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原始人穿什麼
最初,人類還不知道如何穿戴,只是靠自己身上所長的毛來蔽體保暖。他們穴居深山密林,過著非常原始的野生生活。後來,才慢慢懂得用樹葉和獸皮來遮掩自己光赤的肉體。後來逐漸掌握了利用樹皮、草莖等植物纖維搓制繩索的技術。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中國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可知當時人們用以蔽體的,只不過鳥羽獸皮或是樹葉茅草而已。
北京周口店是我國古代人類發源地之一,山頂洞人的生活、活動的遺跡就在這里發現。1930年因清理山頂洞人化石產地頂部的堆積,而發現了生活在這里的原始人遺跡。1933年進行發掘,在第一文化層中發現了一枚骨針,保存完好,只是針孔地方破斷了。骨針全長82毫米,直徑3.1~3.3毫米,針尖圓銳,針身略彎而圓滑,是刮削和磨製成功的。針的穿孔很小,是用尖狀器挖制而成的。
同時,在山西朔縣峙峪人和河北陽原虎頭梁人等遺穴里,也發掘出用各種獸骨製成的骨針。骨針的發現,證明早在幾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初步掌握縫紉技術了。從骨針的尺寸、針眼的大小,以及其他出土的文物看,這時期的衣服材料,還沒有超出獸皮范圍。人們將獵取到的野獸皮毛剝下,然後根據需要,拼合縫製成各種衣服,以掩蔽自己的身體和防禦嚴寒的侵襲。
在周口店山頂洞穴里,還發現有穿孔的礫石、獸齒、魚骨、介殼和蚶殼等裝飾物,還有用赤鐵礦染紅的石珠,可見當時人們已有審美的觀念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陶器上,出現過穿衣服的人物圖案,但由於材料很少,關於這時期的服裝式樣,還不能作出詳細的說明。
在以後的長期採集、漁獵中,他們又逐漸掌握了利用樹皮、草莖等植物纖維搓制繩索的技術。再後一些,又從結繩發展到利用韌性纖維製作漁獵用的網罟,這就是《周易·系辭下》所說的「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作為衣著材料最原始的紡織品,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1)原始人衣服動畫圖片擴展閱讀: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看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又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淀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舊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的穿著可以按其所需而自由製作,這時的服飾已經脫離了萌芽狀態。到了漁獵、畜牧與農業時期,美化的要求和審美的觀念伴之而生。他們不僅尋求服飾式樣的合度,並對服飾本身外的各類附屬飾件加以美化。
中國原始社會的服裝大體在母系氏族的繁榮期形成配套。由於當時的紡織品服裝難以保存到今天,因此,原始社會的陶器彩繪及雕塑人物形象,玉器人形刻紋,是反映當時服裝款式的珍貴資料。
㈡ 原始人與現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別
1、衣:
原始人的衣服主要是樹葉、獸皮,以遮羞、保暖為主。
現代人的衣服除了遮羞、保暖之外,還注重美觀、舒適。
2、食:
原始人以生肉或者半生肉為主。
現代人食物種類更加多種多樣、多以熟食為主,且因地區差異較大。
3、住:
原始人大多睡在樹洞、石洞當中,只要可以遮風擋雨就行。
現代人住就要美觀舒適。
4、行:
原始人4肢或者2隻腳走路。
現代人除了步行,多以交通工具代步,如車、船、飛機等。
(2)原始人衣服動畫圖片擴展閱讀:
原始人和現代人的區別要在很多方面去分析:原始社會的組織形式(組織心理和行為),原始人和現代人的體質區別(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原始人的心智模式,語言結構,生產方式等很多地方都與現代人有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差異。
1、原始人類的採集狩獵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食物的缺乏和食物中營養的缺乏,使得原始人類的平均壽命比較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社會中的現代人類要短得多,由於營養的缺乏,腦容量的大小也大大限制了原始人類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水平。
2、心智模式決定了原始人類看待自然和社會的視角,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原始人類和現代人類的差別,很符合社會和人類進化的理論,由低級到高級的社會進程,恰恰佐證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歷史和社會發展觀。
3、文化的區別是現代人和原始人區分的主要方面。這些文化表現在生產文化、社會組織形式、婚姻制度、生育文化、祭祀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具體事務中。 而這種文化的差異,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由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
㈢ 原始人沒有衣服是什麼樣子的
為了禦寒、防熱和護身,先民們便很自然地把獸皮、樹葉用來當衣穿。
從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在蠻荒的原始時期,很多地方林木茂密,野生動物成群。那時,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已意識到動物的皮毛可以取暖,大樹的葉子可以遮日,它們都是護身的好材料。甘肅出土的原始陶器彩繪中就有獸衣、樹葉的紋飾,一些地畫、岩畫中出現了穿獸皮、圍樹葉的人物。
歷史發展
民間傳說,服飾始於黃帝之手。相傳當時沒有固定的服飾樣式,先民們不經剪裁縫制隨意把獸皮等物搭於肩頭,或綁在腿上,或纏於腰間。後來,黃帝便動腦子,創造了骨針,用獸皮縫製成了兩件衣物。一件是上身穿的,名之曰「上衣」,一件是下身穿的,名之曰「下裳」。從此,有了「上衣下裳」的服制。
考古學家通過大量的原始遺物證明,原始社會末期已有了簡單的紡織出現。如甘肅秦魏家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墓葬陶器底部均有麻布印紋。考古學家推斷麻布可能是原始社會晚期的惟一布料。
如果說,「上衣下裳」的服制確始於黃帝之手,那麼,這時衣、裳很可能是用麻布製作的。與此同時,在渭河流域原始遺址中還發現了不少獸牙、海貝、石環等,經推斷,它們是原始服飾上佩戴的裝飾品。武威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彩陶盆,盆壁上繪制的人物,其所穿的衣服已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據原始岩畫、地畫以及原始彩陶文飾分析,原始人穿的獸皮、羽衣、樹葉,除了禦寒遮陽、護身等實用價值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原始人對用來作服飾的物類的信仰。
原始先民所穿的獸皮,一類是屬於比較兇猛的獸類的皮毛,如虎、豹、狼等獸皮;一類是屬於他們飼養的牲畜皮毛,如牛、羊、馬、豬、狗等動物皮。這兩類動物實際上是他們所崇拜的動物,它們都是先民服飾信仰的一部分。
㈣ 兩萬年前的原始人長相和現代人差別大嗎
您說人和猩猩差別大嗎?那時候的人和大猩猩就差不多少,2樓的那圖片是狒狒的!
㈤ 原始人是怎麼創造出服飾的
我國古代文獻對原始人創造服飾前後的狀況曾有過生動的描述:「古初之民,卉服蔽體,時多陰雨,乃木茹皮,以御風霜,綯發閨骨,以去靈雨,命之曰衣皮之民。」又說:「太古之時,未有布帛,人食禽獸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後。」《白虎通德論·號》:「古之時……能覆前而不能覆其後,卧之法法,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韋。」並歸之為伏羲氏創始。所有這些說明,在人類脫離了猿類之後,由於勞動、意識、語言和思維活動,使人類生活和追求的目標日趨進步,在衣著上產生了原始的文明,人們由裸體而進為半裸體,即所謂「知蔽前未知蔽後」的衣著狀況。山頂洞人遺址發現有紡輪和一端帶孔的骨針,顯然是縫制獸皮為衣的工具。在我國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曾發現有紡輪,這是當時已能用植物纖維紡線縫制衣服的確鑿證據。如在仰韶遺址發現有石紡車、骨針,在西安半坡村遺址發現有陶紡輪。一些出土的陶器上有布紋飾,是當時已可編織結網的有力證據。原始人從赤裸露體無有衣服的生活,發展到獸皮、樹皮為衣,乃至後來創造發明了紡線、編織、縫紉,後又有夏衣冬服,這是人類衛生保健的又一次飛躍進步。既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減少了疾病,而且大大增加了人們適應自然界寒暑風雨變化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