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簡單對折抓髻娃娃剪紙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簡單對折抓髻娃娃剪紙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8-07 13:05:31

Ⅰ 剪紙的歷史來源、發展和現狀

一、剪紙的歷史來源

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二、剪紙的發展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 。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

三、剪紙的現狀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此後,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斗的新剪紙。

作品運用了民間傳統的樣式,描寫了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的新內容。它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和發展,使傳統的民間剪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還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延安的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剪紙的創作中除了表現各行各業新氣象的剪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1)簡單對折抓髻娃娃剪紙圖片擴展閱讀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在民間剪紙中有許多反映生產生活的畫面,這些作品有著一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對主體進行的誇大,大大的魚、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蠶、大大的穀粒等,通過剪紙,人們虛構了美好的形象;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來張揚人征服自然的偉大創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並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們繼續奮斗的勇氣 。

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化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魚唆蓮》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比比皆是。

Ⅱ 怎樣剪窗花(要清楚的圖片)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窗花的剪法及做出來的效果圖,可以先在紙上描出來相應的圖案,緊接著按照圖案進行裁剪就可以得到好看的窗花了。

1、

拓展資料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傳統習俗中,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無論是寓意平安接福的「福倒」,還是福祿壽三星,鮮艷喜慶的紅色窗花能給家居環境增添不少節日氣氛。

剪紙藝術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活化石」一點兒也不誇張,因為從陝西剪紙中,可以找到很多完整保留了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造型紋樣,比如半坡文明的魚身人面紋,獅身人首紋,還有與先秦祭祀文化中的圖騰極為相似的「抓髻娃娃」。

民間保留了這些古老的文化形象,並把它們體現在剪紙藝術上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成為關中土地上悠久歷史與古老文明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