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緬甸軍衣服裝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緬甸軍衣服裝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5 16:57:02

『壹』 林正英演過一部槍戰電影戰場好像是緬甸的,裡面他穿著軍衣,有一隻眼睛受傷了包著紗布,還有外國人,是什

黃昏戰士 又名:英雄無淚.,林正英和高雄合作的一部電影,林正英演的是一個軍官,一部老電影了,在pptv上有

『貳』 軍人的標志是什麼

軍人的標志是軍種符號。

軍種符號這是表示軍人、部隊屬何軍種的識別標志。圖案由單一或多種象徵性圖形組成,一般用金屬或塑料製作,與領章、肩章或袖章配合使用,為領章、肩章或袖章的組成部分。

亦可印製和描繪,用在證件或裝備上。現代世界各國軍隊多有軍種符號,其造型能反映軍種的特點。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制定有

海軍、空軍、公安軍等軍種符號。符號的圖案形象直觀,易於辨認,如鐵錨表示海軍,飛鷹兩翼表示空軍,盾表示公妥軍。

(2)緬甸軍衣服裝圖片擴展閱讀:

1965年6月軍種符號隨軍銜製取消。1988年10月實行新的軍銜制,同時制定了新的軍種符號,為金屬製品。軍種符號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圖案色彩明晰,三軍區別一目瞭然。

三軍軍種符號都以「八一」紅五星為主體,在紅五星下,陸軍符號底襯五條金黃色的寶劍形光芒線,象徵陸軍以陸地武器為基礎,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海軍符號底襯金黃色鐵錨,象徵艦艇。

空軍符號底襯飛鷹兩翅,象徵人民空軍飛行無阻。鐵錨和飛翅是國際公認的海、空標志。軍種符號一般佩戴在軍常服和制式襯衣衣領上。

『叄』 八路軍軍服什麼顏色新四軍衣服顏色是否也一樣

顏色不一定,灰的,黃的,綠的都有,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後換發國民革命軍服裝。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由於形勢的急劇變化,國民黨對兩黨合作抗日的態度轉向積極。中共中央應國民黨邀請,派周恩來、朱德和中革軍委副總參謀長葉劍英等,飛赴南京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國防會議,並就紅軍改編等問題繼續同國民黨談判。8月15日,國民黨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表示了「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的決心,並下達總動員令。於是,兩黨最終就紅軍改編問題達成了協議。
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委任了正副總指揮。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將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八路軍總指揮部,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中革軍委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為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同時任命了各師的領導幹部。當日,朱德、彭德懷等高級將領發表通電,宣布就職,宣告部隊已改編完畢。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簡稱「集總」。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後仍沿稱八路軍的番號,其指揮機關仍簡稱總部。
1938年初,在南方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集中到皖南與皖東,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新四軍全軍共轄四個支隊。
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後,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志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
改換軍服後,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八路軍佩戴「八路」二字的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戴「新四軍」或「N4A」的臂章。臂章的標准尺寸為8.5厘米×6.5厘米,白底藍字。軍服主要品種有軍帽、軍衣、軍褲、軍大衣、標志符號等。軍帽為直筒圓頂加圍式,分單帽和棉帽。直筒式帽牆,平面圓帽頂,帶弧形帽檐和帽圍,帽圍兩端靠兩粒小紐扣結合在一起,冬季帽圍可以放下,起到護脖、護耳的作用。軍上衣為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軍褲,幹部為西式褲,士兵為改良中式褲。軍大衣為翻領、雙排扣、兩個暗袋(軍官大衣有袋蓋,士兵大衣無袋蓋)、後開衩(軍官大衣長開衩,士兵大衣短開衩)。軍服顏色,八路軍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當時一名八路軍正規部隊的士兵的裝具應包括八路軍軍帽、軍衣、鞋、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和棉被,一般都是兩雙鞋。附屬的裝備還有干糧袋、碗袋。

『肆』 吳彥祖 黑色軍衣

那不是軍版的衣服~ 准確的說連軍服都算不上,應該是一件有軍服風格的休閑服裝。上面有自己掛上去的、用做裝飾的勛章...
你若喜歡,可以到服裝專賣店去看看帶軍裝風格的衣服~ 應該還是挺多的... 呵呵

『伍』 海軍軍裝為什麼沒有肩章

海軍的冬季和春秋季常服並沒有肩章,而是使用袖章,軍銜全部體現在袖章之上「袖章」是指軍人佩帶在軍衣衣袖上的標志,主要用於表示其軍銜、是何軍種兵種、執行何種勤務等等。

一般情況下遇到一個軍人,如果想要知道他的軍銜,就去看他的肩章,不同軍銜佩戴不同的肩章,例如海軍肩章;我軍最早佩戴領章是1955年,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海軍領章分軍兵種勤務符號領章和軍銜領章兩種,軍官配戴軍兵種勤務符號領章,士兵佩戴軍銜領章。海軍將官領章有金邊,校尉官冬常服領章有白邊。

(5)緬甸軍衣服裝圖片擴展閱讀:

海軍之所以使用袖章,是由於在以前的海戰中,海軍將領要在軍艦上親自指揮戰斗。但海軍的作戰情況比較特殊,通常是許多軍官密集地待在一艘戰艦的甲板上,由於肩章實在太小了,從遠處根本看不清楚,在一堆人中很難分辨,誰的軍銜更高,誰是長官。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軍就是用袖章表示軍銜,袖章的面積要比肩章大很多,也更加醒目,方便士兵去分辨各級長官,便於長官去指揮戰斗。 以上這個說法是出自近代,但袖章這個東西很早就出現,目前一般公認是英國人最先發明的,然後被各國海軍所效仿。 如今海軍軍服上的袖章已經沒有了實際意義,完成成為一種文化傳承。 袖章在我軍的軍服歷史中出現的時間很晚,我軍直到07式軍服才開始使用袖章,在此之前50式、55式、65式、71式、78式、85式、87式、97式軍裝上都沒有袖章。

『陸』 新四軍和八路軍服裝的區別

1、軍徽不同

八路軍的有「八路」「十八集團軍」「18GA」幾種,新四軍則為「新四軍」或「N4A」等。

2、軍服顏色不同

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陝北製成時多為灰色,穿著後逐漸褪成草綠色。

新四軍位於江浙,條件較好,一般為較穩定的藍灰色。

3、軍帽帽徽不同

新四軍: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八路軍

『柒』 紅軍服裝的顏色

是灰藍色。

上世紀20年代末,隨著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和「擴紅」運動的展開,中國工農紅軍隊伍迅速擴大,從作戰和管理等方面服裝統一的必要性也日益顯現。

1929年3月長汀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前委為提振士氣,決定趕制4000套正規的紅軍軍裝,從而使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1929年3月,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乘勝解放了閩西重鎮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當時長汀人口約2萬人,物產豐富,富商雲集,手工作坊遍布城鄉,有很好的經濟基礎。

解放長汀後,紅四軍沒收了10餘家反動豪紳的財產,並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借軍餉,共籌得5萬余元。 「給養已不成問題,士氣非常振奮。 」紅四軍前委決定給每位指戰員4塊光洋軍餉。

同時考慮到紅四軍自創建以來,軍裝各式各樣,相當破舊,急需更換。前委決定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制4000套軍裝。長汀秘密工會協助紅四軍後勤供給部購置布匹。

當時商店沒有灰布,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系,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

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制,當時共有裁縫師傅20多人、縫紉機12台。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進行縫制,然後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

由於此時適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表示紀念。這是紅軍史上唯一的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新軍裝的顏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有紅星的軍帽。

紅四軍幹部戰士穿上新軍裝,士氣大增,在南寨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

毛澤東曾作演講,其中說道:「紅軍軍服領口上的兩個紅領章代表兩面紅旗。」陳毅則對軍服的顏色做了說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這也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7)緬甸軍衣服裝圖片擴展閱讀:

紅四軍換上新軍裝後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也陸續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 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著裝的軍服基本上趨向一致。

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但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逐漸統一,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

紅軍服裝的顏色多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顏色。比較典型的是紅二軍團的軍裝:紅七師為灰色軍服,紅八師為青色軍服,紅九師為藍色軍服。

『捌』 M65是不是指1965年出現的。我想買軍衣,但不是買古董啊!

M65是指該服裝1965年定型並生產,現在的軍品M65都是越戰時期的產物,多為二手,而且價格也比較貴,對於喜歡收藏的人來說還可以,現在的民版的M65,價格在630左右,仿品比較便宜200~300都有,我的是在鐵血買的,正品。全新。

『玖』 六五式軍服的發展歷史

在正式取消軍銜制的前夕,《解放軍報》1965年5月25日發表社論,題為《促進我軍更加革命化的重大措施》,其中有一段話:軍銜製取消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公安部隊所有部隊人員一律佩帶全紅五角星帽徽,全紅領章。新的帽徽,領章非常大方,樸素,突出了鮮紅的革命色彩,帽徽是一顆紅星頭上戴,象徵著黨和毛主席的領導,領章是革命的紅旗掛兩邊,象徵著我軍非常無產階級化,非常戰斗化,這種帽徽,領章非常鮮明的非常形象的體現了我軍的革命本質和光榮傳統。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取消了我軍的軍銜制度。 5月24日,國務院公布改變部分軍裝樣式和新的帽徽、領章的決定,同年6月1日開始實施,實行陸、海、空三軍服裝一種樣式,戴解放帽,一律佩戴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稱「六五」式服裝。將之稱為「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從而體現官兵一致的無產階級革命傳統。它以軍服上衣口袋數量,區別幹部、戰士(幹部為四個口袋,戰士為兩個口袋);以衣領區分男女軍人。海軍服裝為深灰色。
在65式軍服里,無論陸海空三軍,款式一律以中山裝為藍本,棉布面料,軍種區別是顏色,陸軍草綠色,海軍灰色,空軍綠上衣藍褲子。識別符號一律是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男女官兵一律是戴解放帽。官兵的唯一區別就是軍服上衣的口袋,軍官四個,士兵兩個。
從當時的狀況來看,剛取消軍銜的一、兩年中,除海軍已經換著六五式灰藍色軍服外,陸、空軍人員仍然使用五五式或五八式軍服,這是因為當時的軍服且定的使用期限,如果還未到折舊時間的話,是無法發放新軍服的。另外,本著節約的原則,庫存的舊式軍服須先裝備完。一直到大約1967年(各地裝備時間有差異),陸、空軍人員才裝備了新式軍帽、軍服。面料均為平棉布或斜紋棉布,顏色為國防綠,空軍褲子為藏藍色。
1969年,隨著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研製了滌綸、錦綸、棉三元混紡布的夏季單軍衣,70年代初期陸續裝備部隊。這種俗稱「的確良」的含化纖成分的新式面料與棉布相比較,具備挺括、不縮水、洗後易干、顏色鮮艷、不易褪色的優點,深受人們的喜愛。該型稱為七一式軍服。這是我軍軍服面料一個質的飛躍。
1974年5月1日,經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批准,部分恢復了五五式軍服的一些著裝特色:海軍重新使用五五式夏季上白下藍、冬季全藍的軍服,男幹部配發大沿帽,海軍戰士又穿上了久違了的水兵服,戴上水兵帽(由於受到一些干擾,七四式水兵帽沒有後面的兩根飄帶,直至「文革」結束後不久才恢復);同時,三軍女軍人夏季佩戴無沿帽,並發放裙子一條。七四式軍服較好地改進了我軍的軍容,在沉悶的「文革」軍裝潮流中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文革」結束後,我軍服裝又在七一式軍服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化纖材料的使用。這次主要將冬服面料改為滌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換成改維棉布,對置衣減輕了重量。並對戰士軍服、女軍人夏季加強收腰,戰士軍服的側接縫加為兩條。改進後的服裝定名為七八式軍服。兩三年後又針對一些熱區軍服做出一些調整,南方軍人夏季增發一件全棉綠色制式襯衫,樣式為小開領,兩個胸貼袋,長袖扎口;海軍男軍人也發放一種白色開領、胸貼袋、的確良短袖襯衫。上述兩種制式襯衫在穿著時佩戴紅領章,下擺扎進軍褲內。同時,在軍帽上出廠前增加了帽徽定位顏色點。
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式上,參加檢閱的部隊方陣開始著裝新式軍服,由此拉開了新一輪的換裝序幕;1985年5月1日,全軍換發八五式新式軍服,使用了20年的「一顆紅星兩面紅旗」終於完成了使命,被更美觀、更科學的帽徽領章所替代。但解放帽、軍服作為部分軍服或作訓服仍被保留下來,一直使用到90年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