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太極魚圖片簡單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太極魚圖片簡單

發布時間: 2023-02-14 15:22:55

1. 陰陽太極圖的含義是什麼 陰陽魚含義是什麼

陰陽魚含義

「太極圖」,就是兩條黑白的「陰陽魚」。白魚表示為陽,黑魚表示為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理。

陰陽太極圖的含義

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兩部,黑白兩方的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一物一太極。太極陰陽魚圖可以直觀地表達人的生命狀態:從人自身角度而言,醒覺時,可以理解為處在太極陰陽魚圖的陽性一面,睡眠時,可以理解為處在太極陰陽魚圖的陰性一面。

太極陰陽魚圖是陰陽螺旋力場的直觀顯現,而陰陽螺旋力場是宇宙萬物混化、運行、演變時普遍存在的規律。宇宙萬物,無論是高維時空的存在,還是低維時空的存在,一律受到陽性正力與陰性反力的作用,存在於陰陽螺旋力場中。

(1)太極魚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學原理的一張重要的圖象。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 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

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按易學的觀點,有形的東西來自於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

太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即 宇宙在運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變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於無窮。

2. 太極圖中的陰陽魚寓意什麼

陰陽魚是指太極圖中間的部分,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 。「太極圖」,就是兩條黑白的「陰陽魚」。白魚表示為陽,黑魚表示為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理。

1、「陰陽魚」太極圖的思想淵源可上推到原始時代的陰陽觀念。

2、「陰陽魚」太極圖與道家有關,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關觀點基本可信,這種關系主要體現在內丹、陰陽等思想觀念上。

3、關於陳摶或薛翁、蜀之隱者、青城山隱者創作或始傳「陰陽魚」太極圖的觀點,因無以考證,只能存疑,不能輕易否定,也不能簡單肯定。

4、現存文獻中最早一張「陰陽魚」太極魚出自南宋張行成的《翼玄》。此圖不是清康熙以後人竄入,這一點從《翼玄》、《易通變》的文字內容中可以得到證實。

(2)太極魚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太極圖》據傳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對道家思想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

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後天太極圖》、《八卦圖》、《河圖》以及《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加以解釋。

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傳的。周敦頤「一方面從陳摶派道家易里吸收了太極圖式說並與新的解釋,另一方面繼承了漢唐以來義理學派的傳統,成為宋明道學家解易的先驅。

3. 陰陽魚(太極魚)為何以 魚 做象徵

陰陽魚太極圖源於《周易參同契》
「水火匡廓圖」或「三五至精圖」,也是值得分析的。後兩圖傳為五代彭曉為詮釋《周易參同契》而畫的圖,而經查《正統道藏》,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並沒有這兩幅圖,而只有一幅「明鏡圖」。(當然不能排除其他失傳的版本中載有這兩幅圖。)退一步說即使彭曉作過這兩幅圖甚至哪怕《參同契》中就有這兩幅圖,也不能斷定它就是太極圖的源頭,其道理同上述一樣,從這兩幅圖的圖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極圖的痕跡,但卻有思想淵源關系。《參同契》首章說:「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特別強調坎離,坎離為日月、日月為「易」。坎為陰中有陽,離為陽中有陰。「水火匡廓圖」正是對坎(水)離(火)二卦的形象表示。這種陰陽相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流變的思想不正是太極圖的基本思想嗎?從袁桷等人所敘流傳譜系看,太極圖道教是很有關系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內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隱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淵源關系並不等同於圖形上的淵源關系。看來要考察太極圖源自於什麼圖是很困難的事。我們還是來考證一下最早的太極圖是何人所作這個問題吧。
首先要給太極圖的圖形定一個標准(正因為沒有一個標准,所以上述原始時代的圖形統統被稱作「太極圖」),真正的太極圖應當是內為陰陽魚互糾圖案、外為八卦或六十四卦環形圖案。至於陳摶所傳的「龍圖」、「先天圖」是不是這種圖形,已無法考證。因而難以判斷陳摶就是作此圖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隱者是否作此圖,同樣無考。檢索現存文獻資料,發現最早的一張太極圖在南宋張行成的《翼玄》中。 張行成,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公元十二世紀,紹興(113l~1137)進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進呈易學七書,其中《翼玄》即載有此圖。 《翼玄》又作《翼元》,現存版本為兩種,一是清乾隆李調元輯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開始編輯出版的《叢書集成初編》,據《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發表《易先天圖--渾天象非張行成之圖》,其理由有四點:(1)張行成的「太極觀是具體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與後來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圖》環中之『中間虛者'為太極的宇宙論是不同的」。(2)洪邁沒有提及,朱熹也沒有評論。(3)邵雍並不以渾天術言天。(4)《翼玄》是注釋《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號系統《太玄》的書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號系統的圖呢?」我認為這幾點意見很值得商榷。 第一,無論是「形而上」太極觀還是「形而下」太極觀,與陰陽魚太極圖都沒有直接關系,郭氏說:張行成「既不以先天圖中間虛處為太極,就不會有此《易先天圖——渾天象》之圖」。真不知這兩者之間有何關系?陰陽魚太極圖中間並不是虛處,而恰恰是實處(由黑白兩色交互構成),如按郭氏的說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極觀演變出「形而下」的圖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嗎?(當然並非如此簡單,下文將具體分析)倒是「中間為虛處」的所謂「形而上」太極觀只能派生出空心圓太極圖,而難以派生出「陰陽魚交互」這種「形而下」太極圖。 第二,說掌管國史圖書的洪邁如果見到陰陽魚太極圖就不會以黑白半圓表示兩儀(「六十四卦生自兩儀圖」)。這種推測是沒有說服力的。無論洪邁是否看見陰陽魚圖,都沒有理由強迫他不許採用黑白半圓太極圖,他可以不喜歡陰陽魚圖而更偏愛黑白半圓圖。事實上,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偏愛黑白半圓太極圖的,因為它簡單明快地表示了太極生兩儀之理(這一點並不亞於陰陽魚圖)。如朱熹評論:「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塗其半,雲: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朱子語類》卷六十五)「圖左一邊屬陽,右一邊屬陰」。(同上)再說朱夫子無論怎樣「博學多識」,也可能有未見到的東西。以此作為論據是站不住腳的。 而事實上紹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尋找易圖,蔡從蜀之隱者手中求得三圖後,可能給朱熹看過,因為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給蔡季通的信中說:「前日所說磨崖刻河、洛、先天諸圖,適見甘君說閣皂山中新營精舍處,有石如削,似可鐫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須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圖須作篆,乃有古意,便當遣人送伯謨處也。」(《朱文公文集·續集》卷二《答蔡季通書》六十、六十一)這里說的「先天」圖很可能就是這張「先天太極圖」(外套六十四卦的陰陽魚圖)。可是到了次年(慶元三年,1197年)刻在閣皂山的圖都只有「河圖」、「洛書」兩幅。為什麼最終沒把「先天圖」刻上去呢?我看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磨岩鐫刻比較困難,因為此圖外套六十四卦(這一點可以肯定,至於裡面是「陰陽魚」圖還是六十四卦方圖已不可考),要把這些復雜的卦爻刻上去是較困難的,所以朱熹設想「刻卦印印之」。二是與河、洛二圖比較並不重要。根據胡渭的推測,此圖「出希夷,源自伯陽,不若根柢大傳五十有五之數為得其正耳。」可見這張圖不如河、洛來得正宗。胡渭這句話是解釋蔡季通「秘而不傳」的原因的,而實際是蔡季通、朱熹都覺得沒那麼重要,加上鐫刻又困難,所以就棄而不刻了。對此,束景南先生認為;所以只刻二圖,是因為八分的「河圖」與九宮的「洛書」本已包含了這張圖,三圖本為一圖。(《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第20頁)這種說法是可疑的,因為以陰陽魚為底的河圖、洛書是否存在本身就不能確定,怎麼能說「三圖本為一圖」呢? 真正重視這張圖並從中悟出「妙」道的除張行成本人外,就算是趙撝謙了,他說:「嘗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自然之妙。」這個「妙」字是趙氏反復把玩(「熟玩」)之後才悟出來的,可見前人並沒有這樣去把玩,沒有領悟個中妙處,當然也就不予重視了。因而不能以洪邁、朱熹沒有評論過陰陽魚圖就否定張行成傳過或作過此圖。 第三,邵雍是否以渾天象言天在這里並不重要,問題是張行成是怎樣理解邵雍先天圖的。郭文中「易先天圖」與「渾天象」之間用了破折號,而在《翼玄》中,「渾天象也」四字為雙行小字附在「易先天圖」的下面,顯然是注釋語,而郭氏卻誤以此為正文。張行成認為「易」就是渾天象,邵雍先天圖就是主渾天說。「蓋渾之理無異,唐一行能知之,而蓋天家學失其本原,故子雲、康節,皆非其說也」(《翼玄》卷一)認為邵雍不贊成蓋天說。他還明確指出:「蓋易者,天用地之數……渾天象也;玄者,地承天之數……蓋天象也。」 第四,郭氏說《翼玄》中不可能有二元符號的圖。不知郭先生是否閱讀過《翼玄》?《翼玄》幾乎通篇都是在比較《易》和《玄》的,換言之,《翼玄》正是通過與《易》的比較而注釋《太玄》的,可以說處處都有「易」,處處都有二元符號。如卷一開宗明義:「一者,玄也。一生三,其數成六,天之用也。故易一卦六爻」。「易,天也,分於地者,君用臣也;玄者,地也,宗於天者,臣尊君也。」「玄用九數,故中於八;易用十五數,故中於九。易兼九六,玄獨用九也。易之八者天體,玄之九者地用也。」再說「易先天圖」正是與「太玄圖」比較而列的,並認為「先天圖」為渾天象,「太玄圖」為蓋天象。 以上四點僅針對郭文進行辯論,也只能說明張行成可能作太極圖(易先天圖),還不足以證明太極圖必定為張行成所作。這就需要從張行成自己的著述中加以分析。張行成在《翼玄》中提到的「易先天圖」大概有三個:一個是先天方圖,一個是先天圓圖,一個是方圓合一圖。 (一)易方圓合一圖。卷一:「易方圓二圖,天地相為體用也。」「蓋易者,天用地之數,方圓二圖合於一者,以圓包方,地在天內,渾天象也。」卷七:「易圖方圓合一者,地在天中,渾天象也。」此圖,即邵雍先天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圖亦載於朱熹《周易本義》卷首。 (二)先天方圖。卷一:「先天方圖,乾位西北,坤位東南,天門地戶也……」卷九:「先天方圖從地而變,則一卦偏交八卦,是為六十四卦。」此圖即邵雍先天方點陣圖中的方圖,表示被天包著的地。 (三)先天圓圖。卷一:「易之圓圖,自一陰一陽以口口口二則,由外而之內。」張行成對這張圖似乎情有獨鍾,往往單稱它為「先天圖」。如卷十:「先天圖合為一天也。」「先天圖右行者,逆生氣以變時也;左行者,順布氣以生物也。天地之道,逆境所以自生,順境所以生人,亦忠恕之理也。…『先天象圓,合乎一者天也。」 先天圓圖中間加上「陰陽魚」圖形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陰陽魚」形正是對六十四卦方位圓圖的形象說明。《翼玄》中已用了先天圖「右行」、「左行」的字眼,除以上引文外,卷十還說:「易先天爻象圖,自乾坤始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右行;自復遇始(當為「垢」之誤)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左行,列於二也。」陰陽魚」的左行、右行不正是卦爻的左行、右行嗎?「列於二」如不是指陰陽——黑白二色的排列,那又是指什麼呢? 張行成在另一專著《易通變》中,載十四圖,其中第一幅圖即「有極圖」,「有極圖」即「先天圖」。此圖實為方圓合圖(圓圖變形為八邊形)。其中對圓圖的解釋可見看出「陰陽魚」圖的蘊義。「太極包含萬象,以為有而未見,以為無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渾淪之中,太極之全體也。」(卷一)「圓圖右行者,六變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變已有一之卦也。」(卷一)「先天圖自一陰一陽六變各至於三十二,是為地之一柔一剛,復垢代乾坤以為父母,剛柔承陰陽以成變化,而天下之能事畢矣。」(卷一)以陰陽爻的變化解釋六十四卦圓圖的排列,而「陰陽魚」圖形恰好准確而形象地反映了這種卦爻變化。 在「陰陽魚」圖形中,右上方「白魚」左行由大到小,依次為乾、兌、離、震(包括由這四卦作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陽爻逐漸減少;左下方「黑魚」右行由大到小,依次為坤、艮、坎、巽(包括由這四卦作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陰爻逐漸減少。而陽爻減少的同時,陰爻在增多;陰爻減少的同時,陽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魚」互糾表示。兩個「魚眼」則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其中「白魚」中的「黑眼」表示離卦,「黑魚」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在《翼玄》先天圖中,以黑白小方格表示的六十四卦爻位變化圖,乾、坤分別為六個白格、六個黑格(為大父母),復、垢分別為一白五黑、一黑五白(為小父母),陰陽變化自復姤開始,由復左行,由垢右行。如果按黑白格的多少組合起來(不考慮位置的高低),那麼恰恰就是一幅「陰陽魚」圖。張行成在找到六十四卦爻變規律的基礎上,做出陰陽魚互糾圖,應當是順理成章的事。郭或先生說「陰陽魚」圖只有「在黑白各半圓圖的基礎上應時衍變而產生」,未免太武斷了。 張行成之後,似乎沒有人直接提過他作有這么一幅圖,不過,袁桷在講太極圖流變時,曾提到過他,「薛(季宣)授袁(溉)時嘗言:河洛遺學多在蜀漢間,故士大夫聞是說者,爭相購之。後有二張,曰行成精象數,曰縯通於玄。最後朱文公屬其友蔡季通……」(轉引自胡渭《易圖明辨》卷三)從張行成的生平看,他是臨邛人,「乾道間,由成都府路鈐轄司干辦公事丐祠,杜門十年。」(黃宗羲《宋元學案·張祝諸儒學案》),他杜門著書,共七種,七十九卷。以邵雍之學為歸宿,「取自陳希夷至邵氏所傳先天卦數等四十圖」(《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術數類》作「十四圖」,為確。)「敷演解釋,以通諸易之變,始若殊途,終歸一致。」「先是康節之學有所傳十四圖者,世莫之傳。先生得於蜀中估籍吏人之家,因演解之,以為象數之用。」(《宋元學案》)據此說,張行成以在蜀中之便,完全可能在蔡元定(季通)以前得到這幅圖。 除了張行成,宋代還有沒有人作過「陰陽魚太極圖」呢?據文獻記載,至少還有兩個人作過這類圖。一個是早於張行成的鄭東卿(少枚),一個是晚於張行成的羅願(端良)。鄭東卿傳「古先天圖」:他作有《先天圖注》,自序說:「東卿自學《易》以來,讀易家文字百有餘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圖、揚雄《太玄經》、關子明《洞極經》、魏伯陽《參同契》、邵堯夫《皇極經世書》而已……四家之學,皆兆於先天圖。先天圖,其《易》之源乎?復無文字解注,而世亦以為無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圓相生圖,為先天圖注腳,比之四家者為最簡易。」鄭東卿提到的「古先天圖」至少早於揚雄,並不是他自作,他只是作了一幅「方圓相生圖」為它作注腳。「古先天圖」到底何樣,不得而知。從名稱上推測當是外套先天六十四卦一類圖(當時冠以「先天圖」名稱者,全是指這類圖,只是中間圖形有「方形」與「陰陽魚」形的區別)。 羅願作「河圖」:據明初宋濂介紹:「新安羅端良願作陰陽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用井文界分為九宮,謂之洛書。言出於青城山隱者,然不寫為象。」(轉引自胡渭《易圖明辨》卷三)羅願的這張圖也說是從四川青城山隱者那裡得來的,為陰陽相含之象,中間「八分之」,只是仍不稱「太極圖」,而稱「河圖」,不過圖象也沒有流傳下來。胡渭認為就是後來趙仲全「古太極圖」的樣子。羅願與朱熹是同鄉(同是新安人,今安徽徽州),又是摯友,因而可能朱熹在托蔡元定入蜀尋找三圖之前,就看到了羅願這張圖,只是不重視,或不贊成(朱熹認為「河圖」是十數圖,而不是這張圖),所以不予評論。 宋代張行成、鄭東卿、羅願的這類先天太極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鄭、羅的圖以至於散佚。)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過去,人們開始真正關注這類圖。 明初,趙偽謙在《六書本義》中載有「陰陽魚」圖,這張圖過去被學者認為是第一張「太極圖」,看來這個結論應該改寫了。不過當時仍未稱「太極圖」,而是稱「天地自然河圖」(胡渭引用時稱「天地自然之圖」)。趙撝謙解釋:伏羲時,滎陽一帶的黃河中有龍馬背負這張圖浮出水面,所以被稱為「河圖」,《周易》說「河出圖」,《尚書》說「河圖在東序」,就是指這張圖,而不是指九數圖或十數圖。 趙撝謙圖與張行成圖有一些不同:(1)趙圖外圈為先天八卦,張圖為先天六十四卦。(2)趙圖「魚頭」稜角分明,「魚眼」為偏長的淚痕狀;張圖「魚頭」線條柔和,「魚眼」為圓形。 到了明末,趙仲全作《道學正宗》,書中載有「古太極圖」,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次將這張圖稱為「古太極圖」的。與趙撝謙圖比較,在「陰陽魚」上加了四條線,劃分為八個區域。(胡渭認為羅願當年的陰陽相含之象的「河圖」就是這種樣子。)這就將卦爻陰陽位數與「陰陽魚圖」黑白變化度數更嚴格地對應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後世干變萬化的太極圖(以兩個半圓合成的太極圖最為流行),都是不對的,都不符合與卦爻位數嚴格對應的本義。其後在對這張圖的稱謂上,基本統一,此圖最終確名為「太極圖」,一直延用至今。 明代還有一位著名易學家來知德(1525~1604),他自己創造過一幅類似的太極圖,載《易經來注圖解》。此圖命名為「圓圖」或「太極圖」,其含義為陰陽互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是在傳統太極圖的基礎上稍加改造,但未能流行。

4. 太極圖中的陰陽魚的位置有什麼講究

其實張三豐的《無根樹》中,「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一句已經道盡了平面陰陽的天機了。陰陽魚是陰陽合抱的圖象,白氣居上,就是卦中的乾上而坤下,也是天地交、清主上升濁主沉降的表示了。而陰陽魚頭順時針旋轉,應二氣、和天理,世間萬物從生到死,都是至陽轉為至陰的過程,這就是「順為凡」,而勝者必衰,極陰勢必會導致極陽的轉變,這個就是「逆為仙」了,也就是道家嚮往的返老還童了。

另外現在好多研究都指出,把陰陽魚做成了守陰抱陽的立體圖,這個如果您能找到網上的一個旋轉著的球形陰陽魚GIF圖,那就更容易了解平面的陰陽魚在說什麼了。

5. 太陽,少陽,陽明和太陰,少陰,厥陰!能否用太極魚圖標注出來謝謝

少陽,處於陽魚的魚尾,此時陽氣最少,生發之力最強;陽氣生發到一定程度就到了陽明,即陽魚的中段,陽氣發展到極大時,即太陽,處於陽魚的魚頭,此時陽氣最多,生發之力最弱。陽極生陰。
厥陰,處於陰魚的魚尾,此時陰氣最少。厥者,盡也,極也。
少陰,處於陰魚的中段;
太陰,處於陰魚的魚頭。

陰陽魚太難畫了,所以簡單描述一下,
說得很籠統,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