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十七世紀的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十七世紀的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9 00:03:19

Ⅰ 英國十七世紀的服飾

http://www.dianping.com/group/jinling/topic/93056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優雅靈魂

經歷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洗禮,18世紀的服飾風格從粗狂、強硬轉為纖細、優美。這種革命性變化被稱為「Rococofashion」。繁復的裝飾,奢華的面料,精細的剪裁,是洛可可風格的明顯特徵,若要用更簡潔的話來概括,即是「優雅」。

女人流行「Robe」,寬大的撐裙上有華美的刺綉,那時鑽石還沒有流行,時髦女人們的頸部戴一根蕾絲做成的裝飾圈,以襯托胸部的豐滿。而男人的衣服則越來越合身,白襯衫、背心、絲綢馬褲、胸部裝飾、圍巾,這一套裝扮是典型的男士裝扮。

18世紀男士衣服色調優雅,強調胸部裝飾,袖子的設計比較誇張。

刺綉是一大看點,金、銀和其他五彩繽紛的絲線刺綉,使服裝色彩看起來極其燦爛。

男鞋在今天,它會被認為是時髦小姐的鞋。但在18世紀的歐洲,它屬於男人。織錦緞面料,小金屬片裝飾,刺綉,方頭,奢華而時髦。

胸衣即使是穿在女人內里的胸衣,也有精美的刺綉。

19世紀 浪漫主義男人有了女人味

無論時尚多麼囂張,其實不過是時代的附屬品。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後,人們突然沒有了18世紀典雅、輕松的心態,空想主義色彩濃郁,而服飾將這種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你很難用一句話來總結19世紀的服裝風格,它既有革命時期的簡練和樸素,也有浪漫主義的詩意和婉麗。

無論如何,浪漫主義時期的服飾是法國大革命新古典主義後的回歸,它在服裝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那個時期,「女人味」的審美觀念彌漫了整個歐洲大陸,女性似乎成了第一性,她們故作嬌柔,服裝款式充滿幻想色彩,而男人也被女人的嬌柔所吸引,他們收細腰身,甚至不惜使用緊身胸衣。

19世紀的時裝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工業的進步和更高級裁剪技術的出現,使服裝的面料和款式更為多樣化;由於彩色印刷術的出現,時裝樣本開始出版,它是現代時裝雜志的「鼻祖」。它的出現使原本由宮廷貴婦引導流行的時代一去不返,時裝樣本和舞台劇中的女演員成為新的時尚代言人。

19世紀,男裝變得更加女性化,背心、外套和長褲是最常見的組合。為了凸現身材,男士們開始使用緊身胸衣。

男士主要配飾有領結、桶形禮帽、文明杖。

女裝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織紋較密的白麻布,薄紗,條紋毛織物和蟬翼紗,給人輕盈、飄逸的感覺。強調細腰和誇張的裙擺,馬鬃編成的裙撐首次出現。為了顯示細腰,肩部設計不斷擴張,袖口也極度誇張,甚至在袖根部用金屬絲做撐墊。

18世紀-20世紀服飾

19世紀末服飾,開始使用特殊面料,設計也比較新潮、大膽,從中可以窺見現代服飾的剪影。

▲手套1830年。手套是女士們不可缺少的服飾品。黑色蕾絲和金屬做的珠子相配,充滿香艷風情。

與此同時,女人發髻越來越高,她們用長長的飾針固定,上面裝飾羽毛、緞帶等。帽子與發型相呼應,寬檐高帽上裝飾蕾絲和人造花。

▲為了強調所謂的教養,那時的女士們總是隨身帶著葯丸,用手帕掩面,作嬌羞狀。但她們也熱衷運動,早上騎馬,下午打網球或高爾夫球,這便是當時的網球裝和高爾夫球裝。

▲19世紀30年代,女士風行像男士那樣騎馬兜風,騎馬服飾開始出現。女士在寬敞的長裙里穿用細棉布做的緊身馬褲和長統靴,戴高統禮帽和鹿皮手套。

20世紀 時裝化多樣化

戰爭改變了原有的社會價值體系,也將19世紀浪漫主義風潮打破。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他們全新的生活理念,使服裝設計師開始試著用一種藝術的眼光看待設計。20世紀初,設計師進行「剪裁革命」,Vionnet夫人著名的斜線剪裁,Gres夫人完美地運用了打褶和絲綢處理工藝,這些至今仍是時裝大師們創造力的源泉,我們熟悉的三宅一生、范思哲等,都曾借鑒過這些工藝。
20世紀的女性追求獨立,徹底拋棄了緊身胸衣,喜歡式樣簡潔,有綜合功能的服飾。到了20世紀中後期,女人們強調個性,除了要求品味不凡的款式,還要求它是惟一的款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紀」,功能主義、極簡主義、古典主義,時尚隨著歲月之河,一一輪回。

法國人值得驕傲,在這個世紀,巴黎憑借精湛的工藝和設計,成為世界時尚製造地,一年兩次的高級女裝展更是引無數愛美人士競折腰。與此同時,時尚媒體發展迅猛,時尚雜志成為真正的潮流引導者。

1950年的藍色絲緞晚裝。極其輕柔的面料,被稱為「女人的肌膚」。20世紀,人們越來越關注面料,有句名言:僅次於情人愛撫的,是好的布料。

由蕾絲、花邊、絲綢面料組成的內衣問世時,曾引起轟動。有人稱它為「內衣革命」。

20世紀末,女裝更加男性化

http://www.haibao.cn/forum/board/26/32993/

http://www.haokanbu.com/story/63877/?page=10

http://blog.163.com/cecily_808/blog/static/81209402007825952450/

Ⅱ 請問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

17世紀的歐陸,藝術史上標明當屬於巴洛克時代,巴洛克——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彙,源自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意指有瑕疵的珍珠(barroco)。當時歐洲文藝,尋求著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在服裝上,亦有「巴洛克風格」一說,專指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在富麗堂皇中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的氣勢雄偉、生氣勃勃、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富麗豪華的風格,使其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宮廷貴族中得到大力提倡。唯獨英國,受到巴洛克影響很小,那邊,是另一種情況。


17世紀的英國的服飾,虛心向法國和義大利乃至西班牙學習,盡管「巴洛克風格」也波及到英國,但這個時代總的來說,英國處於將歐陸各國優點集大成的時代。這一時期,女服也像男服那樣盛行緞帶和花邊。但是,與男子不同的是她們並沒有以緞帶取替珠寶。相反,當時最時髦的佩飾品和衣服上的裝飾,仍以珍珠為最。而且,初期女子不尚戴帽時,高高的頭飾上仍然戴著寶石。女裙的最大變化是,以往撐箍裙都需要撐箍和套環等固定物,而這時有些婦女已經免除過多的硬質物的支撐,這是一百年來第一次形成布料從腰部自然下垂到邊緣。在從肥大形向正常形過渡的過程中,婦女們常把外裙拽起,偶爾系牢於臀部周圍,這樣其實比以前顯得更肥大。可是由於故意把襯裙露在了外面,因此又給下裳的藝術效果增添了情趣與色彩。這些襯裙都是用錦緞或其他絲織品做成的,上面襯有各種不同的顏色,有的還鑲著金邊,自然值得炫耀一番。這種風尚的流行,使得女性們將精力投入到襯裙上,以襯裙的各種質料或顏色(有時穿兩套精美襯裙)來顯示自己不落俗套。當然,盡管這樣,裙子的外形還是相當大的,有很多裙形開始向兩側延伸,事實上這是受到西班牙宮廷服飾的影響。


除此以外英國婦女對佩飾品和服裝隨件的興趣,可以說和男子相比不相上下。首先是頭飾;其次是領口顯露出來的項鏈,凡沒有穿輪狀大皺領的婦女,頸間沒有不戴項鏈的;再者手套也格外講究,而且無論男女都把手套戴在手上或拿在手裡。現今可以在幾個大博物館里看到的手套,一般都會在深色的手腕部位綉上花紋,還有的在邊緣處鑲帶,或是綴上裝飾品。不戴手套的時候,大多是用一個舒適溫暖的皮筒。這種皮筒和皮毛圍巾一起戴,不分男女。另外,上層社會曾流行無論冬夏,時髦的人都帶著扇子。


此外,眾所周知的「紳士」(a gentleman;the gentry)一詞,便是此時在英國形成的,倡導傳統文化與自我存在的價值觀,追求品味與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代表著英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社會思潮,是中上層階層男士所追求的一種社會風尚。考究的著裝,文雅的舉止,尊重女性,尊重人格,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與建造。彰顯男人的剛毅、堅韌、含蓄、深沉、與寬宏大量的人格之美。

可以說,經過了17世紀,英國的服裝水平可以和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相媲美,這為後面引領時風打下了伏筆。

資料摘取來源:http://tieba..com/p/1603612188

Ⅲ 西裝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來源傳說:法國貴族菲利普從漁民和馬車夫學來。

有一年秋天,天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中飄盪著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那樣與湛藍的天空比美相映。這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

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澤爾。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

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

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

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名稱變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稱為「茄克」(Jacket)。而在中國,人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

「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隨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

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於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家套裝」(Business Suit)。

Ⅳ 俄羅斯傳統服飾圖片

俄羅斯人很注重儀表。與吃相比較,俄羅斯人更偏愛穿,更看重外在的「包裝」。所以,在穿著服飾上講究色彩的和諧、整體的搭配。比如,他們家中的衣櫥里起碼備有三種不同場合穿著的衣服,即家居服、運動服、西服。在家穿休閑服,外出旅遊穿運動服,上班則穿西服。三者不「張冠李戴」,也不馬虎湊合,人們穿戴整齊,打扮得體。

目前,俄羅斯的穿衣時尚已經世界潮流化、時裝化,一副好的「包裝」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在莫斯科、聖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每周都能從電視中看到來自巴黎、義大利的名牌時裝發布會,從中人們可以捕捉時下流行款式、預測未來時裝走向、變化自身裝束,使之趕上潮流。不過,由於俄羅斯獨特的氣候和地理位置,並非每款時裝都適合。因此,這就決定了俄羅斯人在取世界之「精華」之外,必然完整地保存著適應本民族特點的服飾。自古以來,俄羅斯就形成了自己民族所喜愛的傳統服裝,多少年來,民間一直保存著這些獨具俄羅斯韻味的穿著。

(一)傳統服裝與服飾

俄羅斯大部分傳統服裝作為日常穿著早已被世界服裝的潮流所沖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走進了歷史的博物館。但也有幾款傳統服裝令俄羅斯人偏愛至今,竟經過幾代人的穿著,完好地、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並且至今在大的時裝店中仍佔有一席之地。例如,有兩款大眾化的服裝——魯巴哈和薩拉范就深受婦女們的喜愛。每逢傳統節日到來,人們就穿上這種富於民族風味的服裝。由於這種服裝色彩艷麗,裝飾細膩,能烘托氣氛,逐步變成了人們的節日盛裝。

魯巴哈

「魯巴哈」是傳統的女裝,其樣式有點像長袖連衣裙。從前,俄國婦女下地除草時都穿魯巴哈,因為長袖能防止稻草扎刺皮膚。魯巴哈又被稱為「割草裙」。不過,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魯巴哈下部為直筒裙,並不太適合田間勞動。但俄國人的除草器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它的扶把很長,可站立除草,無須彎腰,除草時穿這種裙子並不受約束。魯巴哈沒有腰身,穿著時須束腰帶。

最早的魯巴哈用亞麻製成,不僅樣式單調,而且缺乏色彩。如果能有呢料的魯巴哈,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到節日來臨時,人們才將這種高級的魯巴哈穿出來。這時的魯巴哈裙擺都裁剪得很寬大,一般為90—140公分,裙擺也因此顯得飄逸。

魯巴哈的款式多樣,因地區而異。南部地區的魯巴哈為「冬尼卡式」,式樣比較簡單,領口有所點綴,下半部採用直筒裙式。而北方的魯巴哈則有修長的腰身,上身衣袖寬松,能將姑娘的身材襯托得更為修長而豐滿。據說,這種式樣很久以前曾流行於斯拉夫人中間。

點綴上漂亮的圖案是魯巴哈的獨特之處。莫斯科和北部地區的魯巴哈為大紅色,肩部鑲有黃、黑兩種顏色,色彩搭配和諧悅目,領口刺綉著均勻的綴褶,下半部則採用紅白相間的方格裙搭配,顏色奪目又不花哨。這種款式後來成為北方姑娘的盛裝,至今仍是鄉村節日慶典中必不可缺的點綴。

實際上,每個地區的魯巴哈都別具一格。斯摩棱斯克地區以白色為主基調,肩部紅白相間,袖管為蝴蝶式,十分漂亮;而瓦洛尼什地區則以繁瑣的綉花、復雜的圖案為特點,整體看來,顏色熱烈、活潑,但又不失整體的和諧效果。

薩拉范

「薩拉范」為女士連衣裙,是一種在俄國曾十分大眾化的服裝,款式頗像今天人們穿的太陽裙或沙灘裙,但用途絕非像太陽裙那麼單調,它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的服裝。

冬季,薩拉范用厚呢、粗毛、毛皮製成,是過去俄國婦女的典型服裝。人們貼身穿棉麻襯衣,外面穿薩拉范,然後再圍上厚厚的毛披肩,穿這一身就可以禦寒過冬了。當然,今天的俄羅斯婦女冬季不會再穿薩拉范了,但夏季穿這種傳統服裝的人仍然不少。薩拉范的面料有手工蠟染、粗麻布、印花布等等。衣服上飾有綉花、補花、絲帶,變化多端的裝飾和色彩使薩拉范顯得自然、活潑、隨意。俄國婦女通常在冬季暖氣供應不錯的時候,穿著棉布的薩拉范在家中料理家務。

「薩拉范」一詞來源於伊朗語中的「薩拉巴」一詞,意為「從頭到腳」。據專家認為,薩拉范最早出現於古羅斯人與東斯拉夫人的分離時期,直到16、17世紀才在俄羅斯盛行起來。當時,薩拉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因此,名稱也千差萬別。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薩拉范被稱為「薩拉諾夫」;而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則稱其為「古德沙」。

不僅名稱相異,各地的薩拉范其式樣也大不相同。歸納起來,有四種款式,即冬尼卡式、科索科林式、直筒式、腰帶式。

阿爾漢格爾斯克流行的是科索科林式。因為它地處北部,冬季寒冷,所以薩拉范里加有厚厚的襯,一般用手工織成,厚麻織成的「里」用於禦寒,以深藍、天藍、純白呢料居多,禦寒保暖是薩拉范的第一功能。莫斯科人穿的薩拉范略講究一些,面料選用上乘的羊皮、粗紡羊毛,裙擺寬大,被稱為「腰帶式」,質地和顏色都比較高檔和講究。俄羅斯南部,人們穿的薩拉范被稱為直筒式和科索科林式。

由於貧富階層的懸殊,雖然薩拉范的款式相同,但質地卻不一樣。貴族女子的薩拉范用的是錦鍛、絲綢,顏色也選用華麗富貴的天藍色和玫瑰色。貧困人家女子的薩拉范只是粗呢、麻布做的,而且基本上無裝飾物。有時候,到過節時,人們就在上面縫上些玻璃片和銅片,以區別於平日的服裝。

淑巴

「淑巴」即皮大衣,是俄國人冬季必不可缺的禦寒服裝。淑巴有貂皮、裘皮、羊皮、兔皮和狗皮等不同貨色,很久以前,俄國人的淑巴主要為羊皮。由於俄羅斯氣候寒冷,淑巴一直是冬季服裝的主宰,直到羽絨服的問世,才徹底打破了淑巴的壟斷地位。

俄羅斯人穿了許多年淑巴,淑巴幾乎一成不變的款式和顏色,讓人感到服裝的雷同和缺乏新意。近幾年,為了重振淑巴,前後涌現了幾批新穎別致的款式,受到俄羅斯人的歡迎。新式的淑巴花紋漂亮,款式時裝化,顏色也逐漸豐富起來,一蹶不振的皮衣生意也由此而改觀。

羅蒙諾夫是俄國皮衣的生產地之一,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里的皮衣之所以聞名,是由於皮質的特殊,皮子來源於一種雜交的種羊。19世紀中期,羅蒙諾夫因比而小有名氣。據說,這里的冬季寒冷異常,而以前只有雪橇作為交通工具,所以,乘雪橇外出必須穿暖,淑巴便由比應運而生。

另一個盛產皮衣的地方在波希洪地區,它的皮衣在雅羅斯拉夫爾、沃洛格達、伏爾加河一帶遠近聞名。「杜布留卡」是一種短大衣,樣式頗像披風,其作為復古皮衣的一款,近幾年隨著皮衣業的振興在俄羅斯十分流行。由於變幻多端的式樣,加上磨砂面、多色彩的製作,淑巴已經成為裝扮俄羅斯冬季不可缺少的點綴。

民間頭飾

俄羅斯人的頭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古時候,通過頭飾可看出女人的不同年齡,一般姑娘的帽上不封頂,發際分兩側露出。已婚婦女要戴帽子,不能露出一丁點兒發際,凡露「珠絲馬跡」者,必受到公眾的譴責。俄國農村婦女習慣將頭發梳成小辮,盤在頭上呈羊角式。在南方,天氣一熱,婦女們將頭發紮成兩股,以便在田間勞動時不受頭發的干擾。

發箍是姑娘的主要頭飾。發箍種類有鑲珍珠的、花環式的、普通木頭的。除此之外還用發帶來裝飾頭發,高級的發帶上面還鑲有寶石等貴重物品。最普通的頭飾要算是亞麻制的手絹,它與婦女的帽子一樣,隨年齡增長而選用越來越深的顏色。姑娘結婚時,帽子就取代了手絹。許多地方的女子在婚後的第一年要戴牛,角帽,就是在普通帽子上縫一塊牛角,有時是一塊骨頭或木片。婦女生育以後,牛角帽就換成軟帽或者是已婚婦女常戴的喜鵲帽。

俄國男子的頭飾出現於基輔羅斯時期。當時,男人蓄長發、留長胡。在今天的反映古羅斯民間風俗的壁畫中,這種頭發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公元10世紀時,俄國斯瓦朵斯拉夫大公曾將頭發全部剃光,僅有一小綹頭發懸垂於耳旁。不僅發型如此,胡須也僅保留上唇中間一撮。據說,大公的發式效仿的是東方男子的發式。16~18世紀,哥薩克人也流行這種發型,而當時俄國大部分男子已有了剃頭刮鬍的習慣。後來,只有失去親人或在宮中失寵的人才留發蓄鬍,以此來發泄自己的悲哀與不滿。

19世紀,俄國男人以留中分、偏分而時髦。戴的帽子也是反映社會地位高低的標志,富家名門子弟的帽子用緞子製成,上面佩有各類寶石,以突出自己的身份。一般男子沒什麼裝飾,頭頂的只是普通的呢帽。

(二)現代穿著特點

女士穿裙 俄羅斯婦女有一年四季穿裙子的傳統,夏天通常是一身「布拉基」,冬天,無論多冷的天,也穿裙子。

俄羅斯婦女對著裙裝有自己的一套認識,她們認為冬季穿裙子不僅不冷,反而暖和。因為裙子裡面能套護膝、護腿、厚襪、厚毛褲,而裙子恰好又遮一層寒,所以比穿褲子更暖和。冬季穿的裙子一般很長,裙擺一定到靴子上方一寸左右,這樣,無論外面穿大衣或是皮外套看起來都很美觀。當然,我們所介紹的這種裝束,並非是所有女士的「專利」,只是俄羅斯中老年婦女的特有打扮。

年輕姑娘則不同,她們冬季也穿裙子,但卻是另外兩種穿法:一種是超短裙,另一種則是超長裙。超短裙固然是美的,但姑娘們也因美麗而「凍人」(動人)。有時甚至在寒流降至,氣溫只有—20℃時,她們依然將大腿幾乎全部裸露,皮膚與空氣間只隔著一層薄薄的長統絲襪。盡管如此,俄羅斯姑娘仍然不會改變其穿著。由此可見,美在俄羅斯婦女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據說,俄羅斯婦女在中老年時期,患關節病者增多,一方面是由於特別寒冷、潮濕的氣候,一方面也不得不歸咎於她們在年輕時不注意腿部保暖所致。

由於俄羅斯婦女的傳統習慣是偏愛裙裝,所以,平日的服裝市場以裙裝居多,長裙、短裙、連衣裙、西服裙應有盡有。女裝中西服套裙較多,而西服加褲則明顯供應不足。這種排斥長褲的做法,也無不與婦女們喜歡穿裙裝的傳統有關。

尤其是在交際、應酬場合,女人們都要穿裙子。穿長褲則被認為是對客人的不尊重。有一位俄羅斯朋友到中國經商,適逢陽春三月下揚州,與那裡的廠家談一筆生意。3月的揚州,雖然室外陽光融融、春意盎然,但室內卻依然寒氣未散。為了迎接遠道客人,工廠領導專門進行了接見。俄羅斯人在這種場合是十分注意衣著的。男人們穿一身筆挺的西服,其夫人則著一身典型的俄式「布拉基」。歡迎儀式後緊接著是長時間的商務談判,以致使其夫人不得不在眾人面前接二連三地打起了嚏噴。

崇尚皮裝 前面我們講過俄羅斯人在冬季禦寒主要以皮裝為主,喜歡穿皮衣,而今天,能禦寒的冬裝種類很多,無論是款式和質地都能與皮服媲美,但俄羅斯人還是對皮服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呢?

俄羅斯人對皮裝的追求實際上反映出了他們追求美的獨特性的品味。皮衣具有高貴、華麗、時髦之美,這正是俄羅斯人所看重的特點,皮裝既能滿足禦寒的需要,又體現了華貴,所以一直深受俄羅斯人的鍾愛。不過,皮衣在十年前的確受到過冷落,那時,正是羽絨服剛問世不久。皮衣在其競爭中退居「二線」,因為皮衣不僅顏色單調,款式亦陳舊得喚不起人們的興趣。追求到皮衣的質地,便追求不到款式;有光鮮亮澤的皮毛,但沒有別出新裁的式樣。人們在欣賞其華貴之餘,不免為其他方面的黯然失色而倍感婉惜。

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皮衣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外優秀品牌源源不斷地打人俄羅斯市場,其新潮的設計、人時的款式,重新喚起了俄羅斯人對皮衣的興趣。人們拋棄了死板、缺乏線條美的羽絨服,穿上了來自法國、義大利、土耳其的時裝化皮衣。不少俄羅斯人甚至不遠萬里,風塵僕僕地跑到土耳其,親自選購皮貨。於是,幾年前由此還引發了俄羅斯人去土耳其的旅遊熱。經過不斷地引進、挑選,俄羅斯人將最喜歡的皮衣款式穿在了自己身上。現在,五顏六色的皮衣,款式新穎特別,彼此爭奇斗艷,在冬日中裝扮著都市的風光,成為俄羅斯所特有的景緻。

在穿皮衣的同時,還須配相同質量的皮帽、皮圍巾、皮手套,這樣才算置齊了「行頭」,否則,沒有這樣的「伴侶」匹配,再好的皮衣也會黯然失色。

服裝的長短 除了在服裝顏色、款式上俄羅斯人比較注意以外,他們在服裝的長短上也頗有講究。

也許是地處寒冷地區,選擇衣服時人們往往挑長的,而且不管是呢大衣、風衣,還是皮大衣,其長度一定到腿肚子才算合適。這一習慣與傳統的穿著風格分不開。冬天人們要穿長靴,所以要求衣服與靴子間的空隙不宜過大,否則不美觀。按俄羅斯人的眼光,大衣起碼要長至腿肚子部分而不應高於膝蓋,這樣大衣和靴子兩者的匹配才能算完美。當然這樣的穿戴僅指女性而言,而男士的大衣,長短全在個人喜好,不苛求統一的模式。

Ⅳ 漢族的衣服是什麼樣的,請發圖片。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而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是中山裝的創始人。但是漢服是從三皇五帝到明朝的傳統服飾 ,有4000多年的歷史,比中山裝就多了。唐裝其實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Ⅵ 17世紀和18世紀,貴族男性和女性的衣服採用什麼形式

貴族中服飾主要以純棉、綢緞、錦緞。在加上蕾絲邊,印花,等加工最終成為17世紀維多利亞時期風靡一時的洛洛可式服飾。

洛可可(Rococo)一詞來自法語Rocaille,意為小石頭、小沙礫。作為藝術風格用語,起先指用貝殼和石頭修築起來的人工假山和岩洞,後來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裝飾主題。

十八世紀歐洲宮廷貴族盛行洛可可風格,洛可可服裝的顯著特點是柔媚細膩、 纖弱柔和,這使整個服裝風格趨於柔美化、繁復化,誇張的造型、柔和艷麗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態的裝飾,給人以奢華浪漫的視覺效果。洛可可時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紅、粉綠、淡黃等嬌嫩的顏色。 服飾上的色彩也表現為柔和艷麗的色調,例如甜美的香檳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飾追求柔媚細膩的情調。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服裝上的裝飾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

(6)十七世紀的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進人18世紀,西歐各國資產階級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勢力逐漸增強,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18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的進程。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

新興資產階級不斷積累財富,絕對主義的路易王朝漸漸失去活力,處於沒落的前夜。在上流社會,出現了與國王主宰的宮廷相對的資產階級的沙龍文化(salon,即「會客室」、「客廳」。指從17世紀起,西歐貴族、資產階級談論文學、藝術或政治問題的社交集會。

18世紀這種集會在法國特別流行)。在這樣的沙龍中,人們只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這使人們的感覺異常敏銳,從而形成了與巴羅克那莊重豪華、拘泥虛禮的宮廷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樣式」。

Ⅶ (附圖)17世紀義大利有這種衣服嗎19世紀呢

....弱弱的問一句這是日本動畫吧!? 17世紀~19世紀的整個歐洲基本都是同步服裝的那時的除了平民裝和爵士、皇帝裝外就只有正在發展中的西裝了。 你那圖片里的都是些魔法師類的服裝。而且還是畫的。有一部電影里的吸血鬼的服裝就像你的圖片里的衣服一樣那是公元350年希臘化時期的煉金術士服裝。

Ⅷ 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和活動(最好有服飾圖片)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Ⅸ 17世紀歐洲服裝

以下兩種決對是閣下需要的:

http://courseware.dec.ecnu.e.cn/yjs/ysx/ysx07/ysx07h/wzjj/ysx07h07.htm

Ⅹ 中世紀歐洲人穿的衣服都是什麼樣的

在歐洲中世紀,服裝代表著身份。所以我們必須把不同階級的人分開討論,才能顯得更有條理一些。當然,貴族們的服裝不僅奢華而且數量多,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情況,這里就不再單獨討論了。

在1447年的斯特羅齊,一位富有的人給女兒做了一套結婚禮服,其中戴在頭上的「花環」就很奢侈:200根孔雀尾部羽毛製成,中間點綴了很多金子和珍珠,還有大量的鮮花和鍍金的花瓣……城市中的富人,往往穿著珍貴毛皮製成的衣服,裁剪樣式復雜,非常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