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湄洲女發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湄洲女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8 20:00:28

㈠ 湄洲島的歷史文化

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 」一詞最早是在1987年莆田舉行媽祖千年祭學術研討會上由上海師范大學林金文教授率先提出並得到多數人的認可。據宋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獨為女神人壯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於本嶼 ……元祐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 媽祖信仰最初僅限於湄洲區域,後逐漸傳播至外。媽祖文化包含了從媽祖信仰到從信仰而產生的一系列派生文化和派生文明。王秀文認為:媽祖文化包含媽祖文化的道德內涵、信仰內涵和多學科文化內涵。 媽祖信仰內涵主要包括媽祖的各種信仰活動和信仰習俗;媽祖文化的多學科內涵是指媽祖文化所包含的涉及各學科的文化內容,如由媽祖信仰形成的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口傳文學等,涉及歷史、文學、藝術、民俗、宗教、建築等各個方面。 媽祖信仰歷經千年不衰並成為一種世界性的信仰正是由於媽祖文化所蘊含的媽祖精神的存在。
媽祖傳說
媽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相傳,媽祖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逝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因她出生至滿月從不啼哭,父親給她取名曰「默」。終生未嫁。她生前蘭心慧質,聰明好學,8歲能誦經,10歲能釋文,13歲學道,16歲踩浪渡海,懂醫術,識氣象,通航海,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為鄰里和過往的海上商賈漁民做了許多好事,經常在海上搶救遇險漁民。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28歲時,辭別家人,在湄洲島湄嶼峰歸化升天。人們敬仰她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為了紀念她,當年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跡」旁立廟奉祀,尊她為海神靈女、龍女、神女等。宋徽宗時封媽祖為「順濟夫人」,這是朝廷對媽祖的首次褒封。以後歷代朝廷還敕封她「天妃」、「天後」、「天上聖母」等尊號。站在湄洲祖廟山巔,秀峰奇石、幽洞靜林襯托下的湄洲祖廟巍峨壯觀;那巍然屹立的媽祖雕像,面朝大海,雍容慈祥,是一尊永恆的海神,是和平的象徵。媽祖精魂,古今中外無處不在。
媽祖信仰
湄洲媽祖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明成祖聖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每逢媽祖誕辰,更有成百上千的港澳台同胞組成進香團來島上是謁祖進香。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媽祖信仰的傳播范圍廣至東亞及東南亞各地港口(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玻天後宮、菲律賓隆天宮、香港銅鑼灣天後廟。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如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媽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內陸的閩西客家山區。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媽祖經文
關於天後娘娘的經文,有一種叫做「觀音大士說天妃娘娘經」,因元朝佛教甚行而流傳至明代後期出現的經文。又明永樂七至十年(1374—1377)的「三教搜神記」里的經文是「太上老君說天妃經文」。近代南洋馬來西亞流行的一種經文是「三字經」形式的,是清乾隆年間在南洋另行創建的經文。從許從宮廟留下有關媽祖經文內容來看,經文多敘述媽祖生平事跡或神明法力,較少有嚴格的意義。只在祭禮中進行一種誦念的過程,但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簽支詩句
民間俗謂「跨進廟門兩件事,燒香抽簽問心事。」實際中國民間信仰乃「是融洽了佛道以及古老的許多傳說信仰而成」。(李亦園《人類的視野》)抽簽仍是民間信仰的一個古老的成分。莆田許多媽祖廟都有保存簽詩(59支),從簽支詩文可分為五類:(1)出門、行人、書信;(2)風水、擇居、墳地、遷居;(3)婚姻、壽誕、生子、興旺;(4)前途、祿位、求財、富貴、生意、訴訟;(5)探病、禍災、病情、神明等等,均為人們日常生活所碰到。
奇特祭品
媽祖祭品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還備用麵粉製作的「水族朝聖」36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36種。涵江霞徐新宮祭祀媽祖時,要掛天文圖,造船圖,排海螺殼。忠門港里祖祠祀時,要安放帆船模型。這些奇怪的祭品,都與海有關,所以說祭拜媽祖,實際上也是祭海。
龍舟掛聖母旗
端午節,莆田經常舉行龍舟競渡,它不同全國劃龍船以紀念屈原的節日。莆田製作的龍舟上,必須插著掛有「天上聖母」的旗子,船上必須安放媽祖像。這是因為,龍為水中之王,而媽祖為海神。載著媽祖旗號和神像劃龍舟,既可驅邪,又可保護龍舟平安,以免發生意外。
裝點燭山
媽祖元宵節晚上,不論是大宮小廟,都要裝點「燭山」。所謂「燭山」,即在天後宮的廟廣場前,用鐵或木頭製成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離的位置上,裝上竹夾,以便插燭之用。這晚,信徒各獻一對龍鳳花燭,點燃後插上,於是遠看似一座燭山,象徵媽祖在海上顯神光。事後,信徒自己記住點燃的位置,待龍燭燒到剰下一、二寸時,將火熄滅後帶回家中繼續點燃燒完,以示瑞兆臨門,全年平安。
尾晚元宵
莆田的元宵節慣例自農歷正月初九起,到十五名「元宵心」。但媽祖元宵節卻延到農歷正二十九。據說元宵時民間多用九龍燈游戲,元宵過後,龍燈必須火化讓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龍」,危害生靈。但龍乃海中之王,誰能主持這一儀式呢?民間認為媽祖是海神,統領四海龍王,所以媽祖的元宵節定為下正月最後一天,以便讓全縣的龍燈集中起來統一燒掉,以免留下作亂,這就是媽祖元宵在月底習俗的由來。
泛槎掛席
莆地漁船出海,常在桅桿上掛一帆式草席,以保順風。據說此俗也是來自媽祖。《天後顯聖錄》有載:天後欲渡江海,適逢舟中不備篷槳,船夫因風濤洶涌,不敢出行。天後說:「沒有關系,可用草席代替它」。於是叫人把草席掛在桅桿的末端,帆掛起後船駛出海,既快速又平穩,有如海鷗的浮影。後來因用草席,笨重不便,就改用布制,上插「天上聖母」三角旗以為代替,這是古代掛席改變而來的民俗。
九重米粿
在農歷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制「九重米粿」,即用米漿和配料蒸制。先蒸第一層,然後再蒸第二層,連續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民間傳說,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媽祖歿於九月初九。二是因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兩九重復,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媽祖,又可作為登高野遊食品。
香袋辟邪
莆田民間,父母常為兒女到宮廟祈求香袋,供子女戴掛,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這種香袋為布制,2寸見方。正面紅色,中綉太極八卦,四角落空隙處,綉有「湄洲祖廟」四字。四角邊緣尖端,扎雜色絨線;背面為草綠色,正中綉紅花一朵,並在三分之一處,加一塊紅色蓋帷,上綉「天上聖母」4字,袋內能藏符咒升香灰,於正面邊緣處扎一扣眼,以便穿線戴掛。
懸掛菖蒲
端午節時,舊時莆田人習慣在門上懸掛菖蒲,以為辟邪。這一民俗與各地雖有相同之處,但莆人懸掛菖蒲卻與媽祖治病救人的傳說有關聯。據《天後顯聖錄》載:有一年瘟疫盛行,莆田縣官全家病危,役吏告縣官以湄嶼媽祖法力廣大,縣官齋戒親往請教,天後念其素稱仁慈,代為仟悔,取菖蒲九節,令貼病者門首,煎蒲飲之,病者立愈。縣官喜再生之賜,舉家登門拜謝。自此媽祖名聞全國。此後,民間認為菖蒲乃媽祖所賜,可以辟邪消災,相繼仿效懸掛,漸成當地民俗。
聖杯問卜
莆田民間隔迷信,常用一對木製或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對俗名「聖杯」,以此問卜。莆田民間傳說,有一位鑄鼎(即燒飯用的鍋)工人來到湄洲鑄鼎,連續三次難成,後來才發現是有個女孩站在旁邊觀看,鑄鼎工人以為不吉祥,要趕她離開女孩說:「走開是可以 ,但我要那燒紅的鐵砂」。鑄鼎工答應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手捧起那燒紅的鐵砂回家,卻安然無恙。據說,這位女孩便是小時候的媽祖,而且後來也就是用這對手所冷卻鐵砂所形成的「聖杯」,與天界通話。後人仿效,用木或竹製作法器,成為問卜的民俗。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發髻。因為湄洲島習慣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媽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發型都是船帆狀的。即在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別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豎起的類似船帆的發髻,也叫「媽祖髻」。梳法是先把頭發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發梳成發髻,再梳左右鬢發。然後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有時還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縫衣針或銀針,針上墜著一條紅線,使發型更好看。據湄洲島漁民介紹,媽祖生前也是梳成這種船帆發式的,後人為了仿效媽祖,而形成習俗。梳成這種船帆發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島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媽祖的庇護。
半截紅褲
湄洲島的大數中、老年婦女,常穿一條特殊的外褲,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或藍色。據說這是仿效媽祖的服式。《天後顯聖錄》載: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竿,朱衣端坐。又載元順元年春,糧船七百八十隻,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起……官吏懇禱於神後,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停立舟前……,不多時,風平浪靜。這些記載說明媽祖著服朱衣,故湄洲島婦女為神聖而仿效。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紅色。以此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藉此保平安。
誕辰禁捕
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前後數日內,湄洲海島漁民有不能下海捕魚或垂釣的習俗。據《天後顯聖錄》載: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天後說:「此必是鬼神為殃」,便命操舟鼓漿馳大海中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吐水沫,看見一處濤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表的神,在天後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涌,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天後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後凡天後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據此,湄洲海島漁民認為這幾天內,龍王來朝拜媽祖,潮水洶涌,故不能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另據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後數天,湄洲島四周確有不少水族游戈其中產卵。這也許是傳說與天象的有趣巧合。

㈡ 請問著名的「福建三女」是哪三女呢

蟳埔女是海的女兒,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們的牽掛和希冀。她們喜歡打扮,也勤勞能幹。這些生活在泉州海濱的漁家女,當男人出海捕魚或外出經商時,她們則在家織漁網,帶小孩,敲剝海蠣,為商人搬運貨物。即使到了現在,漫步村莊里,依然可以看到她們挑著海產品匆忙而過,或在自家小院里敲剝海蠣的身影。至今在泉州的各個菜市場,蟳埔女賣的海鮮仍然有良好的聲譽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族群,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惠安女,從狹義上來說其實是惠東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山霞、凈峰和小岞四個鎮,是地地道的漢族。她們的服飾,也深深地影響著周邊的鄉鎮,如東嶺、東橋和輞川等。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於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著特別寬松肥大的褲子,腰帶是扎在肚臍下面。
如今不論是在莆田繁華的街頭,東山迷人的海島,還是在漳浦喧鬧的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她們裝束奇特的身影。有人說她們是少數民族,有人說她們是漢族。這一帶的7個鄉村總共只有幾萬人,雖然她們只是惠安縣人口的一小部分,卻引起了海內外許多學者的廣泛的關注。她們的形象隨著文學藝術家們的攝影鏡頭、詩歌和音樂走上了銀幕,書刊、報紙和五線譜,一直從中國走向了世界。高貴典雅的「帆船髻」是我對湄洲女發型的第一印象。拾步來到隔壁祖廟的天後宮,期待能在這里見到真實生活中的湄洲女。天後宮是世上所有媽祖廟之祖,漂洋過海趕來朝拜的男女老少信眾絡繹不絕。廟堂內一個身著海藍色布衫跪拜許願的阿婆極其引人注目,不用說,她就是我想要看到的湄洲女。阿婆雖然年事已高,頭發梳得可是一絲不苟,這種頭發的特點是,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高出七八厘米、成半孤型豎起的類似船帆的發髻,兩側別著幾根發卡,頭頂處則是一個圓圈型的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銀針,摞髻上有一段纏著紅線,整個發髻還有絹花相配,煞是耐看。抬頭再看廟里,不知何時媽祖像前的一排跪墊上已跪滿進香的女人,除了身著藍色布衫梳帆船髻的湄洲阿婆,還有很多中年婦女身著紅衣,抑或整套紅衣紅褲,頭上還插著一朵紅花。

㈢ 媽祖聖誕的媽祖的傳說

最早記載媽祖事跡的古籍,現知是南宋洪邁 的《夷堅志》,其卷九「林夫人廟」條載:「興化軍(治所在今福建莆田 縣)境內地名海口,舊有蛛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氣宇不甚廣大,而 靈異素著。凡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王交),祈陰護,乃敢行。 蓋嘗有大洋遇惡風而遙望百拜乞憐,見神出現於檣竿者。」那麼,媽祖的 身世又如何呢?元《鑄鼎余聞》引《臨安志》雲:「神為五代時閩王統軍 兵馬使林願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人呼龍女。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洲, 常衣朱良,飛翻海上,土人祀之。」媽祖的生地莆田縣的縣志記載:「天 後姓林,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時都巡檢林願之第六女也。母王氏。 宋太平興國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妃始生……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一雲 景德九年十月初十日也。」在這些記載之中,不難看出媽祖原是一個凡人, 姓林名默。據說媽祖在生之時,精研醫理,為人治病,又性情和順,熱心 助人。同時,由於生活在海邊,熟悉水性,拯救海難,有能預測天氣,指 導航海。當時,人們稱她為「神女」、「龍女」。在她逝世之後,由於民間 多次傳說她顯聖拯救遭遇海難、海盜的商船、漁舟,故被人尊稱為媽祖。 在有關記載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敘述神話成分最濃,其卷四 載:「妃林姓,舊在興化路寧海鎮,即莆田縣治八十里濱海湄洲地也。母 陳氏,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己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 以唐天寶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誕。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兄 弟四人業商,往來海島間。,……年及笄,誓不適人,即父母也不能強其 醮。居無何,儼然端坐而逝,芳香聞數里,亦就誕之日焉。」民間傳說, 有一天,林默在家中痴痴獃獃地坐著,她的父母以為得了病,大聲叫醒了 她。林默醒過來後追悔不迭:為什麼下讓我保全兄弟無恙呢?父母不明白 她說什麼。不久,兄弟有三個人經商回家,哭著說三天前在海上遭到颶風, 巨浪滔天,船沉沒水中。而他們在風浪大作時見一女子牽著他們的船篷桅 索而行,渡波濤如同平地。這時,父母才知道,前些日子林默形若痴呆的 時候,原來是出元神而救兄弟。她的長兄沒有得救,是因為父母叫醒了她。 這時,父母才懊悔不已。
曾有人對福建莆田地區的媽祖民俗作了一次全面調查,現摘錄如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民俗活動形式的異同,從而看出地區民俗文化的交流與變異。
(一)誕辰禁捕。湄島漁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後數日內,不敢下 海捕魚或垂釣。這個習俗系因媽祖誕辰、,《媽祖顯聖錄》載:東海多神 怪,漁舟常溺。天後曰:「此必是鬼怪為殃。」便命操舟鼓槳馳至海的中 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吐水沫。看見遠處濤 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容的神,在天後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涌, 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後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 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後凡天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 據此湄島漁民在這幾天內,不敢下海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
(二)半截紅褲。湄島婦女,主要是中老年婦女,常穿一條特殊的外 褲,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或藍色。據說,媽祖生前最喜歡穿紅色 衣服,故湄島婦女視為神聖而仿效。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 所以只取一段紅色。以此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藉此保平安。
(三)船帆發髻。湄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發型都是船帆形的,即 在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高約十多厘米、半弧型豎起的形似船帆的發髻。 梳法是:先把頭發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發梳成發髻, 再梳左右鬢邊,然後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有時還在帆髻上插 一根縫衣針,針上附一條紅線,使發型更好看。
(四)杯問卜。莆田民間常用一對木製或竹製的、一面平坦、一面 隆起的半月型法器——杯,向菩薩問卜。這種杯,相傳也來自媽祖, 莆人傳說,有一位鑄鼎工人來到湄島鑄鼎,連續三次難成。後來才發現是 有個女孩站在旁邊觀看,工人以為不祥,要趕她走。女孩說:「走是可以 的,但我要那燒紅的鐵砂。」工人答應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雙手捧起燒 紅的鐵砂回家,安然無恙。據說這位女孩便是小時媽祖。後來媽祖即用這 對冷卻的鐵砂——杯,與天界通話。後人仿效,成為民俗。
(五)懸掛菖蒲。端午節時,莆田人必於大門上懸掛菖蒲,認為可以 避邪,此民俗也與媽祖有關。《媽祖顯聖錄》載:有一次瘟疫盛行,莆田 縣官全家病危。吏告縣官以湄嶼神姑法力廣大……官齋戒親往請敬……天 後念其素稱仁慈,代為懺悔,取菖蒲九節……令貼病者門首,煎蒲飲之, 病者立痊。縣官喜再生之賜,舉家造門拜謝。自此神姑名聞全國,此後, 民間認為菖蒲乃媽祖所賜,可以避邪消災,相繼仿效懸掛,漸成民俗。
(六)香袋避邪。莆田民間,父母常為兒女到宮廟索取香袋,俗稱「香 火」,供子女佩掛,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這種香袋為布制,二寸方 形,正面紅色,中綉太極八卦,四角空隙處綉有「湄洲祖廟」四字,四角 邊緣尖端,扎雜色絨線,背面為草綠色,正中綉紅花一朵,並在1/3處加一 塊紅色蓋帷,上綉「天上聖母」四字,袋內能藏符咒或香灰,於正面邊緣 邊扎一扣眼,以便穿線佩掛。
(七)「九重米果」。莆入在農歷九月初九日,必蒸制「九重米果」, 即用米漿和料蒸制,先蒸第一層,然後再蒸第二層。連蒸九次,即成了「九 重米果」。民間傳說,蒸「九重米果」,因媽祖歿於九月初九日。
(八)泛槎掛席。莆地漁船要出海,常在桅桿上掛一帆式草席以保順 風。後因草席笨重不便,改成上插「天上聖母」布制三角旗代替,這是從 古代掛席演變而來的習俗。
(九)「尾晚元宵」。莆田元宵最早是初七晚,可是媽祖元宵節則是 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九晚或三十晚。為什麼呢?據說元宵時民間多 扎龍燈游戲,按莆俗元宵過後,龍燈必須火化讓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 化,便成「孽龍」,危害生靈。但龍乃海中之王,誰能主持這一儀式呢? 民間認為媽祖是海神,統領四海龍王,所以媽祖元宵節定為本月最後一天, 以便讓全縣的龍燈集中起來燒掉,以免留下作亂,這就是媽租元宵節在月 底習俗的由來。
(十)裝點「燭山」。莆人在媽祖無宵節那晚,不論大宮小廟,都要 裝點「燭山」。所謂「燭山」,即在天後宮的宮廟廣場前,用鐵或木頭制 成高低個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離的位置上,裝上竹尖,以便插燭之用, 這晚,信徒各獻一對龍燭火燭,點燃之後,遠看似一座燭山,象徵媽祖海 上顯神光。事後,信徒自己記住燃燭的位置,待燒到一二寸時,吹滅後帶 回家中繼續點完,以求一年內神護平安。
(十一)龍舟掛彩。莆人在端午節常舉行龍舟競渡,它不同於全國為 紀念屈原而舉行的劃龍船比賽,即莆田龍舟必附「天上聖母」旗,船上必 附媽祖像。這是因為:龍為水中之王,而媽祖為海神,載著媽祖劃龍舟, 一為驅邪,二保平安,三鎮龍舟,免生意外。
(十二)奇特祭品。媽祖祭品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還備 有麵粉製作的「水族朝聖」三十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三十六種。

㈣ 惠安女的著裝有什麼特點

惠安縣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介於泉州灣與湄洲灣之間。惠安女服飾源於閩越文化,又融匯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經過一千多年的異化和傳承而頑強地保留下來。惠安女服飾的整體樣式定型於唐朝,至宋代漸趨成熟,明末清初以後,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即形成了款式奇異、裝飾獨特、色彩協調、紋飾艷麗的基本特徵。 惠安女服飾分布在惠安東部海坤區域的崇武、山霞、凈峰、小柞等鄉鎮。它包括服飾、發型、首飾、佩飾和其它穿戴等。以現存的服飾實物大致可歸納為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服飾、20世紀50年代服飾、20世紀80年代服飾。 惠安女服飾融民族、民間、地方和環境特徵為一體,既有少數民族特點,又獨具地方特色,是研究閩越文化傳承變遷及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在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是中國傳統服飾精華的一部分,是現代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並具有較高的實用藝術價值和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惠安女服飾的傳承、變異歷程充分展現了惠安女的勤勞智慧和傑出的創造力,展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生命力。惠安女服飾所蘊含的服飾藝術與服飾民俗的豐富深刻內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文化遺產。 惠安縣東北部地區,婦女的服飾與福建省內各地殊異。以縣東沿海的崇武、小岞和凈峰3個鄉鎮的漁家女及東嶺、山霞等部分「內地」婦女為代表,其中崇武、小岞最具特色。 崇武一帶婦女,外上衣多為藍色,右衽大襟式(也稱「大襖衫」);只有夏天著淺色衣,如白底綠條或淺色碎花,也有肩、胸部用綠色鑲接白色的式樣。這種短襯衫,外地人稱「節約衫」,胸圍袖管收縮,緊裹上身,衣袖僅及臂腕之上;袖口邊沿接上環節(多為黃、橙等暖色)。一環花布,長不過臍,裸露一圈肚皮至肚臍。下擺臀圍是大弧度的橢圓形,充分展露鮮艷的五彩塑料絲褲帶和銀褲帶。褲子均為黑色,中老年婦女喜穿傳統的捲筒褲,褲管肥大。褲筒寬約1尺至1.2尺,褲頭為臀部的一倍寬,上面縫接一塊5寸寬的藍色布邊。著裝時,褲頭插迭套於腹部,繫上褲帶或銀帶。有時勞動時挽起褲筒,別上卍字花或中心插等,很有裝飾味。現在一些青年婦女已改穿窄褲管的西式褲或直筒褲腰小臀大,配上傳統上衣,同樣窈窕多姿。穿西式褲一般不掛銀褲帶,多拴紅白或紅黃二色搭配的塑料絲編織成的、有各種花紋圖案的褲帶。 小岞一帶婦女的服裝同樣是短上衣、寬褲子。與崇武尚藍的習俗不同,其短上衣大部分用紅色、天藍色或白色布料裁製;或純一色,或綴上小花蕾兒。短上衣外套一件綉有花色的無袖褂子;冬天換成紅綠兩色羊毛褂。褲子除黑色外,還有深藍色的。其衣、褲、褂的領、袖、裾及褲頭都極為考究,常綉以艷麗多姿的紋飾。如在褂背和褲筒上常綉一個方形綉記。相傳,古時有位新嫁娘,為因幫廚燒破褲的小姑縫補褲洞,用方形綉記彌合。因技藝精湛,受人稱贊,其他婦女競相仿效,以顯示手藝靈巧。 結婚時,惠東女穿的是上下全套黑衣褲,式樣與平日相同,但無綉飾,顯得典雅端莊。從整體看,惠東婦女服飾的色調柔和莊重,自上而下色調逐漸加重,給人以沉穩感。黑、藍基調上所綴綉飾,打破服裝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亂,至為和諧,藝術效果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 舊時惠東女多蓄發為髻,髻的花樣很多,其中最令人贊嘆的是「簸箕髻」和「短棍髻」。 「簸箕髻」,以竹片范圓框,魚骨為架,直徑約2尺許,高戴頭上,將頭發攤開,團團敷滿,分綹扎牢,然後再插些銀指釵為點綴。形如簸箕,又似佛菩薩的毫光。「簸箕髻」的梳洗,起碼需三四人幫手,耗費半日。所以要兩三個月才能梳洗一次,美則美矣,卻太繁復費時,故今已不多見。 「短棍髻」,又名「高射炮髻」。以稻草和魚骨為干,高約3尺,粗恰盈把,高戴頭上,將頭發攤開包勻扎牢,然後再插些銀指釵為飾,高翹頭上,確如高射炮。據發式專家研考,這比之元朝宮女的矗聳發型還要高擎一倍有餘。其梳洗雖較「簸箕髻」為易,但仍須請人幫忙,亦頗費事,故與「簸箕髻」一樣均已過時。 現今惠東女的常見發式,五六十歲的老婦腦後梳橫髻,插幾個頭笄或銀釵、塑料彎梳等;有的則包深色藍巾,冬天髻兩旁還要疊黑色絲料。年輕婦女或剪短發,或梳辮子;兩條辮子各飾一別子,頭頂留一束頭發,稱「中補」。崇武五峰村等地婦女,頭頂套一個用鐵絲纏上的黑絨線,做成辮式頭架,額上頭發處插上紅、黃、綠三個塑料彎梳,再別上一塊「萬字花匾」(「卍」形,約8厘米見方,狀如蝴蝶,用銀絲串各色小珠子配上金黃色絨線或羊毛線紮成)。中年婦女的頭飾處於老年與青年之間,梳辮子,但不佩「萬字花匾」和頭架。港墘村等地婦女,還喜在頭頂橫置一緞發束,紮上4個別子固定好,用黑絲絨鐵頭架(粗大呈弓形)假發向兩耳垂下。 惠東女婚嫁時發式最奇特。舊時凈峰、小岞一帶姑娘出嫁,必須改變發式,即將少女的「髻尾」(辮梢處扎紅黑絨線)改梳成蝴蝶般的發式,以示成人。這種變發式俗稱「上頭」。「上頭」由姑姨或表姐妹或鄉中姐妹來辦。先在頭上立高5寸許的「藤架」,前半頭發把藤架蓋住向後披,與後半發合攏,以紅絨線扎穩頭架,不使歪斜或下墜;再用「髻塞」(用黑布將通心草或燈心草、軟木包成橢圓形,直徑約6寸)裹住,也以紅絨線扎緊,便成發髻。梳理停當,開始上飾,先在髻塞兩側各插銀質「骨簪」24支,每支皆寬首尖尾,髻塞上端飾銀牌鏈、字或其他小飾物,頂端中央插一把彩針,長約8寸。發髻下圍,飾以銀制(或金質)花串,俗稱「下串」。然後插2把鳳頭銀飾於額前,稱「頭花」,長尺半,鳳頭下鑲珠質響鈴;發髻左右各添3把鳳頭銀飾物,稱「發桃」,長尺許,也有珠鈴。之後,兩耳各掛如帳鉤大小的耳墜,稱「耳栓」,纏上一大串銀扯鏈,這種盛妝發式,狀如蝴蝶,稱為「蝴蝶式」發髻(當地人稱「埔綴」),重的有20斤,有的婦女頭發因不勝負荷,便早早脫落了;上年紀後往往是童山濯濯,所以鄉中有「七枝頭毛編八把」的俚語。現今惠女結婚的發飾已大大簡化了。 除釵、簪、笄、珠花之外,最能體現惠女頭飾特色的便是其頭上的花頭巾和黃斗笠。花頭巾多折成三角形,裹於頭上,嚴嚴實實,僅露眼睛、鼻子、嘴巴和部分臉龐,花巾前還左右對稱的戴著許多用彩色塑料絲帶及鈕扣自製的「萬」字花,中心插各式別子(有圓形、菱形、花瓣形及其他復雜的幾何形)。花頭巾向兩側展延,後呈三角形,以通風透氣,還能防風防曬和護發,冬天更有禦寒作用。當地年輕婦女,往往擁有花頭巾70~80條,多者逾百條,隨四季變化而更換,夏天常用白底淺花,冬日愛扎藍底白花。姑娘們進城,一見新穎艷麗的花布,必買無疑。回來還要綉上花邊,綴以各種小裝飾。外地來客,若給女主人帶來新花色的頭巾,被視為最珍貴的禮物。 惠東女還習慣在花頭巾上再低低戴上一頂金黃色的用細竹編的尖頂斗笠,使本已不甚外露的面容再遮一層面紗,由此更添幾分綽約風姿和神秘色彩。據說,這種黃斗笠是1958年「大躍進」年代,惠女被動員參加建設烏潭水庫時為防日曬雨淋而發明的。黃斗笠作為裝飾越來越受惠女喜愛,如今惠安境內到處可見花頭巾上戴黃笠的惠女。這種竹編斗笠做工精細,系帶上有綉飾精美的花紋圖案,笠左右兩沿飾有4條塑料花或絹花織帶,顯得別致。惠安小岞一帶婦女對黃笠更是喜愛,無分風雨晴晦、室內戶外,均喜戴黃斗笠,裝飾作用勝過實用功能。 惠東婦女還喜戴小巧的耳環(舊時安東、小岞等地有戴大耳環的,長者垂及胸前)、項鏈、戒指和手釧等。由於被遮頭蔽面的大頭巾所遮掩,故不為人注目。已婚婦女在黑色緞褲上配有特殊裝飾「銀褲帶」。舊時銀帶僅兩三股,現在多至8股。銀帶約有2寸多寬,重1斤多,價格可達千元以上。銀褲帶越來越寬,上衣則隨之縮短。少數惠女也有鑲牙習慣。但惠東女自古不興纏足。過去惠東女多赤足,現也穿涼鞋和拖鞋。 惠女出門常在手上挽一小竹籃,籃漆黃色,平底圓形,直徑約8寸,高8寸,有蓋,可用以捎帶東西,兼具裝飾性。 舊時惠女出嫁後,要在肚上「點紅」以示貞節,現已罕有,但時興在臉上點不褪色的「美人痣」,不少女孩還學城裡人,用指甲油染指甲。也有人用金鳳花搗明礬,再用豆葉包在手指上,經幾晚,使手指染成褐色,俗信這樣在勞動時可保護皮膚。

㈤ 福建莆田除湄洲島外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媽祖廟

湄洲媽祖廟,位於湄洲島北端,初建於宋代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媽祖(960-987)是湄洲島上林氏女,短暫一生留下無數救難濟世的動人故事,後來被人們奉祀為神。


2、黃金沙灘

黃金沙灘位於湄洲島的西南端,是島上最長最大最迷人的沙灘。

3、鵝尾山神石園

鵝尾山神石園,是一處一億三千萬多年前形成的海蝕地貌,經過歲月洗禮,呈現一處一幅惟妙惟肖的大自然美景。由於遠離碼頭另一端,去的遊人不多,不顯得擁擠,園里石頭千奇百怪,海邊風浪大,可欣賞到壯觀的海濤擊打石勝景。

4、湄嶼潮音

湄嶼潮音,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地處湄洲島最北端,因其獨特的風蝕、海蝕地貌,在潮汐浪涌作用下,如管弦細響、似鍾鼓齊鳴而得名。

5、升天古跡

媽祖廟後岩石上,有「升天古跡」、「觀瀾」等石刻。傳說媽祖就是在她芳齡二十八歲那年的九月初九,在此羽化升天。

6、金海岸度假村

金海岸度假村,是湄洲島上知名的度假山莊。遊客前往湄洲島度假朝聖後,可前往山莊內,享受短暫逗留。山莊除了住宿,用餐外,還可在金海岸沙灘上進行垂釣、燒烤、篝火等一系列沙灘休閑娛樂活動。

7、天妃公園

遺址公園除園林景觀工程及配套附屬建築、構築小品外,主要單體建築有:媽祖平安塔、盼歸亭、東南大牌坊、媽祖故居、林氏宗祠、淵流館、玉石閣、觀音殿等。

8、朝天閣

朝天閣閣內供奉的媽祖神像由於台灣信眾非常虔誠,香火不斷,時間久了,媽祖的皮膚就漸漸被熏黑,因此被稱為「黑臉媽祖」。

9、媽祖碑林

媽祖碑林包括碑坊、碑廊、碑亭、碑石四大部分,其核心部分是碑石,分主碑1座,輔碑99塊。

10、潮音洞

11、天後宮

12、慈孝洞

慈孝洞,即「慈愛」之洞、「孝親」之洞,洞內設有「子路負米」、「黃香扇枕」等二十四孝人物群像,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孝行美德。

13、媽祖書畫院

畫院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繁榮書畫藝術為宗旨,對外展示各種現代名家作品。

14、中軍殿

中軍殿,裡面雕塑有一位中軍、一匹白馬。

15、天後廣場

16、梳妝樓

有全世界唯一一座沒有戴鳳冠霞帔的媽祖像,媽祖像所梳的發型,就是湄洲女們效仿的「帆船髻」。

㈥ 湄洲女的人物介紹

湄洲女是福建三大漁女之一。
湄洲女 是湄洲島籍女子的統稱,其最顯著的特徵表現在發型和服裝上,相傳為媽祖親自設計,可以用「帆船頭、大海裳,紅黑褲子寄平安」這句話進行形象概括。湄洲女的藍色上衣代表大海,褲子上紅下黑兩截隱含平安與思念的意思。頭發盤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型的發卡,代表船上搖櫓的船漿,頭上盤一個圓圓的發笈代表船上的方向盤,一根紅頭繩盤在發笈里代表船上的纜繩,一根銀釵橫向穿過發笈代表船上的錨。頭上的每個發飾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徵著一帆風順。

㈦ 重建後的祖廟是怎樣的

1683年,清朝閩浙總督姚啟聖奉旨赴台灣頒布第一道朝廷詔書,但是因為風不順,他估計無法按時到達台灣,這樣就是欺君大罪了啊!

煩惱的姚啟聖親自來到媽祖廟祈禱,希望媽祖能夠幫助他順利到達台灣。果然,姚啟聖起航之後非常順利,按時到達了台灣。

姚啟聖還朝復命後,為了答謝媽祖,就重修了媽祖廟,並把重修後的朝天閣改名為正殿。

自從姚啟聖重建了湄洲媽祖廟以後,便屢建奇功,後來便晉升為太子太保和兵部尚書,人稱「太子公」。所以,後來人們又將姚啟聖重修的正殿稱為「太子殿」。

媽祖廟重修完成後,還剩下許多杉木和石料,於是姚姚啟聖又在山門旁蓋了一座廟宇,但一時又不知道這廟宇該叫什麼名字。

姚啟聖想,媽祖貴為天後,雖然手下有「千里眼」和「順風耳」兩將軍,但還少個手下總指揮。這座新蓋的廟就叫中軍廟吧!可是這位中軍的像該怎麼塑呢?

姚啟聖一時想不出,便先回去了,臨走時向媽祖禱告道:「殿已蓋好,少個中軍,媽祖有靈,請自選。」

沒想到姚啟聖回家後不久便病死了。這時中軍殿的塑像剛好完成,於是廟主便請姚夫人到殿祭祀。姚夫人來到祖廟燒香祭祀以後,就來到中軍殿。她對著塑像,想起當時跟丈夫一起來許願的事,一下子眼淚止不住地流。

在場的隨從看到這情景,也流下了眼淚。忽然,有個人抬起頭,看到泥雕像也是滿臉淚痕。大家都非常吃驚。

這時,有個隨從昏倒了,口裡喃喃地說道:「我就是姚啟聖,因為去年在媽祖面前說過中軍殿里無中軍,所以被媽祖請來鎮殿了。今天見夫人哭得傷心,所以不覺得也流淚了。」

原來是姚啟聖的魂魄在隨從身上附體了。姚夫人聽後「啊」的一聲大叫,立即撲向塑像,想要自盡,想跟隨夫君而去。塑像趕忙往後退了一步,塑像的臉也變成了紅色,而且看上去是滿臉愁容。

事隔不久,有人重新塑了中軍塑像,當時臉上沒有加色,但過了一夜後,塑像的臉就變成紅色了,而且也是帶點憂愁。

這事傳開後,人們推想這個中軍就是姚啟聖的神像。於是,人們便在殿中右邊門前塑了一匹姚啟聖生前最喜愛的白馬,讓他來騎,以便他處理事務。

後來,在明末清初時候,靖海侯施琅又增建了梳妝樓、朝天閣和觀音殿等建築。

朝天閣位於正殿後面的山坡上,是一座三層八角形、寶塔頂的樓閣式建築,它的建築結構奇特、嚴謹,顯得十分華美。閣內神龕上都供奉著媽祖神像。媽祖神像均為黑面,人們稱她為「黑臉媽祖」。

這些黑臉媽祖像,是1683年,台灣鹿港天後宮從湄洲祖廟分靈過去的。由於台灣信眾非常虔誠,香火不斷,時間久了,媽祖的皮膚就漸漸被熏黑了。

梳妝樓位於寢殿下側,是兩層的單檐迥廊式建築,樓內供奉著媽祖像。這個梳妝樓表示了媽祖將一生奉獻給大海的堅定意志。

相傳媽祖18歲時,父母開始為她的婚事操心,但是她卻矢志不嫁。她只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幫助鄉親和拯救海難上。於是,媽祖便給自己精心設計了一個像船一樣的發型,表示已把身心都許給了大海。

媽祖升天後,島上的鄉親們為了紀念她,凡女孩子出嫁,都會梳這樣的發型。

頭頂發型呈船帆狀,發髻代表船帆,兩側的銀卡子代表船槳,中間的紅頭繩代表纜繩,頭頂上的簪子代表錨,這樣的發型代表著大家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家人出海時,一路平安、一帆風順。

新娘的服裝的也特別有文化內涵。藍色上衣表示深深的大海,紅黑相間的褲子,紅色比為吉祥,黑色喻為思念。當丈夫出海時,妻子在家裡這樣穿著,表示對丈夫的忠貞、思念和祝福。

觀音殿中奉祀觀音菩薩,供廣大媽祖信眾及求子心切的天下父母頂禮膜拜。

據說觀音殿的建造是因為在老百姓心裡,媽祖的出生是觀音菩薩賜予的禮物,而且媽祖的慈悲濟世精神,與觀音一脈相承,所以清代以前的媽祖廟建築群中總有觀音殿作為主要配殿。

到了1735年,乾隆登基的時候,湄洲媽祖祖廟己頗具規模了,成為了—座有99間齋房,號稱「海上龍宮」的雄偉建築群。

湄洲媽祖祖廟一度遭到破壞,只剩下聖父母祠和中軍殿,媽祖廟的文物也相繼被毀和遺失,唯有媽祖神像存留了下來。

後經過幾年努力,湄洲媽祖廟在原址上被稍加改動,建立了起來。重建的媽祖廟坐東北,面西南,呈軸線分布,有牌坊、長廊、山門、香爐台、聖旨門、廣場、鍾鼓樓、正殿、寢殿、朝天閣、升天樓等,還有佛殿、觀音殿、五帝廟、中軍殿從及愛鄉亭、龍鳳亭、香客山莊和思鄉山莊等一系列建築物,形成規模龐大、雄偉壯觀、樓亭交錯,殿閣縱橫的祖廟建築群。

從山門至升天樓、從升天樓至媽祖石像的石級分別是323級和99級,象徵著媽祖誕辰日是農歷三月二十三和升天日九月初九。

大牌坊是進入媽祖廟建築群的第一道關口。它是「三開重檐」形式構成,氣勢不凡,並且由我國書法大師林加國題寫廟名「湄洲媽祖祖廟」。

兩旁長廊,雕梁畫棟,依山逶迤,與大牌坊連成一體,沿軸線遞疊而上的建築群,錯落有致,布局精巧。駐足坊前,可以將祖廟的風采一覽無余。

儀門也稱「聖旨門」。凌空而建、巍峨壯觀,正中懸掛「聖旨」豎匾,象徵媽祖曾受歷代帝王褒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