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末民初,新舊交替的年代中婦女都是如何穿衣服的
中國的電視劇,尤其是拍攝那些清末民初的電視劇,更尤其是涉及到清末民初婦女形象的電視劇,它們展現給觀眾的,都是真實的嗎?
其實,那個時代是中國第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但當我們圍觀真實的清末民初婦女新裝後,我們會發現,原來現在描述那時候的電視劇,確實都在撒謊。
照片上女郎的著裝恰恰反映了這一時期女子服飾發展變化的情形。到20年代初期,旗袍開始出現並且逐漸普及,30年代旗袍便相當普及,成為中國女裝的代表了。
㈡ 民國時期服飾是怎麼樣的
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大類別。
男性服飾:從長馬褂到中山裝、西裝
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裙下不施綉紋,衣衫也比較樸素,這是民初女裝的時尚。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蓋腳。但是不久,旗袍的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
㈢ 老照片:感受清末人間煙火氣息,店鋪伙計穿破舊衣服嗎
孩子們圍著一個小吃攤。他們正在焦急地等待美味出鍋,一定饞得流口水了。想想我小時候的經歷,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那時候普通家庭都沒有閑錢,很少讓孩子去買零食,一旦有這樣的機會,孩子會高興得像過節似的。
剃頭匠正在為顧客刮鬍子。剃頭匠作為一個職業,是清朝開始出現的。清朝以前,人們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損毀,只是偶爾對頭發進行簡單修剪,並沒有促生出理發或剃頭這個行業;如果某人被剃頭了,那隻能說他受了髡刑。
店鋪伙計,穿著破舊的衣服。那時候店鋪伙計大多來自窮苦之家,進城打工攢點老婆本。心靈手巧的能學一點技能,成為匠人;能說會道的,可能成長為店鋪掌櫃。
“拉洋片”的攤位。拉洋片是一種民間藝術,顧客可通過鏡頭看到木箱里一組展示完整故事的畫片。老闆操縱著畫片的轉動,同時配以演唱,解釋其中的情節。這玩意兒大概很有趣,連一位僧人都駐足觀看。
㈣ 解放前老百姓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出行用什麼
吃糠咽菜,觀音土,草根樹皮。
穿麻布衣服,而且也是破爛不堪的。
住草棚,土坯房,
出行靠走
㈤ 建國初期人們穿什麼衣服
中山裝、軍便裝、人民裝、連衣裙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5)解放前穿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西當代和現代服飾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是:服飾款式不斷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從而給經濟資源帶來巨大的浪費。這同反對奢靡浪費的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翻閱近二十年來中西各國時裝雜志,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服裝款式的平均壽命只有三至六個月,甚至更短。僅以裙子的款式為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實裙」、「密摺把裙裝」、「開裙」、「層疊裙裝」、古典式裙裝」相繼問世。
許多服裝設計師每年都要推出許多新的服裝款式,在不斷地人為地刺激服裝款式高消費的同時也不斷地刺激人們的其他慾望。
㈥ 什麼是馬褂圖片
馬褂簡介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本為 滿 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故名,清朝初年時被滿洲貴族用民族大屠殺的辦法強加給漢族。解放前與長袍合為官定的常禮服.以黑色為最普通。原來是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衣服。馬褂在解放後已經逐步被中國人民擯棄,但是近年來,馬褂又以"唐裝"的名稱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570f8c58bba395cd9c82049a.jpg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因著之便於騎馬,故名。清初為一般士兵穿著,康熙時富貴之家也有穿者。以後逐漸成為一種便服。由於時代不同,用料、顏色、綴飾也有差別。乾隆時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馬褂,均用珍貴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辛亥革命後,政府曾把黑馬褂、藍長袍定為禮服,長袍馬褂一度流行全國。20世紀40年代後逐漸減少。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滿人初進關時,只限於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間,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馬褂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㈦ 1950年人們穿什麼衣服
列寧裝、布拉吉.中山裝。工裝褲
列寧裝的主要特點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做套列寧裝,留著結婚穿」是當時年輕人的流行說法。列寧裝在年輕的新中國流行,除了表明當時中國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還因為它或多或少帶有一些裝飾性元素——雙排紐扣和大翻領;此外,它附加的腰帶的緊束功能有助於女性身體線條的凸現。
列寧裝
列寧裝:最時髦的女裝:式樣為雙排扣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這是從蘇聯學來的服裝款式,盡管這種服飾呈現出中性化的特點,但是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服飾。體現出勞動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時代風尚。解放初期,蘇式列寧裝是最時髦的女裝,是50年代幹部們的標志性服飾。
50年代,從前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最受歡迎:寬松的短袖、褶皺裙、簡單的圓領、碎花、格子和條紋,腰際系一條布帶。「布拉吉」本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當前蘇聯女英雄卓婭穿著飄逸的「布拉吉」就義時,「布拉吉」成為一種革命和進步的象徵,也因此成為50年代最流行的女性服飾之一。後來,由於中蘇兩國關系惡化,「布拉吉」的名稱改為「連衣裙」。
人人參加勞動,建設新中國。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服裝。工裝與軍裝的灰藍綠自然成了最實際的流行色。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樸素簡單如當時一首民謠所說:「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庄,走親訪友靠步量。」
工裝褲和布拉吉
工裝褲為背帶式,胸前有一口袋。
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綢緞面料顯得有點封建。參加工作的女性和女學生就用具有農民文化特色的花布來做棉衣。1956年1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舉辦了花布、絲綢、織錦圖案展覽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注意。1月10日上海《青年報》報道了這次展覽會,並提出:姑娘們,別老是穿得灰溜溜的,穿得漂亮些,把自己打扮得和鮮花一樣。
當時的潮女大都是這樣穿的:
㈧ 關於中俄邊境解放軍戰士身著的迷彩服
部隊日常巡邏著裝,按照季節更換。
夏季作訓服
圖片均來著網路。
㈨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生活變化,也進入了現在對服裝審美觀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人穿的衣服幾乎是統一的兩種顏色,蘭色和灰色,人們因當時的經濟條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蘭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時買布還需要布票。
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穿衣,突破了單一的顏色,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時髦化、製作強調精彩化、布料達到高檔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裝都變為了年輕化。
俗話說: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論是什麼朝代,吃飯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然而不同年代的飯桌子和菜籃子卻不一樣。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種田自主,農戶很快致富,
2015年回福田寺鎮柳關蘇區老家,目睹柳關街道的市場繁榮,熱鬧非凡,每天早晨趕街買菜的城鄉居民,蜂湧而至,擠得水泄水通,買菜的男女,十分瀟灑,展現著盛世風彩。
農村的大集體生產走了幾十年,這條路線越走越穹,農民不分日夜出工勤勞,年終決算,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戶超支,每個標工的勞動報酬,值不到一合煙錢,一年到頭,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福田寺鎮灘垸村有一位農民柳會勤捉了幾斤鱔魚、上街去賣、這事被村委會知道後,說他是搞小生產,是資本主義尾巴,挨了一次批鬥,住了三天學習班,賣鱔魚的錢交隊里充公了。想起當年往事,真令人啼笑皆非。
農業的根本出路,主要是「大鍋」變成了「小灶」,「小灶」變得人心喜氣洋,張三精耕責任田,李四進城務工忙,王五開車跑運輸,陳六下海從經商,各顯神通比智力,再也不怕帽子揚。
40多年前,農民在路上見到一張汽車,感到很稀少,而自行車只有當地鄉政府的書記和鄉長,為了方便工作下鄉,才能有自行車安排。70年代憑票購買自行車,老百姓要想買張自行車,簡直有登天之難。
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9)解放前穿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時間: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
㈩ 中國解放軍軍服,一個中國軍官有多少套軍服,還有什麼時候穿什麼軍服!要最新的!帶上圖片或者網址謝謝
太多了,試著給你列舉一下吧。
冬天:有冬常服一套(厚毛料上衣、褲子、大蓋帽)、冬棉皮鞋一雙、毛衣、棉衣、毛褲、保暖襯衫、襪子、領帶。毛料軍大衣、棉帽,牛皮腰帶。
作訓服一套(冬秋用荒漠數碼迷彩服一套、作訓帽一個、棉作訓大衣一件,翻牛皮棕色作戰靴一雙,尼龍作戰腰帶一條)
春秋:春秋常服一套(薄毛料上衣、褲子、大蓋帽、單皮鞋一雙、襯衫一件、領帶一條、襪子一雙)
作訓服一套(春夏多用途數碼迷彩一套、或秋冬荒漠迷彩一套、迷彩作訓T恤一件、綠色作訓T恤一件、作訓帽一個、黑色作戰靴一雙、尼龍腰帶一條)不同地域配發的作訓服不同,大部分是多用途迷彩、海防穿的是海洋迷彩、有的地方是叢林迷彩。
夏天:夏常服一套(薄褲子一條、長袖襯衫一件、短袖襯衫一件、貝雷帽一個、單皮鞋一雙、襪子一雙)
作訓服一套(通上面的春秋多用途數碼迷彩)多了一套雨具、有迷彩雨衣什麼的。
禮服一套(上衣、褲子、大蓋帽、白色襯衫、領帶、拋光漆皮皮鞋)這些的款式和常服都不同。
以上是我列舉的一些服裝,不是很全,但基本的都進去了,當然不包括防彈頭盔、防彈衣什麼的戰術裝備。另外上面這些服裝出了禮服、其他的大部分士兵也是有的,只是用料稍差些,比如軍官是毛料、士兵是仿毛料。
軍官服裝所有常服作訓服兩年發一次、一個軍官每種衣服一般都有好幾套、可以換洗。
平時一般都穿常服、訓練和作戰的時候穿作訓服、有重大活動典禮的時候穿禮服。具體可以去看看內務條令。
這里是我一個朋友的空間,裡面大部分軍裝都有圖片,你可以進去看看http://user.qzone.qq.com/1044907075?ADUIN=857270771&ADSESSION=1305251891&ADTAG=CLIENT.QQ.3307_FriendTip.0&ptlang=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