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弟子規1到5小節是什麼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只要有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整體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貳』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置冠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一一《弟子規》的意思
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警惕,勉勵自己要奮發圖強。至於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2)弟子規的舞蹈教學視頻1弟子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文風朴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我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叄』 城關小學弟子規舞蹈,裡面書的尺寸和板凳的尺寸誰知道求告訴,謝謝
實話說,書還是更好些,而且應該自己先學並一一照做,我們這些成年人如果不以身作則,只是不斷地用各種話語教育孩子有時只會適得其反。
『肆』 衣著容貌《弟子規》「冠什麼,鈕什麼,襪與什麼具什麼。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意思是:
戴帽子時,一定要把帽子帶正,衣服的紐扣一定要扣好。穿上襪子和鞋子,要把鞋帶綁禁緊。
脫下的帽子,衣服,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胡亂丟放,導致家裡環境骯臟零亂。
『伍』 誰有《弟子規》手語操的視頻或者解說
《弟子規》原文及解說
〈總敘〉原文: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說: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
〈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說: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 。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 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 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朴,並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當子女的 ,我們在父母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 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 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湯堡壘。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么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出則弟〉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解說:
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 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已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
〈謹〉原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解說:
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後刷牙瀨口,解完大小便以後把手洗干凈,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 。
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 ,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著 ,也要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
對於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份量,不要吃過量。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 ,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丑態百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時要恭敬尊重。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 展開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樣子,也不要抖腳或搖臀,這樣才能表現優雅怡人的姿態。
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盡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時與稜角要遠一點 ,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稜角傷了身體;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裡,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裡一樣。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 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容易發生打鬥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於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問。
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要讓廳堂里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說「吾」或是「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 ,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後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平常語言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必氣餒,只要能清楚的辨別方向,認同聖賢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現出美玉來。
--------------------------------------------------------------------------------
〈信〉原文: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解說: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 ,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姦邪巧辯的言語,臟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 ,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勵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呼不 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而之。
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 ,心裡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 ,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於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郁悶。
聽見 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贊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聽到別人稱贊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 ,只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裡卻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於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 了。
--------------------------------------------------------------------------------
〈泛愛眾〉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解說:
對於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並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並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並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 ,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 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聖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 ,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 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於自己作惡,如果過份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 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託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 ,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僕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 ,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
〈親仁〉原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解說:
同樣都是人,類別卻不一定整齊,就一般說,跟著潮流走的俗人佔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卻顯得稀少。對於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說話不會故意隱諱 扭曲事實,臉色態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求好。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者,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 ,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事情就會弄得一敗塗地。
--------------------------------------------------------------------------------
〈餘力學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解說:
對於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份,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 ,如果只重力行,對於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毀聖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於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 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段,這段還未讀完讀通,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東翻西閱,不肯定下心來,按步就班的讀完。讀書時要有規范 ,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餘,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 ,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牆壁保持干凈,書桌清潔干凈,所用的筆和硯台要擺放端正 ,在硯台上磨墨,如果墨條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寫字若隨便不公正,就是心裡先有了病,排列經典圖書,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齊以後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你愛書,書愛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獲。
如果不是傳輸聖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我們 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聖賢的境界的雖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到達。處在蒙昧年幼之時,若采要正正當當的教材,配合優良的環境,來培養學習,就能造就聖賢。《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 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復讀誦 ,深入內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至行為的指針。
『陸』 《弟子規》全文什麼意思
總敘
1、弟子規,是聖人孔子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入則孝
3、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5、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6、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7、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9、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10、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1、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12、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13、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14、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5、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出則弟
17、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19、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20、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
21、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22、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23、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24、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
25、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26、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27、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謹
28、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
29、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
30、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
31、放置衣服時,應該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亂放亂扔,以免使家中臟亂差。
32、服裝穿著重在整潔,不在多麼華麗;一方面應該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應該根據家庭實力量力而行。
33、對待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嫌這嫌那;飲食吃飽吃好就行,不要過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個八分飽即可,避免過量,危害健康。
34、少年未成,不可飲酒;酒醉之態,最為醜陋。
35、走路步伐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上門拜訪他人時,拱手鞠躬,真誠恭敬。
36、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牆上;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不可亂抖動。
37、進出房間揭簾子、開關門的時候,應該動作輕緩,不要故意發出聲響;拐彎的時候,應該繞大點圈,不要直楞楞的貼著牆角或者直角拐,這樣就不會撞到物品的稜角,以致受傷,也不會因為有人在拐角處突然出現而撞在一起。
38、拿空器具的時候,應該像拿著裡面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端端正正,不要甩來甩去,不然會顯得很輕浮;進入無人的房間,也應該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不可以隨便。
39、做事的時候,即使再緊迫,也不要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行事。
40、打鬥、賭博、色情等不良場所,絕對不要接近;對邪僻怪事,不要好奇過問。
41、將要入門之前,應先問:「有人在嗎?」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裡的人知道有人來了。
42、屋裡的人問:「是誰呀?」,應該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讓人無法分辨是誰。
43、想用別人的物品,應該明明白白向人請求、以徵得同意;如果沒有詢問主人意願,或者問了卻沒有徵得主人同意,而擅自取用,那就是偷竊行為。
44、借人物品,應該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不難。
信
45、開口說話,誠信為先;欺騙和胡言亂語,不可使用;
46、話多不如話少;說話事實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不要講姦邪取巧的話語、下流骯臟的詞語;勢利市井之氣,千萬都要戒之。
48、沒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不知道真相的傳言,不可輕信而再次傳播。
49、對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答應許諾;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50、說話時吐字清楚,語速緩慢;說話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不要當面說別人的長處,背後說別人的短處;不關自己的是非,不要無事生非。
52、看見他人的善舉,要立即學習看齊;縱然能力相差很遠,也要努力去做,逐漸趕上。
53、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為,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以警惕。
54、只有品德學識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應當自我激勵,自我磨礪,自我提高。
55、如果是穿著飲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憂愁。
56、如果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生氣,聽到別人的稱贊就歡喜,壞朋友就會來找你,良朋益友就會離你而去。
57、聽到他人稱贊自己,唯恐過譽;聽到別人批評自己,欣然接受,良師益友就會漸漸和你親近;
58、不是存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
59、知錯改過,錯誤就會消失;如果掩飾過錯,就是錯上加錯。
泛愛眾
60、凡是人類,皆須相親相愛;因為同頂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德行高尚者,名聲自然崇高;人們內心真正敬重的是德行,而不是那些表面上權勢高,地位高的人。
62、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們內心真正信服的德才,而不是那些嘴上談論的大官,大人物,大財商。
63、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幫助別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應當欣賞學習。
64、不要獻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縱自大;不要喜新厭舊。
65、別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擾;別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閑言閑語去打擾。
66、別人的短處,切記不要去揭短;別人的隱私,切記不要去宣揚。
67、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別人聽到你的稱贊,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68、宣揚他人的惡行,就是在做惡事;對別人過分指責批評,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69、互相勸善,德才共修;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虧欠。
70、取得或給予財物,貴在分明,該取則取,該予則予;給予宜多,取得宜少。
71、要求別人做的事情,先反省問自己願不願意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應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強求別人去做。
72、欲報答別人的恩情,就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應該短期抱怨、長期報恩。
73、對待婢女和僕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則;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厚更可貴;
74、仗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
親仁
75、同樣是人,善惡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齊;流於世俗的人眾多,仁義博愛的人稀少。
76、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諱,不會察色獻媚。
77、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是無限好的事情;他會使我們的德行與日俱增,過錯逐日減少;
78、不肯親近仁義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姦邪小人就會趁虛而入,影響我們,導致整個人生的失敗。
餘力學文
79、不能身體力行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縱有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華而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
80、只是身體力行,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也會看不到真理;
81、讀書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做學問要專一,不能一門學問沒搞懂,又想搞其他學問。
83、讀書計劃要有寬限,用功要加緊;用功到了,學問就通了。
84、不懂的問題,記下筆記,就向良師益友請教,求的正確答案。
85、房間整潔,牆壁干凈,書桌清潔,筆墨整齊。
86、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寫字就不工整,心緒就不好了。
87、書架取書,讀完之後,放歸原處。
88、雖有急事,也要把書本收好再離開,有缺損就要修補。
89、不良書刊,摒棄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壞了心志。
90、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棄,通過身體力行聖賢的訓誡,就可以達到聖賢的境界。
(6)弟子規的舞蹈教學視頻1弟子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
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
「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弟子規》講的是社會行為規范,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
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東北林業大學劉經緯教授:《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
《弟子規》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通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了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柒』 弟子規舞蹈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40380678899712
『捌』 弟子規怎麼背
把弟子規分為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部分背誦。先一個部分一個部分背誦,再將幾個部分合起來背誦。
背誦時要注意幾點。
1:先要把弟子規理解好。
2:大聲誦讀,增加感受力。
3:分段背誦,然後合起來背誦。
4:勤復習 。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
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為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然後再以《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部份來加以演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弟子規
『玖』 弟子規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講解
意思是:凡是人,就應該給予關心和愛護,因為大家都是天地所生。
出處: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譯文:
凡是人,就應該給予關心和愛護,因為大家都是天地所生。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會高。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
有才能的人,聲望自然不凡,人們內心真正信服的,是有真才德的,而不是自說大話的人。
自己有能力,就可以服務大眾,不要自私自利,捨不得付出。別人有能力,應當學習欣賞贊嘆,而不要嫉妒、毀謗。
(9)弟子規的舞蹈教學視頻1弟子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拾』 《弟子規》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這些規范包括哪些方面
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等方面。
《弟子規》全書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五節,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是啟蒙養正,教育弟子,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的。語言淺近簡練,易於蒙童記誦。
(10)弟子規的舞蹈教學視頻1弟子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
此書原名《訓蒙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的必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