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可以提供一些史前恐龍時代的場景圖片
看侏羅紀公園吧
2. 恐龍的圖片和資料
恐龍,是一度主宰過地球的爬行動物。目前查明已知恐龍種類約800多種,形狀分成兩大類,即龍盤目和鳥盤目恐龍。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鈍,有的靈活;有的在陸地爬行,有的跳躍奔走,有的騰空而飛。近幾年來,一股挖掘、研究和開發恐龍的熱潮已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並且已經引起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乃至哲學家的高度關注。世界恐龍資源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美國、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國家。中國最著名的有湖北鄖縣、內蒙古二連浩特、河南西峽、四川自貢、雲南祿豐、廣東河源等6個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擬的,只有湖北鄖縣。專家實地考察發現,河源市與湖北鄖縣的恐龍資源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首次發現恐龍蛋的時間,都是在70年代,而真正大量發現,同樣在1996年3月;二是湖北鄖縣1997年7月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經專家鑒定這是「國內首次、國際也十分罕見的龍蛋化石共生地」,而河源市在1999年7月發現龍骨化石,成為全國第二個龍蛋共生地。
3. 恐龍的種類外形特點生活習性
恐龍種類:肉食龍鍾敏類,虛骨龍次亞目,原蜥腳次亞目,蜥腳次亞目,角龍亞目,甲龍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腫頭龍亞目。
恐龍外形特點: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恐龍生活習性: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3)簡單易懂的恐龍時代的圖片擴展閱讀
棘龍外貌特徵: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1.65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
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棘龍的頭顱骨長1.75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4. 恐龍的資料和圖片
恐龍,是一度主宰過地球的爬行動物。目前查明已知恐龍種類約800多種,形狀分成兩大類,即龍盤目和鳥盤目恐龍。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鈍,有的靈活;有的在陸地爬行,有的跳躍奔走,有的騰空而飛。近幾年來,一股挖掘、研究和開發恐龍的熱潮已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並且已經引起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乃至哲學家的高度關注。
世界恐龍資源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美國、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國家。中國最著名的有湖北鄖縣、內蒙古二連浩特、河南西峽、四川自貢、雲南祿豐、廣東河源等6個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擬的,只有湖北鄖縣。專家實地考察發現,河源市與湖北鄖縣的恐龍資源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首次發現恐龍蛋的時間,都是在70年代,而真正大量發現,同樣在1996年3月;二是湖北鄖縣1997年7月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經專家鑒定這是「國內首次、國際也十分罕見的龍蛋化石共生地」,而河源市在1999年7月發現龍骨化石,成為全國第二個龍蛋共生地。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1年12月27日第三版)
有關「恐龍」的資料
第一塊恐龍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國牛津博物館保管員羅伯特·普勞特發現並收藏起來的。此後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險者及學者陸續發現和研究了本屬於恐龍的化石,但幾乎均未被正確鑒定。
1841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根據一些大型爬行動物化石標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詞,該詞來自希臘語「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國學者譯之為「恐龍」。
「恐龍」概念問世之後,學者們對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做了細致的觀察和鑒定,並開展了進一步的發掘工作。亞洲恐龍的發掘是在20世紀以後才開展起來的。我國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於1902年(黑龍江),以後又陸續在全國許多地方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包括雲南祿豐、山東萊陽、四川自貢、西藏、內蒙古等較為著名的恐龍化石埋藏點。祿豐和自貢還分別建立了恐龍博物館,1991年還舉辦了「祿豐首屆恐龍節」。中國堪稱「世界恐龍大國」。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包括骨、牙齒、皮膚、卵、糞便、足跡等,有2000多個,經鑒定,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有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存過的恐龍數目在900—1200屬之間),我國有80餘屬100餘種。
現已發掘的最早的恐龍化石距今大約2億3千萬年。一般認為恐龍是從始鱷類中的假鱷類里分化出來的。最初的恐龍是一些兩足性食肉恐龍,至三迭紀末期時,恐龍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羅紀晚期時,恐龍類大大發展,其種類和數量均超過三迭紀時的先驅,並成為地球上真正的統治者。還出現了廣泛的適應輻射。
「恐龍」並不是分類上的術語,而是一個通俗名稱。恐龍下設兩個類群:
一、蜥臀目(蜥龍目)主要特徵是組成腰帶的骼骨、坐骨和恥骨三者間的結構形式與其它爬行動物相似,即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帶。下分兩個亞目:
(一)獸腳亞目:霸王龍、恐爪龍、躍龍、細頸龍等。
(二)蜥腳亞目:梁龍、雷龍、祿豐龍、馬門溪龍等。
二、鳥臀目(鳥龍目)主要特徵是組成腰帶的骨骼結構形式與鳥類相似,恥骨指向後方,即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帶,另外還具有前齒骨和頰肌。下分五個亞目:
(一)鳥腳亞目:禽龍、鴨嘴龍等。
(二)角龍亞目:原角龍、角龍、鸚鵡嘴龍等。
(三)甲龍亞目:結節龍、棘龍、甲龍等。
(四)劍龍亞目:劍龍等。
(五)鍾頭龍亞目:腫頭龍等。
恐龍在距今6000—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堊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滅絕,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動物類群神秘而不可思議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眾多學者對其原因的推測和解釋,至今尚無定論。當今科學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幾種解釋有:小行星撞擊說(貝克萊理論)、周期性絕滅說(復仇女神說)、氣候惡化說、群落演替說等,諸解釋之所以未能被公認,主要原因是它們均不能自圓其說,不能盡善盡美地解釋恐龍為什麼在大約50~100萬年的時間里全部絕滅了。
初中《動物學》課本上記述恐龍等很多爬行動物的絕滅的原因,屬氣候惡化說,是一種漸變論觀點。質疑者認為恐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已形成了對各種環境相當的適應能力,否則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氣候惡化應當是逐漸的、或是局部的,恐龍對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適應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氣候的重大變化,恐龍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即使地球氣候惡化會導致恐龍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並非都是這樣,仍有一些小區域的氣候沒有多大改變,那裡的恐龍不會與別處的恐龍「同時」滅絕。總之,恐龍絕滅的真正原因還不太清楚,相信會有一天揭開恐龍家族覆滅之謎。
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恐龍的生物學特性方面,積累了一些資料。
恐龍的四肢(尤其是腰帶)與哺乳類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體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視闊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龍(體長幾米至十幾米)通常步距約2.75~5米,奔跑時可達5~8米;小型恐龍奔跑速度可達35~40公里/小時,較大的恐龍奔走速度可達15~20公里/小時,最慢的僅為3.5公里/小時。
多數恐龍為植食性,食量很大,體重數噸至數十噸的蜥腳類每天進食量百餘公斤,甚至可達一噸以上,肉食性恐龍的種類和數量較少,據統計,每100隻恐龍中,僅有3~5隻是肉食性恐龍。
恐龍屬卵生動物,少數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時期,雄性常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或是以委婉動聽的喉音引誘配偶。卵徑80~300毫米,卵殼厚2~7毫米,多藉助陽光孵化,少數可能是象母雞孵蛋那樣來孵化。剛孵出的幼小恐龍有的發育比較完善,能自由活動;有的則發育不全,軟弱無力,需由母體細心照料及喂養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獨立生活(如鴨嘴龍類因之又被稱為「慈母龍」)。恐龍的壽命一般為幾年至幾十年,少數可長壽達百年之久。
科學家們通常認為恐龍是「變溫動物」,但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有些恐龍可能是「恆溫的。」著名的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巴克研究認為:變溫動物的能量轉換速率低,骨頭中的鈣一磷交換場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溫血動物的骨頭中具有豐富的血管,以保證能量代謝的需要。巴克在比較了蜥蜴、恐龍和哺乳類的長骨磨片顯微構造之後,認為恐龍可能已有了「恆溫裝置」。恐龍行走和奔跑時產生的熱量,通常依靠長尾、長頸、體表骨板、擴大的鼻道、腦部大型靜脈竇散熱。
恐龍的體表具有鱗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鳥類那樣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小、中體型的種類,幼體的顏色比成體更耀眼,大型的種類色彩則單調一些;生活在樹林中的種類多雜夾著綠、棕或黃色,而曠野里的種類多為黑白圖案。
許多人認為恐龍是巨大的、可怕的動物,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龍確實很大(震龍體長達42.67米),但有些恐龍則與雞大小相近。
綜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龍的特徵可記述為:
腰帶有臼窩,Ⅱ~Ⅺ枚薦椎癒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體下方,趾骨著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個;皮膚粗糙,被有鱗片或骨質甲盔;屬變溫動物,卵生(少數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齒,多為植食性,少為肉食性;頭骨的結構與鱷類相似。
新近,在中國、美國等地均發現了屬於新生代古新世初期的含恐龍化石的地層,有學者推測:恐龍最後「消聲匿跡」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中國的南方。目前傳說「有人見到了活著的恐龍」,在科學界尚未獲得真正的恐龍活體或屍體標本之前,這還是一個謎。
5. 恐龍時代是什麼樣子
2002年4月,《自然》曾公布了一項震驚世人的發現: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曾和恐龍們共存,一起生活在大約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還幸運地躲過了後來導致恐龍滅絕的大災難。它們繼續繁衍、分化,直到最近,有一支後裔開始直立行走,並稱霸地球。
無論如何,我們肯定那時候的情形並不是這樣的。圖片來源:《失落的大陸》
這項研究通過分析已有化石的靈長類數量及其分化曲線,來推測整個靈長類的物種分化曲線,從而得到最早祖先的起源時間。他們的結論是8150萬年前,這非常接近基因比對法得出的9000萬年前——而當時的化石證據僅指向5500萬年前而已。他們認為,靈長類的共同祖先剛剛從其他哺乳動物分化出來的時候,體型很小,可能數量很少或分布有限,從而導致了化石難以發現。同時,他們還不客氣地推測,在所有曾在地球上存在過的靈長類物種中,只有不到7%找到了化石證據。
6. 恐龍時代是什麼樣子的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五前萬年的時光,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動。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陸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氣候環境也跟著改變。陸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形成,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適應得很好。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後來,高大的針葉樹林和低矮的蘇鐵叢林取代了蕨類植物的地位,成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觀。不久後,第一批顯花植物出現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恐龍當時賴以為生的許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7. 恐龍圖片樣子
和蜥蜴差不多
8. 恐龍時期共分幾個階段
3個。
恐龍生存在中生代,中生代的年代為2.51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開始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結束於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前後橫跨1.8億年。中生代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紀:
三疊紀(Triassic):2億5100萬年前到1億9960萬年前。
侏羅紀(Jurassic):1億9960萬年前到1億4550萬年前。
白堊紀(Cretaceous):1億455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
(8)簡單易懂的恐龍時代的圖片擴展閱讀:
三疊紀:恐龍的黎明,約距今2.5億年至2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代表食肉恐龍:腔骨龍、虛型龍
代表食草恐龍:板龍
水生生物代表:魚龍、幻龍
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志。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志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准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其誤差在正負數百萬年。
侏羅紀:恐龍的鼎盛時期,約距今1.99億年至1.45億年前,持續約5400萬年
代表食肉恐龍:異特龍、角鼻龍、蠻龍、
代表食草恐龍:腕龍、梁龍、劍龍
代表水生生物:魚龍、蛇頸龍
侏羅紀時期,大陸開始真正的分裂,導致以後的恐龍走上了獨立演變的道路,侏羅紀的氣候開始變得溫暖潮濕,植被繁茂,恐龍等生物經歷了約5000多萬年的進化,衍生出一大片形態各異的恐龍和其他生物。
白堊紀:恐龍的衰亡時期,約距今1.45億年至6500萬年前,約持續8000萬年
代表食肉恐龍:暴龍、鯊齒龍、阿貝力龍、棘龍、盜龍
代表食草恐龍:三角龍、鴨嘴龍、甲龍、泰坦巨龍
代表水生生物:滄龍、帝鱷
代表飛行生物:風神翼龍、翼手龍
白堊紀時期是中生代最後一紀,恐龍種類相對於侏羅紀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