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穿佛家衣服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穿佛家衣服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3-02-22 05:58:34

㈠ 佛教的一種衣服,是直接披肩上的,沒有勾環的叫什麼衣,像是佛在世披的似得

也是袈裟,理由:

  1. 佛在世時對僧人要求是很嚴格的,戒律規定,在家人施捨的衣服,不論是破的還是舊的,都不準隨便扔掉,即便破了,還有好的地方,也要裁剪下來拼成不破的衣服穿,目的能遮風擋寒即可,這種衣服在我國稱為百衲衣,目前我國有的地方的僧人也穿百衲衣,但為數不多了。在我國有袈裟,專指出家人穿的單披肩帶條紋方格的那種法衣,而在家居士穿的稱為海清。

  2. 題主所說的不帶勾和環的也是一種袈裟,在緬甸等一些東南亞國家現在都穿著純色的袈裟,緬甸僧人都是紅色袈裟等。

  3. 其實穿什麼樣的衣服並不重要,佛滅度時曾告誡諸弟子:以戒為師。所以戒律才是真正應該遵守的。佛在世時,戒律很嚴,比如出家人要遵守過午不食戒,即一日一頓飯。而唯一的這一頓飯當日能有緣受供則還好,若無人供養,一天就得餓著肚子!佛在世時,出家人接受到在家人供養的飯食,不論是嗖的,就是我們說的變質了,還是清湯寡水不合口味難以下咽,均不得倒掉。包括還有不持金錢戒,即出家人不得接受在家人供養的金錢!更不能打著化緣造寺的旗號向在家人要錢。佛在世時,並沒有建造什麼寺院,像給孤獨園這些講經說法的地方,都是在家人自願供養出來的給世尊講法的。

  4. 但聲明一點,本人不反對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代僧人所有的穿著!佛法在不同地域的傳承和當地的風俗、文化等都有密切的關聯。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論!本人只想通過回答題主的問題的同時,表明雖然佛教僧人的穿著在各個地方都有差異,但不想因此傳遞給他人,衣著對佛學有什麼影響!換言之,穿什麼衣服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心裡脫下了多少衣服,退卻了多少好惡美醜!重要的是修行,修我們得心,否則的話,即便穿著金鉤玉環的錦蘭袈裟,裹著的不過是一副皮囊!

  5. 言辭不當,瑾請諸位海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願各位心想事成,幸福安康

㈡ 居士穿什麼衣服佛教

海清是居士才能穿的衣服,一般在寺廟裡面可以請得到在家跟出家差別:出家人穿的海青是素色的,不綉花紋;在家人穿的海青綉的有花紋、綉的有花邊,甚至於身上也綉的有花紋,差別就在此地。披衣才是佛教的禮服。五戒是在家居士受的,不能夠搭衣,這個一定要懂得

㈢ 道家與佛家的服飾有何區別「蓮花冠」是哪家特徵

蓮花冠是道教的
道教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見後介紹)。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但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而廢止之。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二、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
三、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四、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另外,近年出現一種「筒子襪」,屬於高筒襪子的一種變體,即把高筒襪子的襪腳部分去掉、只用其襪筒部分。外觀上與高筒襪子差不多,尤為適合夏天穿用。
五、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

道簪:俗稱「簪子」。為道士盤別發髻之用。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製成。條狀,略呈彎曲,亦有直形,有些後端還刻有太極、八卦圖案或葫蘆形狀。

帽正:多為玉制。方形,鑲在帽前正中。除了作為裝飾之外,還有檢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於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道人呂洞賓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於此。

佩劍:即道士佩帶的寶劍。中國古人即有佩劍之風,《道書援神契》說「古之士大夫皆佩劍」。

道教多為雌雄雙劍,相並背於身後。現在道士佩劍者並不多見,除了偶爾看到雲游道士有佩劍者以外,一般是懸掛在住室之內,以為辟邪除魔之用。

葫蘆:八仙之中的李鐵拐即帶有葫蘆,裡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帶葫蘆,一般盛放道教丹葯,以為舍葯療疾之用,在雲游道士中較為多見。

魚鼓:又作「漁鼓」。打擊樂器,在長竹筒的一頭蒙上薄皮,用手敲打。從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現在道教中已經絕跡。

單瓢:又稱「緣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狀器皿。為過去雲游道士必備之物,在外面化緣盛放飯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塵:乃為木製或金屬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絲或馬尾。可作拂掃塵埃或驅除蚊蠅之用。道士手持拂塵,意在掃除心靈的污垢,清靜身心。

陰陽環: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回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製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
佛教僧人的服裝與在家人的服裝有著明顯的區別。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還有歷史、地域、民族、風尚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在漢、藏、傣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裝也不盡相同。特別是漢地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區域廣闊,加之漢族服裝在各時代中變化很大,以致影響到漢族僧人。他們的服裝在顏色和形制上也變得復雜起來,與印度原始的僧人服裝的差別就更大了。

1.僧服顏色

根據印度佛教舊制,僧服的顏色是有嚴格規定的。

《毗尼母經》卷八中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用十種色。十種色者: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葉、八亻去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如是等所應染者此十種色。是衣三點作凈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種三點凈衣。」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說:衣不得用黃赤青黑的五上色。又有純色,如黃藍、鬱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著用。

《十誦律》卷十五中說: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黃衣、赤衣、白衣者,應以青、泥、茜三種色隨一壞是衣色。

《摩訶僧祗律》卷二十八中說:「比丘不聽著上色衣,應用根染、葉染、花染、樹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的文字說明兩點:一、僧服的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免除貪著,這叫作「壞色」或「點凈」。

在佛教律制中,雖然禁止用上色、純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也有多種不同的顏色可用,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說,釋迦如來的袈裟色黃赤;《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佛的姨母大世主著赤色僧伽胝衣。《善見律毗婆沙》卷二中說,阿育王時,大德末闡提身著赤衣。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僧人還是披赤衣的。《弘明集》轉引《理惑論》說:「今沙門被赤布。」但在一段時間的小范圍內,僧人袈裟的顏色曾發生過紊亂現象,自從唐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衣為沙門的榮耀。因而引起忽視戒律的規定,隨意選用袈裟的顏色,這在後來得到了糾正。當然,從漢代到現在,佛教僧人的袈裟還是以赤色為主,但太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普遍。殊不知朱紅色是戒律中所不允許的上色和純色,而古代印度僧人所披的赤衣乃是紅而兼黑或紅而兼黃的。

由於漢地天氣寒冷,中國的僧人們僅靠袈裟是不能禦寒的。即使是西來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過不了冬季,必須添著其他衣服。到了東晉時,便出現了不同於袈裟的僧服「緇衣」。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記》雲:「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黑色的緇衣在僧人間很快風行,如南朝·宋時,孔凱稱慧琳為「黑衣宰相」;齊初,荊州竹林寺僧慧與玄暢被稱為「黑衣二傑」。

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束水注中,稱道家采葯之輩為「紹服思玄之土」,可見紹色本是中國古代宗教服色,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選用此色。佛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結果黃冠成為道士的專稱,緇衣成為僧人的別號。其後僧人增多,穿緇衣的也就更多,道士不得不改變他們的服色。從此,緇衣便成為僧人的專稱,而緇衣和白衣即成為僧人、俗入的對稱。但據《僧史略》載,北周武帝禁沙門服緇,令改服黃色,從此,僧人常服的顏色便多樣起來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北方偏於保守,所以在唐末宋初時,並部幽州還保持續衣之舊而尚黑色。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禮部志稿》雲:「洪武十四年令,比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五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色紅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袈裟。」現在僧人的常服太多是褐、黃、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黃綠色。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淺不一,已不成其一定的規制了。

2.僧服型制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代印度,由於教義、風俗、氣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統稱為法衣。佛教傳入中國後,情況在發生變化,根據佛制「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因此,漢地僧服的型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著的服裝;一類是常服,僧人日常穿著的服裝。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幾種:

三衣 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總稱為架緩。「三衣」分別為五條衣、七條衣和大衣。

五條衣;梵語叫安陀會,意譯為下衣、內衣、中著衣。它由五條布縫成,每條一長一短,共計十隔。此衣襯體而著,穿在最裡面。

七條衣,梵語叫郁多羅僧,意譯為上衣。它由七條布縫成,每條兩長一短,共計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條衣之上。

大衣,梵語叫僧伽服,意譯為復衣、聚眾時衣。它由九條到二十五條布縫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禮服。凡說法、見尊長、進王宮、乞討布施時必須穿著,故稱祖衣。此衣分為三品九種:下品三種分別為九條、十一條、十三條,每條皆兩長一短;中品三種分別為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品三種分別為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大衣的隔數,從九條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條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條數、隔數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貴。

「三衣」的剪裁縫合都作長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狀,又名田相衣、水田衣、割截衣。關於田相衣的緣起,載於《僧抵律》:「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增輝記》也說:「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衣法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慧命也。」

「三衣」是由許多碎布片補綴合成,又名百袖衣、袖衣,因而僧人自稱袖衣人、衲子。據《十誦律》所載,袖衣又得名於五袖衣: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類掃衣。又說,佛初度五比丘時就提倡著五袖衣。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

「三衣」即是袈裟,原譯為加沙,東晉的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改作袈裟。袈裟除上述名稱外,根據其宗教意義,還叫做離染服、離塵服、出世服、去穢衣、無垢衣、蓮花衣、消瘦衣、忍辱鎧等等。漢地僧人的袈裟只穿三件中的一件,搭在常服外面。並且,要受了「三壇大戒」的僧人才能搭七條衣和祖衣。

原始的袈裟是沒有裝配衣鉤的。據《四分律》第四十說:「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由此,佛陀聽許弟子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紐,系牢袈裟。後來,演變成如意形的衣鉤和衣環。

五衣

僧服除了「三衣」以外,還有兩種衣,合稱為「五衣」。一種是僧祗支,意思為覆膊衣或掩腋衣,是一種長方形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兩腋;一種是涅盤僧,意譯為「禪裙」,是系於腰部的腰衣,它像浴巾一樣圍在腰問,掖在腹部。這兩種衣是熱帶亞熱帶人的貼身便衣,好像現代的背心褲衩,這與中國氣候和民族習慣不合,漢族僧人沒有採用。為什麼僧人著衣件數為三、五,縫衣的布條為五、七、九……等奇數呢?因佛教認為,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三衣;九條等表示能生萬善。

縵衣

梵名缽吒,也譯作縵條,用兩幅布做成。縵者,漫也,通貫而無田相約非正規袈裟,多為黃褐色,沙彌、沙彌尼未受具足戒時穿用,比丘、比丘尼也可以穿。在家的佛門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縵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禮拜、懺悔時才能穿,故又名「禮懺衣」。

卧具

梵語叫尼師壇,意譯為卧具、坐具、敷具、隨坐衣,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它原來的作用,據《五分律》說:「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若行路時,須長疊、中疊放衣囊中;回本住處,應敷而坐。現在,僧人主要將其用於佛事和法會禮儀上,作為禮佛拜僧所用的敷具,已失去坐卧功能,故專稱為「具」。它的大小,律制規定為「長佛二拃手,廣一拃手半」,合現在長四尺八寸,寬三尺六寸。它的質料,應使用舊布或粗布,若不得不使用新布時,當在上面縫貼一塊舊布,以破壞其美觀。現在的「具」,是用兩重黃褐色布料復疊一起,四邊縫貼青色布條製成。這樣的「具」反而更美觀了。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幾種:

海青 「海青」是我國漢地僧人的主要常服,它的款式為寬腰闊袖、圓領方襟,比所有衣服肥大得多,因此,通常把它叫做大袍、方袍,簡稱袍。

「海青」的得名,據明人鄭明選《秕言》卷一中說:「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之『海青』。按太白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東海有俊鵑名海東青,白言翩翩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因此,後來把鳥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來源於我國漢唐服式,雖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領用重疊的三層布做成,叫「三寶領」;領上扎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喻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它的袖口是縫合起來的,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區別。海青使僧人的儀容整肅、道風庄嚴,它雖然不屬於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當是最聖潔的僧服。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海青」的顏色,多根據寺內傳統習慣,普通僧人以青灰色、木蘭色為主,長老法師則以黃褐色為主。

衫、褂

佛教叢林寺廟自唐代百丈禪師倡導農禪制度以後,僧人都要「出』坡」或參與寺內雜務,穿著「海青」不方便,於是出現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採用「三寶領」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製成,紐扣在腋下的右襟邊沿。衫的種類有長及腳背的長衫,長僅過膝的二衫,長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寶領」的對襟短褂,有袖或無袖。本世紀三十年代,太虛大師還倡導一種新式的對襟褂「太虛褂」,即現在「羅漢褂」。衫和褂的顏色,以灰色、褐色、木蘭色最為普遍。

帽、冠

僧人都是光頭,一般不戴帽。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也有不少戴帽的。僧帽主要是緊隨頭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頂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風帽,俗稱「觀音兜」。濟公和尚所戴那種前後起翹狀如元寶的「芙蓉帽」,現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天冠、寶冠、毗盧冠等「法冠」,一般僧人不能戴,只有大法師在「放焰口」儀式或重大法會上才能戴。

鞋、襪

我國漢地僧人都必須穿鞋、襪,在《救修清規》、《月用軌范》等典籍里都有明確規制。鞋有三種類型:一是芒鞋,用草類織成,又叫草鞋。二是羅漢鞋,用布料做成,鞋面為三片布條縫牢,鞋幫綴留一些方孔。三是僧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中間有硬梁,全身無孔。羅漢鞋多為灰色、褐色,僧鞋多為黃褐色。襪子為長筒布襪,實際上就是我國漢唐以來布襪的式樣,習稱為羅漢襪。羅漢襪上齊膝蓋,褲管孔在襪內,不但可以冬季禦寒,夏季防範蟲蛇,並且可以庄嚴威儀。襪的顏色以灰色為主。

㈣ 佛教的衣服都是啥

佛教出家人的法服名為袈裟,分為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梵語名安陀會,又稱勞作衣,是勞動幹活時穿著;七衣,梵語名郁多羅僧,是上殿誦經時穿著;大衣,梵語名僧伽梨,又稱祖衣,是莊重的禮服,於舉行隆重法會、主法上香、會見尊貴客人時穿著。至於平常穿的大、小褂,只是古代的服裝,不是從印度傳來的法衣。

㈤ 和尚衣服有幾種區別分別是什麼顏色又分別代表什麼

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三衣總稱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因為佛制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我國舊譯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則說是一種橙黃色,可能是一種赤黃混合色。根據我國佛典記載,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區別,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黃色,有的是青黑木蘭色。但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諦法師說,各部派衣色實際都是赤色,所謂青黑木蘭,僅是些微小的差別。現在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尼泊爾諸國的僧服都是黃色,僅有深淺的不同。我國漢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黃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黃色,平時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夠,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裡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緬甸佛教徒特別忌穿黑衣,因為在緬甸古代曾有一種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後來嚴行禁絕。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㈥ 和尚的僧衣顏色,為什麼不全都一樣

和尚的衣服是和尚的身份證明。如果你問和尚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你一時答不上來。細心的人會發現不同的僧侶有不同顏色的衣服。不同寺院的僧侶站在一個地方,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這是佛教在中國不同民族間傳播的結果。佛教在中國的漢、藏、傣等民族中傳播了近兩千年,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佛教體系。

明朝洪武初年,對僧服的顏色有統一的規定。根據當時佛教的三大范疇,即禪宗(禪宗)、講學(天台、華嚴、法湘宗)、教法(也稱為法律、從事喪禮和儀式),規定禪宗僧人應穿茶褐色衣服、綠帶、玉色袈裟;傳教士應佩戴玉色服飾;綠帶和淺紅色的法衣;傳教士應該穿肥皂衣黑色的腰帶和淺紅色的法衣。

㈦ 佛教的居士服,長衫,海清等服裝,怎麼穿更莊重好看

佛教從古傳下來只有海青居士可以穿。
所謂長衫,其實是大掛,與民國的長衫還是有區別的,那個是出家人穿的,有些居士到寺廟參學或凈人發心出家,穿大掛是常住批準的。
大掛是從五衣變遷來的,上虛下雲老和尚曾做過考證,出家人出坡勞動佛制搭五衣,到中國慢慢演變成大掛。
至於居士服則是現代台灣佛教界先興起後傳入大陸。
佛教的衣服,都是壞色(非正色),破執著相,只要干凈整齊即是庄嚴!
好看是世俗顛倒義。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但願嘉賓盡念佛
只緣極樂是君家
----印光大師

㈧ 和尚不同顏色的衣服怎麼分等級

佛教講究眾生平等,所以佛教服裝是沒有等級的。

根據佛教的制度,僧衣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就是那個斜系的大衣,參加活動或見尊長時穿的。三衣總稱為袈裟。

(8)穿佛家衣服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三衣的由來

今天我們見到的印度傳統服飾,其披披掛掛的穿衣方式仍然很明顯。在古印度發家的佛教,穿衣習慣自然受到當地風俗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東南亞國家的佛教徒其穿著方式更接近原始的佛教衣制。

至於佛教為什麼規定只能穿三層衣服,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釋迦牟尼為了規范僧人的穿衣秩序,在印度的一個冬天親自進行試驗:

初夜披一件衣服;中夜覺得冷,於是加上一件;後夜時,還覺得冷,於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夠禦寒了。因此,佛陀制定僧人不得超過三衣,這就是所謂「三衣」的來源。

但佛教在傳入我國後,由於氣候風俗文化的差異,形成了我國佛教自己的穿衣風格,但大體上還是遵循佛教規制。

參考資料網路-僧服


㈨ 佛教僧人的衣服是怎樣的

一般寺廟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騷糞衣,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三衣總稱為袈裟。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因為佛制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實,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飾,一般稱為俗服。而海青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較保守。為了整肅儀容、庄嚴道風,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晉以後,四眾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後,要求更加嚴格。
不論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樣的。海青雖然是脫胎於漢服,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海青的衣領,是用三層布片覆疊縫制而成的;這樣子叫做「三寶領」。在衣領的前面中段,還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際上,無非是為了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的。
海青的顏色,一向是以青黑色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數名位崇高的出家長老——如方丈、首座、法師,才能穿黃褐色的海青。在我國的僧團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據場合和材料製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時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種法衣。「袈裟」是梵語音譯,漢語的意思是壞色、不正色、染色、穢色等,因其顏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條及九條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條衣」。另外還有七條、五條,共有三種,稱之為「三衣」。
二、納衣:這是古時對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種統稱,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納衣有五種: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糞掃衣。糞掃衣即拾取人家棄之不用與糞掃一樣的賤物來縫納而成的法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場合所穿,其顏色一般為明黃色或暗黃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時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調的,而不能穿黃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區別。
百衲衣是一種俗稱,從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並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夠有能力穿著的,雖然佛教服飾分著幾個種類,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