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的男人是一直都留長發嗎
對,一直到民國辛亥革命後,中國結束了封建統治,受西方習俗影響,男子才時興剪短發。
歷史發展:
原始時期,沒有先進的工具,所以祖先們都是披頭散發。至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此時的人類,也許是出於勞動時較為方便的需要,將一貫的披發過渡到了挽髻。
自夏、商起至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已經基本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
到了清朝,受滿族影響,中國男子的長發被迫剪成「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而陰陽頭(幾乎就是光頭,現在影視作品展現的形象)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
直至辛亥革命,才興起了美發風潮,男子紛紛學習西方剪掉辮子,留起了短發。
(1)老和尚留長發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古人留長發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種觀點:
1、認為頭發胡須也是身體的一部分,和手足一樣,雖然減斷不會流血,但是會使身體的精氣神慢慢流失,使人短壽,而短壽也是不孝之一,所以,剪發和孝道還是有關系的,但並非是字義的那樣。
2、等級身份的象徵,古代有髡刑即剪去犯人的頭發和胡須,是五刑之一,很嚴重的懲罰,由此推斷,長發也是古人對身份的象徵,短發或無發很可能是地位低下的表現。直到清朝漢人被迫剃發,成了那種半個頭的辮子發,這是漢人磨滅不掉的恥辱,剃發易服,被統治被奴役的象徵。
② 清朝時期,一律要留辮子,那麼禿頂的人該怎麼辦呢
在我國歷史上,視漢人統治為正統,清朝被看作是異族侵略。
清朝從一開始屬於游牧民族,以狩獵為生,因此他們的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等方面和漢人不同。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擊敗了李自成的起義軍,隨後入主京城,開始了清朝的統治。
清初禿頂的人用這個辦法躲過了一劫,到了清中、後期,清朝的統治已經穩定,對於留發也就鬆懈了。
一般情況都是把前額的頭發剃掉,腦後留辮子,已經不是清初標準的“金錢鼠尾”了。
現在清宮電視劇里的人物,不管是清初還是清後期,都是留著腦後大辮子的發式,其實是不正確的。
綜上所述,由於清初實行“一刀切”的剃發令,使一些禿頂人放棄家庭當了和尚。這和元朝窮人出家當和尚極其相似。元朝的和尚待遇很高,許多窮人為了活命就出家當了和尚,畢竟活著才是王道!
③ 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清朝一律要留辮子,而禿頂和光頭的人可以選擇兩種方式來應對這種情況,一是可以選擇戴假發,其實假發並不是現代才發明的物件,它的出現比我們想像得更早;二是可以選擇戴一種名叫“瓜皮帽”的帽子,這種帽子在清朝是很流行的,畢竟禿頂和光頭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其實清朝政府要求的留的辮子並不需要很多,清朝政府之所以下這條命令,主要的目的只是想要漢人對滿清的臣服罷了。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句俗語其實是沒有毛病的,清朝政府有它的政策,那麼下面的人民自然會有它的對策的。戴假發、戴“帽子”等等,這些都是清朝人民的應對方法。
④ 和尚、尼姑都剃光頭,同樣是出家人,道士為什麼不剃光頭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與佛教在中國同時存在了數千年,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兩大教派之間也存在著融合與紛爭。它們之間的教義與處事理念存在著區別,同樣是出家之人,為什麼和尚要剃度修行,而道士卻留長發呢?
道教分為兩大派系,即全真派和正一派。隨著時代的發展,在21世紀的今天,正一派對於蓄發的戒律不作強制要求,大部分的正一派道士在發型上與常人無異。而全真派依然嚴格遵守蓄發制度,全真出家道士必須進行冠巾儀式才可以,在儀式上行冠巾禮,有冠巾師、度師、攏發師、引禮師等。全真派的道士與現代人的裝束格格不入,但是卻是保留了千年華夏的文化傳統。
⑤ 古代男子發型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除外)。
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
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
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
道 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
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
真正的古代男子的發型也不可能像我所想像的那麼標准規范,就是四周的頭發都一絲不苟的盤在中央,包括 後面的,要知道有兩個原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長出的頭發不能經常剃掉,而且廣大勞動人民是沒有閑工夫使勁規矩頭發的,差不多盤起來就是了,後面的頭發也 像歷史書插圖那樣(多是貴族、官吏造型)沒有雜毛露出不太現實,但是絕不可能所有人裝酷披散著頭發,而且現在的影視劇中是從頭頂一直披到底,
頭飾:古代男子頭飾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帢、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以下是幾張古代成人男子的標准發型,大底都這樣,主要看你能不能在頭飾上玩出花兒來。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⑥ 中世紀歐洲發型
其實9到15世紀男子大多數留長發 騎士的話流至少到披肩的長發
不過,公元8世紀神父的「削發式」就是地中海。中世紀早期的基督教僧侶也和佛教徒一樣行削發式,最初只是簡單的剃成光頭,後來教會組織發展到西歐,那裡的農民也剃短發,這樣教士的光頭就失去了符號作用,於是發明了花冠狀的所謂「聖彼得發式」(也叫冠狀發式),成為一個鮮明的身份符號,這一符號在整個中世紀都沿用不廢
⑦ 為何看見很多老照片留辮子的清朝人 但很多人前面不是半個光頭是有頭發的啊
如今在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男人一律梳著「陰陽頭」,就是把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辮成粗長的發辮。港台清裝劇和大陸清裝劇還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較少,後者剃掉的部分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但這並不是真相,而是搞錯了!甚至大錯了,違背歷史的真實。
滿清男人真正的發型是什麼式樣?
不是如今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謂「金錢鼠尾」辮——
是把四周頭發全部剃得精光,只在頭頂中心處留有金錢(直徑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頭發,編結成又細又長的發辮,垂下來形如「鼠尾」,還要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稱叫做「金錢鼠尾」。
就是說,滿清(前期、中期)男人標準的辮子式樣,原來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樣細細的!絕不像近幾年以來電視劇辮子戲裡面那樣粗大。辮子根部也只有銅錢那麼一小撮,根本談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頭發全都要剃光了算。
這種稀奇古怪的發型:「發根如銅錢大小、老鼠尾巴粗細」,是多麼醜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歡出風頭的大腕大牌明星們,也未必願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發型。怪不得清裝影視劇中對於辮子要加以美化了!
現今看的清宮戲里滿族男子都梳著陰陽頭,就是頭發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編成發辮。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
不妨設想一下康熙爺微服私訪、乾隆帝四處風流、紀曉嵐鐵齒銅牙之時頭上光溜溜的頂著一個老鼠尾巴一樣的東西,清宮劇里的清朝人物才沒有按照「演什麼像什麼」的原則塑造人物
這種不堪入目、令人無地自容的「金錢鼠尾」辮,遭到廣大漢人非常激烈持久的抵制和反抗,許多已經投降的地區的民眾甚至因剃發令降而復反。因為自漢唐兩千多年來,男子一直是束發別簪的發式,陡然間被形象猥瑣的「金錢鼠尾」辮所替代,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震撼。漢族的發式衣冠是華夏民族文化傳統的象徵,發式衣冠的改變實質上是對漢族文化習俗的割裂。改朝換代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該種地還種地,該交稅還交稅,說不定他們還盼著換一個好皇上呢;而文化習俗上的割裂對廣大漢人來說就等同於數典忘祖,當然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這就是清朝初年的剃發令遭到廣大民眾激烈持久抵抗的根本原因所在。
現在清裝辮子劇中的陰陽頭發式,如果根據當時頒布的剃發令的剃發標准,也是要處死的!
因為清廷規定:「剃發不如式者亦斬。」
例如順治四年(1647年),江南滸墅關民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姦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硃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滿清入關以後,隨著軍事勝利擴大,清政府剃發令愈加生硬,所遇到的反抗也越來越強烈,悲慘的故事也越來越多,前人對此多有描述。
《清稗類鈔》之「容止類」、「發作金錢式」條雲:「董志學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飭守令禮請縉紳子弟及舉貢監生飲宴。酒酣,起而言曰:『當朝重剃發,式當如金錢,請脫帽驗之。』因盡去其帽,則皆略去鬢發,余頂結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於獄。」
魯迅念書和留學日本的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士大夫流行的辮子已經比「老鼠尾巴」較粗大一些,如同豬尾巴。怪不得留日的中國學生普遍受到日本小孩子們的嘲弄——圍觀、跟在後面嚷嚷:「豬尾巴!豬尾巴!」中國學生們的腦袋,從好像老鼠屁股進化到好像豬屁股了!
這種奇恥大辱的醜陋發型,也成為當時民眾奮起強烈要求「排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直接原因之一。
⑧ 劍網3和尚怎麼留頭發
可以在下圖地點,找NPC代師傅玄鍾接取任務。
接取之後完成八苦任務就可以獲得一個免費7號發型。
之後就可以正常購買和使用發型了。
不過不改變其他屬性和動作。
⑨ 光頭比較文雅的稱呼
光頭文雅的叫法是聰明絕頂。寸頭,平頭,和尚的專有發型。
學名:秀頂 、卸頂 、突禿 、禿頂 、頹頂 、掃腦兒。
含蓄:地方支援中央 、 聰明絕頂 、電燈泡。
光頭,發型一種,即頭上無頭發。跟男子留長發一樣比較少男子採用剃光頭的發型。黑人男子除外,剃光頭的黑人男子比比皆是。
相關信息:
另外部分搖滾樂樂隊成員為彰顯個性而選擇剃光頭的發型。雖然較男性少但女性也有剃光頭的如在《中國好聲音》中一舉成名的女歌手王韻壹。
適合人群,頭發難打理者或不喜歡費神打理頭發者,喜歡經常洗頭者和脫發人群。
冬天,下起了鵝毛大雪,雪為楊樹光禿禿的樹枝增添上銀白色,此時的楊樹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身上裹著銀白色的大衣,等待著春天的到來。
他光禿禿的大腦袋上只留下可數的幾根細發,遠遠看去,真像個大球膽,一個反射著亮光的大球膽。
冬天,楊樹的葉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站在那裡,迎著凜冽的寒風,冒著鵝毛般的大雪雪下完後,楊樹就像披上了一件潔白的棉襖同學們歡呼著,奔跑著來到樹旁打雪仗,堆雪人,滾雪球,玩得都很開心。
⑩ 古代男子都有哪些發型
古代男子發型變遷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當然除外),比如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但是我想著重談談後面,也就是到底是披散著頭發,還是後面的頭發也像前面後四周一樣束起來。
毋庸質疑,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究竟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事實是除了當今的古裝影視劇,很少有人這樣,什麼人這樣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魯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說留日清國留學生解開發辮,後面像道士劉海蟾。還有金庸的射鵰中郭靖初見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為他沒見過道士,男人怎麼能披散頭發呢?說明道士有時是披散頭發的。
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
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比如紅樓中的寶玉,沒人覺得不爽。
現在的歷史影視劇除了極少量的(大明王朝1566、四大名著、90年代以前的絕大多數古裝片)之外,不知道是所有的導演、服裝就是喜歡披頭散發,還是覺得把發套後面的頭發也紮起來太費事,還是壓根就覺著這樣是對的,就是不肯改正。
要說大俠、浪子、少爺、乞丐、道士、披頭散發也可以,哪怕一般百姓不戴帽子的都可以,最起碼官員不應該吧,可我們見到頭戴烏紗披頭散發的官員太多,不說戲說、娛樂的古裝片這樣,就連央視播出的號稱證正劇的《鄭和下西洋》《貞觀長歌》也有部分官員如此打扮,不倫不類,不人不鬼的。
棒子經常通過拍古裝片意淫自己的歷史,同時醜化中華。我們很不爽,片中棒子對本國的歷史人物的裝扮服裝精心設計,一絲不苟,但是如果其中出現中國人,那就不一樣了,無論唐使還是明使,一律頭戴古里古怪的烏紗,同時披頭散發,吊兒郎當的。(可參見大長今和神機箭等韓片),也不全怪棒子,人家可能也沒少觀摩中國的古裝片的造型)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許多香港武打錄像片,所有清朝背景的全不剃頭,前臉和明以前一樣(但是絕不像現在的瀟灑古裝片一樣前有隨風飄揚的好像三七分頭一樣的),後面托條鞭子,同時後面也披散著。
為什麼,可能當年香港影人討厭清代,覺得陰陽頭太難看,於是前臉是不剃頭的。
滿清題材的片子倒是要發型有發型,要服裝有服裝。真對得起大清。對清以前的很少下這么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