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22最火日系短發 女生日系短發發型推薦
短發一直深受大家的歡迎與喜愛,短發既可以帥氣個性,也可以甜美可人,短發發型風格也分很多種,日系風格一直很流行,那麼下面就由的我來為大家介紹2022最火日系短發,女生日系短發發型推薦。
2022最火日系短發
稍帶有內卷的弧度加上奶茶咖啡棕色系頭發,洋氣又甜美呢!
這款發型就稍微短了一些,但是卻是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的款式哦!干練又帥氣的樣子,瘦臉mm絕對能夠一試!
這樣露出一隻耳朵的款式格外迷人有魅力,搭配好看的耳飾更是耐看啦~
蓬鬆感滿滿,輕盈空氣感惹人愛!
發尾外翹,俏皮又可愛哦!
干凈整潔又青春,乖乖女的必備發型啦!
這款發型也是非常實用耐看的,不但日常還特別洋氣!
好想馬上帶著圖拿給發型師剪剪剪啊!有你喜歡的短發造型嗎?
小清新日系短發發型圖片
柔順的好發質是至關重點,飄逸又蓬鬆,讓發量看起來更為豐盈,造型簡單卻不失時尚感哦!
內扣式乖乖女發型,甜美可愛的你一定會很適合啊!如此簡單,卻又是那麼好看!
這款發型顯得氣質超級好,很適合職場女性呢!無論是夏天還是秋冬季節,都很耐看~
喜歡日系風的你,怎會不愛這款呢?金棕色系的染發,非常抬膚色哦!不過這些比較淺的發色,一定要注重多護發哦!
小顏妹紙可以嘗試這樣的發型哦,顯得五官非常立體好看!
及眼斜劉海搭配不對稱短發設計,給人的感覺超甜美,咖啡色頭發讓皮膚看起來更白皙,簡單設計但不失時尚。
女生留什麼發型好看
菱形臉
特點:相對來說,菱形臉的人長得比較立體,鏡頭上比較容易討巧,但現實生活並非鏡頭,菱形臉的人大都臉型中段較寬雙頰凹陷,顴骨是臉型最寬處,下巴較窄。這一類的臉仍然屬於臉形偏大的那種,往往給人苦命的感覺,運用偏立體的剪發構造來改變它並不會太難。
造型要點:
1.寬顴骨是菱形臉最大的特點,最好可以盡可能修飾一下這個特點,比如利用較長的前發來修飾較寬的顴骨,前發份量要足,同時要避免在發型中修出縱長的線條或者直線條,最好是在側面燙出發卷或波浪。寬顴骨會讓人看起來很硬,而富有蓬鬆感的形狀則會帶來可愛的感覺,搭配一下會更好。
2.避免中分,中分線會使臉型顯得更加細長,更加硬化,要盡可能用稍長劉海遮住額頭,根據自己頭發流向在左或右側做出偏分發線,斜向梳理,這樣可使視線隨著發絲的流向移向側面,偏長的臉形會被修飾得圓潤一些。
3.如果你的臉夠瘦削,那麼頭發盡量側分,轉移別人的水平視線,讓視覺上臉部加寬些。注意在臉部周圍進行削剪,最好可以燙出彎曲的發卷,打造通透的空氣感,層次要低一些,讓臉形更立體而非高顴骨。
4.總之,菱形臉最適合的發型就是飽滿的劉海和後腦勺,能夠和線條明顯的臉型中和,看上去更可愛哦!
圓形臉
特色:你的臉頰會比較圓,下巴線條不夠明顯,顴骨區偏寬,腮紅位置的臉頰豐滿,下巴較短。
造型要點
1.圓形臉比較適合梳垂直向下的直發,因為卷發會增加臉兩側的體積,臉形便更顯大,直發的縱向線條則會在視覺上減弱圓臉的寬度,發型對臉形的修飾也體現在耳前的直發上,它可以達到修飾圓臉的效果。
2.破壞圓臉的輪廓性,便要在改造其長度上想辦法,讓它看起來不再是圓的。最好的方法是讓頭發更豐盈,增加發頂的高度和飽滿度,這樣在視覺上可以將圓臉拉長。
3.在發旋的相反一側做出分發線的,可以增加頂部頭發的高度,突出縱長的輪廓,從而掩飾圓圓的臉型。
在劉海的位置注意做好分法,對圓臉的人來說,偏分可以突出臉部的縱向線條,是最佳分法。
4.圓形臉的mm不管是在盤發還是梳鄰家女生頭,想這種頭頂增加裝飾,拉長頭部線條的方法是最適合圓臉女生的哦!
橢圓形臉
特點:形似鵝蛋,故又稱鵝蛋臉,是一種比較標準的臉形,好多的發型均可以適合,並能達到很和諧的效果。
對於顴骨較明顯的鵝蛋形臉,可把頭發捲成或燙成波浪狀,也可把頭發修剪成半長發或短發,以突出成熟感。
同樣是短發,如果你想要更俏皮或者是減齡一些,可以剪短耳朵以下的頭發,讓碎發來點綴出古靈精怪的感覺。
鵝蛋臉已經近乎完美的臉型,如果恰巧你的眼睛也很精靈,不妨留隨意感一些的發型,既不是工整的齊劉海,也不是定義上的中分,像明星舒淇一樣隨意自然的發型。
把全部的頭發紮成馬尾,露出引以為傲的笑臉吧,清爽又活潑!
臉盤兒較大、額頭較寬的大鵝蛋形臉的人,可利用劉海來修飾額頭部分,同樣會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
梨形臉
特點:形似「梨」,又稱正三角形臉。正三角形臉的特點是下齶骨凸顯,頭頂及額頭偏窄,額頭鬢發較長,下鄂部較寬,如果發型沒有做好修飾,看上去便像一個正三角形。
造型要點:
1、劉海可削成垂下的薄薄一層,最好剪成齊眉的長度,額頭被遮住又有隱約的閃現,可以使窄額頭在視覺上不那麼明顯,而寬寬的下巴也不會因為劉海的存在而更突兀。
2、記得要用較多的頭發修飾腮部,可以做成學生發型、齊肩中長發,但不宜留長直發。
3、如果一定要長發的話,應首先把窄瘦的額頭用劉海掩飾起來,再留齊肩的中長型發式,避免將頭發中分。
方形臉
特色:方形臉屬於不大好打理發型的臉形,這種臉形頭圍較長,雙頰偏豐滿,整體上看臉型較寬,腮骨明顯與額頭寬度近似,下巴又比較短。別擔心,盡管方形臉的發型不易打理,卻不代表我們沒有把法處理它。
造型要點:
1.方形臉可以梳一款低層次的彈性燙bob發型,利用大側分流海和左右不等長的輪廓,製造出不對稱的重量感,破除方臉形狀,也讓臉型更立體,腮骨處則以內彎的發束來修飾臉型。
2.方臉的人最在意自己寬寬的腮幫,修剪出長短錯落有致的劉海可以轉移視線,讓腮幫不再成為突出LOGO。另外,注意在耳後稍微加一點頭發,對改變視覺效果亦十分有效。
3.在形狀上減少稜角感,塑造圓潤的外形輪廓。腮幫突出的臉龐,容易給人稜角分明的強硬感覺,所以要用較圓潤的外形輪廓來營造親切柔和的氛圍;修剪出稍薄的頸部頭發來締造柔和效果,所以長度不宜過短。劉海要旁分,讓線條柔和一些。
4、記得讓頂部頭發蓬鬆,從視覺上拉長臉部輪廓,同時要將劉海梳向同一側,使前額變窄,並且別剪太短的頭發,要側分並長過腮幫,使臉型變得柔和。另外還可用不平衡法來緩解,因為每個人的臉長得並不勻稱,某一邊要比另一邊漂亮,側分頭發可偏向漂亮的一邊,將頭發盡量往一側梳,造就不平衡感,可緩解四方臉的缺陷。
長形臉
特點:長方形臉型上下的落差較大,橫向距離又小,且額頭較寬,所以擁有這款臉形的人比較需要給自己的面部輪廓增加一些寬向資本,免得被人認為脖子上長了一把刀。
不少長臉美眉喜歡用直發的劉海,齊劉海的確可以修飾額頭,但要記住要將齊劉海吹出一個完美的彎度,才能讓臉型線條看上去更飽滿,服帖且豐盈的秀發讓臉部線條圓滑,是很聰明的視覺轉移法。
將劉海的長度剪短,並且做一些紋理豐富的造型,然後做出兩側蓬鬆捲曲的頭發,突出強調下顎的蓬鬆發卷,讓臉型更加圓潤。
倒三角形臉
特點:臉型長度較寬度更為明顯,下巴較尖,頭圍比較寬,容易給人嚴肅感。
造型要點:
1.頭部兩側突出比較明顯的話,可以修剪出短且寬的圓潤劉海,以突出頭型的縱深感,使頭部兩側突出的部分不至於過分明顯。
2.做出縱長輪廓的同時,剪短頸部頭發,讓頭部兩側突出較明顯,突出秀氣的尖下巴,塑造俏皮可愛的形象。
3.適合燙出的波浪卷發,臉部周圍如果是直發,就會更加突出長長的臉型和尖尖的下巴。因此用圓潤的曲線將臉龐包圍起來,使整體輪廓是橢圓形狀。
4.一般倒三角臉型的人頭部兩側比較突出,但下額處又較窄,修剪時注意在下半部修剪出層次,用圓潤的形狀來遮掩突出明顯的部分。
5.頭頂兩側頭發要有重量感,適合BOB頭。
夏天女生剪短發熱嗎
紮起來會更涼快一些,頭發放下來,即使是短發,也會容易覆蓋在頭皮上,汗液沒有那麼容易排出,帖在頭皮,還會容易滋生細菌,在發根處長小粉刺,
其實熱不熱不在長短,重要是如何處理。我的頭發也多,每到夏天就打薄,長短時都會這樣。
如果是頭發比較多的話,夏天留短發最好不要剪成比較短的齊發,那樣的話,發梢就會在脖子里扎來扎去,特別難受。
『貳』 寸頭和平頭分別是什麼樣(要求帶圖)
平頭更短一些,寸頭是頭頂會留一寸的頭發。平頭幾乎接近光頭,只留1厘米不到的樣子。
1. 寸頭:指短發平頭板頭,其"寸"是指一寸以內,特指很短。把頭發剪得過短,就會出現這種發型。顯得很精神。
拓展資料
平頭是理平了,留下3厘米的頭發也是平頭,寸頭概念比較強,用手抓不起來就是了。
寸頭比平頭長一點,哪個好看姑不討論,其實這兩個基本上差不多就是在頭頂的地方不同,平頭比較短些哦!這款頭型平頭打造還是比較好看的!
平頭四周鏟青(見到頭皮),頂留一厘米;寸頭可叫針刺頭,像碎發,頂留一寸用疏發剪剪疏,各有好看的點哦!
『叄』 2021年流行的「鎖骨卷」發型9款,既洋氣又減齡,適合35-50歲女人
俗話說得好「換頭如換臉」 ,一款好看的發型的確會成為形象變美的枷鎖,為你的時髦造型錦上添花。尤其是到了中年的女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膠原蛋白的流失,建議發型盡量以「減齡」為主,才更能 襯托出年輕的氣息。
別再讓黑長直發禁錮了你變美的靈魂了,廉價又不好看,也別剪像袁泉這種超級短的「假小子」發型了,畢竟這種超短發,很考驗五官和氣質,一般人很難駕馭。
那什麼發型好看又減齡呢?一組迷人的鎖骨卷發帶著變美的心聲滾滾而來。本期就和大家分享鎖骨卷發造型,優雅又上檔次,款款都顯臉小,值得中年女性參考借鑒。
1、波浪柔軟的鎖骨發型
這種發型的特徵就是發束蓬鬆並且微卷,巧妙利用菱形卷打造大波浪,讓臉部看起來更整潔顯臉小,平衡光澤和動感都十分好看。整個發型給人利落大方的感覺,職場女性也值得參考。
適合臉型:圓臉/臉長/方臉
2、防止頑固頭發蔓延的收縮頭發
這種發型對於頭發多而厚的頭發太友好了,隨著頭發的生長,不斷削薄,直到輕盈舒適為止。頭發末端變得更卷,形狀由梨花頭般收縮形式,並且在頭頂處打造蓬鬆感。
適合臉型:圓臉/臉長/倒三角
3、斜劉海燙鎖骨發型
整體發型是平卷燙發,營造出漂浮的、彈簧般的輕盈感。這頭發的關鍵是劉海的燙發。燙發醪液的長劉海,讓頭發流動起來。如果你的頭發柔軟,覺得掉發嚴重,頭發越來越少,可以嘗試這種發型,劉海 大膽斜向流動的短邊部分,營造出造型柔和的氛圍,好看。
適合臉型:圓臉/底座型/倒三角
4、立體緊縮效果的鎖骨發型
對於額頭高,突出等問題缺陷的中年女性,有劉海比沒劉海更能修飾臉型。發型的特徵就是剪一個稍微短一點的層次感,使頂部的發束落在耳朵下方並提高音量區域。與圓劉海一起有提升視線的效果,給頂部立體感和提拉效果。
適合臉型:圓臉/倒三角形/長方形
5、C字外翻鎖骨發
這種發型的發梢隨意移動,給人一種明亮隨意的印象。只需剪掉5厘米,頭發的尖端就會自然地從肩膀上彈開,創造出休閑的隨意運動。調整內側的頭發量,使其具有更收縮的形狀。將劉海保持一個長度,以免腫脹的頭發散開。如果你剪掉下巴的長度,就會增加前面的柔軟度,散發出優雅的光澤。
6、C字內扣鎖骨發
只需修剪頭發末端即可輕松拉伸的有凝聚力的形式,將發梢剪掉約1至2厘米,由外頭發狀變為內裹狀。通過讓它看起來像一個橢圓形的輪廓,它變得更有凝聚力,更容易從這里長出頭發。發梢和發側蓬鬆的造型避免了孤單的印象,讓你在保持華麗的同時轉為半長。
7、 立體菱形鎖骨發
這種發型最大的特徵就是在臉部周圍上有「小切口」瞬間改善蓬鬆感。覆蓋面部線條,同時為頭發末端增加厚度,像長劉海、下巴、發梢,加上三個階段的「步驟」,只改變臉部周圍的區域。擺動的頭發流動會增加頂部和臉部周圍的頭發量。此外,菱形的輪廓自然地掩蓋了令人擔憂的面部線條,修飾臉型,增添氣質。
8、 華麗氣場小燙鎖骨發
用燙發控制頭發的流動。反向纏繞燙發以獲得柔軟的彎曲形狀,長度剛到鎖骨位置,散發華麗氣場。在發梢的中央放一層並准備一個切口,以便它可以通過燙發輕松移動。在頭發表面產生華麗運動的同時,它是反向纏繞,很容易給人一種整體的統一感。蜜蜂的底部被捲成扁平狀,為整體增添了空氣感。如果你用燙發做一個柔軟的曲線,你將擁有一頭既蓬鬆華麗,又亮麗優雅的發型。
9、空氣劉海鎖骨發
隨處可見的休閑「菱形」發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 時尚 感,並且輕薄的空氣劉海,具有少女般的清純 時尚 感。因為它是菱形,這是一種忽略趨勢使頭發末端變軟的方法。在頭發的末端留一些粗細以配合現代服裝,並調整面層,使體積出現在松鼠旁邊。即使劉海向下,它也能通過營造一種透明感來支持臉部周圍菱形的印象。兼具提拉效果和 時尚 感的款式,值得中年女性參考。
好了,今天的文章在此結束,以上9款發型,既洋氣又減齡,無論是職場女強人還是家庭主婦,都適合,在炎熱的天氣中既清爽又休閑,你喜歡哪一款?收藏起來剪一個吧
『肆』 隋唐男子發型
隋唐五代冠帽(圖)隋唐五代冠帽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型,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左1圖為巾子(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實物)。左2圖為「平頭小樣」巾子(四川邛崍石雕)。左3圖為「英王板踣樣」巾子(陝西咸陽出土陶俑)。左4圖為「開元內樣」巾子(陝西西安東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冠帽(圖)隋唐五代冠帽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型,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左1圖為巾子(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實物)。左2圖為「平頭小樣」巾子(四川邛崍石雕)。左3圖為「英王板踣樣」巾子(陝西咸陽出土陶俑)。左4圖為「開元內樣」巾子(陝西西安東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之一(圖)隋唐五代皇帝服飾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儉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修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了隋煬帝即位,崇尚奢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期將冕服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此圖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
唐代文吏冠飾(圖)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冠帽有襆頭(由起初一塊包頭布逐漸演變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腳的完美造型)、進賢官(為歷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平巾幘及武弁(平幘巾與武弁是同一種冠式,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頭上的布,後成為只能罩住發髻的小冠,即平巾幘)、籠冠及貂蟬(將貂尾插在平幘巾上,平幘巾外罩籠冠)、武士冠(在幘上戴一種雄雞冠)、通天冠及進德冠(通天冠是級位最高的冠帽,與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等。本圖左1、2、3為戴武士冠、平巾幘、武弁的文吏(長安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右1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陽出土陶俑)。
『伍』 今夏最流行的15款發型 誰扎誰好看!
【導讀】:夏天怎麼扎發型好看?現在流行的扎發有哪些呢?最新流行發型推薦,15款扎發技巧幫你各種造型,時髦又拉風,總有一款適合你。
交叉馬尾
打造point:
簡單又優雅的變化馬尾造型,首先將耳後附近的頭發捲起,左右交迭後再用橡皮圈固定即可。
半扎發
打造point:
半扎發其實真的是一個非常方便的發型,而且沒有發長限制,短發、中長發還有長發都很適合,抓起上半部的頭發(或者長劉海)再用橡皮圈簡單的圈出一個小丸子就可以了!
編發半扎發
打造point:
變化式的半扎發,一樣先抓起上半部的頭發(或者長劉海),然後由三股辮起頭,接著預留一些空間紮起小丸子,青春俏皮感覺對大大加分!
旋轉編發
打造point:
總共將頭發分成三部分,(中間預留最多發量),耳後旁的兩綹頭發先做旋轉然後暫時用橡皮圈固定,中間的頭發編程三股辮,之後再將左右的兩綹當作發圈纏繞在三股辮上就完成拉!
打結馬尾
打造point:
這個發型比較適合沒有打層次的女孩們,首先將頭發分成兩大邊,然後旋轉先後打兩個結,最後再用橡皮圈固定,然後把露出的部分塞入其中的一個結里。
螺旋馬尾
打造point:
遠遠地看可能以為是普通的馬尾,近看一點才能發現到它的巧思,首先先紮起一束高馬尾,然後分成三等份,左右兩等份分別向內側旋轉包住中間的部分後用橡皮圈固定,重復此動作大約兩大三次就完成了。
旋轉盤發
打造point:
頭發有嚴重自然卷的女孩可以參考看看這個發型,預留前額頭發的部分,後方大量的卷發先往內旋轉後再往前側用發夾固定,剛剛預留的頭發可以再抓蓬一些看起來更為自然。
泡泡馬尾
打造point:
泡泡馬尾,顧名思義就是有著像泡泡一樣可愛、同去的造型,將馬尾分成很多節然後用橡皮筋固定,固定之後每一結再拉蓬就完成了。
扭轉低馬尾
打造point:
利用三等份扭轉的低馬尾組合而成,除了可以讓你的後腦看起來更蓬鬆之外,也比起綁成一大束的馬尾更有風格。
立體短發
打造point:
運用小發夾將頭發固定在後面,不需要太過整齊,利用頭發本身的線條,打造立體的發型。
花苞頭
打造point:
原來包子頭還可以這樣綁?!將頭發分成兩束後打一個結,一邊的發束扭轉成髻固定,另一邊也以同樣做法,就成了像花朵般的包子頭。
雙結馬尾
打造point:
我們討厭頭發打結,但這種打結式馬尾我們卻很喜歡,它不但時髦,而且真的很簡單,只需要打上兩個結再固定,就完成了。
麻花辮盤發
打造point:
先將頭發編成左右兩股麻花辮,再將麻花辮打結後捲起固定,低包子頭又有了新的變化。
編發發圈馬尾
打造point:
利用三等份扭轉的低馬尾組合而成,除了可以讓你的後腦看起來更蓬鬆之外,也比起綁成一大束的馬尾更有風格。
編發半束發
打造point:
運用小發夾將頭發固定在後面,不需要太過整齊,利用頭發本身的線條,打造立體的發型
『陸』 清朝秀女妃嬪的發飾名稱和發型名稱。 越多越好,列舉什麼秀女用什麼,皇後用什麼。我寫小說用。謝謝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麽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沈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24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支很美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鼉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裏,她又給了隆裕。降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裏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頭花是簪發展而來的首飾。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由於滿族婦女發式是由軟翅頭發展到兩把頭,進而成為架子頭,最後產生大拉翅,頭上的發式也越來越寬大.於是一種覆蓋面較大的頭飾——頭花,便應運而生。頭花大多由珍珠、寶石為原料,因此,需要一個穩定的依託,即在簪的基礎上做了某些相應的改動。如在針梃的頂端焊一個十字形橫托,並於十字橫、豎交叉點做頭花的主體。起裝飾作用的花草枝葉、鳥獸蟲蝶、吉字祥符等環抱四周,簇擁著主體。這樣互相搭配既使構圖的主次關系明顯,又使以珍寶為原料的頭花本身合理的分擔了承受能力。滿族婦女在梳頭時,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又稱壓鬢花。
滿族婦女除了旗頭、簪子外,還普遍喜歡在發髻上插飾花朵,將碩大的花朵戴在頭上歷來是滿族的傳統風俗。撲趾源在《熱河日記》中記載了滿族婦女「野花滿鬢,老少無分」.「五旬以上」猶「滿髻插花,金釧寶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顛發盡禿,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猶滿插花朵」。在遼北地區,有些滿族婦女甚至在發髻上插一個內裝清水的小瓶,瓶內再插上數枝鮮花,生氣盎然,反映了她們對美的強烈追求。清前期,國家正值上升時期,人們的生活消費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上。滿族婦女為了滿足美的慾望,常將應時的鮮花戴在頭上還有一種「金銀花縷」。即用紙胎為表,有的似銅絲為質,裝成各種各樣的花朵,高不過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將近一尺,並選用極精緻的珠翠做裝點。順治初年,滿族軍營中的隨軍家屬,常用這種金銀花飾飾於發髻之上。隨著清王朝政治的確立,國家政權日益鞏固,滿族婦女所插戴頭花也隨之擡高了身價。雖然鮮花遍地,但婦女們更喜歡珍寶質地的頭花。這些女性們頭上戴仡與其說是為了美飾,莫不如說是為了炫耀。
清晚期,國庫困窘,國力日衰,人們生活自然受到影響,為了撙節開支,頭花也由昔日的純金變成鍍金、包金,珠寶大花變成了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點翠首飾在我國流傳久遠,其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到乾隆時代已達頂峰。它以色彩艷麗、富麗堂皇而著稱但製作起來非常繁雜。據了解,先用金、銀片按花形製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隨圖案花形的邊緣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間凹下去的部分塗上適量膠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鳥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了膠的底座上。翠鳥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然而翠鳥嬌小,羽毛柔細,制一朵頭花需要許多翠鳥。因翠鳥毛光澤好顏色鮮亮,再配上金光閃閃的凸邊,做成頭花後戴在頭上與其他首飾相比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現在北京故宮內珍藏的金屬類首飾,以乾隆時期的居多。如紅寶石串米珠頭花、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珊瑚貓蝶頭花、金累絲雙友戲珠頭花、金嵌花嵌珍珠寶石頭花、點翠嵌寶石花果頭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頭花、點翠嵌珊瑚松石葫蘆頭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藝製成的。它即沿用歷史傳統技巧,又突出乾隆時期的特點,使蟲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權都用細細的銅絲燒成彈性很大的簧,輕輕一動,左右搖擺,形象活潑逼真,充滿動感。還有一種金屬焊接作底托與針梃,珠寶花用銅絲紮成一束的頭花,也以靈活多變受到後妃們喜愛。它是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枝、葉枝,再將寶石做成的花瓣、葉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葉、枝權等不同的單枝,然後再按照圖形將各部位擺好,將單枝紮成一束,最後集中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與針梃扎牢。這樣的頭花戴在頭上效果甚佳,為女性增加了楚楚動人的嬌態。此外,金屬鑲嵌頭花,金累絲頭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細而被前人喜愛,使後人贊嘆。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在滿族婦女中,只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一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據說唐代楊貴妃鬢角有一顆黑痣,常將大朵鮮花戴在鬢邊用以掩飾。因鮮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製鮮花顏色做絹花。此工藝不斷發展,越制越精。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歷時百年不久,仍鮮艷悅人。
釵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盤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釵有雙梃或三梃的,較之簪對於發髻的固定更為牢固-_-些。古老的釵與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釵頭針梃自然連接…處。如漢代流行的玉燕釵就是其中的一例。相傳漢武帝建造招靈閣時,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釵。武帝把玉釵賜給一位趙姓寵姬。幾十年後,漢昭帝繼承帝位,後宮女子時興戴釵,苦於沒有理想的式樣,到處尋找。一次,宮女們看到這支玉釵無雕無飾,樣子普通,就想把它毀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開釵盒時,只見一支飛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飛,尾巴呈叉形的美麗形象,使宮中女子深受啟發,於是紛紛以飛燕為式製造頭釵。燕子的尾巴插在發髻上十分適宜,因此取名為玉燕釵。隨著頭釵的廣泛使用,各種質地、各種造型的頭釵不斷出現。最常見的是鳳頭釵,它的製作就由釵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而成。現在北京的故宮尚存有清代後妃戴過的釵,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釵頭上裝飾極美,一類是光素釵頭無裝飾。
人們習慣將無裝飾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圓頭釵、尖頭釵、扁頭釵,其質地多為金、銀、鍍金光素的,還有銅、鐵等普通婦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發髻的作用。在滿族婦女諸多的頭飾中,要有一個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個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這種插子。還有一種叫做「銀夾子」的釵,若合在一處的兩個扁簪子。銀夾子既重視其固定發型的實用價值,因其面有圖案,又具有顯示美觀的審美價值,可算是較為理想的釵了。還有屬於「荊釵布裙」一類的婦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講究或講究不上,只用粗鐵絲自製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鐵絲,磨尖一頭,砸扁一頭用作髻簪的。
在欣賞往日旗裝的風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滿族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關於扁方這種滿族婦女所特有的頭飾,在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何玉鳳毀裝全孝道安龍媒持服報恩情」中,通過對安夫人頭飾的描繪可以看到。文中說:「只見那太太……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扎著大壯的猩紅頭把兒,別著一枝大如意頭的扁方兒,一對三道線兒玉簪棒兒,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倒掖在頭把兒的後邊,左邊翠花上關著一路三根大寶石抱針釘兒,還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兒的小挑,右邊一排三枝刮綾刷蠟的矗枝兒蘭花兒」……。不管她這一頭戴了多少個簪子,卻反映出當時清朝中期以後,一般滿族官宦人家婦女頭飾的寫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王室貴族婦女用的扁方從質地到樣式製作都堪稱精美絕倫,在扁方僅一尺長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蟲鳥、瓜果文字、亭台樓閣等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貴婦們戴著扁方故意把兩端的花紋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綴掛的絲線纓穗,據說是與腳上穿的花盆底鞋遙相呼應,使之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秀美的儀態。每逢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等滿族婦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這種寬長的扁方,限制了脖頸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顯得分外穩重、文雅。
勒子,俗稱「包頭」,北方人稱其為「腦包」,是一條中間寬兩頭窄的長條帶子,戴在額眉之間。原為江南和中原地區老年婦女冬季圍頭的禦寒品,明清之際廣為流傳,貴婦用以裝飾,貧女用以避寒。東北地區已婚的滿族婦女使用的勒子使頭發稍稍後仰,較江南婦女的平髻略有變化。其形質多用紗、羅、綢、緞等製成黑色長帶,繞頭一周。明嘉靖年間勒子尚寬,其後逐漸變窄,但製作異常精細。上綉各種吉祥花色圖案,也有中間鑲嵌珍珠、寶石做點綴的。清代婦女戴勒子,沿襲明代舊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圖軸中,就有兩位美人頭戴勒子,從畫面上看,有紗綢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節戴不同式樣與質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風凜冽,勒子大多用貂皮製作,稱為貂復額。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時,無論宮廷貴婦還是民間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熱,由於貧富之別,勒子的質地,以及勒子上綴的飾物都有所差別。這種遮眉勒在北方比較實用,因此流行起來經久不衰。除勒子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還要窄些。
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隨人行動,搖曳不停,與古代八大類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像。步搖首飾始見漢代,最初只流行於漢代宮廷與貴族女人頭上。何為步搖?「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屬於漢代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在北京故宮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中,曾展出過幾件遼寧省出土的金樹形步搖冠飾件,金樹是冠狀傘形,一根兩枝樹權分別展開了大小四十餘件樹枝小枝權,每一小枝權頂端各有一兩個可以活動的小金環,環下各系一片金樹葉,稍一觸動枝搖葉擺,華美無比。它的出土使我們感到祖先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創造力,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嬪生活之奢侈。史載,唐宋之後步搖形制變化多端,除金質外還出現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貴材料製作的步搖。明代四大名畫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詩中寫道:「鬱金步搖銀約指,明月垂璫交龍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搖用「鬱金」,這也許是用金屬與珠寶鑲嵌的一種步搖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時興起來的焊接新工藝。將金累絲與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寶石等作點綴,其實用耐久程度大大超過了雕琢、燜壓等傳統工藝技術。
清代步搖大多採用了明代焊接製作新工藝方法。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編輯的《清代服飾展覽》圖錄中,有一件「點翠嵌珠鳳凰步搖」,就是使用了金屬焊接作底托,風身用翠鳥羽毛裝飾,其眼與嘴巴用紅色寶石、雪白的米珠鑲嵌,兩面嵌紅珊瑚珠。鳳身呈側翔式,尖巧的小嘴上銜著兩串十多厘米長的小珍珠,墜角是一顆顆翠做成的小葫蘆。整個步搖造型輕巧別致.選材精良,實為罕見。
在另一圖錄中又有一件「吉慶有餘」流蘇,形制近似類同。與針梃連接的流蘇頂端是一金累絲的金戟(古代作戰武器),戟上挑著一個下垂的金累絲的磐,磐的兩端義各下垂一珠串,一串為珍珠青金石蝙蝠點翠華蓋,下墜著紅寶石墜角。另一串為珍珠蜜臘魚及點翠華蓋,紅寶石墜角。整個流蘇由戟、磐、蝙蝠、魚等組成,諧音「吉慶有餘」。這件流蘇寓意吉祥,形式別致,不但起著裝飾發式作用,還集嗡意、象徵、諧音於一體,堪為流蘇首飾的上乘之作。
流蘇一詞的本義原是指古代人裝飾車馬帳幕時用的綵線絲穗。而步搖與流蘇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轍,至於步搖的名稱為什麽沒有被沿襲下來,反而為流蘇一詞所取代,尚有待日後的進一步考證。
滿族婦女所喜愛的流蘇,多種多樣。頂端有鳳頭的、雀頭的、花朵的、蝴蝶的、鴛鴦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現在北京故宮珍寶館展出的清代後妃首飾中,有一件「穿米珠雙喜字流蘇」,它是皇帝大婚時皇後戴的。流蘇頂端是一羽毛點翠的蝙蝠,蝙蝠嘴裡銜著兩個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環,連接著一個羽毛點翠的流雲如意頭。如意頭下平行綴著三串珍珠長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層,每層之間都用紅珊瑚雕琢的雙喜字間隔。串珠底層用紅寶石作墜角。整個流蘇自頂端到墜角長二十八厘米,是流蘇中較長的一種。這種長流蘇一般歪插在發髻頂端,珠穗下垂,剛好與肩膀平。此外,清宮珍藏的流蘇,頂端以鳳銜滴珠的最為常見。如「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等。鳳凰是百鳥之王,據說它能給人帶來幸福、美好、光明。鳳凰銜珠的形象,寓意鳳鳥築巢,准備育雛。封建時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後妃的頭飾中以鳳凰為題的很多。
清初時的普通旗女和漢族婦女模仿滿族貴婦發飾,以高髻為尚,梳時在頭頂後部將發平分兩把,向左右方橫梳成兩個長平髻,兩髻合寬約一尺,俗稱「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作叉子頭時,又在腦後頭垂下一縷頭發,下端修成兩個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謂「燕尾」。清吳士贊《宮詞》對這種發式作了描寫「髻盤雲成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這些宮詞對滿族婦女的獨特發式作出形象的描繪。
「團頭」,又叫旗鬢,是民間常見的發式。滿族婦女進人中年以後,便不再盤「頭翅兒」,而改梳「團頭」,其造型好像一個帶花紋的饅頭,但「團頭」不同於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婦女的「疙瘩鬢」。兩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區別,疙瘩鬢在腦袋後下方。團頭位置在正上方,把頭發在頭頂梳成豎式的圓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兒」,並在發中插戴銀、銅質扁方等首飾。一些老年婦女因頭發較少,在頭頂綰成一個螺旋式的「卷兒」,即簡單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滿族聚居的農村還可以看到。
還有一種叫做「水葫蘆」的發式,俗稱「水鬢」。即挑下兩鬢微弱之發,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鉤形,豐頰面頤,相襯如桃花帶雨,格外美觀。
康乾以後,由於受漢族發髻「如意縷」的影響,滿族j婦女一般均將發髻梳成「一」字形,俗稱「一字頭」、「如意頭」等。清代中期,滿族婦女的發髻樣式逐漸增j高.「雙角」也不斷擴火,滿族婦女發式由h兩把頭這種髻式發展到架子頭,同時也是由自己頭發梳理而成的發式逐漸發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發相摻雜而成的發式,發髻上多插有飾物。其中有種名叫「扁方」的板狀飾物,初時形狀較小,到清代後期,特別是咸豐年間,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得更加高大和誇張,已演變為一種「高如牌摟」式的固定裝飾,從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兩把頭。
《閱世篇》曾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架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嗣後這種發式愈演愈高,至後期而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頭就像頂著一塊小黑板者即指此式。這種牌樓式的裝飾上面不用頭發,純粹以綢緞為之,做成一頂「扇形」的冠,戴時只要套在兩把頭發髻之上,這就是俗稱的「大拉翅」,是滿族貴婦的發式。這些貴族婦女們頭戴高高的飾物,再穿上她們習慣穿用的那種高底旗鞋,身材顯得格外修長,走起路來也愈加穩重、端莊。
大拉翅,又稱「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類似於現在舞台和影視劇中所見到的清代宮裝樣式,應是由「兩把頭」發展而成,即以頭頂發髻為「頭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緞或紗絨架製成的發飾,腦後也留「燕尾兒」。這種發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發展成類似後來「旗頭板」的式樣,並在正面飾以花朵,側面懸掛流蘇(線穗),所以東北一些地區叫「京樣」或「宮裝」。
「大拉翅」頭飾是形似一個扇面的硬殼,約尺把高。裡面是用鐵絲按造頭圍的大小做一圓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麵包上青緞子或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裝飾性的大兩把頭,再插一些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或絹制的花朵。需要時,戴在頭上即可,無需梳掠,不用時取下擱置一邊。既起到美飾頭發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謂兩全齊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頸後的燕尾,也比原來的大,幾乎挨到衣領上。因大拉翅以粗鐵絲做架,承重性較強,上面設有插簪、釵、流蘇、疙瘩針、耳挖勺、頭花等固定裝置,滿足了同時佩戴眾多首飾的需要。
滿族婦女的這種發飾,是貴族婦女的專用發飾,故宮博物院藏《雍正行樂圖》,作清初貴妃形象,就繪有這種發飾。因這種發飾屬於達官貴族階層女性的盛裝,所以平民婦女在結婚時,也常常以此為「禮冠』』戴在頭上,好像漢族的「鳳冠霞帔」一樣覺得榮華和富貴。直到清末,「大拉翅」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發飾,無論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其實上述的頭式除貴族婦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這樣打扮。原因是既費時間又費勁兒,而且必須由別人幫助完成。梳好後不能隨意俯仰枕靠,無論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雖然漂亮但並不舒服。民間除在婚禮等隆重場合或年輕姑娘媳婦過年時梳外,
『柒』 動漫人物中誰的發型最好看
動漫里的人物發型都非常有特點,不同的人物,配上不同的發型,有的淑女,有的帥氣,有的小巧可愛,有的老實,有的張揚,還有一種是丑帥。我覺得最好看的發型就是丑帥。
丑帥的發型,在動漫人物中有很多,這樣的發型是我們平時不會做的,可是當動漫人物真正以這樣的的發型出場時,我們才知道這樣的發型有多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