可能挺不過去.喇嘛十分激動的說 並且還說我是菩薩的使者.他的恩人並且提出要按照藏族的風俗要拿出一半的財物來感謝我 他說他沒有錢 只有他叔叔畫的唐卡要我拿九十張走 我告訴喇嘛說我不要 換了任何人遇到這個事情都會幫助他的 更何況我不是為了錢財救他.這時喇嘛侍者也勸我 一定要我收下.我還是推辭不要 這時和藹的喇嘛生氣了 說我不要就是看不起他 於是我只好收下這九十張珍貴的唐卡
喇嘛看我收下了 通過懂藏語的同事告訴我 這些都是無價之寶 要我好好珍惜 畫這些唐卡的原料全部是用黃金 白銀 珍珠 珊瑚 綠松石 瑪瑙等珍貴的珠寶和藏葯精心磨製調配的 有時畫一幅唐卡要半個月甚至更長 並且喇嘛還精心的選擇了三十張給我 說聽他叔叔的侍者說 這些都是由蓮師或者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親自現身加持的 當時在德格還引起了轟動. 年紀大點人應該還有印象
通過翻譯 喇嘛又告訴了我一些佛學的基本知識 然後我機緣成熟 我就認識了現在的上師 真正的走向了學佛之路
⑵ 一文讀懂唐卡繪畫流派與內容
唐卡被譽為西藏的「網路全書」。唐卡作為一種極具藏族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幾乎包羅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內容。其中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往往是關於本生故事、佛傳故事、曼荼羅、經變圖、知識、供養圖等方面的內容。另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唐卡繪畫流派對唐卡繪畫內容的表現也有不同的特徵。本文首先從唐卡的定義和起源開始,結合實際案例,詳細闡釋唐卡的繪畫流派與內容。
一 唐卡的定義
唐卡(藏文:,威利:thang-ka)在藏語意為「松樹」,是一種畫在布幔或紙上的畫像。唐卡也叫唐喀,系藏文音譯,它指用彩鍛裝裱後的一種卷軸畫,除了富有的名族特色的繪畫技巧外,他還融入了刺綉、貼花、織錦等多種藝術技巧,成為藏文化中集大成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 唐卡的起源
唐卡起源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去考證了,但是我們可以把唐卡作為一種藝術,從西藏繪畫藝術起源里,能找到答案。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西藏卡若文化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陶器上有黑彩繪成的三角折線和三角圖形,這些簡單的圖形被視為是西藏早期唐卡藝術的萌芽。另據《大昭寺志》記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後,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這就是藏族的第一幅唐卡。
三 唐卡的繪畫流派
西藏因為政治背景,佛教可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者因為滅佛,當時的作品幾乎很少流傳下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作品風格應該完全是印度式的。目前一般所說的唐卡都是指後弘期以後的作品。根據歷史背景與時代風格,可將後弘期以後到現下的唐卡風格略分為「外來影響期」、「本土畫派興盛期」、「畫派混淆與地方風格期」等三個時期。
第一,外來影響期。11-15世紀唐卡畫風主要受到外來影響,可以稱之為外來影響期。外來影響期主要表現為三種繪畫流派:帕拉或中亞流派、尼泊爾流派和漢地畫風流派。
第二,本土畫派興盛期.16世紀早期,西藏發展出屬於西藏特有的本土畫派,因此16-18世紀早期可以稱之為本土畫派興盛期。這一時期唐卡的繪畫流派主要表現為:勉塘畫派、欽則畫派、新勉派、噶瑪嘎畫派、司徒畫派、噶雪畫派和覺囊畫派。
第三,畫派混淆與地方風格期。由於交通逐漸發達,加上寺廟興建時會同時聘請多種不同畫派的畫家,不同畫派間相互交流,造成18世紀中葉以後就很難見到屬於純正畫派的作品,這些作品的風格很難以道統畫派來判定,但卻有明顯可以分辨的地方色彩,因此稱18中期-20世紀為畫派混淆與地方風格期。這一時期唐卡的繪畫流派主要表現為:昌都風格、德格風格、阿壩畫風、理塘(香格理拉)畫風、白玉畫風、青海畫風和蒙古畫風。
四 唐卡的繪畫內容
唐卡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把藏傳佛教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從繪畫內容上看,唐卡多表現為與佛像、菩薩像、說法圖、宗教寺院、宗教人物、宗教故事等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以唐卡為載體,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歌功頌德,來傳達他們的感人事跡,來感化世人為。唐卡的繪畫內容主要表現為:本生故事、佛傳故事、曼荼羅、經變圖、知識、供養圖等。
本生故事唐卡:本身故事來源於佛經,它講的是釋迦摩尼佛生前作為菩薩修行時故事。現在很多故事已經傳播開來,佛教徒認為像釋迦牟尼這樣的聖人,在修行成佛之前,經過無數次的善行轉世、無私奉獻、歷經磨難,最後才能修行能佛。所以也成為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用於教育和感化眾多佛教弟子。
佛傳故事唐卡:佛傳故事唐卡和本生故事唐卡的主要區別在於,本生故事唐卡是講述佛成道之前的故事,而佛傳故事主要講述成佛後傳揚弘法的故事。比如,現藏於雍和宮的《釋迦源流》釋迦牟尼端端正正地畫在每幅唐卡的中央,以說法印、禪定印、施願印、觸地印四種手印各做表現。突出了佛的庄嚴。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曼荼羅唐卡:曼荼羅起源於印度,他就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產物?――壇城,這類唐卡在藏傳佛教修行密法的時候要供奉起來,也可以說這類的唐卡就是一種宗教活動用具。比如宮藏《上樂金剛曼陀羅》圖,主尊上樂金剛也稱勝樂金剛是密修本尊之一。這類的唐卡給人以愉悅的心情,豁然開朗的感覺。帶給修佛之人無限的美好。
經變圖唐卡:經變是指將抽象的佛經文字內容繪製成具體的圖畫,也叫做變相,繪制經變圖的目的是想讓佛教徒更加淺顯易懂的領悟佛經。比如《釋迦牟尼佛神變圖》;特別是《六道輪回圖》講述了六道輪回,描述了輪回的基本的三毒六道輪回通過十二因緣無自在地在世間輪回的情景。生動形象的將人的三毒貪、_、痴用動物形象的表示出來;並且通過對比的形式表現了人的三毒帶來的後果,並且是怎樣將惡果輪回的。這類的唐卡將帶給人無窮的感慨和回味,去認真領悟佛經的道理,虔誠學佛,心中自然有明辨是非善惡的道理。
知識唐卡:知識唐卡實際上就是描繪欣賞或觀修、禮佛、積善祈願等宗教無關、而是一種實用性極強的掛圖。有些醫學和天文歷算唐卡。現在西藏藏醫學院圖書館里,掛著一幅描繪人體胚胎發育的醫學唐卡,形象生動地描述了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影響較大的還有《天體日月星辰運行圖》,把12生肖和九宮八卦聯系起來。這類圖運用於喬遷、建房、破土、祭奠等活動中,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
供養圖及其他:供養圖多以上司供養為內容。比如《上司供養資糧圖》色彩上比較純凈和沉著,人物也得和藹親切。其他宗教題材的唐卡中,也有表達佛教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主題的。總之也是??一種宗教文化。
五 結語
唐卡不僅記載了佛教的歷史、佛教的經文、佛教的禮儀、佛教的知識和醫學,更是佛教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工具。唐卡由於其內容豐富,構圖合理,色彩豐富等特點,往往可以帶給人心靈的震撼與愉悅。並且在唐卡的背後,是一代代畫師的辛苦付出,是一代代上司弘法利生的卓越功業,是一代代百姓虔誠的慈悲心懷。唐卡作為佛教的一直藝術形式,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吸收了各種優秀的畫法,融合了許多文明的理念,傳世唐卡,流傳的不僅是歷史,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498660的千手觀音唐卡:
⑶ 一次弄懂唐卡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唐卡(Thangka)又名唐嘎或唐喀,系藏文音譯,它是繪畫或刺綉在布、綢或紙上的彩色卷軸畫,是最富藏族文化特色的一個畫種,自第一幅佛像水影畫誕生兩千多年。這些佛畫作為皈信積德的福田,供奉唐卡意引導無量眾生進入解脫遍知佛果位。由佛、菩薩、本尊、空行、護法神及吉祥圖紋繪成的唐卡畫創造了眾生凈信妙境,破除煩惱智悲障垢,賜予今生後世的無邊利樂。
一、對佛菩薩的一種供養從而為自己積累福慧資糧田以期更好的來世;二、日常生活中,用於為故去的親人做解脫;三、實證修行中用做觀想的對象。(觀想自性為佛,第二層觀想「佛」的空性。從而達到證悟色空不二,佛我不二等高層次智慧)四、禮節性的交往中常用。
唐卡基本上脫胎於印度和尼泊爾山谷的畫風。現在的唐卡現存的定式造像成型與15世紀。漢文化,拉達克,尼泊爾三種文化共同的交融。本土宗教苯教造像在融入佛教過程中也影響了它的造像形式。
唐卡繪制:
1、磨布,做膠。
布的來源,印度細布,漢地稍糙一點的布。膠:谷膠,麥子青稞炒熟後再熬製成。很少用皮膠,因蛋白質成分太多製作過程更需仔細。成品膠是生膠和礦物顏料粉末的混合物。
2、上框。特製木框,講究輕,牢,不變形。
3、勾線,草圖。特別需要成熟的畫師才行
4、上底子(白色底子)
5、上色
講究上色的順序安排。注意下一步的染色中不要把輕色調的顏料蓋在上色時的重色調的顏料上。
6、染色
平染——常用於大色塊較大區域
條染——常用於山,石等背景
暈染——常用於表現特別細致的地方,花,主尊的肌理,水紋等
水染——沾水顏料而不是混合了膠的礦物顏料。快但是不細致美觀。
7、勾邊
考驗技法的純熟
8、開眼
金卡的製作過程:
1、磨製畫布,一般需要四天時間將一幅唐卡的畫布通過上漿、脫脂的方式製作好。
2、研磨黃金。將98金箔(即23K純金金箔)通過純手工方式研磨成可以用做唐卡繪制的金泥。(具體過程不方便做很詳細的描述)一般需要3天的時間完成。
3、在一張比較透明的蠟紙上繪制出這幅唐卡需要表現造像的各種線條。
4、將金泥均勻塗抹在唐卡畫布上,金泥的厚度以不透光為止。
5、將蠟紙覆蓋在金泥表面壓好,用一隻瑪瑙石特製的筆沿著蠟紙上的各種線條在金泥表面刻出唐卡的具體各種線條。
6、用硃砂在金泥表面進一步勾線,使得金卡的全部輪廓更加清晰立體。
7、用光滑的更細的瑪瑙石筆對金卡的細節進行局部的描繪,最後在特定時間對唐卡誦經並完成開眼的工作。
唐卡類型:
按表現內容可分為:
1、供養類型:佛菩薩護法按其階層和顧客的需要來安排他們在唐卡中的位置。單尊主佛,單尊攜弟子圖,極樂世界圖,108佛,三十五佛,十六羅漢圖等。
2、說教類型:本生傳,歷史人物的生平事件(米拉日巴的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
3、定式唐卡:皈依境(又稱資糧田),上師圖,蒙人牽虎,四福瑞,斯巴霍圖等等規定好的
4、法器象徵類:與寺院有關的一些圖案。專用法器的構圖。象徵類型的構圖中,用圖案表示文殊可以這樣:中間單劍表赤祖德贊,一邊雙鴨頭表兩印度大成就者,一邊雙頭鸚鵡表兩大譯師,底座蓮花表蓮花生,水火表戕害桑耶建成的毒火與惡水。整個圖表對文殊的大智慧的供養。
注意,佛的「身口意」可以通過「佛像,塔,經書」來表現。
5、專用唐卡:天體運行圖,葯用器械圖,葯理圖,
按藝術表現的外觀形式分
彩卡、金卡(純金,朱紅金卡)、黑卡
唐卡的鑒賞
1、布要做的好
膠水少,以後畫面會粉化現象;膠水多,起皮,皴裂,剝落。
這是決定一幅唐卡壽命最關鍵的因素。
2、是不是正確
1)人物描繪的比列與上色的色彩
2)傳承是不是有據可依
如觀音做主尊上方可以是阿彌陀佛,釋迦,某位法脈的大上師等,但一定不會是馬哈嘎拉這樣的護法神
3、有沒有相當的突破
人物造像與順序安排要嚴謹,但有很多地方畫師獨自創作是完全允許的。這部分的精緻也是決定唐卡品質的一個標准。
4、上色和染色用了什麼樣的技法
暈染越多的唐卡往往越美觀
5、色調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在規定允許的范圍內有新意,局部與整體是否和諧。
6、當代唐卡的畫派區別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是發展的。歷史上各個所謂畫派之間彼此都在相互交融吸收。青海吾屯的唐卡現狀。按地域比按畫派分別唐卡要合乎邏輯。印度尼泊爾風格(人物扁圓而壯,少見復雜唐卡),青海吾屯風格(繁復,重金,重彩,受漢地繪畫影響最大也最有活力和代表性。),拉薩及周邊風格(用金不純,勾線,暈染普遍比較粗,畫面稍清淡)。滇川風格(很簡單的造像,大幅及復雜唐卡比較少見
唐卡材料
礦物顏料,植物顏料,水粉顏料
顏料不決定唐卡的壽命甚至不決定唐卡的品質。
唐卡的現代意義
1、體現和諧。人與神。人與自身。人與外界(如壇城,斯巴霍圖等)
2、體現關懷。對道德底線的控制和保養。對他人生命狀態的慰藉。
3、審美價值。超驗是一種美。色彩,構圖等等。
4、實用價值。基於上三者帶來的優良的裝飾作用。
5、收藏價值。純粹手工。是藏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唐卡開光
只有經過嚴格意義上的上師(在法脈中,上師的地位是高於佛的,上師稀少珍貴。)做過對唐卡「身口意」的加持才是開光。開光是一種智慧的傳輸。開光,實證實修的人才需要將一樣宗教器物進行開光,並做觀想。寺院中一些特定功能的唐卡畫卷如曬大佛時用的唐卡一般開光。最中心的意義是,開光就是為了供養。不去做供養的,不需要做開光。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291126的白度母唐卡:
⑷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藏地,有一門精彩絕倫的藝術,這就是唐卡。
唐卡,藏語意思是能攤開觀賞的布絹卷軸畫。
為藏族人民設計創造了這種藏地最有特色的文化產物。
唐卡是一種可以移動的神像,它攜帶方便,不易損傷,易於懸掛,易於收藏,可隨時隨地觀賞膜拜,適應了高原游牧不定的生活,交通極為不便利的特殊生存環境。
唐卡最早出現的時代,是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藏族歷史史料里,記載了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班典拉姆」神像的傳說。班典拉姆也就是我們漢族俗稱的吉祥天女像,後來這幅唐卡被一位活佛作為核心藏班典拉姆神像腹內。
班典拉姆是藏傳佛教中八大護法神中唯一的女性護法神,是拉薩和大昭寺的護法神,也是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從這可以看出,唐卡在松贊干布時期就已興起,但真正開始並大量採用這一形式大約在明朝。
唐卡的內容種類極為豐富,有佛像、菩薩像、神像、說法圖、示教人物、歷史人物、宗教寺院、教義、風俗、醫學、民間傳說、佛經故事、神話、寓言以及重大事件等。從整體來看,宗教特色濃厚,反映宗教內容的畫卷約佔80%以上。
唐宋時期的古老唐卡保存下來的不多見,在薩迦寺存有一幅叫做《桑結東廈》的唐卡,上畫三十五尊佛像,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推測可能是吐蕃時期的唐卡。同時代的在布達拉宮中保存有三幅。
唐卡,雖然受宗教題材的限制,內容多雷同,然而製作時,並不以一個模式為標准,同樣的題材,經過不同藝人的創作,無論從形式還是構圖都有所不同。
唐卡的構圖,必須以《造像度量經》中的要求為准則,嚴謹、勻稱、豐滿,以虛濟實,活潑多變,優美多姿,反映社會歷史生活習俗,以及天文歷法和藏醫藏葯等。
按底色,繪畫唐卡義分為彩色唐卡、金色唐卡、硃砂唐卡和黑色唐卡等幾種。繪畫唐卡的繪制通常在准備好畫框、畫布之後,一般都要經過打草圖、勾墨線、敷色、暈染,用色線再次勾線、暈染、上金、開眼等過程。線條和色彩的有機組合和奇妙變化是繪畫唐卡的主要技法。
金色唐卡和黑色唐卡別具一格,獨具特色,其特點是長於線條的運用,效果類似於白描。在這兩種形式中,底色通常為大面積的單色,即金色或黑色,而造型則全部用白色的線條勾勒而成,造型在底色和線條的對比之下格外醒目,具有三維立體空間效果。線條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體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令人嘆為觀止。
繪制唐卡,工序復雜而考究。第一階段是開始備料。第一步,選布;第二步,上框;第三步,鋪底;第四步,打磨。一般唐卡以亞麻布或毛布為底色,絲綢的則為最珍貴。作畫之前,先用麻線穿緞底布的邊沿,將其綳撐在特別的木架上,再用動物腦和高原上的一種細白泥粉調和成糊狀物均勻塗底布,消除所有洞孔,抹勻後即用蚌片將糊狀物刮平磨亮,待底布完全乾燥後方可作畫。先用炭條起紋,繪制圖像之輪廓,一般是先里後外,將中間主圖像畫成後再繪四周的附著部分。
第二階段是繪制:第一步,確定畫面中心點;第二步,起畫稿;第三步,勾黑線;第四步,著色(著色步聚:1、繪制唐卡採取重彩法和淡彩法;2、先著深色,後著淺色;3、先著衣服顏色,後著面部顏色):第五步,色復線;第六步,描金;第七步,書寫文字說明和編號碼。
繪制唐卡所用的顏料都是不透明的礦物及植物原料,再按比加上一些動物膠和牛膽汁。由於原料配方科學,加之藏區氣候乾燥,繪制的唐卡即使上百年也光艷明亮如新。
第三階段是裝襯:第一步,用綿緞鑲邊;第二步,為遮擋灰塵,保護唐卡畫心,在唐卡正面加一道遮幔;第三步,裝天桿;第四步,上畫芯。
第四階段是舉行開光儀式,方告唐卡正式啟用。
就質地而言,分為布、絹、紙幾種。彩繪顏料以金、銀、硃砂,雄黃等礦物顏料為主,植物顏料次之。一般唐卡為豎長方形,中央的畫面稱為「麥隆",畫面四周用彩緞拼成,其紅黃框稱為彩虹,是精靈之氣的象徵。兩端加硬木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為了保護唐卡畫面常新不舊,通常用絲綢幔子覆蓋,觀賞時揭開,幔子上有兩條等長的綵帶,藏語稱「隆南」。有些唐卡畫面以下中間部位鑲有稱為「通久」的紅色方形綢緞。長度一般為一米左右,寬六七十厘米,極小的僅有幾十厘米,無裝裱。最大的有五六十米,寬三四十米。
唐卡的結構一般可分三個部分:中央為本尊,亦即信徒所供養的對象,本尊的上方為空界,下方為地界,亦稱凡界。布局中有的以單幅表現一個主題,有的則以具有藏族特點的「之」字形拼成。大部分採用對稱手法,接近平面展開式,布局生動而不亂,每幅唐卡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有單幅的,亦有幾幅聯成或幾十幅聯成的整套故事,如釋迦牟尼傳。
唐卡中還有另一種現象,即自然科學方面的註解圖,如布達拉宮收藏的天體運行圖,行星分別田有象徵二十天宮的動物圖形均按各自的軌道有規律地運行。在羅布林卡收藏的有一套藏醫葯唐卡,共六十幾幅,包括醫學原理、人體結構、經絡穴位、醫療器械、各種葯物,這在世界醫葯史上也是罕見的。
在藏地,人們把唐卡畫師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
有一個名叫多巴扎西傑波的畫師,他的兩個弟子,一個叫勉拉頓珠,在15世紀中葉開創了勉唐畫派;一個叫欽則欽莫,開創了欽則畫派。除了這兩派,最有名的還有噶瑪嘎孜畫派,創建者一般被認為是活躍於16世紀下半葉的南喀扎西。
當前唐卡畫派主要有:
尼泊爾派:流行於11至13世紀。由松贊干布迎請赤尊公主進藏,跟隨公主的尼泊爾藝術家帶入西藏,有濃烈的尼泊爾極暖色調的特色,畫面中央的主尊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他協尊和眷屬菩薩安排在四周整齊的小方格理,造型古樸簡單,身段比較單純拙樸,飾物沉重感很強。
齊崗派:創始人是雅堆·齊烏崗巴活佛,流行於13世紀的衛藏地區,該畫派吸收了尼泊爾畫派的畫風,是吐蕃藏傳密宗後弘期的分治時期的藝術,以憤怒相佛像為最大特色。身材矮小,頭部非常碩大。人物繪畫造型自然流暢。 裝飾比較縝密,筆觸細膩,主尊所佔的畫面部分很大。周圍背景空間比較小。背景以紅、綠、藍三種顏色為主。
欽則派:創始人是貢嘎崗堆.欽則欽莫,流行於15世紀的中後期。畫面中出現了花青石綠、重彩工筆的內容,出現了青綠山水構圖的表達,雲端勾線的細膩,都是吸收了漢地明代山水風權的顯現。
噶赤派:噶瑪噶赤畫派的創始人是公元16世紀出生在雅堆的南咯扎西活佛,是吸收了大量的漢地風格的唐卡,也是當時的宮廷畫派。畫中人物完全沉浸於優雅、浪漫之中,人物比例完善,擁有美妙的藝術意境。
勉唐派:創始人是勉拉頓珠,是15世紀以後影響最大的唐卡繪畫流派。由於17世紀的曲英嘉措發明了唐卡繪畫中的度量經,用度量單位繪畫唐卡。以畫師自身的手指長度為比例,使得佛肖像出現了規制,適應當時對於大量佛像唐卡的需求供應。
唐卡的畫法採用單線平塗,成像庄嚴肅穆,體態勻稱,人物舞蹈形態活潑,婀娜多姿,形象栩栩如生。如果繪制的是歷史故事和風俗畫,則採用俯瞰式透視法,人物和建築物的背景以幾何結構描示,有強烈的裝飾性。 色調或濃烈、或典雅、或富麗、或清淡,筆法古樸、細膩。
描金勾銀是唐卡的特殊技法,除常用細如發絲的線條勾勒外,還喜用局部整塊塗金等多種手法,使畫面顯得富麗堂皇、燦爛奪目。
畫唐卡前,畫師就得沐浴更衣,焚香禱告,靜下心思,把自己調整到最虔誠的心境里。
每幅唐卡背後,展現的都是畫師的心性。
⑸ 唐卡的種類
1、按內容:佛像唐卡、傳記唐卡、歷史唐卡、神話傳說唐卡、教理唐卡、天文唐卡、歷算唐卡、藏醫葯唐卡等。
2、按大小:巨幅唐卡、普通唐卡、小幅唐卡。
3、按材質:刺綉唐卡,用各色絲線綉成,這種唐卡堅韌耐用,不易毀壞;緙絲唐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在圖案需要編織處,用經線交織而成,雕石鏤木等具有立體效果。
4、手繪唐卡又分為:彩唐(白底,用各種色彩繪制)、金唐(金色背景)、銀唐(銀色背景)、紅唐(紅色背景)、黑唐(黑色背景)。
(5)簡單唐卡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唐卡被人稱為「藏文化網路全書」,其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建築、醫學、天文、歷算等領域。
其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這種唐卡一般中心位置描繪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主體,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
每幅唐卡畫一般描繪了一個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也不受遠近透視關系的影響,構圖均衡、豐滿、多變 。
⑹ 請大家幫忙看下這張唐卡是真的嗎 價格大概能多少 有收藏價值嗎謝謝
此卡題材為格魯派皈依境唐卡,初看符合儀軌。圖片質量不高,看裝裱和色彩應為現代工藝,收藏價值不高。僅供參考~
⑺ 給我一張橫幅形唐卡的圖片啊
我店裡中格的尺寸是72*91厘米的
⑻ 什麼是唐卡
唐卡:藏語,簡單地說就是西藏的卷軸畫。
唐卡是用彩緞裝飾成的一種卷軸畫,多數是在布面、絹面和紙面上進行彩畫,還有許多刺綉、織錦、繹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
唐卡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吐魯番時期,據《大昭寺志》記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後,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達賴喇嘛在其《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中也明確的記載了此事。
(8)簡單唐卡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唐卡「畫作的題材介紹:
唐卡的題材、內容包羅萬象,除以佛教為主外,歷史、民俗、天文、歷算、藏醫葯、人體解剖圖等皆可入畫,具有宗教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被國內外人士稱為「青藏高原的大網路全書」。
唐卡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著中心人物,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
每軸唐卡畫一般描繪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不受遠近透視關系的影響,安排得生動活潑,把整個畫面統一在一個大的基調上,使構圖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