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4節氣分別是哪24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鬥鬥柄指向確定。
「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1)簡單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剪紙圖片擴展閱讀
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日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人類各民族多有此四。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到秦漢年間[3],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將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之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周年視運動,所以其西歷日期近乎固定,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
2. 二十四節氣的各個名稱是什麼
1、立春
郵票圖案上,遠山泛出淺綠,樹木開始發芽,溫暖的春風吹醒萬物,大地呈現綠意盎然、春光明媚的景象,萬物復甦。「立春」兩字用楷書寫出。
2、雨水
郵票圖案上,遠山更顯蒼翠,春雨淅淅瀝瀝,農民開始下田耕種。綿綿的春雨,帶來豐沛的水分,農民開始了一年的農耕生活,忙於播種耕作,期望來日的豐收。
3、驚蟄
郵票圖案上,雷電交加,雨量越來越大。春雷驚醒了冬眠的蟲類及蟄伏的動物,大地充滿生氣,萬物孕育生機,草木開始茂盛,到處鳥語花香。一切冬眠的生物都開始醒了,田裡白鷺正在尋找魚蝦吃。
4、春分
郵票圖案上,遠山含翠,春雨綿綿,大地一片生機。辛勤的農民朋友披蓑戴笠,弓腰插秧。鄉村生活濃郁,充滿詩情畫意。
5、清明
郵票圖案上,遠處的山峰更加蒼翠挺拔,房屋的輪廓在遼闊的原野中更加清晰。畫面的主體是一個木食盒,裡面裝著滋味鮮美的飯食。由於農活忙,農婦把飯菜送到田間。
6、穀雨
郵票圖案上,河水清明澄澈,農舍林立,大地一片綠意。畫面主體是一套農民外出時穿的蓑衣,戴的斗笠。昭示著穀雨時節的天氣特點,洋溢著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
7、立夏
郵票圖案上,遠處青山含黛,房舍林立;近處禾苗茁壯,青翠茂盛。大地鋪滿了濃濃綠色,一派生機勃勃之景象。
8、小滿
郵票圖案上,畫面主體是一部水車取水的圖景。此時田裡的稻麥已粒粒結實,農夫們辛勤地踏著水車,以提供秧苗更充足的水分。夏季的南風吹動了原野的各種花草,就在那草木叢深之處可見到那小小的茅舍。近處麥田那嫩綠的麥穗已經抽齊,在微風中擺動時,像小孩子那樣搖頭晃腦,嬌憨可愛。
9、芒種
郵票圖案中,青山楚楚,白雲飄飄。畫面主體是一束金燦燦的稻穀。沉甸甸的谷穗顆粒飽滿,豐收在望。象徵著幸福美滿,預示著吉祥安康。
10、夏至
郵票圖案上,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鱗次櫛比的農舍襯托在一片金黃之中。樹木蔥蘢,枝繁葉茂。一隻鳴蟬,猶如夏的精靈,卧伏於蔥綠之中,高聲吟唱,似乎在頌揚這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11、小暑
郵票圖案上,莊稼都已成熟,到處呈現一派豐收的景象。畫面上一把普普通通的蒲扇,明確顯示出季節的特徵。隨著氣溫逐漸炎熱,人們藉由蒲扇生風,象徵對生活的應變能力。整個圖案充滿著農家生活的氣息,讓人感到朴實親切。
12、大暑
郵票圖案上,最醒目的莫過於令人饞涎欲滴的西瓜,青皮翠綠,紅瓤黑籽,汁液充足,讓人垂涎。炎炎夏日,人們揮汗如雨,酷暑難耐。這時人們最最需要的,就是這類解暑降溫的最佳食品,人們藉吃西瓜以去暑解熱,以保平安康健。
13、立秋
郵票圖案上,秋風來了,藍藍的天空更加高遠,朵朵白雲輕盈縹緲。山更加峭立,水益發碧藍。打穀場上,稻麥金黃,香飄四溢。辛勤的農民已經嗅到了豐收的喜悅,幸福的笑臉依然掛滿汗滴……
14、處暑
郵票圖案上,一派豐收的景象。谷堆隆起,稻穀如山。它們和遠處的青山綠樹,遙遙呼應,都輝映在藍天白雲之下。春天,農民朋友揮灑著辛勤的汗水,在田埂間,在河堤畔,播下希望的種子;秋天來了,農民朋友同樣揮灑著汗水,收獲了喜悅,收獲了幸福。
15、白露
郵票圖案上,遠處的山峰不再蒼翠,綠意漸漸消褪;植物也開始漸漸泛黃,天空顯得更加空曠遼遠。晶瑩剔透的露珠在綠葉上滾動,像調皮的孩童,在和陽光捉迷藏,彷彿在享受著習習秋風的絲絲涼意。
16、秋分
郵票圖案上,遠山綿綿,碧水依依。醉紅的楓葉在極力舒展自己的翅膀,似朝霞,似火焰,飄向人間,飄向農家院落,撒下萬紫千紅,留下美好祝福。秋的濃郁,秋的質朴,無不飽含著農家人對未來的無限期盼。
17、寒露
郵票圖案上,曾經翠綠的山色逐漸變得枯黃,樹葉凋零,枯枝蕭索。蟲兒歇息了鳴叫,鳥兒倦怠了翅膀。天空不再喧鬧,大地陡然寂靜。深秋時節的鄉村已失去了往日的絢麗多姿,生活已漸漸變得單調,不似往日的豐富多彩。
18、霜降
郵票圖案上,遠山溫順,失去了昔日的挺拔放縱;河流沉靜,放棄了往日的歡唱奔騰。花草樹木漸漸變得枯黃,枝葉凝霜。人入舍,鳥歸巢,大地失去了生機。氣肅而凝,露結為霜,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人們,冬天就要到了。
19、立冬
郵票圖案上,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古人認為天氣轉涼,為重視保健養生,流行在此日進補,稱為「立冬補冬」。畫面上那隻紅紅的壇子上那個繁體的「補」字,正是表達了這一涵義。
20、小雪
郵票圖案上,遠山肅立,雪花飄舞。青松在雪中傲立,更顯精神和風骨。晶瑩的雪花由空中緩緩飄下,點綴著高山上的松樹,大地呈現白茫茫雪景。
21、大雪
郵票圖案上,雪花飄飄,漫天飛舞。巍峨聳立的群山被白雪覆蓋,整個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北方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台灣的高山地區,此時也可以賞到皚皚雪景。大自然一片肅殺之氣,水冷草枯,有些動物已經開始冬眠。
22、冬至
郵票圖案上,漫天飄著雪花,表明寒冷的冬天來了。一碗湯圓,紅白相間,熱氣騰騰,彌漫著喜慶,洋溢著溫馨。合家團聚吃湯圓,表示團團圓圓,親親熱熱。冬季吃湯圓的傳統習俗,很有文化內涵。
23、小寒
郵票圖案上,天地茫茫,北風料峭,積雪深深,宇宙間一片白雪皚皚的景象。厚厚的積雪壓在樹枝上,淫威盡展。但寒枝並未折服,依然迎風斗雪,傲然挺立。
24、大寒
郵票圖案上,遠山連綿,各個山尖兒都頂著一髻兒白簪花,晶瑩可愛。天寒地凍,小木屋上厚厚的積雪讓人寒從心起。古諺:「小寒大寒,冷成一團。」可見這兩個節氣在一年中最為寒冷,到處冰天雪地、天寒地凍。但寒冬一過,春天不遠,大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2)簡單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剪紙圖片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開始的日期,在陽歷里幾乎年年不變,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節氣和陽歷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依據。
參考資料:二十四節氣-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