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北老大江東發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北老大江東發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3 10:03:54

㈠ 急!「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是什麼意思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1919年3月,19歲的周恩來為了中國的反帝反封建大業,毅然決定放棄在日本求學的機會,歸國加入革命。此詩正是他回國前夕,書贈為他餞行的同窗好友張鴻誥等人的。

「大江歌罷掉頭東」起句氣勢雄偉,表達了周恩來負笈東渡尋求真理的決心。「大江歌罷」指剛唱罷令人豪情四起的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其詞開篇即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句子。周恩來此處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邁,二也是為了照應東渡日本橫跨大洋江海的經歷。「掉頭東」則表明義無反顧的抉擇。梁啟超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時,曾有詩句曰:「前路蓬山一萬重,掉頭不顧吾其東!」梁啟超表達的是離開中國而到日本尋求真理的決心,周恩來此詩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東渡時立志救國的抱負。

「邃密群科濟世窮」,說的是他到日本求學的目標,即細密地研究多門科學以拯救瀕臨絕境的中國。周恩來自中學始就具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他所處的時代也正是國內掀起「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的呼聲高漲時期,留學潮中的中國青年大多抱有到國外尋求先進思想、先進技術以報效國家、拯救中國的願望。故他在國內革命需要時可以放棄在日本的留學,又可以為了革命的需要於1920年到歐洲勤工儉學。

「面壁十年圖破壁」,借達摩面壁修禪的故事反映出詩人刻苦鑽研欲達到的境界和追求。西來的達摩禪師從長江之南一葦渡江到達嵩山少林寺,在山洞裡面壁十年默默修禪,終於將印度佛教成功傳入中國,成為禪宗初祖。周恩來表示東渡留學也要有達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學成之後要達到如巨龍破壁騰飛的境地。「破壁」之說源自《歷代名畫記》中所記載的傳說,說南朝著名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沒有眼睛的龍,一經他點出龍的眼睛,巨龍則破壁而出騰空飛去。周恩來將「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結合起來,不僅在修辭手法上是一種藝術創造,更重要的是表達出一種不同凡響的人生追求。

「難酬蹈海亦英雄」,則表明他此次為了革命需要放棄留學的豪氣。「難酬蹈海」即難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兩種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陳天華留學日本,為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毅然投海自殺,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時,出洋尋求真理亦稱「蹈海」。此處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來此詩的背景。

近現代革命先驅為挽救陷於危世的中國,他們的志向都是非常高瞻而偉岸的,他們絕不因個人的利益而短視,也不因功利的目的而委瑣,他們具有超邁拔群的豪氣,具有敢作敢為、為國捐軀的勇氣與膽識,這永遠令我們後人高山仰止。

㈡ 蘇東坡的門客如何形容他「關中大漢」,手執鐵板高唱「大江東去」

蘇東坡的門客是這樣形容的:宋俞文豹《吹劍續錄》:「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蘇東坡問一位歌唱家:「我的詞比柳耆卿如何?」歌唱家道:「柳郎中詞只宜十七、八歲女孩兒,按執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您蘇學士的詞,則須關西大漢,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蘇東坡聽了,不覺大笑。

㈢ 男子在一根頭發絲上刻赤壁懷古,關於赤壁你能想起哪些詩句呢

那必須是蘇東坡的大江東去了。

關於赤壁懷古的是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應該是最出名的,其中後赤壁賦是我們今天都耳熟能詳的一首詩句。

這么多年來,蘇東坡這首詞成了詠赤壁的獨一無二的詩句,幾乎每個人提到赤壁,腦海中第一印象就是蘇東坡的詞。至於其他,根本就沒有人會想得起來。

人們對於赤壁的喜愛,簡直就和蘇東坡本人聯系在了一起,提到赤壁就覺得是和蘇東坡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其實本身蘇東坡到的根本就不是赤壁,這個事情對他本人來說都是有點不好意思跟人說出口的。不過他的詩實在是太有名了,人們也不計較他是不是歌頌錯了地方,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詩太好了。

㈣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首詩的詩名是什麼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詩名是《大江歌罷掉頭東》。

大江歌罷掉頭東

作者:周恩來

原文: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譯文:

唱罷豪放雄壯的歌曲毅然掉轉身軀向東而去,這是為了精心研究科學來挽救國家的危亡。

面壁鑽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飛的巨龍那樣,即使理想難以實現投海而死也不失為英雄。

(4)北老大江東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大江歌罷掉頭東》起句氣勢雄偉,表達了青年周恩來負笈東渡尋求真理的決心。周恩來把自己出國求學看作是對自己的淘洗磨煉,所以引用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典,並賦予了積極的含義。「掉頭東」一詞,是出自梁啟超的詩。

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時,曾寫過一首長詩《去國行》,詩一開始即說:「嗚呼!濟艱乏力兮儒冠容容,佞頭不斬兮俠劍無功。君恩友仇兩未報,死於賊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淚出國門,掉頭不顧吾其東。」

最後兩句又說:「前路蓬山一萬重,掉頭不顧吾其東!」梁啟超歌頌了日本的明治維新,並表達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願望。

周恩來東渡時的立志救國的抱負和向日本尋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啟超有一定的近似之處,再加上他當時熟悉梁的著作,於是化用了梁啟超詩句。

㈤ 大江歌擺掉頭東這句詩的意思

大江歌罷掉頭東 ,這句詩的意思是:唱完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掉頭東去日本留學。

該句出自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

《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恩來

原文: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譯文:

唱完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掉頭東去日本留學,精深嚴密的多種科學能夠救世上的窮困。

用了十年苦功,學成以後要回國干一番事業,挽救中國。假如這個志願難以達到,即使像陳天華用投海而死來喚醒國人,也稱得上是英雄。

(5)北老大江東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大江歌罷掉頭東》創作背景:

1919年3月間,周恩來離開東京。臨行前,他的好友,南開學校的同學張鴻浩等人設宴為其餞行。張鴻浩與周恩來在日本期間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和友誼,這時,他已經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好友即將分別,他請周恩來題詩留念。

周恩來欣然提筆,將他第一次東渡時所寫"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詩抄贈。

《大江歌罷掉頭東》作者簡介: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

周恩來畢業於南開大學,早年留學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地,回國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參與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並指揮長征,西安事變中,他代表中共中央與中國國民黨簽訂合約,共同對日作戰。

自1949年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1949年至1958年間兼任外交部部長。1952年7月12日,周恩來針對美國空軍F-86噴氣式戰斗機8架,侵襲中國東北部安東領空,殺死殺傷和平居民49人之事發表聲明,嚴重抗議美國飛機侵略中國領空挑釁行為。

1974年6月1日,病情日益加重的周恩來作了第一次大手術,從此住在305醫院,直至1976年逝世。

㈥ 大江歌罷掉東頭,邃密群科解是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是英雄的意思是什麼

第一句是說吟誦完杜東坡的「大江東去」這樣的詩句,便把船槳掉過頭來去日本留學。第二句是說作者本來是打算到日不來精研各種學問的來挽救中國的困境的、第三句是說我打算長期刻苦鑽研,學成之後,像破壁而飛的巨龍一樣,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第四句表明了決心之堅,立志之遠,並且預想未來,即使壯志難酬,捐軀東海,亦不愧為一英雄。

㈦ 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

㈧ 賞析上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唐宮漢闕 下聯:小苑春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唐宮漢闕;
小苑春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地有舜日堯天。

此聯載於梁章鉅《楹聯叢話》。原見於金陵藩署(本明中山王故邸)。「唐宮漢闕」一作「唐陵漢寢」,「春回」一作「西回」。
賞析:
上聯前兩句借用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句,「樓外」、「山外」又是從林升的《題臨安邸》中「山外青山樓外樓」化出,且用頂真手法。聯句引發對祖國山河的懷戀之情,發思古之幽情,大處著筆,給讀者展開一副風雲迭起,遼遠壯麗的景象;
下聯則從小處點墨,從小見大,錯落有序,「小苑」、「佳麗」、「綠樹」、「紅雨」,文辭華麗,描繪出美麗的畫卷,使人觀之有物、聞之有聲,感情貼切。一「問」一「看」,使得起、承、轉、合十分得體。
整聯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創作能力,令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

㈨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什麼意思

這是辛棄疾紀念祠的楹柱掛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是當代著名作家郭沫若1959年題寫。上聯寫出了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和風格特點,下聯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政治理想。

上聯「鐵板銅琶」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詞;「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別稱;「柳郎中」即當時詞人柳永;「大江東去」是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首句,後人多用「大江東去」代表蘇軾的創作風格。辛棄疾繼承了蘇詞豪放的特點,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下聯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揚朱》篇載:有人向同鄉富豪贊美芹菜好吃,結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腫鬧肚子。後人以「獻芹」稱所獻之物菲薄,以示誠意。辛棄疾曾於1165年寫論文10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悲黍」,黍即小米。

據史書記載,周室東遷後,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見昔日宗廟夷為田地,黍苗叢生,便悲國家之顛覆,故《詩經》有《黍離》篇。「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表示了他「男兒到死心如鐵」(辛棄疾詞《賀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壯志。

(9)北老大江東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辛棄疾 (南宋將領、詞人):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制飛虎軍以彈壓湖湘。

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㈩ 周恩來詩《大江東去掉頭東》圖片詩後面的文字是什麼啊

大江歌
----周恩來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壁破,
難愁蹈海亦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