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秋節手抄報一等獎 三年級
1、中秋節一等獎手抄報作品,如下圖所示:
總體構思
使一張手抄報在有限的空間內,既容納一定的知識內容,版面設計又精彩又美觀是很難的。對編者來說,組稿、編輯、排版、插圖、書寫,這是一個全神貫注、腦手並用的創造過程,是他的文化修養、生活情趣、精神風貌和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這對一個學生來說,無疑是發展個性才能的廣闊天地。
辦手抄報,從總體上考慮,首先要確立主題思想。一期手抄報,版面很有限,要辦出特色,必須在內容上突出一個主題,做到主題突出,又豐富多彩。版面編排和美化設計,也要圍繞著主題,根據主題和文章內容決定形式的嚴肅與活潑,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Ⅱ 小學五年級中秋節手抄報
中秋節來歷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習俗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就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庭院里設下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絕對不能少,而且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張燈結綵,出售時令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亦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高台觀月,一些富貴人家,則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月餅、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還逐漸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習俗。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農家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吃月餅
我國城鄉百姓都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聯系在一起,象徵家人團圓。
月餅最初是家庭製作的,到了近代,有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也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同時,人們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幸福,月餅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用以聯絡感情。
Ⅲ 中秋節手抄報簡單好看好畫好看的
Ⅳ 中秋節手抄報大全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可以寫:中秋節簡介、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主要習俗、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詩詞等。
延展回答:
1、中秋節簡介: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中秋賞月 ,吃月餅,品桂花糕等
4、中秋節傳說:吳剛折桂,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5、中秋詩詞:《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Ⅳ 簡單的中秋國慶手抄報
手抄報的設計要求是: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
1、版面劃分
先把版面劃分成兩塊,每塊中還可以再分成片。劃分文章塊面時,要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變化和有對稱的美,也可繪畫圖案進行劃分。報頭要放在顯著位置,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
2、塊面編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劃分,就要將版面塊面安排作必要的調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轉版的形式等,並用字型大小、顏色、花邊與鄰近的文章塊面相區別。
3、裝飾設計
除報頭按內容設計、繪制外,每篇文章的標題也要作總體考慮,按文章主次確定每篇文章標題的字體、字型大小、顏色及橫、豎排位置。文章內容以橫排為主,行距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適應用些題花、插圖、花邊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裝飾、活潑片面的作用。
(5)中秋節簡單手抄報圖片大全五年級一等獎擴展閱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Ⅵ 中秋節手抄報 少字簡單 步驟
中秋節是中國除春節以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同的地方,中秋節的習俗會有所不同,但有三個習俗是一樣的。它們對應著中國文化的三個重要特徵。
1. 吃月餅:崇尚實用理性
中國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圍繞著一個「吃」字做文章。春節,殺年豬、包餃子、炸煎堆、吃年夜飯;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給祖先送吃的;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中元節,給鬼送吃的;重陽節,吃螃蟹、喝菊花酒、雄黃酒。
這樣看來,中國人真的很重視吃。這是因為,中國人有一種實用理性的哲學。
這種實用理性,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就已經確立。這些爭鳴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陰陽家等等,基本的思想都圍繞著如何實現天下太平,如何戰勝對手,如何得道成仙這些實用的問題。而同一時期的古希臘哲學家,思考的是世界由什麼組成,客觀真理是否存在這些形而上的問題。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也是這樣。中國很多人分不清道教、佛教還是基督教,只要見到神仙就拜,所謂「見廟燒香,見佛拜佛」。他們祈求的當然也不是什麼靈魂得救、死後升上天堂,或來世投胎到一戶好人家,而是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有成、嫁個好老公、娶個好老婆什麼的當下的問題。為了安心,他們通常還要捐點香油錢,當作是神佛保佑自己的辛苦費。
這種實用理性的形成,是因為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社會。遇到豐年,能保證一家溫飽,遇到荒年,就有很大的可能會餓死。長期的生存壓力讓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思維習慣,看到一個東西,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吃,如果不能吃,能不能用?如果既不能吃,又不能用,我們就會問:那它有什麼用?
直到現在,人們流傳的關於廣東人什麼東西都能吃的段子,依然是實用理性的反映。
2. 慶團圓:重視親情倫理
每到中秋節前後,蘇東坡那首《水調歌頭 中秋》總是被人們反復吟詠,因為蘇東坡用優美的語言替天下的人說出了對家庭團圓的期盼和對無法團圓的遺憾。
中秋節之所以跟「團圓」聯系在一起的,因為中秋節的時候,月亮最圓。人們很自然會聯想到,月亮都圓了,那家庭也應該團圓了。
3.拜月亮:尊重歷史傳統
中秋節拜月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就留下了「貂蟬拜月」的故事。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但現在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著拜月的習俗
Ⅶ 中秋節手抄報字少畫又簡單的
以下為畫的少又簡單的手抄報。
Ⅷ 中秋節手抄報,要簡單一點的
很簡單。寫嫦娥奔月,寫蘇軾的水調歌頭,寫中秋節的由來,畫圓的月亮。
Ⅸ 中秋節手手抄報 五年級 簡易
關於國慶節的手抄報A4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