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彝族搶親衣服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彝族搶親衣服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3 02:21:19

① 彝族婚俗的搶婚

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彝族,還保留有搶婚的習俗。所謂搶婚。其實都是男女雙方願意、父母同意、媒人說好了的,搶婚只是一種娶嫁的形式。在滇西北地區,男方肖出的人一邊給女方家送彩禮,一邊用氈子強行把姑娘裹走。這時女方家的人可以用假打的方式對付男方來搶婚的人,並把黑黑的鍋灰打在搶婚者的臉上。當把姑娘搶回男方家時,搶氏的人們一個個鍋灰滿面,黑不溜秋的,常逗得賓客開懷大笑。在滇南等地,搶婚的地點、時間都是事先約好了的,往往姑娘在田裡勞動、在村邊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搶走了。搶到的姑娘直接被領到男方家的堂屋。按當地彝族的風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識著正式締結婚關系了,就不能再跑了。不管用什麼形式搶親,把姑娘搶到新郎家後,都要按當地彝族的習俗,舉行婚禮,並宴請賓客。對於搶婚。彝族人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男方去搶是對女方家的一種尊敬,表示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

② 彝族人的習俗

彝族人的習俗

1、婚俗

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新中國成立後,同族內婚和等級內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為基礎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出現了跨族別婚、跨等級婚、跨國界婚。

2、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把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3、喪葬

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

4、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5、服飾

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

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

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制項鏈,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

6、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

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酒是敬客的見面禮,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

吃飯時,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2)彝族搶親衣服的圖片擴展閱讀


彝族把過年稱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回歸時,谷黃米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的時候。「庫史」是彝族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節日。

在祖靈下面鋪松針,松樹青幽幽,象徵永遠常青,寒冬臘月里大雪壓青松,青松照樣青;青松堅忍不拔,象徵子孫個個勇敢堅強。青松表粗皮厚,樹心裡有芳香的松脂,象徵著人要象青松樣要有善良心。


③ 涼山彝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呢

涼山彝族分布在我國在四川西南地區,是我國最多類別和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佔地面積達到6.04萬公頃。而彝族作為少數民族有很多習俗,例如一婚一制,潑水節還有迎賓禮等風俗。

三、彝族風俗大同小異

涼山州內有很多少數民族,這些民族主要以彝族為主。居民大多數都是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但是也有特別幾個心性不好,這也屬於正常,所以小夥伴在出去遊玩要特別注意人身安全。

④ 雲南彝族姑娘的服飾差異怎麼這么大,是因為愛情還是風俗

「昆明西山索瑪花,撒梅彝家紅石崖。八月十六來趕調,滇池水干心不幹。」阿木約布唱著歌,心裡想著索瑪阿依,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

「有情阿哥有情妹,結成雙來配成對。兩棵山茶一樣高,兩人心頭魚兒跳。只見風吹花落地,哪見風吹花上枝。」村裡的人聽到歌聲,都知道又是阿木約布為索瑪阿依唱歌了,只可惜??

「下個月你就嫁到賈各家去。否則你一步也別想踏出家門。」索瑪阿依的父母早早就收下了鄉上富戶的聘禮,不管女兒和阿木約布的約定,逼著她出嫁。

索瑪阿依不哭也不鬧,低著頭安安靜靜的縫制嫁衣,沉靜的眼神里藏著堅定。

「喲,喲,搶新娘嘍?」搶親的人群簇擁著賈各來了。賈各一步一邁,胖的都快走不動道,他曾豪言壯語――每過10年就要娶個新媳婦充喜,這是他第三次接親了。

進屋一看,所有人都愣住了!怎麼有6個新娘子呢!穿著一模一樣鑲花邊右衽上衣,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綉著金、紅、紫、綠等色花紋圖案,衣領鑲細銀泡。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梳著長長的「劉海」,劉海又遮住了眼睛,認不出哪一個是新娘,賈各覺得晦氣,不顧索瑪阿依父母的極力挽留,憤憤甩手走了。

「如果真心來對調,水打浪搖岸不搖。丟塊石頭壯你膽,三天三夜唱不完」伴著動人的歌聲,阿木約布走了進來,他定定的看著前方,在眾人詫異下,牽起最後一個新娘的手。新娘一怔,堅定的回牽起阿木約布。

鑲邊衣是彝族姑娘爭取自由幸福的護身符。

滇中及滇東南型彝族服飾,主要流行於以昆明、文山,以及同這兩個地區相鄰的紅河州部分地區。

女裝的主要款式為右襟或對襟上衣,長褲,個別地方著裙。以白、蘭、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圖案和幾何圖案。其頭飾各地差異很大。昆明地區的部分彝族青年婦女,頭戴「雞冠帽」,形如雞冠,用大大小小各種銀泡鑲綉而成,做工精細;老年婦女一般挽發髻。

圭山一帶未婚婦女頭飾布箍,在雙耳部位綴一對三角形綉花布飾,腦後吊一束串珠垂向胸前。

彌勒及路南部分地區彝族婦女以雙辮纏頭並包黑內,留一束頭發垂於腦後,以珠串、銀鏈、貝殼、絨線花色為飾。

文山、西疇、馬關、富寧等部分地區婦女頭包黑巾或頂花帕,頭飾簡單,而丘北、開遠、瀘西等部分地區的婦女則頭飾十分豐富,飾品有銀泡、絨線球、花和貝殼等。這一類型的男子一般穿對襟衣、外套坎肩、著寬檔褲,有的還扎綁腿,頭包黑巾。

雲南彝族婦女大多擅長挑花刺綉,每個村寨都有刺綉能手,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⑤ 彝族的婚禮有哪些奇特的習俗可以簡單介紹下么

彝族是我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個省份,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人聚集地。彝族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彝族姑娘美麗大方,彝族小伙身強體壯,因為彝族小伙要想娶到老婆必須憑體力搶。

越過層層阻礙,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娶到的媳婦能不加倍珍惜嗎?這也許就是彝族人搶婚習俗的真諦吧。來之不易的幸福才會加倍珍惜,為了娶媳婦培養了一個兄弟排也是值得的。這哪裡是結婚啊,簡直就是中國好聲音外加中國達人秀的組合版啊,沒點才藝連娶媳婦的資格都沒有。

⑥ 有彝族服飾的兄弟姐妹們拿出來分享一下吧,謝謝啦!

我有一套啊,還是去年我結婚時穿的,是我自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縫起來的,是紅色的噢,大家如果感興取,來欣賞欣賞。。。。。。

⑦ 彝族服飾的服裝特點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童裙裙短,一般為兩節,腰小擺大。成人為三節,上節為腰,中節直桶狀,下節成細密格紋。長裙的特點在於下節的層層皺折,所以俗稱「百褶裙」,以多褶為貴。舊時裙式長短與身份有關,黑彝女子長裙拖地,行走時塵土飛揚,以示尊貴。所地地區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藍色細褶均勻齊整,其下橫間以紅、白、黑細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貴婦人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彝族姑娘的特色禮服——鑲花邊
彝族姑娘很喜歡穿鑲邊衣,這是一種右衽寬長的上衣,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綉有金、紅、紫、綠等色花紋圖案,衣領鑲細銀泡,這種服裝也是彝族姑娘的一種護身符。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愛上了一位勤勞的小夥子,可是有位富人家的兒子也喜歡這位姑娘,姑娘的父母答應把女兒嫁給富人的兒子。聰明的姑娘在縫嫁衣的時候給衣服鑲上了花邊。到了男方搶親的那天,姑娘約幾個夥伴一起,把鑲花邊的衣服都穿上,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梳著長長的劉海。搶親的人看見一群姑娘都穿著一樣的衣服,劉海又遮住了眼睛,認不出哪一個是新娘,只好掃興而歸。這以後姑娘便和心愛的人結婚了,過上了幸福日子。這種鑲邊衣便成了彝族姑娘爭取自由幸福的護身符。 雲南彝族婦女大多擅長挑花刺綉,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綉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此外,彝族婦女還喜歡在頭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擺、圍腰、腰帶、褲腳、裙邊等處綉上各式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的花紋圖案作為別出心裁的裝飾。
挑花刺綉是彝族服飾的特點。彝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綉的能手,她們從小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綉花、挑花、補花的技巧,學習平綉、縐綉、纏綉、帖綉等針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長輩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標志。彝族姑娘若不會綉花或綉得不好,就算人長得再漂亮,也難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婦女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有各式各樣的綉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都值得作為民族刺綉標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⑧ 彝族人的「搶婚」風俗各地之間有什麼區別

白彝有搶婚的習俗。每個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民族,地區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彝族就有這么一個結婚嫁娶時的風俗習慣,它就是搶婚!

這是彝族獨特的婚姻形式,也是他們的風俗習慣,這是不可非議的,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習俗文化,我們要尊重他。

希望我對你的回答有幫助,如果可以請點贊關注,謝謝。

⑨ 彝族的「搶婚」有什麼習俗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上世紀50年代以前,這里還處在奴隸社會,在奴隸主的統治下。奴隸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奴隸主可以自由買賣奴隸。一個女奴的身價值十五六隻羊,十幾個青壯年男奴隸還敵不上一匹好馬的價值。在婚姻制度上,買賣婚姻是奴隸制婚姻形態的主要特徵之一。

涼山彝族的婚姻形式,除包辦婚姻外,還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婚姻形態。如姑舅優先婚(姨表不通婚)、轉房制(兄亡弟娶其嫂)以及不落夫家習俗等均有流傳。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是搶婚習俗。

彝族的搶婚,分暴力搶婚與摹擬搶婚兩種。前者往往不經過媒聘,純粹訴諸武力。搶親後通過媒人說合;如果男女兩家得到諒解,便可正式成婚;如果說合不成,也可能因此結下怨恨,有的甚至男女兩家進行械鬥,長期打冤家。這種暴力搶親的習俗今天在彝族地區已很少見到。更多的情況下是摹擬式的帶鬧劇色彩的「搶婚」。

正式婚娶時,還要演一出搶婚鬧劇,但這次不是在女家,而是在娶親途中。這天,新娘打扮一新,女家派人將她送至半路,男方家在半路搶親,搶婚變成一種交接儀式。

彝族居住在雲南、貴州兩省的約有300多萬人。居住雖然比較分散,但傳統的婚俗卻大同小異。搶婚習俗在雲南、貴州彝族地區也有流傳。雲南彝族在姑娘出嫁的10多天之前,寨子里的青年男女早就做好了潑水準備。他們往往在娶親者必經的路口上設卡,在那裡釘下木樁,拴上絆索,兒十桶水放在路邊,迎親者很難逃脫。一般來說,迎親時的潑水是潑清水,就是十冬臘月也不能免去這一儀式。彝族認為,給迎親者潑的水越多,將來的婚姻越幸福。

搶婚是一種古老的婚姻形式,最早是帶有強制性的,到了後世才成為象徵性的表演。另外,搶婚作為一種婚姻儀式,比較簡單,所需要的彩禮也很少,所以多為家境貧寒者所採用。現代社會中自由婚姻增多,因此搶婚實際上已失去它原來的意義。

⑩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1、服飾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為多,幾何紋次之。

滇東南地區彝族女裝款式為右襟或對襟上衣、長褲,個別地區著裙。男裝為對襟衣,外套坎肩,著寬檔褲。服飾工藝有挑花、刺綉、鑲補、蠟染等。

2、飲食

彝族主食型食物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

彝族的酒主要有壇壇酒(又稱咂酒)、桶酒、水酒等。涼山彝族喜吸蘭花煙,其它地區彝族喜吸葉子煙。許多彝族地區有飲茶的習慣,茶從漢區輸入,但也有自種的,如貴州水城玉舍一帶彝族就擅長種茶,飲前將茶放在一個小罐中烤香,而後再放水煮開食用,稱為「烤茶」。

3、喪葬

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此後,要為死者舉行「安靈」儀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纏紅線,裝進長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內,再用麻皮纏,削尖木棒兩端,掛在一塊竹篾笆上,靈牌便做成了,彝語稱為「馬都」。

4、婚姻儀式

彝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取膽、胰觀看,以膽色澄黃、胰大直肥為吉,若胰臟捲曲則為凶,表示不能相配。

5、家庭地位

彝族家庭以父權為核心,在彝族家庭中,實行父子聯名制和財產父系繼承的原則,兒子婚後即另立門戶,只有幼子婚後與父母同住。

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只有家政的支配權,沒有參與財產分配的權利,也不能參加重要的社交活動。男子是一家之主,擁有家產決定權和子女婚姻決定權。新中國成立後,這一現象得到改變,婦女地位逐漸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識已深入到彝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