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衣服污漬洗不掉怎麼辦
推薦你用美國芳新。市面上的洗滌用品大多含有熒光劑,傷衣服又危害身體。
② 怎樣才能把衣服上面的干油漆洗掉
方法如下:
1、先辨別下沾到的是什麼油漆。如果是普通水溶性油漆,直接用水就可以清除。
2、如果是尼龍布料沾到油漆的話,建議用豬油擦洗,再用洗衣粉洗凈即可。
3、如果不小心沾到乳膠漆留下了印跡,可用60℃白酒或8:2的酒精(95%)與水的混合液,浸泡半小時後清洗。
4、沾到紅油漆,用汽油或者其它稀料即可去除。
(2)石庫水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油漆為粘稠油性顏料,未乾情況下易燃,不溶於水,微溶於脂肪,可溶於醇、醛、醚、苯、烷,易溶於汽油、煤油、柴油。
油漆不論品種或形態如何,都是由成膜物質、次要成膜物質和輔助成膜物質三種基本物質組成。
③ 問日本古代官員們穿著服裝的名稱。就是真田廣之演的《陰陽師》和黑澤明導演的《亂》中日本古代官員穿的。
一、狩衣(陰陽師里晴明和博雅經常穿著的那種,下身配指貫,頭戴立烏帽子)
狩衣在歷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獵時所用的運動裝——這樣的形象登場的。由於穿著方便,又便於活動,因此一般公家平日里也喜歡穿用。後來便漸漸發展成為院參時的禮服。與此同時,狩衣的顏色也開始多樣化起來。狩衣在衣袖的下方飾有袖露。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為薄平形(34、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厚細形、左右捻形、籠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樣是以公卿位元階等級來區分的。狩衣的穿著和搭配的褲裙都是特定的。指貫(或差袴。另外,自平安到室町時代,也用「狩袴」來稱呼細身六幅指貫的袴)就是狩衣較為固定的下著搭配。進行禮祭儀式時,狩衣里還要穿著單衣(也可以用衵衣代替),但平時是可以不穿的。狩衣的色彩和紋樣除了禁色(天皇的專用顏色)以外,通常可以自由選擇,因此在近世便可以看到各種設計和色彩的狩衣。本來是日常穿著的狩衣,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漸漸地公服、禮服化。江戶時代狩衣作為武士禮服的出現,標志著「直垂階級」的誕生;當時的公家也普遍穿著狩衣。而今天,狩衣則成為神社神職人員的通用服裝(在這種情況下,所用的袴是差袴)。
二、小直衣
小直衣是中和了狩衣的簡便和束帶的威儀這兩方面因素的產物。這種從鐮倉時代開始使用的簡便袍服又叫做「有襴狩衣」。原本,為了方便脖頸轉動,狩衣被設計成前、後身分離的式樣;而小直衣則將前、後襴部分縫合起來,胸以上的部分則以最初計算好的形狀縫制而成。小直衣本來只有上皇、親王、大臣和大將品階以上的人才能穿著,其餘人等不得使用。但到了江戶時代,天皇也穿著小直衣,此時,它已經失去原有的象徵意義了。現在,天皇、神宮祭主(限男子),延及皇族都可以穿著小直衣。天皇在6月和12月的「節折」、宮中神宮、神社舉行御奉納和御靈代御覽時使用小直衣;皇族則在修習神道時穿用。另外,出雲大社的神職人員也使用小直衣。如上所述,小直衣是上級貴族所穿著的特殊裝束,所以扎袖也有特別規定的式樣。扎袖的規定基本上與狩衣相同,即按照年齡大小使用相應的式樣。但在現實中,使用薄平形扎袖的情況很少,一般只使用厚細形的扎袖。這大概是因為如果已位至大臣、大將,仍使用薄平形扎袖便顯得不大莊重的緣故吧。因此,實際上使用薄平形扎袖的人只有年幼的親王。
三、凈衣和半尻
凈衣和半尻都可說是狩衣的衍生物。凈衣是神官所穿的神事服,最早的時候與狩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到了現在,已經完全變成白色無紋的狩衣了。半尻則是兒童服裝,基本上與狩衣沒有什麼區別。不過為了便於兒童活動,特地將後身的長裾剪短到一尺左右。此外,扎袖的樣式也較為華麗。總之,半尻是一種非常可愛的衣裳。水干水干與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著裝。與狩衣的式樣不同,水干在前、後身的縫合、連接處,都以「菊綴」進行加固;另外,水干沒有狩衣的頸扣(とんぼ),而是以細帶接系領口。隨著時代的推移,水干逐漸成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裝,並很快成為了禮服的一種。現在,女性神職人員有時也穿著沒有菊綴的水干。水乾的穿著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像穿狩衣一樣,只系頸扣不系帶子;另外一種則是將領口內折成為V字型,把領口的長帶自右肩向後繞,經左脅拉到胸前與胸帶相結——這種情況下,要將後裾塞入裙袴(水乾的裙袴被稱為水干袴)中。不過,按照高倉流的穿法,後裾是不需要塞入袴中的;現在的女性神職人員所使用的穿著方法也是這樣。
冠帽方面,五品以上的官員配戴烏帽子,六位以下則用風折烏帽子。
四、水干
水干也是平安和鐮倉時代的平民服裝。在大部分繪卷中,平民穿著的水幹上,菊綴通常會被省略;而下級武士所著的水幹上,菊綴卻比較清晰。後來,由於公家也開始穿著水干,因此便逐漸產生了一系列的服制規定。退紅和白張這兩種服裝都是貴族仆屬的裝束,形式類似狩衣,總稱為召具。退紅是由叫做「あらぞめ」的薄紅染布所製成的上裝和黑袴構成的,最早是親王家僕人的專用服裝。之後為攝關打傘、提鞋的僕人也穿著這種衣服。現在,石清水八幡宮的駕輿丁穿著的退紅是上下同色的。退紅的式樣最早與狩衣大抵相同;不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它的上裝開始轉化成像下級武士所穿的褐衣一樣,將雙肩部分縫合起來的樣式。另外,與其搭配的帽子叫做平禮烏帽子。白張是更為簡化的狩衣。因為布料中有吳粉的成分,因而得名。與它搭配的烏帽子叫做張烏帽子。褲子則叫做「白丁」。持火把和趕車的仆從要穿著這種衣服。束帶束帶在日本的服制中被稱為「朝服」,即官員的制服。隨著時代的變遷,束帶的式樣漸漸向寬大舒適的日本國風化方向轉變。不過褲狀的下袴和革制腰帶則還殘留著唐風的痕跡。作為正式禮服,文官穿著的束帶叫做「縫腋(ほうえき)袍」,而武官的束帶則稱「闕腋(けってき)袍」——這種側袖與衣身不相縫合的束帶是為了便於活動特別設計的——不過三位以上的武官也穿著縫腋袍。在穿著正裝束帶時,武官和中務省的官人,以及得到敕許、位在參議以上的公卿,都需要佩帶刀劍。因此,腰間要繫上名為「平緒」的細長腰帶。平緒(九條家舊藏)穿著束帶時,在內衣外面要披上單(ひとえ),下身穿上紅色的大口袴和表袴(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襲,之後套上長裾,最後穿上外袍。另外,腰間要以上飾玉石、名為「石帶」的皮帶加以固定——總地來說,穿著方法是非常復雜的。袍的色彩按位階的劃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稱為「位袍」。武官的闕腋袍又叫做「襖」,所以也稱「位襖(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選色的直衣則叫做「雜袍」。官員們在入朝時,懷中需放置檜扇和貼紙;手持象徵威儀的笏板;腰間掛著「魚袋(ぎょたい)」。在我國唐朝,魚袋是進入宮城的資格憑證;傳入日本後,金魚袋為公卿所佩,銀魚袋則被殿上人使用。在單外、下襲內里,要穿著紅色小葵紋綾(里側為平絹)製成的衵。此外,「下襲」後面原本有很長的「裾」,但是由於穿著時極其復雜,所以漸漸演變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員所著的下襲則與「裾」分離,將「裾」的部分加上繩帶,另外系在腰間,這稱為「別裾」。由於「裾」象徵著權力和威嚴,因此隨著時代的變化多次加長。現在,通過對官員著「裾」長度的分辨,我們便可判斷出其所處的歷史時代。
五、才著
才著是剛到腳跟的「短裾」。平成登基禮時,天皇和東宮以外的皇族都穿著才著的束帶。
夏天時,公卿和敕許著用禁色的官員使用的下襲為蘇芳色、菱紋樣(親王、攝關為豎菱,其他官員用橫菱),無織里;其餘官員則用二藍色、無文、無織里的下襲。
圖片只能傳一張,要更多的圖留郵箱給我吧。
④ 水的演變是什麼呀
水的演變如下圖:
水shuǐ
1、一種無色、無臭、透明的液體:水稻。水滴石穿。水泄不通。
2、河流:漢水。湘水。
3、江河湖海的通稱。水庫。水利。水到渠成(喻條件成熟,事情就會順利完成)。水可載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4、液汁:水筆。墨水。
5、指附加的費用或額外的收入:貼水。外水。肥水。
6、指洗的次數:這衣服洗過兩水了。
7、姓。
相關組詞:
淡水[dàn shuǐ]
(名)含鹽分極少的水。
活水[huó shuǐ]
(名)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源頭~。
苦水[kǔ shuǐ]
(名)口中吐出的苦的液體。
苦水[kǔ shuǐ]
比喻藏在心中的痛苦。
水深火熱[shuǐ shēn huǒ rè]
比喻生活境況極其艱難困苦。也作「火熱水深」。
落花流水[luò huā liú shuǐ]
指殘花墜落,隨流水漂去。
落花流水[luò huā liú shuǐ]
形容殘春景象。
落花流水[luò huā liú shuǐ]
比喻零落殘敗或狼狽不堪的樣子。
水珠[shuǐ zhū]
凝聚成的像珠子的水:荷葉上滾動著晶瑩的~兒。
水面[shuǐ miàn]
水的表面。
水下[shuǐ xià]
水面以下。
清水[qīng shuǐ]
清澈而不含雜質的水。
河水[hé shuǐ]
河水即河裡的水。它含有碳酸鹽、硫酸鹽及鈣等溶解物,與海水不同,海水主要含有氯化物和鈉。
開水[kāi shuǐ]
開水是煮沸後的水。
⑤ 土土撥鼠曜石黑衣服和普通黑色衣服顏色不一樣嗎
大約是色光不同,一般的黑色沒有特色,土撥鼠曜石黑比較亮眼。
這圖片都是普通黑色
⑥ 傳奇六件40級新衣服刷的具體地點在哪
傳奇六件40級新衣服跟爆點分別為:
1、天魔神甲
地圖出處:鉗蟲巢穴。白日門(362 326)
BOSS怪物:暗之沃瑪教主(HP3000 經驗值3000)
具體爆點:一般都是在正中間刷,在裡面下線後回到沃瑪森林。
(6)石庫水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在整個游戲地圖中,除了各個城市中心的一小塊安全地帶無法進行PK外,其它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任意PK。
練級:「渺小」的地圖和為數眾多的玩家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PK成了唯一解決的辦法,強者才可以占據怪物刷新率高的區域。
打BOSS:有組織成規模的PK多發生在BOSS的刷出地點。
攻城:全服最大規模的PK活動只發生在攻城區。
惡意PK:沒有理由,或看到你身上有好裝備,把你當成BOSS來殺。
仇恨追殺:冤家路窄,見面先開PK模式。
PK練習:朋友之間的切磋。
攻擊模式:分為和平模式、全體模式、行會模式、編組模式、合體模式、師徒模式、善惡模式。
攻打沙巴克:從晚上八點開始,到晚上十點結束;在晚上十點前,攻打沙巴克的行會或聯盟行會如果把原來占據沙巴克的行會成員全部趕出了沙巴克皇宮或殺死,即算攻城勝利。
⑦ 衣服上的筆芯印怎麼去除
1、如果衣服沾上的是馬克筆的筆跡的話,可以用用花露水在有馬克筆跡的地方噴幾下,自然晾乾後,再重復噴灑。重復幾次後,馬克筆跡就變淡、消失了。因為馬克筆所畫出的油性字跡,通常是有機溶劑類物質形成的,可以用丙酮或者環乙酮清除,而花露水中恰好含有大量的丙二醇等有機溶劑,利用花露水這個化學特性,就可以將留在衣服上馬克筆跡有效溶解了。
2、如果衣服沾上的是圓珠筆的筆跡的話,可以將牙膏擠在毛巾上,再塗抹在圓珠筆跡的地方。用毛巾順著衣服的紋路反復摩擦。因為牙膏內含有摩擦劑和過氧化物,有一定的漂白作用,而圓珠筆墨主要成分包括染料、溶劑等,牙膏內的摩擦劑,對於染料、溶劑等有很強的溶解作用,所以用牙膏就可以輕松去除衣服上的圓珠筆跡。
3、如果沾上了普通的中性筆筆跡,首先准備一盆熱水,並且將有筆跡的地方放熱水蘸濕,然後往衣服的筆跡部分擠一些洗潔精,接著再往衣服的筆跡出擠入一些洗發水。再之後,將剛擠上去的洗潔精和洗發水暈開,並且用雙手不停的搓衣服有筆跡的地方即可。
(7)石庫水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洗衣服的一些技巧:
1、白色衣物上的火鍋油漬。一點牙膏用一滴清水潤濕,均勻塗抹在油漬上,輕輕搓揉。等白色泡沫覆蓋整塊布片,用水清洗干凈後,油漬完全消失,衣物上還有牙膏的清香味。
2、衣物怪味。可將臟衣物先浸泡在20:1的白醋水中10分鍾,再進行常規清洗,就不會有異味了。
3、去除殘留洗衣粉。在清水投洗的倒數第二遍時,用100:1稀釋後的白醋水浸泡投洗5分鍾,再用清水投干凈,洗衣粉不殘留不會傷皮膚。
4、衣服上油漆。將香水噴在沾了油漆的衣物上輕輕揉搓,清水漂洗不留痕。水溶性漆(如水溶漆、乳膠漆)及家用內牆塗料,及時用水一洗即掉。
5、讓衣物不掉色。剛買回來的新衣泡在鹽水中(1桶水1小匙鹽),洗後要馬上用清水漂洗干凈,不要泡太久,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就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洗衣有竅門!夏天怎麼洗衣服知道嗎
⑧ 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有一水池,人在水裡走衣服卻不濕,這是什麼原因
出門旅遊,美景與美食成為了旅行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情完全不同,也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各個城市的發展,感覺到充實。日本也是很多旅遊者都想要去的國家,感受不一樣的民國風情。
在泳池裡就像是與地面沒有區別,可以自由的行走與人溝通,也可以拿手機自拍照。有的還做出搞笑誇張的游泳動作,叫岸上的人看了不知道說什麼好。
不得不說,設計者真的是非常厲害,有機會來到日本到那地方去體驗一番吧,相信你會有全新的感覺。
⑨ 古埃及法老的衣物是什麼樣子(只許介紹衣服的樣子,不許介紹古埃及歷史)
古王朝時期,
婦女-努格白:較緊身,樣式簡單.從胸下一直穿到腳跟,胸下用一根布帶子扎住.上端一般有一根或兩根用扣子固定的吊帶.只有過於窄小而緊綳在身上的努格白,才不用吊帶.穿上後,雙肩,雙臂和胸部都裸露在外,如果吊帶很寬,可能把胸部遮住.
注:努格白是古埃及各階層婦女通用服飾,通常用透氣性較好的亞麻布製成.一些晚會上,努格白上還會有一些裝飾.穿著的時候,從腳下往身上套,再用色彩相配的吊帶固定.
男子:起先是遮羞,在腰上系一根用植物做的帶子,帶子兩端垂在前面即可.後逐漸有了和努格白相似的衣服.用腰帶固定.男子服飾因地位等級而異.
注:當時服飾與建築物形狀有密切關系.第五王朝服裝大多為錐形.與金字塔形狀相似.後來王室服飾才逐漸變長變寬.
中王國時期
婦女-努格白:衣料樣式有變,分無袖有袖兩種.長度依舊,胸下系一根腰帶.有的不系.此外,披肩開始流行.這種披肩能遮住胸部.
男子-努格白;出現長袍,一般到腳跟.
新王國時期
婦女-服飾出現變化.從第十九王朝女王納菲爾蒂蒂的陵墓中彩畫上,女王穿的是由薄薄的白色細亞麻製成的努格白.她胸下系一根綵帶,綵帶從前面饒到背後再饒回前面打結.結的兩端一直垂到膝下.披肩為蝙蝠型,用金線織成,上飾有美麗珠寶.女王身邊健康與生命女神伊西斯也穿努格白,使用兩根吊帶,頸上戴有項圈.
注:新王國時期最有特點的是紗麗.可能從印度或伊拉克以東地區傳來的.與古、中王國時期服裝完全不同.長布條製成,長約5米,寬約半米.穿著方式隨意.新王國時期婦女比較喜歡這種服飾.因為它不但穿脫方便,還象徵文明與進步.新王國時期女裝另一特點:在衣服上打襇開叉.這樣能使婦女更加迷人漂亮.
男子-努格白.襯衣和長袍已較常見.這種襯衣和長袍大小不一,有襇,能把上身全遮,使胸部不再敞露.衣著數量也有變.男人常穿兩件努格白,裡面些,外面長而薄些.
到十八王朝末期,男子的這種著裝發生逆變,里長外短.這種衣著可從國王阿蒙霍泰普一世的像上得到佐證.他穿了兩件努格白,一件從肩一直到腳,另一件從胸部直到小腿中部,他還披了一塊披肩.
新王國的法老們在慶典活動中常穿有襇努格白.這種服飾除了在腰帶上使用了金扣外,其他部位一般不用金飾.
注:古埃及人注視衣服裝飾主要在圖坦卡蒙時期,當時最流行在衣服上次刺綉或佩帶各種貴重飾物 飾品
1. 假發:埃及人不分男女都將頭發剪至最短的長度再戴上假發。而假發的長短與形狀是用以區分階級的。
2. 頭巾:自第四王朝後、那美斯式(Names)頭巾成為法老王的重要裝飾物。女性不戴頭巾、但自新王國之後,貴族婦女採用發飾
3. 冠飾: 冠帽亦是古埃及社會階級區隔之象徵、一般埃及人是不能帶冠帽的。法老王與神祉帶著不同的冠帽、也象徵著不同的意義
4. 項鍊: 是古埃及人普遍採用的裝飾品。
5. 假須: 埃及人不留胡須的但對胡須有一份崇敬,因此於正式場所須帶胡須。一般人的胡須較短、只有兩吋;發老王的胡須則很長、底部是方形的;神的假鬍子則在尾部翹起。
6. 化妝: 眼影是埃及人臉上最明顯的裝飾。不論男女皆以礦物粉末畫出制式的大眼睛、據說以墨畫眼能有減少陽光的照射,因而具有保護作用。
自埃及史前時代有衣物出現以來,婦女就在紡織技術和成衣縫制上佔有優勢。做衣服是一件日常家務,不過也有婦女在紡織場為貴族們縫制衣物。從王後的禮服,法老的精製短褶裙到普通人家穿的簡單褶裙和圍裙,每一件衣服都是由婦女手工縫制的。就算是最最簡單的衣服,其縫制步驟也是驚人的煩瑣。聽來滑稽的是,織布作為男人職業曾讓希羅多德驚訝,曾經一度卻是古埃及婦女獨統的領域。織布是僅次於耕作的重要工作,因為埃及人需要大量的布匹做衣服或裹屍布——一個木乃伊就需要400碼布。直到新王國時期,大多都是婦女在織布,監察其他紡織工,並且送貨兌錢。
絕大多數埃及人穿的衣服是用亞麻布縫製成的。此種織物輕盈,透氣,穿在身上也能行動自如,這在炎熱(部分地區還相當潮濕)的埃及是極其重要的一點。其他被選來做織物的材料還有羊毛和棉花。羊毛可以保暖,美中不足的是它的表面有一層防潮的天然油脂,因此古埃及人也曾認為羊毛是不潔凈的。棉花透氣,卻不如亞麻輕盈。
亞麻布是植物纖維織物,來源於尼羅河沿岸生長的植物——亞麻。亞麻經曬干,梳理,浸泡,錘薄,使表面光潔的處理之後,就適合於紡成線了,再以線織成亞麻布,裁剪縫製成衣物。
制衣工具包括刀(或剪刀)和針,這兩樣工具都需要經過成形,打磨或雕刻。在前王朝時期,用的是石刀與骨針,但在舊王國時期時,就都換成紅銅的了。接著到了中王國時期,青銅又取代了紅銅。刀與針已固定成形。令人意外的是,當時的針沒有針眼。刀和針是用「堅硬帶有尖頭的工具,可能是石頭」刮磨出來的。古埃及人運用這些工具和亞麻布,製作出適合於氣候條件,且能符合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需求的服裝。
織染
織染工藝的緣起已遺失在了古代。但被保存在許多博物館中的,各種層次級別尺寸的木乃伊裹屍布仍能證明古埃及織染技術水平。王室用紫色可能出現於公元前1600年。墓室壁畫,神廟和別的曝露於天氣變化中卻得以倖存的建築,以及表面裝飾過的陶器,應用於如上目的的色彩原料,經由化學分析,經常能告訴我們不少知識。
於是在1913年,紐約Metropolitan博物館捐出了自Perneb之墓(修建於公元前2650年)出土的顏料。交由Maximilian Toch研究。他發現,紅色顏料是氧化鐵,赤鐵礦,黃顏色則是含有鐵或黃赭色的陶土,藍色是細微粉狀的玻璃,淡藍色是碳酸銅,可能是石青(藍銅礦),綠色是孔雀石,黑色是木炭或骨碳,灰色,是混合了木炭的石灰石。遺存於一隻彩繪壺上用以裝飾的一些顏色,則是含有石灰石與陶土的赤鐵礦混合物。
成衣
埃及夏季的炎熱與冬天的溫和,使得埃及人更喜歡以植物纖維製成的輕薄布料,主要是亞麻布,在羅馬時代偶爾會用從印度進口的棉布。也有羊毛,但就埃及人本身而言,是極少用它的。
可能埃及人會從地中海東岸地區買回少量的絲,大約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下半葉。在埃及人的墳墓中已經發現了絲的痕跡。
獸皮,幾乎都是豹皮,祭司們有時會穿它,當法老作為神之第一侍者時,也會穿獸皮。在圖坦卡蒙n的墓室中就曾發現過這樣一套衣服,在墓室的牆壁上也常常描繪有獸皮衣服。一些國王和王後還會穿飾有羽毛和圓形小亮片的禮服。
織布是婦女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家進行,不過也有貴族或有錢人開辦的工坊。經過捶打與梳理的亞麻轉成纖維,就可以用來紡線了。
一開始採用平面織機來紡織,織機用釘子固定在地上,工人蹲著工作,之後到新王國時期,就改用立式織機了。
裙裳
古埃及人穿的亞麻短袍,鑲有飾邊,垂至腿部,被稱為「calasiris」,袍子外還會罩一層寬松的白色羊毛斗篷。
衣裳通常以亞麻布製成,式樣簡潔:一條短纏腰布,很像是男人穿的褶裙,女子則穿有肩帶的裙子。這種基本款式依地位高低錢財多寡而會有些小小的變動,但在整個埃及歷史中,卻不曾有根本上的改變。褶裙的長度分好幾種,在舊王國時期較短,中王國時長及小腿,經常與無袖襯衫或長袍搭配著穿。穿的時候將它纏繞在腰際,有時會打上褶,或者以腰帶固定住。
圖坦卡蒙的墓室里出土了許多式樣的衣物:短袍,襯衫,褶裙,腰帶,短襪,頭飾,帽子,方巾,防護手套和手套。其中一些手套鑲著精美的亞麻內襯,其他的手套在式樣上,分出食指,中指,並留有一開口,以便大拇指能伸出來。內衣是三角樣式的纏腰布。
埃及男女穿的長袍被Herodotus稱為」kalasiris,用料與剪裁在數個世紀中有極大的差異。
Kalasiris的款式有單肩或雙肩,或配以肩帶穿著。可以是任何長度,從脖子至胸這一塊開始,通常觸及腳踝,袍邊鑲有飾物。一些人穿短袖的,也有人穿無袖的。尺寸有非常緊身,或者稍微寬松一點的。他們還經常戴條腰帶,使衣服出現褶紋。
縫制這樣的長袍需要一幅長方形的布,長度是想要袍長的兩倍。在布的中心裁一個開口,這樣可以從頭上套進去,然後將布折起一半,將兩側縫起來,不過要為手臂留下一定的開口。
婦女的裙子會以珠子裝飾,所用布料有時是打過褶子的。大多數情況下,裙子的式樣都是將胸部覆蓋的,但也有例外,曾有幾個時期流行將胸部裸露在外。
環領斗篷最遠可追溯至舊王國時期,一般都用亞麻布製作,也是在中心開口,以便套在脖子上。斗篷經常是染過顏色的,也會繪上圖案,或作其他裝飾,這樣的斗篷長度很少會超過肩膀。在新王國時期,人們有時也會佩戴披肩。
僕人或女奴大部分時候只穿不足以遮體的緊身短襯褲,但多數職業婦女穿短款的kalasiris。干體力活的男人們會戴條纏腰布(如上圖),或穿類似Galabiyeh(中東地區的一種衣袍)的寬松長袍,要是他們在水裡幹活,那就什麼都不穿。
孩子們在夏季時總是赤裸著身體,到冬天會穿罩衣和斗篷。
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埃及人不會戴任何頭飾,條件好一些的人戴假發——可能僅在特殊場合戴。新王國時期的假發發展出了獨特的式樣。
無論是雕像,繪畫,浮雕,還是別的什麼表現,法老總是被刻畫成戴著王冠的形象,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法老是真在每天的生活中戴王冠,還是藝術表現上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
洗衣
洗衣服是件繁重的工作。洗滌用的鹼液是用蓖麻油和硝石製成的。洗衣是由兩個工人完成的,程序包括捶打,沖洗和擰絞。到公元前1200年,洗衣房裡有了防火的大金屬桶(煮衣服用的),它能夠減輕洗衣工的工作量。
鞋
地中海沿岸居民幾乎不需要穿精製的鞋,唯一例外的是生活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Anatolian highlands)的赫梯人(Hittites),他們穿有系帶的鞋子。(盡管在埃及的浮雕中,赫梯人被描繪成赤腳一族)。
古埃及人一般都赤腳,但在一些特殊場合,或者光著雙腳有可能受傷時(比如捕鳥時,要防止捕鳥網上的木茬刺穿腳心),他們會穿涼鞋。涼鞋配有兩條窄長的皮帶,以皮革或燈心草製成,通常都有皮製的鞋底和鞋帶。
國王有時會穿非常精美的涼鞋,就像他們有時會戴裝飾用的手套一樣,不過通常來說,他們都被描繪成光著雙腳,像神一樣。金質的涼鞋已有出土,其實穿起來並不舒服。在圖坦卡蒙(Tutankhamen)的墓葬中,有93雙鞋。其中有木製的涼鞋,鞋面上描繪著國王俘虜敵人的情景:國王每走一步,都將一名敵人踩於腳下。
中王國早期的鞋子差不多隻有這種款式的涼鞋——皮帶夾趾,在後跟連接,鞋面並非用以把腳固定在鞋裡,而僅僅是為了覆在腳上。新王國時期,一些埃及人會偶合穿上真正的鞋(而非涼鞋),卡納克神廟中的Nutmose王後肖像就表現了這一點。這可能緣於赫梯人的影響,埃及人正是在那一時期開始與赫梯人有所接觸。
以燈心草編成的涼鞋相當結實漂亮,常會用皮革做鞋底。時下不受重視的涼鞋在古埃及卻有可能象徵著某人的財富與地位。
十六,服裝
對古埃及人而言,傳統就是一切——生活和宗教似乎停滯不變,這一點在當時的服飾上體現得非常明確。直到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2年控制了埃及之後,埃及人的日常服飾才開始慢慢地發生了變化。但是,在慶典場合和宗教儀式上,他們仍然保留了古代的服飾風格。
幾個世紀以來,埃及文化一直是後來其他民族在藝術和建築上的靈感源泉,但它在服裝上的創造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忘卻了。這可能是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影響所致。在以埃及為題材的好萊塢巨片里,埃及服裝給人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矯揉造作的印象。許多人一想到古埃及服裝,腦海里馬上浮現出巨片里那些眩目、精雕細琢的服裝。
事實上,古埃及服裝朴實無華,但史詩般的電影巨作里那些奢華的場面所出現的紛繁多樣的服裝,掩蓋了這個事實。古埃及服裝的款式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女性服裝的特徵是高高的腰線,而男性服裝則強調臀部,即使是引進了新服裝和新款式,人們也是新舊一道穿。
最初,大多數服裝樣式都很簡單,大致呈三角形。由於氣候極其炎熱,這兒的服裝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寬敞、輕盈而省布。全裸是被禁止的。除了兒童、奴隸和平民,任何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裸體,都會被認為低賤、不道德。
男子和女子都可以讓上身赤裸,盡管女子身體的遮蓋面要比男子多得多。二者服裝上的線條比例也相似,但側重點稍微不一樣。女性服裝對人的束縛比男性服裝多得多。女子穿的袈縲絲麗服是束身裝,男子穿的褶裙就使得穿著者可以更自由地活動,這大概表明男性有更機動的生活方式。
衣服體現出古埃及社會嚴格奉行等級制的本質,它突出了不同的社會等級。但是,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不是服裝的款式,而是衣服的布料。所以,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身上衣服的布料就越好:法老的衣服常常用細軟的亞麻布來做,可能還用金絲來裝飾。在這個等級體系的另一端,平民所穿的標准腰布則用植物纖維或皮革來做。布料的編織根據社會等級的變化而變化。
女性服裝
直到十八王朝中期,普通女性還穿著袈縲絲麗服。這種緊身女裝形狀簡單,從乳房下一直垂到腳踝之上,並又兩根肩帶把它往上提。考古學家發現的那些袈縲絲麗服呈筒狀,並在衣服的一側將其縫合。這類服裝可能不像繪畫和塑像表現出來的那麼合身,而且在形狀上肯定彼此有些不一樣。據壁畫所繪,這類衣服也有些會往上延伸,蓋過胸部,甚至到脖子那兒。倖存下來的一些衣服是由衣袖往上提,而不是吊帶。女人常常在袈縲絲麗服上披一條輕巧的圍巾,白天用來擋太陽,晚上用來禦寒。
另一種套裝由兩部分組成。上身穿緊身短胸衣,胸衣在前在後都可以脫下。衣袖窄小,用細繩連到身體上。胸衣配著寬大的裙子,裙褶呈水平狀。
法老和貴族的妻子穿著用漂白的亞麻布做成的褶衣,衣褶以手工折成,然後漿硬。保養這些衣服得特別仔細謹慎,僕人們得花上幾個小時來把它們漿硬。
在第十八王朝時,新的服裝流行起來,大概與這一時期宗教信仰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有所關聯。從埃赫那吞的妻子納菲兒提提和她的6個女兒的畫像上,可以看到她們穿的亞麻布褶衣修長而飄逸,帶褶的長袍袖子寬大,一直垂到肘部,裡面則穿著長長的緊身服。乳房下系著一條帶子,領口則垂著飾有珠寶的項飾。
男性服裝
傳統的男性服裝是衫緹。這是一種簡單的褶裙,人們把它纏在腰部,末端相互折疊著垂在身體前部。最初的衫緹是用皮革或牛皮做的,後來就用一種很輕的布,通常是亞麻布。在法老所穿的褶裙後有時會垂下一條獅尾,而士兵則穿著帶條紋的或用彩色布料做的褶裙。
隨著時間的推移,褶裙裁剪得越來越稜角分明,而且還經過了漿洗,這樣褶裙就硬得可以往外挺,並在身體前部形成一個三角形。對於男性而言,其服裝大部分是強調身體前部,側重點在於陰部,因為它在生育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將之奉為聖物,常常把陰部上的布料弄成衣褶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男子服裝在慢慢地變化,衫緹之後的創新之一就是腰裙。在納米爾出土的著名的「調色板」上,美尼斯王就穿了一條這樣的裙子。裙子上端往上延伸,直到跨過左肩。這幅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00年。
在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640),男子在褶裙之上再穿著長裙。長裙用一塊方形的亞麻布做成,長短不一,有到大腿中部的,也有到小腿的。它們有時用一條裝飾性腰帶來固定。
埃及在公元前15世紀征服敘利亞之後,引進了兩種服裝——短外袍和長袍。那時,大量外國織工來到埃及定居,當時這種移民人數甚多,以至於「敘利亞人」這種稱謂成了織工的同義詞。其結果是先進的紡織技術隨之進入埃及,使得生產質地更好的紡織品成為可能。短外袍和短袖夜服(類似睡衣?)相似,它可以穿在衫緹外面。長袍結構復雜,用一塊布做成,布匹的長度必須為穿著者身高的兩倍。因為它很寬,袖子肥大,而裙子又束在腰部,因而領口寬大。長袍是埃及人所穿的最為異乎尋常的服裝款式。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服裝。這種服裝用一塊布料做成,肩膀處有衣褶,並用翡布拉(一種像胸針一樣的別針)固定住。
布料和顏色
在古埃及,亞麻布是用來做衣服的最常見的布料。與其他材料相比,它有幾大優勢:它的纖維可以織成精細輕巧的布料,既不熟,也不重,而且可以簡單地在身體上形成褶皺。它洗起來也很容易。最初,這類布料是用各種植物纖維織成的——這一技術是埃及人發明的,但隨著全國的灌溉技術得到普遍提高,亞麻成了最常見的原材料。敘利亞織工來到埃及之後,他們精巧的紡織技術使得布料生產更容易,質地更優良。家庭用品,如籃子和篩子,也用植物纖維編成。
盡管亞麻布是最常見的布料,但並非唯一:人們把蘆葦編織好,做成奴隸穿的衣服;紙草類植物被做成諸如圍裙一樣的短小緊身的服裝。除了亞麻布之外,棉花也被做成各種各樣的衣服,例如短外袍和長袍,衣服上還可以綉上金線。羊毛用來做圍巾和外套。皮革用來做戎裝,如士兵的鎧甲。希臘人和羅馬人大約在公元前323年引進絲綢,這時埃及人才開始知道它。在廟宇里不能穿用羊毛和皮革做成的服裝,因為埃及人認為,穿著用動物皮毛做的衣服來拜神是瀆神的行為。
顏色具有象徵意義。綠色象徵青春和生命,而黃色代表黃金,是永恆之神的肌膚。黑色很少出現在埃及人的服裝上——這是假發的專用色。白色象徵著幸福,在埃及人的衣櫃里白色衣服很常見。當然,其中也有現實原因,即以當時的技術來看,要想給亞麻布著色還比較困難,所以衣服通常用天然、經過漂白的亞麻布製成。隨後,天然的本地配料在埃及逐漸得到發展。盡管這種技術很難掌握,埃及人還是開始嘗試給布料染色,比如奴隸就常穿著藍色的衣服。紅色染料從番紅類植物中提取;絲線被染成金色,然後用來編織御用短外袍和手套;皮革也被染成紅色、黃色和綠色。
珠寶與飾物
埃及人的遠征,帶回了大量貢品和財寶。盡管如此,埃及的服裝本身仍舊幾乎沒什麼裝飾,有時幾乎到了寒傖的程度。
不過,那時的雕塑和壁畫表明,當時的男人女人都穿戴著珠寶。珠寶和飾物應該被視為服裝的一部分。埃及人用珠寶來體現財富的多寡,並且用它來為衣櫃增色。
項鏈之類的物品自前王朝時代起已經為人所穿戴。項鏈、臂環、手鐲和腳鐲用金子、珊瑚、珍珠、瑪瑙、玉髓等製成。當時的珠寶很少用銀,銀被稱為「白色金屬」,古埃及人認為,神的骨頭就是由銀構成的。銀通常用於裝飾和點綴,埃及人將它打製成薄片,用來做塑像、傢具和一些小玩意的鑲飾。
項飾是把貝殼、珠子、花朵和寶石鑲入黃金而做成的。它既可以當作項鏈來戴,也可以連到用皮革或布做成的項圈上(這種風格起源於古朝時期)。第十八王朝時期,引進了一種新設計,以2~4排金屬片組成一條項鏈,這似乎從側面證明了,當時可以獲取的金屬數量更多了。在那一時期的壁畫上所見到的飾珠手鐲起源於——或創意來自近東地區的樣板。墜飾和耳環通常都很大,戴起來肯定非常沉重。
皇室成員對金子類珠寶的胃口都很大,而自古以來,恰好是陪葬的大量珠寶吸引了盜墓者,因此要完好無損地挖掘到這些珠寶是很罕見的。但在1834年,一個名叫裘塞珀.費里尼的義大利探險家就發現了一整套珠寶。他在蘇丹境內一處名叫米洛衣的地方發現了屬於阿瑪尼莎赫圖王後的一個金字塔。對這些物品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揭示出它們的主人是如何穿戴它們的。比如說,阿瑪尼莎赫圖王後把由10個組成的一套手鐲平均疊加在兩只手上。在她的陵墓上,還有9個盾形戒指。這些戒指都是平常的戒指,但她不是把它們戴到手指上,而是把它們連到頭發上,讓它們從額頭上垂下來。
其他裝飾物被賦予了宗教或政治的涵義。法老的飾物深具象徵意義,他們所持的彎拐和連枷代表著他們對領土、牧人及農夫的權力。「伊西斯聖結」是生命的神聖象徵,通常只有國王、王後和眾神才有權擁有。它的起源不確定,但是據說它象徵著便鞋上的鞋帶。眼鏡蛇是埃及君主們專有的象徵,它被裝飾在王冠和鷹狀頭巾上。「荷露斯之眼」是一種很常見的幸運符。
花也是常用的飾品。人們把鮮花剪裁成項飾,在葬禮或節日的宗教儀式上穿戴。埃及人喜歡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美麗,還因為它們蘊涵著各種象徵意義。蓮花一直是埃及的象徵。傳說一朵大蓮花從遠古的水域生長出來,在開天闢地後的第一個清晨里,這朵蓮花是太陽的搖籃。
鞋子
涼鞋是已知的最古老的鞋子,人們認為它是使雙腳不被沙漠里的熱沙燙著、同時又能讓腳保持通風和涼快的最理想辦法。埃及涼鞋最基本的形狀很像皮帶,由兩根吊帶和一面鞋幫組成。一根吊帶穿過大腳趾和第二根腳趾之間,然後與另一根越過腳弓的吊帶相接。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穿著木頭、紙草、山羊皮和棕櫚纖維做成的涼鞋。鞋子在埃及人的衣櫃里被認為是最值錢的東西,它是在室內穿的。旅行時,人們提著鞋,只有在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穿上它?
參考來自某全英文翻譯的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