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隨著子女進城的老人,他們以後要如何養老
❷ 在農村經常看到老年人出來擺攤賣菜,這背後是什麼原因
因為孩子不在身邊,只能自己種菜來賣。
當初賣菜的老人們年紀更大了之所以願意自己種菜去城裡賣,那是因為自己年紀大了,小孩又不在身邊,自己沒有別的什麼生計,做不了重活。而自己一輩子在農村,對於種些田地比較熟悉,所以種菜來賣最合適了。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老人的年紀更大了,身體可能不太適合種菜,更談不上挑去城裡面賣,所以生活更難了,以至於我們看見的這些老的菜農越來越少,菜的價格越來越貴,也可能與此有關。
熟悉心理學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理論,一個羊群中有一個領頭羊走在前面,後面其他羊就都不假思索直接跟上,所以羊群效應其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從眾心理。在眼下很多農村裡面,我認為很多年輕人之所以紛紛選擇外出,除了極個別是因為考上大學去外地工作,或者去外面大城市打工賺了大錢以外,大多數農村年輕人,其實就是受這種從眾心理的影響,看到別人出去了,自己也就跟著出去了,但是出去以後干什麼,或許很多人的目標,除了賺錢以外,其實並不明確。
❸ 「你父母都是農村人,沒必要給他們買貴衣服,就買件地攤貨吧!」 為何
01
我和老婆兩個人是通過相親認識的,一開始我真的沒想過我和老婆會有交往的可能,因為老婆家住在城裡,而我就是一個農村的小夥子。
所以一開始,我們看上去就不那麼般配,本來我的性格又比較的內向,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覺得我們兩個人之間還有差距,所以就更加的不適合在一起了。
可是後來老婆竟然主動的接近我,關心我,我也能夠感覺得到老婆是喜歡我的,所以漸漸的我也敞開了心扉,和老婆在一起了。
老婆的性格比較開朗,和她在一起一直都特別的開心,我一直都非常的愛老婆,也特別的疼她,很自然的,我很聽她的話,我們在一起,不管幹什麼,都會按著老婆的意願來的。
後來我們兩個人結婚了,我們結婚以後,我對老婆也一如既往的好,我們兩個人的感情也非常的好。
07
「你父母是父母,孝敬他們是天經地義。在他們那兒,我這一個女婿頂多算是半個兒。我自問自己,我這半個兒,做的很稱職!可是在我父母面前,我是整個兒,可是當我想要孝敬他們的時候,你卻一再的阻攔?誰不是娘生爹養的?憑什麼我只能孝敬你爸媽,卻不能孝敬我爸媽?!」
當著岳父母的面,我把多年來積累的苦悶,一股腦的宣洩了出來。
我以為,岳父母會明白事理,可惜我又錯了。
他們趕來後,見我打了老婆,並且一直「謾罵」,於是就找來了很多親戚,把我堵在牆角,把我揍了一頓。
那天下午,我帶著父母一起坐上了回老家的車。並且簽下了離婚協議。
雖然,走出「家」門的那一刻我不爭氣的哭了,但是我不後悔。我流淚,不是因為其他,只是覺得這么多年,自己的付出完全「餵了狗」!
❹ 很多跟隨兒女在城裡漂泊的外地老人,進城是農村父母的晚年陷阱嗎
很多跟隨兒女在城裡漂泊的外地老人,進城並非是農村父母的晚年陷阱,最主要是看老人本人的意願是否得到滿足。
大多數老人其實並不喜歡特別喧鬧的生活,他們更喜歡安安靜靜的田園生活,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在睡眠方面其實也會有影響。不像我們年輕人最喜歡居住在鬧市區,感受到城市裡面的生活氛圍,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需要安靜,需要清新的空氣,需要真實的陪伴。這些是我們居住在城市裡面都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❺ 農村父母在城裡生活的尷尬,為什麼說不是享福是遭罪
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城市裡面工作,成家立業,不管是城市裡面房價多少,就算是貸款也有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讓父母安心。有些孝順的子女就會把在老家的父母接到城市裡面住,讓父母也感受一下當今大城市裡的生活。子女自以為把父母接到城市裡面是去享福的,但是在我看來,其實是去遭罪的。
一:不會出行。
在農村裡面,一般出行的話就是步行或者是騎個摩托車之類的,但是在城市裡面,每個地方之間的距離都是很遠的,想要步行是很難的。而且也沒有摩托車這回事。想要出行的話就只能是自己去坐公交,更多的人選擇坐地鐵。但是老人真的是不太會坐地鐵,而且各種線路雙向線農村人真的是看不懂。
真正的為父母好,並不是說有錢好的生活就是好,主要是讓他們真正過的開心,過的幸福就好了。
❻ 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和城裡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呢
按理來說,人活過60歲,身體一天比一天地衰弱,身體健康逐漸變差,疾病也逐漸增多,老人應該靜下心來休養生息,安度晚年。在城市,年滿60歲的老人是完全能夠做到的,早已成為社會現實。而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都閑不下來,仍然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甚至超負荷的農活,究竟是為什麼?因此,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和城市60歲以上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上有很大的差別的。~~
總而言之,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和城市60歲以上的老人,在生活上由於經濟基礎不相同,導致生活壓力、生活水平的不同,從而導致生活質量上懸殊非常大,是最根本的區別。
❼ 城裡生活那麼好,為什麼農村老頭老太太不願意常住
出息的兒女們,在城裡買房以後,都會把農村的老人接到城裡去住。但是好多老人都表示不習慣,住了幾天就搬回老家了。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老年人甘願冒著被村裡人說閑話,是被兒女趕回去的,也不願意在城裡住,這幾個因素兒女要多考慮。
先不說婆媳關系如何如何了,現在的家庭,越來越多的人學習,都能處的不錯,至少面子上都過得去了。
有三個主要原因,讓做了一輩子農民的老人,在城裡無法待下去。
一:思維轉變難,丟了老朋友還找不到新朋友。
老年人最害怕的其實是被孤立,連個一起說話的人都沒有,是他們最難的事情。農村因為長期交通不暢,出門又感覺花錢太多了,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熟人社會。進城以後,傳統而穩定的鄉村生活模式被打破了。一輩子和熟人聊天習慣了的農村人,都喜歡那種我了解你祖宗三代的熟悉感,進入城市後,無法結交新朋友,也沒有輕易結交新朋友的精力了。加上生活習慣的不同,讓老人感覺更加孤獨,城市老人可以打太極遛鳥,而農村並不興這個,大家都玩不到一起,沒有共同的經歷和話題。朋友老是抱怨他母親有點錢就去老家找她的關系戶,花錢炫耀去了,其實只是她一個人內心孤獨,沒有人懂。

忙到老,是一種選擇
所以,把老人接到城市這件事情,一定要在有能力之後,逐步做好。先培養老人的習慣,然後他們熟悉城市了,再根據他們的喜好,尊重他們的選擇。
❽ 農村的父母來城裡生活,怎麼讓他們快速的適應
農村的父母來城裡生活,不要讓他們閑著,幫助父母找到有共同語言的村民,不管多忙,也要陪父母,多聽,多交流,多表揚。這樣才能讓父母更快的適應城市的生活。
4、多聽,多交流,多表揚
在家庭決策中,孩子應該聽取老人的意見。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中,盡管父母的觀念可能已經過時,但他們應該正確溝通,不要粗暴地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老年人。平時經常和父母交流,重視他們的情感訴求,了解他們想要什麼。孩子們應該幫助老人找到他們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並給他們更多積極的評價。一句隨意的贊美可以幫助老年人擺脫自責或逗留的陰影,重建他們自我實現價值的意識。
❾ 為什麼農村老人到城裡住,總是說還是鄉下好
農村和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不要說農村老人不太適應,就是初來乍到的莊稼漢子還有一點目不轉睛,高樓林立,人來人往,車多人多,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指責!"你走路不帶眼睛啦!人行道,車道都分不清啊"!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那見過這陣勢,一臉無奈。再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腔北調的農村人到城裡,城裡人也不知道你講的啥?吱吱嘎嘎的。問路,人家也叫不懂!語言溝通,人家也懶得達理你。真是在家日日好,出門事事難。
說一千道一萬,不是城裡不好,而是農村人真有點適應不了,農村人總覺得農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何必沒罪找罪受啊!不是說兒女們不孝順,咱一生勞碌慣了,閑散慣了,一下子上籠扣還真不自在。農村雖然比不了城裡富有,但自給自足還行,如果說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還不如做回自己,這樣心裡踏實,活得自由快活。
❿ 看到一些農村老人,精瘦精瘦的,在工地打工,你會不會心疼呢
我不會心疼,因為即便是城市中的打工者,甚至是那些白領,忙碌加班熬夜也很多。雖然看起來白白凈凈,但是心裡也非常累,身體也透支嚴重,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農村的老人精瘦精瘦的,其實這恰恰是因為在工地長期打工之後,身上的肌肉發達,身體素質非常好,你要拿東西,很多城裡人都比不過這樣的農村老人,他們的身體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