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版畫是怎樣的製作的
一種墨板畫的製作方法,它由下列工藝步驟所構成:(1)選擇表面平整光潔的木板為底材,做防水、防止拔底色及牢固性處理;(2)在底材繪畫板面塗一層白色底層;(3)用國畫顏料在白色底層上繪畫;(4)製作畫面保護層;(5)墨板畫裝飾。本發明它不僅工藝性好,兼吸國畫、油畫、水彩畫之特點,防水、防蛀、防霉變、防開裂、防偽,易清塵、保管、收藏,避免了裱畫工藝,實為一種全新畫品。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選擇表面平整光潔的木板為底材,做防水、防止拔底色及牢固性處理,然後用在板上畫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用刻刀刻,,然後用顏色進行描繪..
『貳』 木板版畫素材
版畫非常高雅,我尤其喜歡雕刻細膩的銅板版畫。
在家裝中,這是後期軟裝飾的重要內容,無論是歷史題材、風景畫、都很有看頭,具有欣賞價值。裝禎也要極精緻才好。
以上說的是我看到的外國版畫,我國的民間象楊柳青、桃花塢年畫,木板雕刻也很細膩,而且極具風格,在室內布置也會受歡迎的。
最近在提倡國學,孔孟之道、老莊哲學、名人家訓、包括24孝,民間故事,都是版畫的極佳內容和題材。
最好請名家創作,精緻製作,細致耐看又有利於兒童的早期家庭教育。
『叄』 求簡單好看的版畫素材
『肆』 彩色版畫怎麼畫啊
製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己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凸版版畫
(德)丟勒《四騎士》凸版版畫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版畫。
創作版畫
(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
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
水印木刻
(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畫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畫:(德)珂勒惠支《母愛》
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復刮光則成白色。
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
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
平版版畫
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
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標記逐版分別套印。
獨幅版畫
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版畫。
孔版版畫
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是孔版。現在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料作載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復塗4~5層,干後用力照畫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料,一個孔版便 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
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干,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葯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網紗。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干透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後經過沖洗即成。
絲網版畫
(中)趙瑞春《梳妝女》
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應用甚廣,紡織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紋,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凈再用。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畫的形式豐富多采,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它的發展。
『伍』 怎樣用彩色圖片做畫稿製作黑白版畫
我是版畫系的,如果沒有基礎的話,把圖片放在PS上,去色,也就是調成黑白的,再用濾鏡,做出版畫效果,按照那個刻就可以了。
『陸』 製作版畫需要什麼材料
所需材料如下:
吹塑紙、圓珠筆、電烙鐵、水粉畫顏料(或濃縮廣告畫顏料)、橡膠磙(可用橡皮管、木棒等自製)、油畫棒、毛筆等。
吹塑紙質地較軟,用圓珠筆用力在吹塑紙上劃過,其表面即可留下大小寬窄不同的點、線、面,可製作出豐富多彩的版畫效果,水粉顏料(或濃縮廣告包)代替油墨便於操作及課後清洗。
還有一種質地略厚的吹塑板,雖然比吹塑紙好用,但印刷幾次過後,尤其是用油輥單色印刷後版子基本上也就報廢了。如果稍用力刻版,也容易將版刻漏,雖然印刷張數有了提高,但也不是很理想。
也可用KT板,厚度約5、6毫米,軟硬適度,把表面一層膜揭掉以後就可以使用了,適合油印和粉印兩種技法操作。印刷過後清洗也不影響下次的使用。
(6)彩色版畫素材圖片簡單的擴展閱讀
藝術特點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木刻)。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風格。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
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描述。
版畫具有可視性審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純美術的功用。版畫有藝術表現過程的間接性,藝術結果的復數,印痕藝術的審美特徵。
分類
按使用材料可分為:木版畫、石版畫、銅版畫、鋅版畫、瓷版畫、紙版畫、絲網版畫、石膏版畫等。
按顏色可分為:黑白版畫、單色版畫、套色版畫等。
按製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綜合版、電腦版等。
按照製作技法分:
凸版版畫可分為:木面木刻、木口木刻、水印木刻、油印木刻。
凹版版畫可分為:凹雕版、腐蝕版、美柔汀版。
『柒』 版畫出名的畫家有哪些
古 元——中國著名版畫藝術家
珠海香洲唐家灣鎮那洲村人。1938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入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學習,畢業後從事美術創作和教學,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主要有版畫和水彩,版畫多反映解放區火熱的戰斗生活,曾獲徐悲鴻高度評價。出版有《古元木刻選集》、《古元水彩畫選集》等。
廣東中山人。擅長木刻、水彩畫。1938年赴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後到農村參加基層工作,業余進行反映當時、當地的新人新事木刻創作作品參加1942年重慶舉辦《全國木刻展覽會》,在這期間創作了不少反映陝北人民生活的作品,為此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文教代表,並授以甲等獎。1951年創作新年畫《毛主席和農民談話》,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新年畫二等獎。曾參加革命博物館的歷史畫創作。1961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舉辦個人畫展,1980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古元畫展》,隨後在新疆、廣東、福建、澳門、香港等地展出。作品多發表在國內外刊物上。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水彩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出版有《古元木刻選》、《古元水彩畫選》等。
中國近代著名版畫家羅清楨
(1905-1942)近代版畫家。廣東興寧人。1930年畢業於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32年開始從事木刻,所作《韓江舟子》、《爸爸還在工廠里》等,曾為魯迅編入《 木刻紀程 》。1936年在大埔縣百候中學任教時,組織百候美術研究會。1940年在赴江西贛南地區,創辦《戰地真容》木刻半月刊。創作勤奮,風格嚴謹。195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羅清楨木刻作品選集》。
中國著名版畫藝術家 伍必端,男,1926年出生於上海。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伍必端出生於城市的一個貧苦家庭,童年是在孤苦顛沛中度過的。抗日戰爭年代他從南京流浪到武漢,被收留到難童收容所,隨著戰火的蔓延又隨收容所轉移到重慶,有幸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育才學校設有各種藝術小組,伍必端的藝術天賦就在這所學校的繪畫組里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他開始練習繪畫。
抗日戰爭結束後,伍必端來到了嚮往已久的解放區,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學習美術,不久,他成為戰地宣傳隊的成員隨同人民解放軍馳騁於華北戰場,他以畫筆和刻刀為武器協同戰斗部隊作戰,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他才脫掉征衣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被派往蘇聯學習版畫的第一批留學生,伍必端把國外學習的各種版畫技術和藝術表現語言帶回國內,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崗位和藝術園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豐碩成果。伍必端先生不但在版畫創作上成就斐然,同時對水墨、水彩、水粉等均有一定造詣。
他的版畫作品內容廣泛,有歷史題材,而更多的是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生活,他的藝術始終深深植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表現出他對人民的赤誠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他的作品形式多樣:黑白版畫樸素自然,追求對生活的真情體驗和優美意境的表現;彩色版畫清新明麗,充滿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他又是一位出色的銅版畫家,作品體現出扎實深厚的造型功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多樣、多產、創新,深植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構成了伍必端藝術人生的主線。他創作的繪畫門類是多種多樣的。諸如:木刻、石版、銅版、絲網版、紙版、素描、水彩、水粉、國畫等,有小巧作品,也有大幅歷史畫,堪稱豐富多姿。他的畫風清麗明快朴實,既有中國繪畫的傳統技巧,又融合西畫的表現手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伍必端是我國著名的版畫家,也是一名戰地畫家。在他充滿傳奇的一生中,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重要時期,創作了許多生動而又警世的優秀作品。15歲他就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了木刻畫《血的仇恨》,激發人們的抗日熱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他創作的《列寧與中國志願戰士》等版畫 精品,曾獲得中國版畫藝術最高獎--魯迅獎。他還為陳毅、賀龍等老帥們畫過像。
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復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到現在已經度過了70年的歲月。新興版畫和古代復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70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斗爭中成長、發展和仕大的。
80年代與90年代是中國版畫多向發展的繁榮階段。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群體蜂起的活躍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老版畫家仍放射著夕陽的余暉,中年版畫家進入創作盛期,各地版畫組織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各種類型的版畫展覽激增,難以計數,新版材新技法的大量開發利用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局面,形成版畫史上新高峰。二是視覺革命、語境變易的轉型期(80年代後半期至90年代初)。此期崛起的一批青年版畫家觀念新、勇於變革,他們對以往版畫的表現生活、開掘主題已無興趣,更重生命體驗、理性追求與技藝探索,力圖突破以往版畫的視覺方式與圖式結構,從傳統的造型體系與色彩模式中脫出,而實現跨文化跨語系的整合、創造。雖然有些作品留有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痕跡,但在整體上使中國版畫實現了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三是90年代中期以來,著力本體建設的穩步發展期。由於對傳統與現代藝術的反思,對歷史與現狀的省察,使畫家躁動的激情趨子冷靜,創作思路與藝術取向逐漸明晰。一些有代表性的畫家,創作中既注重精神文化品格,又追求技藝的精良,從而使中國版畫在世紀之交以穩步發展的態勢步入了一個新的境地。
版畫起源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
製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製版畫已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凸版版畫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版畫。
創作版畫
(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
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
水印木刻
(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畫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
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復刮光則成白色。
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
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
平版版畫
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
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標記逐版分別套印。
獨幅版畫
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版畫。
孔版版畫
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是孔版。現在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料作載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復塗4~5層,干後用力照畫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料,一個孔版便 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
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干,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葯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網紗。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干透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後經過沖洗即成。
絲網版畫
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應用甚廣,紡織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紋,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凈再用。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畫的形式豐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它的發展。
綜合版版畫
綜合版畫的製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各種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組合在-個版面上,圖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後在版面上塗布-層漆膜,經過塗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來印畫了,只要在其上塗上油墨並用軟布將凸起處的油墨擦去,而凹陷處則留有油墨,然後將浸過水的紙放到版面上,用蝕刻印刷機印刷,印出來的作品就是綜合版畫作品.英文名稱為:"Collagraph".
另-種方式是將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的不同技法綜合運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稱之為綜合版.
『捌』 兒童畫小橋彩色圖片
下面有一些圖畫可以看一下,都比較簡單的!
滿意請採納~
『玖』 彩色木版畫的圖片可不可以介紹一下!
你所謂的彩色木版畫,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版畫咯,只是用的顏料為彩色的!
第一準備材料,你必須有個椴木板(3層的那種,可以兩面雕刻),千萬別用什麼三角板之類的,因為它很垃圾,也很脆弱;還需要有版畫刀(圓口、方口、斜口),也就是直刀、排刀、圓刀之類的,不是太了解的事先最好能買一套的,不要分開買。
第二定好初稿,先畫好你的初稿,不管是擬摹,還是自己手繪;然後將其拷貝到椴木板上,建議用印染紙放在木板與原稿之間拷貝,快而直接!當然覺得自己水平很好的話,也可直接在木板上繪畫,定稿!
第三雕刻技術,一般以平刀為主,其他幾種為輔,這個很講究指力和腕力,反正一個字「練」!
第四修改上色,雕刻結束,正品確定後,可以給版畫作品上色。如果是黑白,直接用油墨和滾筒給木板上色,注意被鏤空的地方最好不要沾到油墨,不然影響最終印製效果,採用的紙張一般宣紙即可(整開的一般2元左右,對開對開的裁開就是了),也可以採用專業的版畫紙,或者其他質地較為柔軟的紙張,最好挑選吸油強的,刷好油墨後直接將紙張覆蓋上面,最好能用一些東西固定好紙張或者在紙張四角用鉛筆作上標記,以便檢查印製效果不好時重新來過,印時稍微用點力,強力推薦用一塊較為平滑的鵝卵石壓印;如果是彩色,原理同上,只不過把油墨換成彩色顏料,水粉或丙稀什麼的(建議用水粉),要注意的就是,水粉顏色是一塊顏色一塊顏色的上,然後一塊一塊的印,千萬別將所有顏色一起塗上再印製,那樣一來,時間不夠,等你塗完畫准備印製的時候,也許有些地方的水粉已經乾涸了,而且印出來的效果有點糊。
既然喜歡,可以去嘗試一下,最後祝你早日刻出自己的第一幅作品!
問題補充:
畫在紙上面的木版畫,而且構圖不定,形式不定 ,手法不定,且是中國傳統的——這個已經屬於裝飾畫之類的了,個人感覺不是太難,因為自己做過裝飾畫,而且比較大,個人的畢業設計也是裝飾畫—— 不過一開始畫都很難,感覺無從下手,給你點建議吧,可以去圖書館選擇一些作品,最好簡單漂亮點的,容易表現,而且效果好,可以選擇一些古典圖案,或動物線描之類的,反正適合你的就OK了,表現方法跟你講下,這個很重要,切記不要純手繪,那樣就不叫裝飾畫了,也沒有裝飾的意味了。
舉些例子吧,我們當時有人畫了一個金魚圖案,身上的魚鱗,是用易拉罐一片片剪的,因為易拉罐的裡面一般是鋁質、鐵質、鋼質的,正好符合魚身上的閃閃發光的銀色魚鱗,恰倒好處,比你手畫直接多了,而且效果特好。
我第一次做的是一個雪地場景,一個人在森林裡拖著雪橇帶著小孩,雪橇上的繩索,我是用黑色的縫衣線粘貼的,便宜實惠,而且效果也不錯,因為當時做的整個就是一個剪影,有點中國傳統的剪紙效果;森林是用學校道路旁邊的小針葉樹片做的,先鋪成底色,然後在葉子上用黑色丙稀顏料刷上,用蓋印的效果印上去,再稍微修飾一下就可以了;至於雪地,是用女孩平時用眼影時的銀光粉(當然與別的銀光粉不同)撒上去的,因為要表現雪的金銀剔透嘛,效果不要太好,當然事先也是要畫好底色雪地的!
我的室友當時做了一個夜裡農家登燈火明亮的場景,他就將真正的飛蛾給貼在燈泡的旁邊,天上的星星是他用女友送給他的,是用塑料管為他疊的一顆顆五角星粘貼上去的,實在有很大的童趣在裡面,整個場景就充滿可愛和童趣,破舊的屋頂瓦房是用我們平時擦桌子摸布做的,剛好有那個條條紋路,挺適合那種肌理的,上面的路是用沙子和一些小石子撒上去的,用乳膠粘貼的。草就用我們平時的小草粘貼的啊,這個倒是沒什麼創意,不過整體的風格表現是很重要的。
還有同學做的那個盤旋在柱上的龍,也就是烏龍蛟柱圖了,整個輪廓都是用軟鐵絲做的,正好表現龍的剛毅和勇猛嘛,而且軟鐵絲好容易彎曲控制。
還有一個同學,是做的一個唐朝仕女圖,就用黑色卡紙(雙面都滑的,也有單面滑的)和圓規做的,圓規上面的針一個個順著人物的輪廓刻出來的,有點類似版畫的減法雕刻,效果出來也非常的好,被他刻去的輪廓線,由於黑色卡紙成了白色,遠處看就像筆畫上去的。
只要你能想,什麼都可以做,和你身邊的同學商量商量,再去圖書館或網上找些資料,當然我們都是做的80X120cm的木板上的,你們好像是做在紙上的,選擇一些容易粘貼的小材料就可以了,大的或重的,怕紙吃不消。
真的希望這次能夠幫助到你!
『拾』 版畫是怎樣畫成呢什麼叫絲網版畫,什麼叫水印木刻版畫
廣義的版畫可以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製的圖形普遍具有版畫性質。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藝術在技術上是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的。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
絲網版畫也叫孔版畫,它有如工業上的花布印刷方法,將顏色進行刮壓從網孔漏至承接物上,所以也稱做絲漏版畫,絲網印刷目前在商業上得到大量的運用。它可以用來印刷廣告、包裝物、路牌、衣飾圖案等等,可以說隨處都能見到絲網印刷的物品,它以製作快捷、經濟,大小靈活,便於製作和印刷而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
水印木刻版畫就是套色木刻版畫
用色彩套印的版畫稱為彩色版畫或套色版畫。色彩豐富了版畫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套色版畫以其瑰麗多姿的色彩而引人喜愛。套色木刻又分油印套色和水印套色二種,由於印刷顏料、紙張的不同產生出各自的特色。我國的水印套色版畫具有明快、清新、淡雅、抒情的特點,水色淋漓,富有韻味和情趣,在技法上獨樹一幟,形成了東方藝術所獨有的藝術魅力及鮮明的民族特色。 水印版畫是用水性顏料印在吸水性的紙上,從而能產生出干濕、濃淡、虛實、強弱的對比效果和水韻、墨彩的交觸變化,情趣盎然。 版畫的色彩不同於繪畫的色彩,無論套多少顏色,都要保持版畫的特點,既不是油畫,也不是中國畫。一般說版畫的色彩要單純、精練、概括,用最少的顏色套印出豐富的色彩效果,從單純簡潔中求豐富,以少勝多。套色版畫的方法步驟是先根據畫稿進行分版,有幾個顏色就要分別刻幾塊版。刻好後再一版一版地套印完成。水印的版可用木版,也可用紙版、吹塑版等。只有重視套色標記的運用,才能保證每塊版都套印得准確。印刷紙張要保持一定濕度,印刷工具是特製的馬連和棕擦。這是多版套色法(或者叫分版套色法)。也可用筆彩法和一版多色套印法,後二種方法較為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