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鴉片戰爭的簡單介紹,需要有時間人物原因過程結果影響!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後的滿清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打擊了英國走私販的囂張氣焰,同時影響到了英國的利益。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發動戰爭侵略中國。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2. 鴉片戰爭原因,經過,影響
一、原因:
1、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
2、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的方法來謀利。
3、林則徐虎門銷煙,而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二、經過:
1、1840年6月,英軍統帥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1840年8月20日,廣州談判。
2、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
3、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1841年1月7日,雙方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發起虎門之戰。
4、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合約》。
5、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三、影響:
1、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2、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
3、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2)鴉片戰爭手繪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簽訂的《南京條約》的內容: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3. 簡短介紹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於中國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偷運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群眾強烈要求禁煙。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戰斗。但由於清政府奉行妥協方針,終於導致戰爭的失敗。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驚醒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了。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4. 怎麼畫地圖 歷史老師要畫鴉片戰爭前清疆域圖
看著地圖畫,不行就描。一般來說手繪的地圖要求不高,一些重要的地點需要標注出來。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疆域:政治中心 經濟中心 港口 重要戰役遺址(書上都有) 東南西北四個最遠(和沙皇俄國打仗後,分了現在東北內蒙北邊的一塊地)
5. 鴉片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斗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顏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里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佔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台。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隻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其採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顏。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眾包圍英軍佔領的四方炮台。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眾勸歸。(這個倒霉的傢伙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顏伯燾識破,故顏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台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顏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裡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台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斗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採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斗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眾。英軍陣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斗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斗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只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6. 鴉片戰爭的簡單描述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7. 鴉片戰爭簡介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
1、起因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2、結果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起因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2、結果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7)鴉片戰爭手繪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8. 怎樣講解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
1840年4月,英國議會以271票對262票通過了對華發動所謂的貿易戰爭,決定向中國派遣一支由航艦48艘、載大炮540們、武裝士兵4000人組成的「東方遠征軍」。1840年6月21日,英國「東方遠征軍」在其圈圈大臣喬治•懿律和海軍司令伯麥的率領下,相繼到達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英軍到達廣東洋面,見廣東軍民早有準備,不敢貿然進犯,只好派5艘軍艦封鎖珠江口,主力沿海北犯廈門,遭北調福建的鄧廷楨部擊退,又北侵定海。佔領定海後,英軍直逼天津大沽口,威脅京師。道光嚇壞,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在天津談判。琦善答應只要英軍先退回廣東,一切好商量。英軍得此答復,更主要是由於戰線太長,兵力單薄補給困難,且冬季來臨對戰事不利,遂折回南方。
朝廷奸臣乘機誣陷林則徐:英軍到來,皆由禁煙引起。昏庸的道光帝聽信讒言,以辦理不善的罪名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查辦。
1847年1月7日早上8時左右,伯麥率領1500名英軍分左右兩路分別進攻大角、沙角炮台。駐守沙角的三江協副將陳連升率600餘守軍沉著應戰,多次打退敵人進攻。但琦善拒發兵救援,最終陳連升父子為國捐軀。
沙角失陷,琦善仍一意孤行的希望「議和」。消息傳到北京,道光帝不分青紅皂白,沒有追究琦善的罪責,反而以「督率無方」的罪名,革去關天培頂戴,令其戴罪立功。2月26日英軍攻打虎門第二道防線,關天培親自在靖遠炮台指揮戰斗之至犧牲。虎門最堅固的陣地——東岸威遠諸炮台失守。帥台失守,在琦善投降政策影響下,大虎山一線的清軍不戰而退。虎門保衛戰失敗,英軍沿珠江北上攻打廣州。皇帝宗室、欽差大臣奕山向英軍求降,答應查理•義律的全部要求,並於1841年5月27日簽定可恥的《廣州和約》。
由於未達到預期目的,1841年下半年,英方改派璞鼎查為全權代表,增派一支由37艘船隻,2500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軍隊,重又沿中國海岸線北犯。英軍相繼攻犯廈門、泉州、台灣等地,再犯定海,定海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率部5600人與上萬英軍血戰五晝夜,最後皆光榮犧牲,定海陷落。英軍開入鎮海,鎮海守將裕謙與城共存亡,在城破投井殉國,而浙江提督卻臨戰逃跑。
1842年6月,英軍進犯長江口吳淞炮台,年近七十高齡的愛國老將、江南提督陳化成奮力抵抗,最後戰死沙場。本和他一同駐守的兩江總督牛鑒卻貪生怕死,混在士兵中逃跑。更可笑的是這個牛鑒後來居然參加了簽定《南京條約》的儀式。
1842年7月,英軍進攻南京門戶鎮江,守兵於六倍於他們的英軍激戰,終寡不敵眾,鎮江失守。
1842年8月,英軍打到南京下關江面,道光帝屈服,派耆英、伊裡布同英軍議和。耆英、伊裡布、牛鑒等投降派貫徹執行道光帝的投降政策,在1942年8月29日,在英國戰艦皋華麗號簽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簡單的概括了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個人覺得要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都是全力一戰,最後鹿死誰手不得而知,在中方戰敗的戰役和戰斗中,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是寡不敵眾。而當時也卻是如此。當時中國的統治階級是少數民族,有保大清而不保中國的思想,不敢發動群眾斗爭,反而還打擊虎門人民和三元里人民的反侵略斗爭。朝廷腐敗,統治者昏庸無能,調度不及時,主帥都是投降派害怕船堅炮利貿然不敢出,有得甚至愚昧迷信,導致失去戰機,而守將請戰手上卻無兵。英國人更多的是利用局部上的人數優勢,再加上武器上的先進取勝的。如果王鼎的以死相諫引起了道光的思考,如果道光看到他的遺疏遺疏「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彰阿)不可任,林(則徐)不可棄也」,那鴉片戰爭後但那些官員還會仍被視為違禁品的鴉片走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英國鴉片還會大規模的被走私到中國?1858年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中,中國會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當然歷史沒有如果,長達百年的屈辱史歷史,這血與火的教訓,讓我們牢記國恥,發揚愛國精神,祖國強大,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