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鵝怎麼畫簡單
鵝怎麼畫簡單
1/4分步閱讀
先畫出鵝的嘴,鵝的嘴扁扁的,再畫出鵝的長長的脖子,脖子要彎曲,細,線條要流暢優美。
2/4
補全鵝的身體輪廓線,線條一定要流暢
3/4
畫出鵝的翅膀。翅膀不要太大。
4/4
畫出水紋,水紋畫波浪線即可,鵝的簡筆畫就畫好了。
第一步
先畫出鵝的嘴巴
第二步
畫出鵝的頭
第三步
畫出鵝的長脖子
第四步
畫出鵝的身體,注意形狀
第五步
畫出鵝的完整身體
第六步
畫出鵝的翅膀
第七步
還有它的眼睛
第八步
畫出鵝嘴巴的紋理
第九步
畫兩條波浪線,鵝正在水裡游
《詠鵝》這首詩是很多小朋友都會背誦的一首詩,這首詩也是初唐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是不是很厲害呢?在這首詩中詩人很巧妙的運用了「白」與「綠」、「紅掌」與「清波」的對比,把鵝在水中游泳的姿態描寫的活靈活現。今天中華板報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簡單的詠鵝詩配畫大全,詠鵝配圖簡筆畫,。
❷ 小學生學古詩的幾個步驟
其實,古詩詞一點都不難學:
一、利用講故事理解詩意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很喜歡聽故事,特別是我們農村的孩子,他們父母很少為孩子講故事,有的家長忙農活,忙完農活,出外打工,把孩子交給了老人,所以對孩子的照顧很少。身為教師的我們就是講故事的最佳人選了。很多古詩里都蘊藏著那個時代的特定軼事,並伴隨其精典的佳句流傳至今,有著其旺盛的生命力。雖然簡短意賅的幾詩句,如若用以前死背硬記的老教學方法,孩子們自然學的枯燥無味,老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很痛苦。如果把古詩適當的編成生動的故事,那效果就不會這樣了。
講故事我們首先要了解古詩的歷史背景,根據歷史背景編輯故事。所以我們在學習每首古詩之前,都是要找資料備好它們的歷史背景。比如,在教學古詩《七步詩》的時候,上課我就直接和孩子們交流起來:「大家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同學們異口同聲「曹植!」「你們想不想聽聽關於曹植的故事呢?」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那麼聽老師給大家講起這個故事:曹丕和曹植他們都是曹操的兒子,曹植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學習也很用功。會寫文章作詩,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才能。有一天曹植來看望哥哥,曹丕見到他說:「你這么有才氣,你走七步,能作出一首詩嗎?如果做不到,那麼我就把你處死」而曹植沒等話音落下,就編出了四句詩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這首著名的《七步詩》。孩子們聽了這個故事,他們的學習慾望更濃了。他們興致勃勃地開始有趣的學習這首古詩。
二、詩畫結合趣學古詩
我們小學古詩書中每一首古詩配一幅圖畫,這種圖文結合的設計非常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既有利幫助理解,又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根據書中的圖畫學習古詩。在學習《春曉》這首詩時,我就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孩子們,你們看看圖上畫了什麼呀?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學生答:「春天,我們到處都能聽到小鳥的叫聲,花兒開得好漂亮,春天的景色真美呀!」這種方式不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也提高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學生基本了解了這首古詩的大意。
2.看圖猜詩。准備幾幅圖畫,讓學生說說「都是哪首古詩里的圖片?」這種形式本身也是一種游戲,學生不僅能在玩中學,還能在訓練中了解孩子們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古詩的積累程度。最後,讓學生們在右邊寫出這首詩。藉此檢查孩子們的書法進展狀況。
3.根據古詩引導學生繪畫。平時我注意觀察了,孩子們經常用彩筆畫卡片,下課時候他們自豪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學生用簡筆畫同樣可以描繪出古詩內在的美。孩子們這個愛好給了我啟示,那就讓學生給詩配畫,於是我就用《詠鵝》這首詩,讓孩子配圖。孩子們邊讀古詩邊去琢磨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畫面來表現出古詩的內容呢?當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拿出彩筆畫出了浮在水中伸出了一隻曲項向天歌的白鵝,紅掌撥動著綠波,水面還泛起了輕輕地漣漪……!我明白了,他們讀懂了這首古詩,用一幅美麗的畫面將這首詩表現得淋漓盡至。意想不到的收獲出現在我的面前。
❸ 詠鵝畫畫怎麼畫
最佳經驗本文由作者推薦
畫詠鵝,要畫出鵝彎曲向上的脖子,以及張開的嘴,這是它最大的特點。下面就來畫詠鵝。
工具/材料
紙、筆
操作方法
01
先用筆在紙上畫出鵝張開的嘴,畫的時候,上片嘴要比下片嘴長些。
02
在上片嘴的上方畫半個圓,表示鵝頭上的包,然後從包的左端到下片嘴之間畫兩個波浪線,表示嘴和臉的分界線。
03
從鵝頭頂往下畫一個長長的S形,從下片嘴往下,再畫一個更長的S形,兩個S形之間組成了鵝長長的脖子,在鵝頭上,再畫一個黑點,表示眼睛。
04
從左邊的小S末端往左先畫一條橫線,然後向右下方畫一些鋸齒形狀,表示羽毛,然後在脖子下面拐個彎,這個鋸齒形的部分是鵝的翅膀。
05
從翅膀尖往左先畫兩個尖,表示尾巴尖,然後向右畫一條長長的圓圓的弧線,一直連到脖子右邊的大S的末端,這部分是鵝的肚子。
06
最後,在鵝的身下,畫一些不規則的曲線,表示水波,詠鵝就畫完了。
❹ 詠鵝的意思,要准確,和老師的一樣
山東省高密市第一實驗小學 孫美華
年級:小學一年級(下學期)
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根據古詩詞創作的歌曲《詠鵝》,體味中國古詩詞的韻味,感受樂曲中描繪的鵝的音樂形象——悠閑自在。
2.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和想像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體會歌曲的音樂形象——悠閑自在。並引導學生用優美的歌聲來表現音樂情緒。
教具准備:大背景圖、各種圖片、打擊樂器、彩筆、圖畫紙等。
教學過程:
一、以情感為紐帶,組織教學
1.學生隨音樂起立,跟老師做律動。
2.教師微笑著面對全體學生:同學們好,我們快樂的音樂四十分鍾又開始了。
〔設計意圖:一分鍾的組織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和溝通的最佳時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親切。〕
二、利用自然音源,創造聲音
師:請同學們欣賞一幅畫面,欣賞完之後,告訴老師,在這幅畫面中出現了哪些聲音?
(學生爭先恐後地說:風聲、水聲、小鳥唱歌、鵝叫……)
師:我們能不能自己來創造這些聲音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用我們身邊的物品來創造、模仿出這些聲音。
(學生分組討論,利用自備的物品和教室里現有的音源,惟妙惟肖地塑造了這幅畫面所表現的意境。他們抖動塑料袋、紙張、書本表現風聲,用礦泉水瓶子裝上少許水搖晃、撩起水桶里的水模擬水聲,吹薄塑料紙、樹葉、書本等模仿鳥鳴,用易拉罐互相碰撞、敲打塑料杯子等模仿鵝叫,教室里響起了風聲、水聲、鳥鳴、鵝叫聲……)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實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學們運用了我們生活中物品的自然音源,表現了這幅畫面的意境。生活就是音樂的源泉,只要大家平常用心去觀察、發現這些聲源和音源,並把它們運用到我們的音樂中來,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一)學生創作情景圖
師:老師這兒有好多漂亮的圖片(教師准備:荷花、荷葉、小鳥、鵝、小樹等圖片),同學們想不想用這些圖片貼出漂亮的圖畫來呢?
(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把這些圖片貼到畫面中相應的位置上,並把創作好的圖畫用語言描述出來)
〔設計意圖:利用孩子喜愛作畫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創作圖畫,發揮他們的想像力,並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也營造出了這首詩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導入歌曲
師:老師聽說大家都能背誦好多好多的古詩了,那麼,同學們看到這幅美麗的圖畫,會想起哪一首古詩來呢?誰能來告訴老師?(老師找一個學生起來背誦《詠鵝》)
師:讀的真好!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下的,詩中描繪了鵝在水中游水好戲、悠閑自在的情景。
1.學生跟老師來朗誦詩詞。
2.跟著音樂一起來朗讀。(播放Flash動畫)
3.學習歌曲。
師:音樂與古詩是相結合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根據這首唐詩譜寫的歌曲《詠鵝》。
(1)放范唱錄音,學生聽歌曲的情緒——優美的。
(2)(出示歌譜)教師簡單地講解歌曲中出現的四分休止符和反復記號,讓學生了解它們在歌曲中的作用。
(3)教師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學生跟范唱音樂模仿口型,默唱歌曲。
(5)學生跟音樂輕聲的演唱歌曲。
(6)讓學生用優美的歌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1.播放 Flash動畫課件,更加形象地營造了歌曲的意境,讓學生「視」「聽」 結合,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來。
2.學習歌曲時,採用聽唱法,通過反復聽賞,使學生獲得了音樂美感,讓學生在反復體驗中獲得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四、分組活動
師:剛才,我們用優美的歌聲來表達了對這首歌曲的喜愛,那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你對這首歌曲的喜愛呢?請同學們想一想,你喜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創造、表現這首歌曲,告訴老師,好嗎?
(學生考慮、討論,並紛紛說出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朗讀兒歌、打擊樂器伴奏、畫畫等)
1.教師根據學生的提議分成四組:詩朗誦組、舞蹈組、器樂組、圖畫組。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小組。
2.學生分組討論、創作表演。(教師巡迴指導,啟發學生開闊思路)
3.分組展示表演。
(1)詩朗誦組;
a.學生朗讀幾首有關鵝的兒歌。
b.全組一起朗讀《詠鵝》。
師評:同學們有表情地朗誦《詠鵝》,更加深刻地體會了古詩的韻味,井背誦了幾首與鵝相關的兒歌,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到鵝的形象。大家表演得非常好。
(2)舞蹈組:
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像,時而模仿鵝在水中游的姿態,時而模仿鵝伸長脖子高聲歌唱的形象……把鵝的各種形態惟妙惟肖地用動作表現出來。
師評:這組同學用優美的舞蹈來反映了這首歌曲的意境,表現了歌曲優美的情緒。舞蹈就是跳動的音樂,他們的表演,使歌曲變得更加生動起來。真棒!
(3)器樂組:同學們自己創編節奏,運用現有的自然音源和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師評:這組同學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選擇了老師提供的打擊樂器和運用自備的物品,惟妙惟肖、非常形象地塑造了詩的意境。彷彿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的小河邊。棒極了!
(4)圖畫組:
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用彩筆畫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師評:這組同學運用圖畫的形式,鮮明形象地表現了歌曲的意境。畫得真漂亮。
4.師:剛才同學們都運用了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了這首歌曲,我覺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我們現在把我們所有的創造表演跟我們的歌曲結合起來、聯系起來,好嗎?
文學組先朗讀一遍《詠鵝》,然後放歌曲錄音,舞蹈組和器樂組的同學跟音樂演、奏,圖畫組的同學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
〔設計意圖:l.採用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既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又能讓學生各展才能。2.用多種形式表現歌曲,加深學生對歌曲的體會和理解。3.通過創造、體驗、合作,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五、小結
同學們,我們快樂的四十分鍾音樂課就要結束了,讓我們唱著這首優美的歌曲,帶著愉快的心清離開教室
2.詠鵝
駱賓王
鵝 鵝 鵝,
曲 項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綠 水,
紅 掌 撥 清 波。
[注釋]
1. 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2. 項:頸的後部。
3. 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簡析]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片語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傑」。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代他寫《討武檄》。檄文羅列了武後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後讀到「一抔土之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極為震動,責問宰相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有被殺、自殺、逃匿不知所終等傳說。
❺ 詠鵝的意思我還是不明白,嗯,請你再幫我查一下,嗯,去你幫我查一下嗯,好理解的方法,謝謝
詠鵝
駱賓王 〔唐代〕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體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徵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第一句三個「鵝」字,是詩人對鵝的親切呼喚,也可以理解為模仿鵝的叫聲。第二句「曲項向天歌」。曲,彎曲。項,就是脖子。曲項,彎著脖子。歌,唱歌。這兩句讓人想像出,一個7歲的兒童在對鵝作詩,他指著鵝說:鵝,鵝,鵝,彎曲著長長的脖子,朝著天空唱歌。一下子抓住鵝脖子長的特徵,寫出它歡叫時洋洋自得的神態。
第二句寫鵝鳴叫的神態,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著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以上是寫鵝在陸地上行進中的情形,下面兩句則寫鵝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詩人用一組對偶句,著重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況。鵝兒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艷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回環往復,都是對仗,其妙無窮。
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兒在水中用力劃水,以致掀起了水波。這樣,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
❻ 詠鵝怎麼畫
人
❼ 詠鵝這首詩怎麼畫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1。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2。 [1]
注釋譯文編輯
詩詞注釋
曲項:彎著脖子。歌:長鳴。
撥:劃動。 [1]
詩句譯文
「鵝!鵝!鵝!」
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槳一樣。 [2]
創作背景編輯
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3]
作品鑒賞編輯
詩的第一句連用三個「鵝』字,這種反復詠唱方法的使用,表達了詩人對鵝的熱愛,增強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寫鵝鳴叫的神態,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著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以上是寫鵝在陸地上行進中的情形,下面兩句則寫鵝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詩人用一組對偶句,著重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況。鵝兒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艷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回環往復,都是對仗,其妙無窮。
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兒在水中用力劃水,以致掀起了水波。這樣,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 [1] [4]
作者簡介編輯
駱賓王(約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省)人,唐代文學家。
駱賓王畫像
駱賓王畫像
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被人們稱為「初唐四傑」。七歲時因作《詠鵝》詩而有」神童「之譽,曾經擔任臨海縣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說是被亂軍所殺,或說是遁入了空門。其詩氣勢充沛,揮灑自如,富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詩善歌行體,有《駱臨海集》
❽ 《詠鵝》古詩圖畫
❾ 《詠鵝》中大白鵝歌唱、游泳的情景怎麼畫
畫只大白鵝在水裡游泳,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紅掌若影似現,左上角劃一些有層次的柳葉;柳葉下有浮葉,浮葉下有小魚,靜中有動;右上角有淡淡的遠山,富有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