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唐朝香熏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唐朝香熏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9 11:29:28

㈠ 可以讓衣服變香的辦法有什麼

讓衣服持久留香的方法:
一、熏香
選一種自己喜歡的香料,將衣服在衣櫃里掛好,用香熏進行薰香。(衣櫃要有足夠的高度,離香熏最少20CM以上,使用香熏時注意防火安全),熏香過的衣服,香味經久不散。
這一方法,自古就被廣為應用。唐詩中就有」妝成只是熏香坐,欲卷珠簾春恨長。「(譯:梳好妝無事可做,只能熏香坐在哪裡,想把珠簾捲起來,只幽怨春天過於漫長)的詩句。
二、佩香
選自已喜歡的香料,用透氣紗袋一袋袋分成小包裝好,掛在衣架上,再掛衣服。衣服掛在衣櫃里時,就會被香料熏染上香氣。
三、置香
1、選自已喜歡的香料,用小包分裝,放在衣服的衣袋裡,在衣櫃里掛好,也可以將衣服染香。
2、選自已喜歡的香水,將瓶蓋打開,放在衣櫃角落(注意香水瓶不要傾倒,以免沾染衣物)。香水揮發,會將衣服上都熏染上香味。
3、乾花或乾花包。平時儲存衣服的櫃子裡面可以適當的散一些乾花,或放香料香包。這樣衣服也會散發出自然的香味。而且有的乾花的香氣還可以驅蟲子。

(1)唐朝香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讓衣服留香也可以在洗衣時進行:
一、洗衣液洗滌的衣服留香。如果想要衣服香一點,可以使用留香比較持久的洗衣液。
在選擇香型時,要選擇植物香薰系列,天然香薰有助於人體的健康。
二、可以在衣服洗滌後使用柔順劑,也可以起到芳香的作用。
柔順劑有多種香型,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選擇。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熏香

㈡ 熏香的古代香料分類

香料在唐人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朝廷舉行的各種儀式中,在廟宇寺觀的各類活動中,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焚香和香料[23]。唐朝貴族官僚對香料或香材的使用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奢侈無度。據稱唐朝皇帝「宮中每欲行幸,即先以龍腦、鬱金藉地」,直到宣宗時,才取消了這種常規[24]。寧王每與人談話,先將沉香、麝香嚼在口中,「方啟口發談,香氣噴於席上」。皇室如此,權臣也不甘後人。最著名者當屬楊國忠的「四香閣」,此閣「用沉香為閣,檀香為欄,以麝香、乳香和為泥飾壁」,甚至比皇宮中的沉香亭更為奢華。長安富商王元寶在床前置木雕矮童二人,捧七寶博山爐,徹夜焚香[25]。柳宗元收到韓愈寄來的詩後,「先以薔薇露灌手,薰以玉蕤香,然後發讀。」[26]這些記載雖然屬小說家言,但它至少反映了唐朝普遍使用香料或香材的社會背景。中宗時,宗楚客兄弟、紀處訥、武三思以及皇後韋氏諸親屬等權臣常舉辦雅會,「各攜名香,比試優劣,名曰斗香。」[27]流風所及,在唐朝社會中無論男女,都講求名香薰衣,香湯沐浴,以至柳仲郢「衣不薰香」,竟被作為「以禮法自持」的證據[28]。使用香料風氣的興盛可知。
在這種社會風氣的薰染下,唐朝香料或香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本土出產又非常有限,所以進口就成了唐朝香料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就唐代主要香料或香材品種言,沈香出天竺諸國;沒香出波斯國及拂林國;丁香生東海及昆侖國;紫真檀出昆侖盤盤國;降真香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國;薰陸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單於者綠色;沒葯是波斯松脂;安息香生南海波斯國;蘇合香來自西域及昆侖;龍腦香出婆律國等等[29];外來香料在唐朝香料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由於唐朝市場的吸引,有許多商胡專門從事東西方間的香料貿易,上文提到,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在揚州采購了麝香、沉香、甲香、甘松香、龍腦香、膽唐香、安息香、棧香、零陵香、青水香、熏陸香、畢缽、訶梨勒、胡椒、阿魏等近千斤香料,在廣州見到江中有婆羅門、昆侖等地來的海舶,裝滿了香葯珍寶,積載如山。而海南大盜馮若芳也從南海「波斯舶」上掠取大量香材或香料,並以此致富[30]。長慶四年(824),波斯大商李蘇沙向朝廷進貢沈香亭子材[31]。此「波斯大商」,顯然就是以興販香材為業的胡商。又據記載,番禺牙儈徐審與「舶主何羅吉」相善。臨別,何羅吉贈三枚鷹嘴香,可避時疫,後番禺大疫,徐審全家焚香得免,後來這種香就被稱為「吉羅香」[32]。何吉羅也是從事香料貿易的胡商。武後永昌元年(689年),洛陽北市「香行社」造像記中,記錄了社官、錄事及社人等20餘人的姓名,其中有安僧達、史玄策、康惠登、何難迪、康靜智等,這些人的姓氏都為粟特胡姓,很可能就是來自中亞的商胡或他們的後裔[33]。
根據官私記載,唐朝進口或使用的香料主要有沉香、紫藤香、欖香、樟腦、蘇合香、安息香與哇爪香、乳香、沒葯、丁香、青木香、廣藿香、茉莉油、玫瑰香水、阿末香、甲香等許多品種[34]。香料或香材也是外國政府向唐朝進貢的重要物品,據官修史書不完全統計,天竺、烏萇、耨陀洹、伽毗、林邑、訶陵等國都曾向唐朝「貢獻」香料,涉及的種類主要有鬱金香、龍腦香、婆律膏、沉香、黑沉香等等。有時將外國貢獻的香料徑稱作「異香」,即在唐朝境內稀見的香料,而外來的香料也被賦予了種種神密的特性,如上文所稱「吉羅香」就是如此。此外還有許多關於外來香料的神奇傳說,此僅舉兩例。
據稱,楊貴妃所佩交趾國貢獻的蟬蠶形瑞龍腦香,「香氣徹十餘步」,玄宗曾在暇時與親王奕棋,貴妃立於局前觀,樂工賀懷智在側彈琵琶。風吹貴妃領巾落於懷智襆頭上,懷智歸家,覺滿身香氣異常,遂將襆頭收藏在了錦囊中,多年之後,仍然香氣蓬勃[35]。另一則故事稱,咸通年間(860-874年),崔安潛至宰相楊收家中,見客廳台盤前置一香爐,煙出成台閣之狀,但是別有一種香氣,「非煙爐及珠翠所有者」,崔安潛四下顧望,不明所以。原來氣味是由廳東間閣子金案上「漆毬子」內罽賓國香發出的。香氣之郁烈可知[36]。 此類香的種類很多。一種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搗碎,羅為末,以生絹袋盛之,浴罷傅身。一種是用來傅面的和粉香。有調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還有利汗紅粉香,調粉如肉色,塗身體香肌利汗。一種是香身丸,據載是把香料研成細末,煉蜜成劑,杵千下,丸如彈子大,噙化一丸,便覺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聞得香,又治遍身熾氣、惡氣及口齒氣。 還有一種拂手香,用阿膠化成糊,加入香末,放於木臼中,搗三五百下,捏成餅子,穿一個孔,用綵線懸掛於胸前。 口脂與的口紅一樣,是用蠟做的,而且非常精緻,它的供需是非常復雜的,所以不可能自己做。於是,《鶯鶯傳》里張生去長安之後,給鶯鶯送了幾件禮物,其中就有口脂五寸。在冬天還可以起到護唇的作用,所以還有一種肉色的口脂,男性也要用的。但有一個特點,就是都特別香,摻雜大量的香料。唐代口紅配方有12種香料。
當時在藝伎中應該很流行的是,把自己的唇印貼在手帕上送給男士。
中國古代的人,衡量一個女性臉上最性感的東西,一個是眉毛,一個就是鬢。於是便有了香發木犀香油,亦可為面脂,烏發香油,此油洗發後用最妙。合香澤法,既可潤發,又可作唇脂。五代詞《虞美人》香檀細畫侵桃臉,羅裾輕輕斂此處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種淺紅色的化妝品。韋庄《江城子》朱唇未動,先覺口脂香這兒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種香料調配而成的。在漢代還有上奏言事口含雞舌香的風俗,為的是除去口氣。
唐代婦女的化妝品中,已經出現了補鬢油和潤面油,蜀地貢給宮中,也用到了烏沉香、白腦香,宮中稱錦里油,此後經宦官之手傳到民間,富人家大多稱之為西蜀油。貴族女子用花蕊研製成的一種黃色香料,塗在額角,以增美觀,叫做額黃。 早在漢代,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葯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傳屍疰病,即肺結核病。很多香料是中國傳統中醫的重要用葯。很多醫書中或本草中有關於香料的記載。
明代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用線香入葯。書中說: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其料加減不等,大抵多用白芷、獨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連翹、大黃、黃芩、黃柏之類,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李時珍用線香熏諸瘡癬,方法是點燈置桶中,燃香以鼻吸煙咽下。除此之外,還可內服解葯毒,瘡即干。 清代著名醫學家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所附載的曹府特製的藏香方,由沉香、檀香、木香、母丁香、細辛、大黃、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等20餘氣味芬香的中葯研成細末後,用榆面、火硝、老醇酒調和製成香餅。趙氏稱藏香有開關竅、透痘疹、愈瘧疾、催生產、治氣秘等醫療保健的作用,其言不虛。因為製作藏香所用的原料本身就是一些芳香類的植物中葯,用其燃燒後產生的氣味,來除穢殺菌、祛病養生。
香作為醫葯之用,有香葯、香茶。《香乘》載有九種方子:丁香煎圓,木香餅子,豆蔻香身丸,透體麝臍帶,獨醒香、經御龍麝香茶,孩兒香茶,還有另外兩種香茶。宋明時出現的流行於民間的香茶可謂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進一步發掘。 不僅有香葯、香茶,宋代宮中到民間還盛行一種蘇合香酒。據《彭乘墨客揮犀》記載:王文正太尉氣羸多病。真宗面賜葯酒一瓶,令空腹飲之,可以和氣血辟外邪,文正飲之大覺安健,因對稱謝,上曰'此蘇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蘇和香丸一兩同煮,極能調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因各出數盒賜近臣,庶之家皆效為之,因盛於時。 此外,香也是古代藏書家的所愛。屠隆在《考盤餘事·書箋》中有這樣的記載藏書於未梅雨之前,曬取極燥,入櫃中以紙糊門,外及小縫,令不通風,蓋蒸汽自外而入也,納芸香麝香樟腦可以辟蠹。《典略》上很早就有芸台香辟蠹魚的記載,所以古代藏書室有芸台的雅稱。 香不僅是藏書家的所愛,在讀書人中還有其他用法。明代以前的古人多喜歡用丁香、檀香、麝香等用於改善墨的氣味。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南朝梁代冀公制墨的配方是松煙二兩,丁香、麝香、乾漆各少許,以膠水漫作挺,火煙上熏之,一月可使。宋代文人張遇以油煙、麝香、樟腦、金箔制墨,狀如錢子,因以聞名,吳叔大以桐油、膠、碎金、麝香為料,搗一萬杵,而使墨光似漆,堅致如玉,因以揚名(《墨志》)。穆孝天的《安徽文房四寶》中記載金章宗的書房用品很精緻,其中有用蘇合香油點煙制墨的癖好,可謂窮幽極盛矣。《清異錄》也載韓熙載當心翰墨四方膠煤多不如意,延歙匠朱逄於書館制墨供用,名麝香月,又名元中子。《李孝美墨譜》載歐陽通每書其墨必古松之煙末以麝香方下筆。雖然墨中放香時很多人的所愛,但對於墨中放不放香也頗有爭議,《春渚紀聞》中何氏就認為凡墨入龍麝,香奪煙香,而引蒸濕,反為墨病,俗子不知也。

㈢ 古代皇帝龍袍不可以用水清洗,那臭了要怎麼辦

皇帝的龍袍當然和其他衣服不一樣,肯定是不能直接用水洗的,要是臭了,就只能經過特殊處理。
一、皇帝有專門洗衣服的地方

首先,在古代,這些皇上妃子們的衣服是有專門的人收拾清洗的,絕對不可能直接和其他人的衣物放在一起進行清潔。除此之外,皇帝的很多衣服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不會穿很久。當然,也有一些皇帝們比較節儉,他們的衣服不僅穿得很久,甚至還經過縫縫補補,穿了很多年。

龍袍固然重要,但究其本質也只是一件衣服,很多皇帝把它看作是身份的象徵,讓下人們對其萬萬小心,其實也就是做足了表面功夫,並不能給國家帶來更多好處。遍觀歷代帝王,那些生活奢靡的,無一不是落得一個國破人亡的下場,遠沒有崇尚勤儉節約的皇帝要活得久。

㈣ 與朱元慶爺也為中學生們做講座,為,主題寫一篇作文。

假日除了奧運,還有另一樣令人關注的事情——黃金周縮短了,而我國的幾大傳統節日也有了正式的法定假期。可以放假,固然是歡天喜地的事,但節日與被放假的關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討論:節日是不是一定要放假呢?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節日需要正式的假期。中央實施新的假期政策,或多或少是受了外國搶占我們的傳統節日的行為的刺激。與其任由其激起我國民族的情緒的無限宣洩,不如拿出實際的政策加以彌補。我想,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現代節日,是中國節日還是外國節日,放假是首先是對於一種節日的基本尊重。節日再有文化內涵,再有傳統氣息,不放假人們始終感到不是滋味。況且這也是人心所向——以前人們特地請假過節日的不在少數。過好一個節日,有假日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必要前提。但需要假日不等於節日就是假日。我們看節日本身,它是一種文化的衍生物,它有著與生俱來的特定意義與特殊的文化內涵。過端午節是對屈原的紀念,過清明節是對先人的緬懷或是對春天的嚮往,而勞動節則是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尊敬,國慶節是對國家歸屬感、國民自豪感的提升……要說還有一大堆。正式節日有這些特殊的內涵,我們才要特意地去「過」。但現在有人卻把目光放在「有假還是沒假」上面——有時連我都不禁這樣想。我也知道大家工作勞累,需要休息,但「放假」顯然不是這些美好節日的重點。我們現在「假」的意識似乎太強,也難怪楊錦麟先生也感嘆:「關於『五四』節的問題,人們只圍繞放假半天還是放假一天紛紛擾擾,沖淡了不少『五四』的氣氛」假期對於節日,其實是給我們提供過好這個節的客觀條件。春節中有人寫對聯、貼年畫、剪窗花,一家人年夜飯後猜謎、講過年故事的畫面可否重現?端午節里人們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理解又能否再深一層?中秋月圓時是否更珍惜家人團員的時刻?法律給了我們假日,我們再也沒有因學習工作忙而忽略這些節日價值的借口。假日給了我們時間,我們更應充分體會節日,而不是用睡覺、上網來填充這些盼望已久的日子。有了假日,是為了讓我們正確認識節日,而不是「勞動節不勞動」。節日需要假日,但節日遠不像普通假日一般空虛、單薄。我想每一個受惠於新假日政策的人,都不應忘記這一點。中秋過幾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於陽台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不由想起家鄉來了。家鄉的中秋是熱鬧的、恬適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籮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進竹簍里,當家的早歇了農活,在河塘邊洗干凈了泥腳,掮著糯米飯簍過來了。舂糯米團一般在曬谷場上進行。白天,白熾燈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黃瓜架兒、晾衣桿兒,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覺的石臼被搬出來了,木頭楔子搗得香噴噴的糯米團,又滑又嫩。那搗楔子的都是身強力壯的男人,也有身桿精瘦、面色紅潤得象蝦子一樣的老頭。蹲在邊上,手往石臼里捋著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著袖子,不白,夏忙曬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團上翻騰,象泥鰍一樣潤滑。男人的背脊光著,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們側身一個馬步,雙手輪起楔子,前腿膝蓋一伸一曲,腳板「哼哧哼哧」地踩著節奏,簡直是翩然起舞。優美的「哼哧」聲招徠許多看客。看客們三五成群,坐著、蹲著、靠著四周的矮牆垛。女人們拉家常,比誰的衣服料子鮮;男人們話莊稼,比誰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們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放著膽子追逐嬉戲。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邊上了。人們贊美男人的好筋骨,贊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贊美這家的黃瓜杈攀得高,贊美那家田裡的晚穀苗兒下得早下得青……我那時寄宿在不遠的中學里。中學立在鳳林溪畔一個平坦的山頂上,原先是一個庵堂,人們習慣稱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總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課,趁著皎潔的月色,一路沿著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著水邊石徑,一路聽著瀑布驚心動魄的喧騰、小溪的丁冬,越過田野,來到那歡樂的燈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鮮的香糯「麻糍」。更有趣的是捕魚。那是孩子們的游戲。我們那時都是十四五歲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皚皚一片。霧氣還沒有上來。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歡唱。我們背上漁網,提上竹簍,就出發了。田野下面就是鳳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條條橫卧著。我們選中一條又寬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哥堂姐撐篙,表弟負責撒網。我是生手,就坐穩了看。竹篙支動,水裡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兩邊是黑鬱郁的田野、靜穆的村莊、凝滯的綿延而高聳的山峰。清風習習,迎著臉頰溫柔地滑過。我們橫穿溪流張網。然後,避到一處水流緩慢的地方,躺在筏上聽姐姐唱歌。姐姐小的時候熱衷於演戲,招了幾個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檯子,居然有許多人來看!我至今記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風光」。那甜潤清亮的嗓音劃破水面的寂靜、月下的寧謐,象清風一樣,吹拂在我們的心田上。接著,是哥哥開始的鬼把戲。皓月映波,霧氣渺茫,恍非人境。哥哥的「鬼怪」登場了。有一個灘里淹了許多人,鬼怪一個接一個出現哪!專門捉小孩!——這個灘就在這里!堂弟嚇得先哭開了,我們毛骨悚然地叫嚷著趕快離開。哥哥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開了,捧著肚子前仰後偃。夜深了,我們收網回去。網拉起來,沉沉的。大大小小的魚,象寶物似的一個接著一個被收拾到魚簍里,總不少於半簍。於是,接下來的兩天,飯桌上便有幾碗鮮色。阿姨用辣椒、大蒜紅燒了,不放醬油,放的是缽里現曬著的六月醬,特香特甜。我們四個少年娃,見了這「勞動成果」,都跟貓似的,不消兩頓,就給解決了,哥哥更是吃魚不吐骨頭。念完大學,教起學生,每念及《赤壁賦》「月出東山之上,徘徊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便懷念起那些歲月來。離開家鄉已經十五年了,不曾再有那樣的山水、月光之娛。望著眼前城裡長大的學生,雖試圖盡力去描繪那空靈神妙、物我兩望的妙境,總覺枉然。於是更慶幸自己有那樣一個美妙的少年。手頭有一本老師的詞集,其中一則記錄了82年「南楠庵」下月夜捕魚的情景:漁歌子*觀音漁明月盈灘水閃光,匆匆漁火兩人張。溪鷺闖,簍魚慌,漁歸問酒舉炊忙。詞末做了詳細的注釋,雲築石圍堰以摸洞抓魚時,雙手合掌做觀音狀,遂稱為「觀音漁」。這填詞的老師是家鄉一代名醫之後,縣志上都作了詳載。我半途轉學回老家有幸做了他的關門弟子。我記得一次寫了一篇捕魚的作文,他將我叫喚了去,輕輕地笑著,問我是真的嗎?我響著喉嚨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他便笑得更燦爛了。他說,月光皎潔的夜晚,魚是不多的,更不會自己跳出水面。後來才知道,他不僅自己捕魚、種地、摘茶還能親手設計房子、搭模型、砌房子、治病,作詩、作詞、作文、作畫、剪紙,竟是無一不精。甚至退休了,為了解決春汛夏旱,還為村裡籌謀,興修了水利。能受教於這樣的老師,不是三生有幸嗎?尤其他的品德為人,更如這滿月的清光,讓人嘆為觀止。如今,二十年過去了。鳳林溪水不再浩浩湯湯,上游架起了幾座電站,水淺了,流緩了,河細了。我和哥哥姐姐也早已拖兒挈女。表弟早逝也快十五年了。老師也遇了車禍,頭顱受損,萬幸撿得一條性命,但還時時記掛著我。白天,打個電話回去,詢問哥哥姐姐阿姨伯父可都好。姐姐說,瘦了,人都精瘦了,忙著加工場的生產管理。又聽舅舅說,哥哥琢磨著要把工場開到縣城去,勞力都外出打工了,招不到人。於是,我知道,我只能坐在陽台上,徒然空想了。我想,也許有一天,我們都老了,都安閑了,都可以停歇下來了,都完成了自己為人子為人女為人父為人母的責任,也許,某一個夜晚,我們還會一齊推下一條又大又闊的竹筏,一路唱著輕歌,盪漾在鳳林溪上吧!夜涼了,月已中天了。我還是進屋吧!明月有知,該為我圓了此夢吧!清明遐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漫漫哀思,悠悠傷懷,在這凄冷的節日里,迷惘的思緒如縷縷涼風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後,定是一片荒涼的墳墓,那裡屹立著民族的魂魄。縹緲如煙的細雨,為這凄清的節日披上一層傷感而又銷魂的挽衣。思緒紛飛,抵達汨羅江畔不朽的堤岸,聽屈大夫低沉地哀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而猶不悔!」世態炎涼,統治黑暗,污濁的現實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軀,只有汨羅江滔滔巨浪才能讀懂屈大夫千瘡百孔的心靈。「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人們用端午節祭奠屈原,然而在這清明落寞的節日里,又有誰去聽聽屈原跳動的心?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邁,不是激情,是悲壯,是哀慟,是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而奏響的輓歌。端午佳節,喜慶不是人們的過錯。汨羅江畔,龍舟拂水而過,人們的吶喊與助威卻與屈原投江的蒼涼悲壯形成強烈的反差。喜慶不屬於屈原,只有這清明的蕭瑟才足以撫慰逝去的靈魂。「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這是清明的裝束,是忠貞的色彩。沒有春節的聲聲爆竹,沒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沒有元宵佳節的張燈結綵。清明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有的是燃灰,是香熏,是淚水,是面對深邃蒼穹最真摯、最誠懇的緬懷和祈禱。清明,屬於精忠報國的岳飛,屬於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屬於赤血丹心的文天祥——八百里路,開拓與進取是不盡的動力;三十功名,國家與民族是不滅的情懷。收回思緒,站在列祖列宗的墓前,我為中華民族的脊樑燒一柱香。清明節,你們就是不朽的忠魂!心靈的節日花的繽紛,葉的凋零,乃至一滴露水的墜落都能引發無限感觸,那麼節日呢?三千年的咀嚼,那些節日,早已不再是一個個單純的日子,它牽系的是一個民族的情感,是一個民族跳動的心。「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寄託了一個民族對故人的哀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詮釋了一個民族對團圓的渴望……端午節,一個節日何以持續了兩千年?也許在你的心中,端午節就是飄飄渺渺的屈原、密密麻麻的粽子、浩浩盪盪的龍舟。可是當你想到那個「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的時代,想到那個面容枯槁、行吟河畔的楚大夫,想到《離騷》《九章》《天問》,想到愛國愛民、嫉惡如仇、寧不屈……你才恍然發現,自己錯了。原來那沉向江底的粽子恰恰是民族文化的積淀,那馳於江面的龍舟托起的卻是熾熱的靈魂。端午節,心靈的節日——文化的積淀,民族的紀念,持續了兩千年!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寂寞的長安城被花燈點燃。這一夜,封建社會似乎沒有了等級的森嚴,緊閉的皇城也為元宵節而敞開,就連卑微的宮女都可以盡享長安街頭的繁華。夜市上,王公貴族、平民布衣眼中的花燈,是同樣的炫目!唐朝——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封建社會的盛世,象徵著開放、包容、繁盛,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了這頁歷史不致荒蕪,不致被人遺忘,今夜,長安城的花燈是那樣明亮,顯示出了中華民族開放的胸懷!元宵節,心靈的節日——平等的嚮往、民族的開放,顛覆著腐朽的封建王朝!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洋節」,請不要輕易嘆息崇洋媚外、人心不古、世風日下,要知道,這正顯示了中華民族對外來文化的寬容和接納,表現了一個民族的博大。每一個節日,都是一次民族心的跳動、都是一次民族靈魂的升華。節日,心靈的節日!愉快的春節今天,聽婆婆說明天要帶我去趕集,我頓時樂得喜笑顏開,一蹦三尺高,活像只快樂的小兔子,情不自禁地高聲喊道:「哦,婆婆對我真是太好了!」婆婆忙說:「哎哎哎,別跳別跳,你別高興得太早了,我丑話說在前面,趕集是要早起的,你能起得來就去,起不來就別去了,趕集的人多又雜亂,你可能會走丟的!」我嘟囔道:「哎呀,婆婆,四天才趕一次集,好不容易才有一次機會,您就別掃我的興了,讓我去吧。」「好好好,明天早點起來」,婆婆颳了一下我的鼻子說。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著明天就要趕集了,興奮不已,難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我便興高采烈地搖醒還在睡夢中的婆婆,說:「好婆婆,快起吧,您忘了今天要去趕集嗎?」「別煩我,你看才幾點呀?」婆婆睡意惺松地從枕下掏出手錶,我一看才凌晨五點,便抱歉地扶婆婆躺下,說:「對不起哦,我不吵你了,只是我太興奮了,想早點去趕集,您再睡一會,我可睡不著了,我得起來了。」「呼—呼」,這定睛一看,哈,婆婆又像個孩子般地沉浸在夢鄉中了……過了半小時,我們梳洗完畢就一人挎著個籃子出發了。到了街上,我叫道:「哇,只道行路早,更有早行人呀。才六點多一點,街上已經是人來人往、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水泄不通了耶!」婆婆說「別大驚小怪的,注意形象。」「對不起,我從來沒看見這么早就有這么多人的場面,一下子用了五個形容車多、人也多的成語了,失態失態。」「趕緊走吧,我們可不能落在後面了」,婆婆笑盈盈地說。於是,我們也不甘示弱地加入了搶購大軍。不一會兒,我們的籃子便快裝滿了,這時,我們走到了一個地方,只見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很多人,我們好奇地走過去,婆婆好不容易才打聽到原來是賣蔥的,因為價廉物美,才一元錢一斤,所以引來了許多買蔥的人,婆婆見了也動了心,可是她因為心寬體胖,便叫我往人堆里擠,我說:「這樣不太好吧,這么做畢竟是不講文明禮貌的表現呀。」婆婆急急地說:「沒事,趕集是『趕急』的諧音,意思是不僅要起得早,還要買得快,快擠進去吧」。我深知「婆命難違」,便靈機一動,使了個雕蟲小技,我先擠了進去,過幾分鍾便空手出手,對婆婆說:「人太多了,幾乎鞋子挨著鞋子,我拿不到」,說著自己也仍不住笑了起來,可不知是婆婆有特異功能深藏不露還是怎麼著,我說完話,她居然猜透了我的心思,摸了一下我的頭說:「我看,不是拿不到是不想和別人搶吧」。我伸了伸舌頭。婆婆說:「既然你不想和別人搶,那我們就排隊吧」。等我們買了蔥,便急急忙忙地去賣肉的市場了。過了一會兒,我忽然覺得少了什麼,仔細盯著婆婆看:啊,丟了一個籃子!「這下糟了,籃子丟了,婆婆!」「什麼,籃子丟了?」婆婆也大吃一驚。「我還以為您拿著呢」。我小聲說。「我還以為你一直拿著呢?快想想,會丟在哪兒?」婆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可能是在賣蔥的那兒,我們回去找找吧」,我無可奈何地說。「算了,沒用了,肯定找不到了」,婆婆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還是好人多」,我堅決地說,「我們還是去看一看吧」。婆婆總算同意了,我們立即「快馬加鞭」地趕到了賣蔥的地方,只見這時只有老闆娘一個人站在那裡,面前端端正正地放著我們的籃子,老闆娘熱情地說:「是不是你們的籃子,在我這兒呢,我看到後,立即代你們保管好,菜一樣也不少,全在籃子里」,說著便把籃子遞給了婆婆,婆婆和我一個勁地說「謝謝,謝謝」,她看見籃子都快滿了,菜都快掉了,便又盛情地拿出兩個新塑料袋讓我們把菜放在塑料袋裡。看到老闆娘這么熱情、善良,我彷彿看到了新年的美好希望,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多好啊。回到婆婆家以後,我不禁思緒萬千:農村變化可真大呀,大家的日子好過了,社會風氣也改變了,真是太好了!春節文化的傳承八駿嘶風傳捷報,五羊跳躍展新圖。花紅桃艷,金桔滿盤,喜氣洋洋華夏兒女策馬赴羊年,春節年年過,今年過節又不一般。俗話說「俗隨時變」,春節習俗傳承、演變到今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許多變化,回望過去,每個時代都各有風格:50年代的年夜飯:幾斤肉快活吃幾天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里過年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80年代的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現代社會花樣更多,過幾年一個樣,呼機拜年,電話祝福,簡訊傳情,餐館年夜飯,旅遊過大年。但這畢竟是少數時尚弄潮兒的好戲,大眾的呼聲是,年越過越淡了。可不是,這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一是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臨危機。慶豐收,祭祖和驅鬼,這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特別是城市的新生代們,不僅擺脫了農耕,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春節慶豐收祭祖的意義消失了,人們現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驅鬼也取消了。守歲,它是年節的核心。如果說,連它也省略的話,那肯定會影響到年節的地位,會減弱民眾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是為了祈求長命百歲,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就不太願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說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第二,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進主義。他們把現代化與傳統對立起來,把科學與信仰對立起來,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結果春節民俗中許多傳統內容、信仰內容被破壞。例如,把公歷第一天稱為"新年",而把傳統的歷法新年改稱春節,淡化了、模糊了春節的"新年"含義。以致於有人想取消春節,用陽歷年取代春節。第三,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了沖擊。物質享受為主的春節氣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為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的個性化與多元化,也需要多樣化的節日。不同層位的人們大可從那些節日中獲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應該是最具有魅力的,一個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於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強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導地位才能更突現出來。第四,如今,平時工作日的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使得過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娛樂時間。城鎮人民溫飽基本解決,也不再等著過年吃大餐,穿新衣,走親戚,而是精神壓力尋求解放,想著可以哪裡去玩,玩什麼,怎麼玩?時代不斷賦予春節新的內容,時代也不斷給予它新的挑戰,不同的時代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題卻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春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現。 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春節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人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調整與社會關系調整的需要。無論是旅遊過年、上網過年、還是晚會過年,人們尋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們在同一的時間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體一致的選擇,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與民族的需要。一種民俗的傳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會生活環境的。當社會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民俗心理必然發生變化。然而這種心理變化並不似社會變遷那樣快,需要與新的生活方式進行長時間的整合。春節作為一個民俗,在社會的發展逐步擺脫農業主導而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的時候,去與留就是純自然選擇,而不能人為干預,其保留的也將是最有生命力的。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塗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於一個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民眾在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 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才可能建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承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進軍,讓它成為世界人民同樂的佳節!春節趣事每當我看到人們過春節那喜洋洋的照片和節目時,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乾的一件「傻事」。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傳統的送年也要吃餃子,而且餃子里還要包上錢、棗、糖,每樣包上6個。意思是:如果吃到帶錢的餃子,這一年就會發財,如果吃到帶棗的餃子,這一年就會好運早來;如果吃到帶糖的餃子,這一年就會過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會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數字。雖然這只是人們對新年的期望,但我們家還是繼承了這種傳統。初五晚上,我們吃餃子送年。爸爸在吃第一個餃子時,只聽見「咯噔」一聲,第一個錢被爸爸吃著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這時,媽媽也學著爸爸的樣子說:「你猜這個餃子里有沒有東西?」我想:媽媽一向愛開玩笑。自信地說:「沒有!」結果第一塊糖又被媽媽吃著了。現在就我還沒有吃著東西呢!我非常著急。最後,我吃了20個餃子,只吃出了3塊糖,媽媽吃了25個餃子,吃了4個錢,2塊糖,爸爸吃了30個餃子,吃出了2個錢,1塊糖和3個棗,現在只剩下了10個餃子,我不甘心落後想:這10個餃子里肯定有3個棗,雖然,我已經吃的很飽了,但還是抵不住棗餃子的誘惑。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兩個餃子,可還是沒有吃到棗餃子。我看了看一向爭強好勝的爸爸和媽媽,他們悠閑的吃著別的菜,好像並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個棗吃出來。我不管那麼多,又吃了5個餃子,還是沒有吃到棗餃子。我開始懷疑他們是不是已經把剩下的3個棗吃出來了?我看了看他們的「戰利品」沒有多呀?就在這時他們不約而同的來夾這3個餃子,我看了他們的動作,想:這最後的3個棗,一定就在這三個餃子里!我連忙拿起筷子夾起這三個餃子就往嘴裡送,一咬,怎麼一個棗也沒有。這時,爸爸笑著說:「廚房裡還有一盤餃子沒煮。」我跑到廚房一看,果然還有一盤餃子沒煮呢,我後悔不已。恰好這3個棗就是不在這10個餃子里。每當我想起這件事,我就會時刻提醒自己,無論干什麼事都要考慮周到,不要盲目行事。

㈤ 古代人用一個金子做的球裡面放著香,睡覺時可放在被子里,也可以放在衣服里可以熏體,那叫什麼

中國古代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爐和熏籠,稱為香熏。
盛唐在貴族中還普遍使用一種銀質香熏球,熏球內因裝置兩個環形活軸的小盂,重心在下,故無論熏球如何滾動,環形活軸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內燃之香料決不會傾覆以致燒蝕衣被,其原理同現代陀螺儀如出一轍。樓主可能指的就是金質的香薰球,一般就稱「熏」或「香薰」。

㈥ 熏香的香薰作用

「基福」,是埃及著名的熏香。它的香氣可使精神鎮靜,並有催眠作用,熏香不僅可在室中焚燒,也可用來使身體或衣物染上愉快的香氣。在埃及的全盛時代,幾乎人人身體塗香油,用香料熏衣服。
阿拉伯人喜愛麝香,鬍子上塗麝香,室內焚燒麝香。
印度人自古以來在宗教儀式和個人生活中廣泛使用由各種樹脂和香木製成的熏香。
伊斯蘭教徒用白檀、沉香、安息香、廣藿香等製作熏香。
漢武帝時(公元前140-87年)我國已開始生產炷香。
中國盛唐時的「貞觀之治」,長安成了世界科技中心。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衣、食、住、行都講究享受,琴、棋、書、畫成為時尚,吃的文化、酒的文化、茶的文化、各種文化相繼發展起來,熏香也成了藝術。當時公認焚香「極品」為伽楠;次為沉香,沉香又分為四等,即沉水香、棧香、黃熟香、馬蹄香;再次為檀香等,可見當時評香水平之高超。
鑒真和尚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時時也傳入了熏香,寺院日日香煙彌漫,朝廷舉行典禮時也要焚香,平安時代以後,香料開始脫離宗教用於「美」的目的。貴族們學起「唐人」的樣子,經常舉行「香會」或稱之為「賽香」的熏香鑒賞會,這也是鑒真和尚帶入日本又經「和風」熏陶而形成的一種風習。到了足利義政的東山文化時代,熏香演變成按照一定方式的「聞香」風俗,逐漸形成日本的「香道」。
古代雅典的香料商店實際上成為各階層人士的集會場所,政治家、哲學家、藝術家以及社交界的知名人物頻繁出入,成為熱鬧的社交活動中心。
香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使用。從熏燃、懸佩到塗傅、飲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來計時,都反映了古人對香這種海外來物的認識以及古人精緻的生活情趣。從古至今,無論遇到何種情境,只要在香熏里把它點燃,自然就能保持面部表情鬆弛,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態。 芳香之始真正的香料並不產於中國,而遠在西域諸國,正如范曄在為《和香方》所寫的短序中說的:甘松、蘇合、安息、鬱金、 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 (《宋書·范曄傳附孔熙先傳》),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貢以外,香料來源比較有限,香料種類也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並不廣泛,是作為奢侈品而存在的。漢代時即便貴為皇後的明德馬皇後都說 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無香薰之飾者,欲身率下也。 (《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紀》) 魏晉南北朝以降,香多為宮中貴族之家焚熏塗傅,平民百姓是無福享用的。據史料記載東晉巨富石崇家的廁所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脫衣。(《晉書·王敦傳》)一次平素崇尚節儉樸素的尚書郎劉去石崇家如廁,見有絳紋帳,茵褥甚麗,兩婢持香囊,便退,笑謂崇曰'誤入卿內耳'崇曰'是廁耳'。曰:'貧士不能若此' (《晉書·劉傳》)像劉這樣顯貴人家尚用不起,更不用說布衣之家了。 宋明以來,在朝貢的基礎上,海外貿易極大地擴大,各種香料通過海上之舟大量運入中國,民間各種修合之香也頗為盛行,香在人們生活中起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為廣泛和多樣化,極大地豐富著人們的生活。

㈦ 為什麼漢服身上有香水味

精美的絲綢衣服在官宦中開始流行,由於手工織造費時費工,一件絲綢衣服價格不菲,因此珍愛有加,在清洗後,會給衣服熏香,稱之為熏衣。從出土文物看,到了漢朝,熏衣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風氣,熏衣工具已經成了小康階層的家庭日用品。想像當年逛街時嗅到的不是刺鼻的洗車尾氣,是而衣服上飄散出的各種花香,真是一種享受。

古人飄逸的衣袂間,為何會有淡淡的花香
熏衣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煙熏,一種是蒸氣熏。

煙熏和現在熏香的原理差不多,只是燃燒的不只是香料,是將乾花、香草製成的香炭放到一個小香爐里,點燃後,熱量更大,能散發出濃郁的香氣。但這就出現一些問題,古人衣服寬大,如何能熏得均勻,燃燒的香火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會損壞絲織品。

古人飄逸的衣袂間,為何會有淡淡的花香
在金屬製造難度較大的古代,古人當然是用老天賜予的天然材料——竹子,在熏香爐外面罩了一個保護套,爐和罩合一,形成熏籠,這樣既能將衣服完全搭在上面,又不會在熏香時損壞衣服。一縷氤氳讓熏衣成為日常生活中柔美而安靜的一個細節。

古人飄逸的衣袂間,為何會有淡淡的花香
這件出土的熏籠外,還殘留著一層細紗

還有一種是蒸氣熏衣。熏籠里增加了一小盆開水,水中加入香料,然後加熱盆中的水,帶有馥郁香味的濕潤水蒸汽滲透進衣服中,衣服晾乾後,香味久久不散;絲質衣服出不會因過度熏烤而減少壽命。

古人飄逸的衣袂間,為何會有淡淡的花香
復古熏衣籠

香熏後的衣服,香氣體撲鼻,幾天都不會散去。《石頭記》里可以看到,當年公子小姐們經常交流香料的配方,在沒有名牌服飾的時代,除了衣服款式外,熏香的味道成為時尚的亮麗標簽。

古人飄逸的衣袂間,為何會有淡淡的花香
年代不是精緻生活的藩籬,只要有精緻的心,就會有精緻的生活。

㈧ 歷代帝王龍袍不能用水清洗,如果臭了怎麼辦

在影視節目當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皇帝穿著龍袍坐在大殿上,冷峻嚴肅地看著下面的臣子,帝王氣概一覽無余。龍袍是皇帝的專屬服裝,它生來就是為了體現皇家的權威,因此每當有人造反時,他們總會先穿上龍袍,等待自己屬下為自己帶來好消息。

不過如此一來,問題就來了:古代的龍袍基本上永遠都不洗,那麼它上面的味道如何受得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透露出皇家的財力。龍袍的製作成本極高,基本上要幾年才能做出一件,因此許多人都認為就算是皇帝也沒有多少龍袍,他總是要多次穿的。

然而實際上,龍袍製作困難不假,朝廷對於製作龍袍的投入卻令人震驚。比如清朝時,光專門負責製作龍袍的就有兩千多人,而她們的工作就是日夜為皇帝製作龍袍。就算龍袍製作困難,在如此多人的努力下,每年送到宮中的龍袍數量也是非常多的,因此皇帝完全可以換著穿,甚至每件只穿一次。

事實上古代的皇室就是如此做的,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是衣服都穿過,就已經值得世人稱贊他們節儉為民了,如果像崇禎那樣在衣服上打補丁,那更是一個朝代才出一位。因此,大多數皇帝的龍袍極多,許多衣服可能經過艱辛而漫長的製作,花費大量財力,最終連讓皇帝穿上的資格都沒有。既然都沒有穿,龍袍上自然沒有味道。 而且皇帝並非時刻都穿著龍袍,他們只需要在特定的場合穿著龍袍,平日里穿的都是常服。即使衣服真的有味道,也會用香熏掉,當然只要能做到這一步的,基本上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節儉皇帝,因為普通皇帝的龍袍根本不可能穿上味道。只能說對於皇家的奢侈,常人還是難以想像。

㈨ 漢式婚禮熏香是什麼意思

《群芳譜》中稱,香氣「能療人心疾,不獨調粉為婦人面飾而已」。在古代,中國古人極其信奉「香氣養性」,很早就開始用鮮花等芳香植物做成熏香。

《烏夜啼》詞雲:「綉香熏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

兩漢時,「熏香」開始在貴族中流行開來。所謂「熏香」,就是把衣物放在燃燒香料的爐子上熏烤,使香氣散發出來,沾到衣物上。

這種專用爐子叫作「熏爐」或「香爐」。為了防止衣服被燒到,外面會罩上一個罩子,這個罩子古人稱之為「熏籠」。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中,除了香囊外,還出土了熏爐、熏籠。當然,熏香並非只熏衣服,還熏被子、熏房間。

宋李石《烏夜啼》詞中所謂「綉香熏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描述的就是熏被的情形。

漢朝用香之盛是以前沒有過的,用香甚至成為一種宮廷禮制。《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入直台中……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熏,從入台中,給使護衣服。」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早在先秦時已出現熏香。1997年,在陝西鳳翔雍城遺址曾出土過一隻戰國時期的鳳鳥銜環銅香爐,而且同一時期熏爐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有發現。

熏爐是漢朝貴族家庭必備器具之一,其中又以名為「博山香熏」的熏爐最出名:爐體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模擬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景象,並由此而得名。

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便曾出土過一隻精美的「錯金博山熏爐」。

漢代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熏被窩的超小型圓狀香爐,叫「熏球」,因為放在被中始終不會翻倒,人稱「卧褥香爐」,亦叫「被中香爐」。據《西京雜記》,「熏球」最早是一名叫房風的人發明的,可惜「其法後絕」,後到西漢時由工匠丁緩復製成功。

作為佩戴和熏燒的香品,自然都是固態的。在古人所消費的固體香品中,後期更多是「香葯」。這是一種人工合成香品,又稱「合香」,多依「香方」製成。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中,便記載了多種「熏衣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