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牛丼作為食其家的招牌。「牛丼」這兩個字應該怎麼讀
[niú dòng]。
n是生母,i、u是韻母,讀二聲。
d是生母,o、n、g是韻母,讀四聲。
取自日語牛丼(ぎゅうどん)是一種丼物,丼物指一碗有碗蓋的白飯,飯上鋪著菜,如炸魚蝦的叫天丼、炸豬肉排的叫カツ丼、雞蛋和雞肉的叫親子丼,牛丼主要做法是將肥牛片和洋蔥絲配以調制料汁一起烹飪後蓋在米飯上如宏食用,食用時可配以腌制的紅姜絲和泡菜。由於食用方便,故廣受上班族的歡迎。
(1)食其家上班工作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最先做這生意的是旅日的韓僑,小販式地擺攤了,如今已發展為店鋪,而且是連鎖性的,一開就是全國幾百家。
牛丼店裡的食物項目極有限,飯分大和並兩種。並,日語是普通的意思。如果不想要飯,單點一碟牛肉下酒,可叫「牛皿」,皿沒鉛字做碟解。然後就是味噌湯MISOSHIRU(日本語:味噌汁みそしる),和泡菜OSHIHKO(日本語:お新香おしんこ)等幾種。
早上,牛丼店有特別的服務,那就是一碗牛丼湯和泡菜一齊上桌,價錢很便枯橡好宜。要是每一樣單獨叫便要貴一點。
『貳』 食其家的「牛丼」應該怎麼讀
漢語中,這個字有兩個讀音:jing和dǎn。
讀jing(井)時,與「井」字相同;
讀dǎn時,指的是將物體物入井中所發出的聲音;另外,它還是一個姓。
但在這個問題中,「牛丼」是日語漢字,指一種食物(類似牛肉盒飯蓋澆飯一類),此時的標准讀音應為日語讀音「どん」,羅馬爛激音轉寫為don,讀音大體與漢語拼音的dong類似。
(2)食其家上班工作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牛丼,取自日語牛丼(ぎゅうどん)是一種丼物,丼物指一碗有碗蓋的白飯,飯上鋪著菜,如炸魚蝦的叫天丼、炸豬肉排的叫カツ丼、雞蛋和雞肉的叫親子丼,牛丼主要做法是在碗內盛上米飯後,上鋪一層碎牛肉片和洋蔥絲,並一起蒸熟後食用,食用時可配以腌制的洋蔥絲與泡菜。由於食用方便,故廣受上班族的歡迎。
牛丼是日本戰飢型襪敗後的發明。租慎當時他們極窮困,把屠牛後剩下的碎肉,像沾在骨頭、骨縫中的肉利用,加上洋蔥和豆腐,煮得一大鍋汁,然後淋在白飯上,便是我們要講的牛丼了。
最先做這生意的是旅日的韓僑,小販式地擺攤了,如今已發展為店鋪,而且是連鎖性的,一開就是全國幾百家。
牛丼店裡的食物項目極有限,飯分大和並兩種。並,日語是普通的意思。如果不想要飯,單點一碟牛肉下酒,可叫「牛皿」,皿字做碟解。然後就是味噌湯MISOSHIRU(日本語:味噌汁みそしる),和泡菜OSHINKO(にほんご:お新香おしんこ)等幾種。
網路-丼
『叄』 個人稅後月薪一萬五在上海是什麼樣的體驗
網友一:
估計也就是個有碗飯吃的水平吧?月薪一萬,本來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是如果想用這筆錢在上海灘過上舒舒服服的生活,應該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首先,是房子問題。上海,不管你是外灘還是浦東,房租是不可能便宜的。
其次,是飲食問題。如果你敢上上海灘的大飯店,估計這一萬元分分鍾就吃沒了。
網友二:
我雖然沒在上海待過,我有朋友在那邊待過好幾年,非常清楚他的情況,也去那邊旅遊過,稅後一萬如果沒家庭的壓力還是可以過得不錯的,很多人只是聽說上海那邊消費貴,並沒有在那邊待過,我同學基巧月薪5000都能待好幾年下去,而且還能存到錢,這怎麼說呢?你要是月薪一萬,還大手大腳的花費,住也要住好的,這肯定不夠的。
在上海,稅後月薪低於10000的,肯定有很多很多,懂得過日子的,完全可以過得舒服。
網友三:
我不是大城市的人,對上海消費水平也不是很了解。不過,按現在三線城市中上層工資水平6000元左右算,在上海10000元工資也就是個中下層了。不過,要慎腔是有房有車那就另算了。
有房無房貸的話,日子應該還是不錯的。有房有房貸的話,每月還貸5000以上的話,日子會比較緊張。
無房的話,那就不用想花錢了,准備首付買房的錢吧。趕快找對象,倆人一起買房,會比較輕松一點。
網友四:
怎麼說呢,要分兩類人說,1.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和已經有房或已經落戶的外來戶,有房,有穩定工作,收入在稅後萬余;2.外來務工的,沒房,每月租房,收入稅後萬余。
如果你是打算來上海賺錢,搞個十幾年二十幾年老了回老家的,那你月收入1萬,過的精打細算點還是可以的;如果你是要住在上海的紮根的,對不起,你這收入還是算了吧,要麼找個上海男人嫁了,要麼找個上海女人娶了,好在上海入贅的習俗現在不太多了……
網友五:
稅後月薪10000元,稅前大概13500元,個人和單位公積金各繳納945元,上海公積金搏孝鍵只要住房租賃證明即可提取,不用租賃即可領取,所以合計到手大約12000元左右。
如果你在老家買了房子還房貸,二三線一般房貸大概4000左右,減去房貸剩餘3300元,這么點錢在昂貴的上海算的了什麼,不過是一兩頓高大點的飯而已,買幾件貴的衣服、買個蘋果手機都不夠,挺心酸的感覺,但又豈止簡單的「心酸」兩字能刻畫出的苦逼,個中孤獨、委屈只有生活過的人才能體會。
網友六:
其實上海大部分的年輕人薪酬根本到不了這個薪酬,一般年輕人剛開始也就五六千,大概率分布在八千左右,為什麼平均薪資那麼高?那是那一部分低收入的被平均了。稅後一萬,在上海其實也只是生存,或者生活的稍微好一點,處於這個城市的中下階層,這個薪資水平的白領還需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
最後說一下,其實在哪生活都可以,只要你吃苦,對生活環境,吃喝要求不高,3000快就能在上海過日子了,關鍵是你要融入這個城市,那就不是月收入1萬就能做到的。還有就是個人的心態很重要!個人的心態很重要!個人的心態很重要!
切記:
不管你工資多少,如果你想去有外國人、大學生的英語角,看上圖右下角文字提示的地方,找到它,英語角里會倫敦腔、美音的人都有,你可以進去跟美國人聊天!
『肆』 在食其家兼職壓工資嗎
不壓,關於兼職,因為我待的門店客流量比較少,所以就很閑😂剛去的時候時薪18.5後來漲到22。都是按地區兼職最低工資標准來的掘唯,是很正規雀芹的了。上班可以點員工餐但吃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覺得膩🌚
店裡還算比較干凈因為每晚打烊判歲培之前都會按規定里外打掃一遍,每周還有一次大掃除,隔段時間會派人進行殺蟲。
食物的話大部分都是料理包可以速成的,一些蔬菜什麼早上會做成備品方便取用,食材都是有效期的,過期就扔,這點可以放心👍
『伍』 有在麥當勞,食其家,必勝客和海底撈做過的嗎哪家待遇好,管理更人性化一點,想做長期的。
個人認為海底撈待遇更好一些,海底撈員工在餐飲行業流失率是最低的,人員流動性小,能長期幹下去。
『陸』 食其家簽了兼職合同什麼時候上班
食其盯碼家簽了兼職合同第二天就可以上班。上班時間:10:00-14:00,18:00-22:00。工作地點:廣州越秀區東風東路617號前帶食其家。工作要求:一周3-4天,一天凱悔哪3-4小時年滿18周歲,健康證。
『柒』 為什麼在日本的大街上沒有早餐供應
中國的早點就像是歡快的少女,親切動人。
而在日本,早飯是位冷峻的小子,他從不拋頭露面,卻已深入人心。吃早餐這個事情,可以說是霓虹國人心中的一條鐵律。
日本的早餐業,不會破壞每一個清晨的寂靜。你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賣早飯的小攤檔, 日本人的早餐,一般都在家裡吃。
在日本,早飯和午飯一樣是一餐,要有白飯,要配湯。全職太太一般會早起為家人做好早飯和午飯便當,一個好妻子或一個好媽媽,是日本男人生活質量的保證。
日本的早餐主要分為兩大類:和式和洋式。
和式早餐
傳統的日本和式早餐是以米飯、味噌湯、腌菜還有烤魚為主。米飯是主食,是干米飯,而不是白粥。
味噌湯是日本人常吃的食物,基本早午晚餐都會食用。它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白粥在中國的地位。
烤魚是早餐里的必備食物,前幾年日本大阪還出台了一條新規定:凡早餐的售賣點,要做到「套餐中必須有魚」。
日本商店內販賣的和式早餐套餐也基本是烤魚米飯類套餐,套餐里還會配上溫泉蛋和豆腐。
除此之外,日本早餐還有納豆、烏冬面、蔬菜沙拉,等等。更重口味的是,日本早餐菜單里甚至還有牛肉丼、豚丼,它們的售價一般是在五百日元到九百日元之間。
也有一些日式老飯館,會提供傳統的早餐定食,並把其隆重地呈給食客:先是一杯清茶,一碟腌梅潤腸排毒;接下來是一份溫泉蛋,一條烤魚,一份魚糕,一份味噌豆腐湯,一碗米飯,一份納豆。鹽腌魚、醬菜或梅子汁腌姜,也可以隨時增補。
洋式早餐
與傳統的日式早餐相比,西式早餐則顯得自由的多。想吃的簡單點那就一個夾餡兒麵包;想吃的豪華點,那可以麵包配香腸、煎蛋、蔬菜沙拉,然後再加個酸奶。
日本的西式早餐一般是一杯牛奶、一塊三明治、一塊三文魚、一份蔬菜沙拉,外加一個煮雞蛋。
日本曾經有個口號——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日本牛奶業十分強大,他們的牛奶異常香濃,而且售價很低,一升僅賣100日元,相當於中國六七元人民幣,但味道與質量都高於國內的同價位商品。
當然,和式和洋式混搭著一起吃的人也很多。麵包能配個味增湯,醬菜也能和香腸一起,美式炒蛋還能搭著納豆。可以說是相當隨性了。
日本人吃飯不像咱們中國人,我們一份菜用一個碗盛,湯水是在一個碗里大家分著喝。早餐一碗豆漿、一根油條,蹺著二郎腿呼嚕呼嚕吃下去就很過癮。
日本人的儀式感更重,盛裝飯菜的碟子小巧、豐富又精緻。一頓早飯下來,7-8個小碟是完全不成問題的。
一個個或質朴或精美的碗碟,每一分量的菜都不多,但卻增加了滿足感,無形中也避免了攝入過多的食量。品種豐富卻「點到即止」,全部吃光也不過七八成飽,上午工作就不至於撐得頭昏腦漲。
一位日本母親佐和子說:「在日本,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一餐。我會早起,花30分鍾時間給小孩准備早餐。我們有時候吃魚、米飯和味噌湯,有時候吃火腿、雞蛋和蔬菜。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很多媽媽,要至少早上5點起來就開始為家裡的所有人准備早餐。她們相信,嚴肅地對待早餐,會帶給家人們一整天的充沛能量。
在吃早餐的過程中,品嘗的是親情與愛情的悸動,每一口都融進記憶和血液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想念媽媽當年的素炒河粉和手擀饅頭,也總忘不了和愛人共享的一份奶油麵包。
不過如果恰巧是獨居的單身狗,那麼早餐這個儀式感就不存在了。要吃早餐的話,只有以下幾種操作:
去日本 旅遊 過的小夥伴可能都有這樣的印象:
清晨去大街小巷轉悠,根本見不到如我們國內般冒著騰騰熱氣的早餐店,更不會有推著小推車沿街叫賣的小攤販。
那日本的大街上為什麼沒有早餐供應,難道他們都是不吃早餐的嗎?對此,小夥伴們一定很好奇。別急,請讓有書君來為你答疑解惑。
一、在日本,有家室的人一般都是在家裡吃早飯的。
營養學家強調,科學的飲食原則應該是「早餐吃得像皇帝,中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
大部分日本人就將這一飲食原則貫徹得十分到位。
日本家庭中的主婦,很多是全職太太。
照顧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就是她們畢生奮斗的目標。
對於早餐,她們更不會馬虎。
主婦們清晨很早就起床,為全家人精心打造一份營養齊全、味道極佳的早餐。
傳統的日式早餐以米飯為主,配以烤魚、味噌湯,以及水果等等。豐盛的早餐足以讓全家人有充沛的精力去上學、工作。
並且,早餐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全家人圍坐一起,細嚼慢咽,而不會了草對付。
所謂需求決定市場,因為這一占極大比例的人群選擇在家裡用餐,故決定了早餐市場即使存在,生意也不會火爆。
二、高昂的租金,讓開純粹的早餐店成為不劃算的事。
日本是個島國,地少人多,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更是寸土寸金。
高地價決定了高房租,並且聘用人工的價格也不菲。
所以即使開早餐店,恐怕也是一件極不劃算的事情。
三、對環境衛生的高要求,決定了賣早餐要受到嚴格的監管。
在我們國內熱鬧的居民區,幾十米一攤,幾百米一店,隨處可見賣早點的流動小攤和早餐店。
按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吃些熱氣騰騰的豆漿、粥、油條、包子、大餅等,感覺都不過癮。
早餐店及小攤在給老百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環境衛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油漬斑斑、蟲蠅橫飛有可能成為常態。
而在日本,公共場合環境的整潔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他們的大街上,連胡亂擺放的自行車都極少見到,更不允許隨意支起攤位,露天販賣了。
否則,不但對環境衛生有影響,也妨礙了交通。
在他們國家,估計對市容環境有影響的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
四、早餐供應還是有的,只是沒有專門的早餐店。
雖然大部分日本人能在家庭中享受豐富的早餐,但對於在職場打拚的單身一族來說,他們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來准備。
那這部分人又是怎麼解決吃早餐問題的呢?
別著急。雖然日本極少見到專門的早餐店,但在各個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中,均有早餐供應,而且品種也不可謂不豐富。
如麵包,蛋糕,三明治,飯團,漢堡等等及各種各樣的飲品。
上班一族可提前一晚購買,第二天早上在微波爐中加熱一下便可食用。
也可在上班的路上,順便去便利店解決。
如此,既節約了時間,也安撫了腸胃,同樣能給一天的工作帶來好精力。
看到這里,小夥伴們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日本的大街上沒有早餐供應的原因了吧。
都說「民以食為天」,愛惜自己的身體,便從早晨一頓豐富的早餐開始吧。
如果你說的早餐是豆漿、包子、油條這樣的,日本大街上確實比較少(實際上包子在便利店可以買到)。
其實日本大街上是有早餐的,隨處可見的便利店裡都有早餐賣。包子,咖啡,飯團,麵包。也有一些日式便利食品屋,比如sikiya,早上也有小份裝的牛肉飯、面條什麼的。
另一個方面,也需要注意日本人的生活習慣。
一般沒結婚的單身,起床後隨便在便利店買點什麼當早餐,而結了婚的日本人,一般早上習慣在家裡做飯(由妻子做飯),吃的也是米飯,味噌湯,魚,醬菜。(這在中國人看來,一早吃飯確實有點奇怪)。
為何會生成如此的飲食習慣呢?據說主要是日本人對米飯的喜歡以及對以「營養搭配非常均衡」為賣點的日本和食的喜愛。
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非常喜歡吃米飯,而且有時候基本上是「只吃米飯」,都能吃出「我吃到了滿漢全席般的幸福感」。
據了解,一般大米的品種分為秈米和粳米,秈米主要產自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亞熱帶地區,吃起來口感粒粒分明,而日本人最常吃的是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溫帶粳米 ,據說最早來自2500年前的佐賀縣唐津市的油菜田遺跡,這種米黏性大,蒸煮時容易發黏,因此會採用「炊干」的形式——即將米加熱至吸干水分後繼續煮,等到熄火之後還要再燜一會兒,這樣最後出來的大米是軟軟香香的。
另外,日本人也非常喜愛味噌湯。日本的味噌湯分為米味增、麥味增和豆味增 。米味增是用大豆和米發酵做成,麥味增是用大豆和大麥或者青稞發酵而成,豆味增就是單純使用大豆製成的。一般日本人吃的最多的是豆味增。
另外,對魚的喜愛就不說了,一般早上根據季節變化,搞個秋刀魚,或者其它品種的魚,這樣配合白米飯,味噌湯,不但營養豐富,而且是日本人十分喜歡的口味。
日本的大街上雖然早餐不算那麼多,但每個幸福美滿的日本人家庭里,早上的廚房卻是十分香的哦。你要不要也娶個日本老婆讓她做一做早餐,嘗一嘗?
清晨,走在日本的大街小道,你都看不到一家早餐店。
並非日本人不吃早餐。
相反日本人吃早餐非常重視!因為他們都在家裡吃早餐,在日本,早餐的地位非常高,甚至超過午飯!
日本沒有早餐店的現象,是因為日本的女人把做好一頓豐盛早餐,當成一種必須的家庭義務來看待,如果你連早餐都做不好,你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
一般日本女性早上起床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給全家人做早餐,以及給家人帶上中午的便當。
這一切都是因為日本女人的家庭地位所決定的。日本的傳統女性,在結婚後是一定要全職做家庭主婦的,雖然這一情況在如今的年輕女性中已經大為改善,但日本女性應該料理好家務的傳統觀念依舊深入人心。
在日本人傳統觀念里,結婚後的女人是要靠丈夫養的。
如果女性外出就業,就業市場上也普遍給女性低價,如果女性不想當全職家庭主婦,需要克服非常巨大的障礙才能達到和男性相同的收入水平。
所以女性在家庭獲得尊重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完美的家庭料理來實現。
本文是對日本早餐文化的客觀評價,會有與我們早餐的對比內容。請注意,是中日早餐的不同,不是兩國生活水平的差別。說的只是早上一頓飯,還是三點論。
第一點,日本早餐與我們的最大不同,不是飯菜內容,是吃法。他們還恪守著傳統的飲食習慣,在家吃,吃自己做的飯食。其實我國自古都是這樣的,偶爾去街頭吃根油條喝碗湯,變變口味打打牙祭。30年前才開始去街頭吃早餐,還一發而不可收,迅速催生了一個繁榮龐大的早餐市場。
客觀的分析,我們目前的早餐形式不算正常。有問題食品、食材不斷出現的弊病無法消滅,一家人通過早餐密切感情的機會也在失去,家庭分工職責在模糊。所以,不在家裡吃早餐,已經成為家庭關系不穩定的根源之一。
穩固的家庭關系,體現在家務里的互相體貼、互相幫助和互相呵護。做飯吃飯是家務的主要部分,少了這些,再每人只顧刷手機,不是好現象。
第二點,日本人吃飯要的是享受 美食 ,感恩生活。所以,他們情願辛苦做早餐,一般家庭還都每天不重樣,煮婦用心在做,用飯菜表達對家人的感情,吃飯的人自然感恩 美食 和煮婦的勞動。這樣的家庭感情建設,日子越過越甜蜜。
第三點,日本國也有很多的早餐供應,但都不是專門的早餐,譬如咖啡店,美式快餐店,還有便利店,都有能夠填飽肚子的快餐食物。也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沒有日式的 美食 享受,談不上生活質量,所以進入不了日本人的飲食主流。
至於物價高、門面房租金很貴等,都不是沒有早餐店的主要原因。一句話總結,街頭排擋式早餐,解決的是吃飽,不是享受。舉個例子,早餐點炸油條用的是便宜油,為什麼還去吃,自己在家用花生油炸著吃豈不是更香更放心?就是不願勞神費力去做,圖省事。不能不說生活觀念出現了問題。
日本的大街上也是有早餐供應的,只是從中國的一些場景或標准看,那些不算是街上早餐供應而已。比如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小縣城裡,不管是街上、地鐵口、商場門口、胡同里,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各種各樣供應早餐的地方,種類、價格、材料、衛生程度、合法與否...豐富多彩的供應機制和環境。日本恐怕學不會,永遠...
我每次回日本,在東京的話,也經常跟朋友約早餐,最多的還是咖啡廳,邊吃麵包,邊喝咖啡,很多咖啡廳是沿著大街上、路口上、或地鐵連接商場、寫字樓的路上等。也有類似吉野家、松屋等蓋飯快餐店,那些店很多也位於車站門口、大街上等,其實很容易找的。畢竟是早餐,價格也便宜,我想,麵包加飲料,人民幣20到30元就可以吃到很好的早餐吧。種類也比較豐富,有西式的,也有和式的,價格也五花八門,也可以到六本木相對高檔的地方在優美的環境下享受麵包、沙拉、咖啡等早餐,這個恐怕要超過50-60人民幣了。
總之,日本在大街上供應不供應早餐,這個問題,從中國人的習慣、場景、嘗試看,日本確實沒有那種令人聯想「游擊隊」似的供應機制,但日本也有日本的供應機制和文化。而且,我不認為日本人是忽略早餐的民族,尤其是由米飯、味增湯、烤魚、納豆、明太子、雞蛋卷、鹹菜等組成的日式早餐還是比較講究的,在大街上,也可以嘗到,大家有機會到日本品嘗一下。歡迎大家訪問日本。
日本大街沒有早餐是不對的。事實上有很多,只是中國那種個體的小餐館很少見到。還有造成中國人印象里日本沒有早餐店的原因可能因為日本沒有中國那樣明顯區別於午餐、晚餐的油條豆漿那種意義上的早餐。中國早餐豐富、中國才花樣多是因為我們有過著高度發達的農業時代,對農產品的衍生品菜品有著玲琅滿目的變化花樣,這就好像在有過發達工業時代的日本、德國,工業類商品玲琅滿目,花樣繁多一樣。比如化妝品,進到日本商店簡直是眼花繚亂。這個不多講了,意思是,你想找到中國那樣的早餐恐怕除了中國,別的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會有(印度的情況不太了解,有可能類似中國)。日本的飲食本身就沒有中國這樣多種多樣的種類,所以早餐種類也不多。基本上分為和食(米飯、大醬湯、烤魚、溫泉雞蛋等);洋食(麵包、牛奶、煎雞蛋、培根等)。這兩種是日本在家裡主要吃的早餐,在大街上也很容易找到。比如吉野家,松屋,食其家,幾乎每個地鐵站都能找到其中一家。另外,麥當勞也有很多。因此,說日本大街沒有早餐店或很難找到早餐店是不對的。
不過,也的確,除了連鎖餐廳,很少看見個體早餐店。這個主要原因是早上請打工的會很困難。日本打工費本來就不便宜。以前打工過的麥當勞,尤其缺早上能出勤的人。連鎖店能用夜工延長到早上的方式,還能基本做到早上店裡有員工。但個體很少能搞24小時店。因此,單獨請早上6-8點開始上班的人是很難找的。
曾經有一份調查報告,日本的媽媽至少早上5點就要為全家人准備早餐,早餐好了之後,還需要為家裡人准備中午帶去學校和公司的便當,7點又要出門,開始買菜、洗衣服,還曾經流傳過一個這樣的說法,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住美國的房子,吃中國的佳餚,娶日本的女人。」日本這種家庭文化,對日本的早餐業也稍有影響。 日本人的早餐一般只能在家吃「
當然,如果要吃早餐也可以,但是只能去便利店買飯團、三明治什麼的。或者去吉野家、麥當勞這種連鎖店吃,而且最讓你驚訝的是日本人心中的早餐,真的是和正餐一模一樣的,是在的一碗米飯,配上菜和湯。所以說在日本,有家庭是非常幸福的,太太通常會准備好很豐富的早餐,一起享用!
我在日本工作了六年多的時間。在日本並不是沒有賣早餐的店,而是很少有專門賣早餐的門店,像國內那種專門賣油條、豆漿、油餅、糊粥、胡辣湯、南方早茶等,
除了早晨營業而賣完這些早餐以後就歇業的這種專門早餐店日本幾乎沒有,但是很多的拉麵店,便當店都是很早就開始營業了,是可以買到早餐的,當然在很多酒店裡也是有早餐供應的。
日本人到外面買早餐,或者在外面吃早餐的人並不是特別的多。因為大家知道日本的女人,結婚以後基本都是全職太太,她們的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早晨為老公和孩子做早餐,而且要做好中午帶著的午餐,日本家庭主婦做的兒童便當都非常的精緻,簡直就是藝術品,讓孩子很有食慾。
日本人的早餐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就是一些米飯加各種數量非常少的菜加一碗大醬湯。日本人還有一個讓大多數國人不能接受的習慣就是吃生雞蛋,日本的生雞蛋非常奇怪,沒有任何的腥味,可以放在米飯裡面或者作為火鍋的調味料,米飯加了生雞蛋吃起來非常的滑爽。當然,我剛去日本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嘗試,後來才克服了心理障礙。
早餐還有拉麵,再就是西式早餐,麵包、牛奶、火腿腸,煎雞蛋等。當然,在中國人聚居的地方會有中餐式的早餐店,其他大部分地方並沒有像國內這種非常專門用於早餐的食品,像油條,豆漿,油餅、餡餅,糊粥、甜沫、胡辣湯等等,他們的早餐種類基本上也和午餐晚餐差不多的。只有我們的大中國才能夠在飲食上非常的講究,種類繁多,早餐都有專門的食材和種類。
再就是日本人吃飯少是世界都出了名的,他們很多人的早餐吃的也很少,我有一個30幾歲的男性同事,竟然早餐就吃一個比較大的果凍,實在是讓人不可思議。
除了有家室的人一般不會在外面吃早餐以外,日本現在的單身人員也很多,很多單身狗只能自己准備早餐,這些單身狗除了早晨到拉麵店、快餐店吃早餐以外,日本的便利店遍布城鄉的各個角落,它們的分布比國內的葯店還要密集,這些便利店很多都是24小時營業的,一般都出售已經做好了飯菜,價格非常便宜。所以很多的單身狗不僅是早餐,甚至中餐,晚餐也是從便利店購買,用微波爐加熱一下就可以作為早餐或者是中餐晚餐。
這些原因讓題主沒有發現在日本有專業的早餐店。所以在日本呆久了,就非常懷念國內的那些專業的早餐。
日本大城市的大街上的確罕見早餐店,但小城市就不一樣了。日本大城市中的大街上沒有早餐供應的說法不太正確,應該是說沒有專門賣早餐的早餐店,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日本女性的生涯規劃以做家庭主婦為第一志願,已婚女性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做早餐和孩子、丈夫的中餐便當(晚餐要不就是自製要不就是買回來,已婚婦女和孩子在家吃晚餐,已婚男士要應酬才是有出息)。也就是說,已婚人士和學生的早餐都是在家吃的。
原因二:便利店的早餐選擇很多,諸如:7-11、FamilyMart、LAWSON等三大便利店都提供非常多種類的早餐,包含:各式三明治、各式漢堡、飯團、熱狗、關東煮、麵包、土司、蛋糕、琳琅滿目的飲料(純牛奶、調味奶、豆奶、咖啡、乳酸菌飲料、礦泉水、加味礦泉水。。。),許多學生不愛吃家裡的早餐,在家吃兩口或者根本不吃就上學去了,然後在便利店買早餐吃。
日本城市中的便利店密度極高,上班或者上學的路上必然會經過一家以上的便利店。
有人說日本沒有專門的早餐店是因為房租太貴,對也不對。我們還是能在日本大城市的巷弄里時不時看到一些現做傳統小點心的店,烤魷魚、章魚丸、特製糕點什麼的,這種需求比早餐需求更少,一樣能活下來,租金貴是事實(上述的店鋪門臉都很小),但並不是大城市中沒有早餐專賣店的根本原因。
台灣的便利店文化完全是日本的翻版,但是台灣大小城市中還是遍布著許許多多的早餐店,甚至是推著一個小餐車賣飯團、包子、豆漿、米漿什麼的也不少。台灣的早餐文化非常豐富,即使大街小巷裡有一大堆賣早餐的便利店。這或許能說明一點:台灣的家庭主婦大都不做早餐,「家庭主婦」這個崗位並不是台灣女性的人生目標(開早餐店的不算)。啊!抱歉,跑題了!
『捌』 吉野家和食其家哪個先成立
:吉野家早在1992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在華夏大地上深耕多年,可處境卻越來越艱難,最近更是宣布將在2021年2月關閉海外包含中國在內的50家門店。食其家作為後來者,2008年才在中國開設首家門店,卻一路高歌猛進,頗有取吉野家而代之的勢頭。本文對這兩家日本知名的快餐連鎖企業的經營戰略及發展狀況進行簡要的分析,通過對比經營過程中的優缺點,得出日本快餐企業在中國發展的得與失,並為我國米食類連鎖快餐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引言
吉野家、食其家(すき家)和松屋被戲謔地稱為日本三大頂級平民快餐店。作為在日本實力相當,彼此分庭抗禮的三家大型米食類連鎖快餐企業,在中國的命運卻各不相同。松屋由於進入中國市場較晚,且其戰略重心不在中國市場,截至碼汪旅2020年8月,僅在中國上海擁有三家分店。因此,本文以吉野家和食其家為主,探討日本米食類快餐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吉野家由松田於1899年在東京一個破舊的魚市所創立,迄今為止已經有著121年的悠久歷史,盡管被調侃,但仍是一家頗有盛譽的百年老店。食其家直到1982年才在橫濱所創立。從入駐中國內地市場的時間來看,吉野家早在1992年就在大陸地區開設了第一家分店,只比內地第一家快餐廳肯德基晚了5年,比第一家麥當勞晚了2年。食其家直到2017年後才首陵坦次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在快餐連鎖行業這樣一個先發優勢明顯的行業中,吉野家顯然更有機會獲取更高的知名度和關注度,也本應發展得更好。但是,近年來,吉野家的勢頭卻越來越差,漸漸走向下坡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食其家發展迅猛。
2018年,食其家的總銷售額已經達到了吉野家的3倍多,同時盈利146億日元,而吉野家卻虧損了5.6億日元。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呢?本文將從品牌定位、產品創新度、食品安全與新店模式四個角度探索二者在中國市場的得與失,分析出食其家發展勢頭更好的原因,並為中國連鎖快餐企業今後的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1. 品牌定位——同樣的目標客戶,不同的定價
在日本,吉野家與食其家的品牌定位高度相似,都是面對都市中低收入群體,為其打造方便快捷的速食連鎖品牌,這一點從二者的定價上得到了頗為明顯的體現。以2017年11月這一時間檔口為例,在東京門店,食其家小碗牛肉飯的含稅價為350日元,中碗、大碗分別再漲價10日元,特大碗和超大碗則分別再漲價50日元。吉野家集團認為,由於牛肉飯是顧客日常點單量最大的菜品,即使只是10日元、20日元的漲價,顧客也會十分敏感,所以吉野家將小碗牛肉飯的價格維持在了380日元。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二者在日本的定價水平差不多,這也就造成了日本民眾對這兩個品牌的認知度及定位也差不多。
來到中國以後,二者的定價策略卻有了戲劇性的不同。作為都市裡的米食類連鎖快餐企業,這兩大品牌在中國依然都將眼光瞄準了白領上班族及學生群體,目標客戶都是中低消費市場。吉野家於1992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彼時的內地經濟仍不夠發達。盡管吉野家的定價按匯率放到當時的日本並不算高,但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它和同時期的肯德基以及麥當勞一樣,屬於中高水平消費。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吃得起吉野家,但該品牌屬於相對較高消費的烙印已經留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中國的吉野家對自己採取的價格定位也始終是高品質中的中等價格。吉野家承諾,5年內不會改變商品價格。物價上漲的壓力均通過擴大企業生產規模、降低單位成本等方式來控製成本。但是,截至2020年8月,吉野家天津店的一份小碗牛肉飯賣27元,大碗賣33.5元,依然屬於相對較高的定價。
相較而言,2008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的食其家採取了與日本市場相近的定位和定價水平,以味美價廉、方便快捷取勝,平民化的品牌定位迅速在中國贏得了廣大客戶群。截至2020年8月,食其家杭州店的牛肉飯小碗只要15元,中碗18元,大碗23元,巨大碗32元。這樣的定價策略讓更多中低收入的白領上班族及學生群體也能夠接受,食其家也獲得了更多顧客的青睞。
兩個在日本同樣屬於平民級別的快餐連鎖店,到了中國後一個搖身一變,成為了「小資生活」的代表品牌,另一個卻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平民化定價。在目標客戶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誰能吸引到更多的顧客不言而喻。
2 產品創新度——同樣的主要產品,遲凳不同的副產品翻新速度
吉野家和食其家的主營業務都是牛肉飯,高度重合造成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形成同質化競爭。吉野家從2004年開始就開發了多個牛肉飯以外的新菜單,試圖使其收入結構不以牛肉飯為主,從而構建多樣化的商業模式。2019年,依託已有門店運營自主輕食品牌野葉子,試圖構建雙軌制運營模式。但是,吉野家的主體運營模式仍是從「不讓顧客厭惡的產品」出發,先保持主力產品「牛肉飯」的根基不變,然後再緩慢改良新產品,更新原有的種類。[1]
打造好一款產品的匠人精神固然值得欽佩,但相較於吉野家漫長的新產品發售周期,食其家「不斷推出新菜品以滿足顧客需求」的方式顯然更能適應新時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趨勢。食其家一般會以一個月至一個半月為周期來推出一些新商品。以2018年為例,食其家推出了在牛肉飯上加配菜的雞蛋牛肉飯和竹筍牛肉飯。2018年年底還推出了香蔥牛肉飯,其中鹽焗香蔥牛肉飯和辛辣香蔥牛肉飯尤其受到顧客們的廣泛好評。[1]這些限定商品的定價雖然比普通的牛肉飯要貴一些,但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當今正在有越來越多的顧客願意為其買單。
同樣以牛肉飯作為主打產品,同樣是牛肉飯單品的銷售額佔到總銷售額的七至八成,食其家通過不斷推出受歡迎的高單價新品套餐,迎合了年輕人追求新奇刺激的心態,吸引到了更多的顧客,實現了更大的創收。
3 食品安全——吉野家受到重創
一直以來,吉野家以「為顧客提供安全、健康的食材」為目標,從原材料的調配入手,對包括肉食、蔬菜和大米在內的全部食材進行嚴格的篩選,並聲稱從食材的選購到提供給顧客商品的全過程都進行了嚴格的監督和管理,確保食材的品質及安全性。但是,卻多次曝出惡性食品安全問題。2012年,央視報道了山東六和速成雞事件。吉野家應對適當,前後明顯矛盾的表述降低了消費者的信任度和好感度。2013年的3·15,吉野家又被《京華時報》爆出後廚存在著員工操作不規范和嚴重的衛生隱患問題,吉野家的應對令外界感覺更像是在作秀。2016年8月,《廣西質量監督導報》再次將吉野家的食品安全問題再次被擺到了桌面上。[2]隨著消費者信心的逐漸下降,吉野家收入銳減。據吉野家大陸地區重要的代理機構合興集團公布的年度財報顯示,2012年,吉野家店均營收為600萬人民幣,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縮減到了481萬。
與之相對應的,進入大陸市場後,食其家鮮少出現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為增強消費者信心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4 新店模式——直營連鎖與混合模式的較量
上世紀90年代,一名頗具商業頭腦的香港留美學生洪明基,在美國看到了這家可以吃米飯的門店後,迅速意識到這個已在全球多個國家設立門店的日本米食快餐連鎖店,在米飯大國的中國擁有無限廣闊的商機。畢業以後,洪明基放棄留在美國投行的工作,以及放棄回到香港經營家族企業的選擇,毅然決然地來到北京,決定自己創業設立公司——合興集團。此後他一舉拿下了吉野家的特許經營權,把吉野家正式引到了中國。
吉野家在美國用了30年的時間才開設了100家分店。而在中國,只用了14年就完成了開設100家分店的設想。[2]這一度讓吉野家在中國市場的前景極為光明。但是,合興集團並沒有獲得整個大中華區的特許經營權,而只經營香港和中國北方市場。中國南方市場,包括台灣地區在內的吉野家經營權,由日本的吉野家總部負責。與北方市場相比,南方市場的開拓晚了整整17年。
直營經營和專利權經營這種奇特的混合經營模式曾經為吉野家在中國的成功帶來巨大幫助,尤其是北京吉野家的經營方式一度被視為成功的典範。[3]然而,兩種模式並行也為日後管理上的相對不便埋下了伏筆。此外,開設一家吉野家新店需要龐大的准備金,走一套復雜的法律程序。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吉野家終究沒能實現2009年在四川開設中國南方第一家店時許下的豪言壯語:要在5年內在中國開店1000家。截至2020年8月,吉野家在已經建立相對廣泛的品牌認知的前提下,在中國南方一共開設了250家門店,其中深圳、香港和台灣佔到了177家,其他地方一共只有73家,拓展速度緩慢。
相較而言,從零開始的食其家最初採取的就是直營連鎖的模式,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加盟。這樣統一的模式極大地方便了後續管理。開設一家食其家店面所需要的成本和要走的法律程序也比開設一家吉野家店面更加低廉、簡便。官網顯示,截至2020年8月,他們已經在中國開設了296家分店。即使是在吉野家已經深耕近30年的京津冀遼魯地區,也開出了22家門店。在江浙滬、川渝鄂和廣州這些中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食其家的知名度和客戶滿意度已經後來居上,超過了吉野家。
同樣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吉野家要關閉包括中國南方地區門店在內的50家海外門店和100家日本本土門店,而食其家卻沒有關停任何一家門店。有人說,這是吉野家進入中國市場較早,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相對飽和而進行的戰略收縮。可是對比那些曾經和吉野家一同進入中國的餐飲品牌就會發現,麥當勞計劃2020年在全球新開的950家餐廳中,有420家在中國;星巴克計劃在中國至少新開500家門店;在中國市場擁有肯德基和必勝客經營權的百勝公司,雖然第一季度不得不關停了一些門店,但第二季度還是在中國新開了169家門店。由此可見,吉野家的戰略收縮是個例,並非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