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國戰記2鎧甲衣服圖片
樓主說的是反刃甲吧,圖片在這。
反刃甲:防禦+9%。效果:被攻擊時敵方減血
取得方法:第三關選A,糜夫人跳井後走到井邊一直往右走,大約5秒後按跳,進了井先打鐵欄右邊的龍頭,再打最左邊的龍頭,要快,打裡面飄出的箱子就是反刃甲了~
⑵ 詛咒鎧甲怎麼換衣服
詛咒鎧甲換衣服的方式是直接將詛咒鎧甲放置在人物上身衣服胸甲的空位方格子里就可以了。
詛咒鎧甲是英雄無敵3死亡陰影游戲裡面的一件特別好的組合武器,它由黑魔劍、亡靈盾、骷髏冠、骨質胸甲四件普通寶物組合而成,所以放置詛咒鎧甲的時候一定要把左手武器的位置,右手盾牌的位置還有頭頂發冠的位置和上衣胸甲的位置都先空出來,才能把這件組合超級打包無換給人物英雄的胸甲位置上。
相關擴展:
魔法門之英雄無敵3死亡陰影是《英雄無敵3》的一個獨立的擴展版,對一款策略游戲來時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奇幻主題,《魔法門之英雄無敵3:死亡陰影》包含整個《英雄無敵3》的游戲和它所有的特性-單位,建築等等,同時它也擁有《末日之刃》的幾乎全部游戲特性。
英雄無敵3《死亡陰影》自己也有一些新的游戲元素,一些全新的戰役和地圖,不幸的是除了上面所說的一些細小的改進之外,這款資料片幾乎沒有什麼是《英雄無敵》系列老玩家所沒有看到過的,而且這些改進只對那些發燒友來說才有點意義。
⑶ 古人打仗要穿鎧甲,那麼鎧甲裡面只穿普通衣服嗎
古人打仗為了防護,都要穿鎧甲,鎧甲裡面穿的是普通衣服,但是,衣服上必須要有一些帶子,才能固定住鎧甲。
這樣,穿著全身鎧甲的戰士才能做出爬梯,翻跟頭,快速奔跑等靈活動作。
專門的設計,具有功能性的改變,就像一個服裝的變革,真的很重要。
⑷ 夢幻西遊符石部位條件鎧甲女衣什麼意思
鎧甲/女衣,就是鎧甲或女衣,也就是這套符石組合在衣服(男女衣都有效果)上是這種組合,STL專用符石組合,別的門派也不能用,但是因為只開四孔,價值在1300W左右,而且這衣服現在只更適合DT,凌波城用了,對DT來說得用價值會更高,(ST要用變身套)
⑸ 在日本戰國的時候 那些武將穿在盔甲外面的衣服是什麼啊
羽織嘛
陣羽織是在戰國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衣物。由絹等所織出來的無袖羽織,再配合上鎧甲或保護物穿上。亦會稱為具足羽織。
陣羽織之名,源於戰國時代,以在戰陣所穿著的羽織得名,羽織是無袖和服,穿於鎧甲之上,特色是方便美觀、兼具防寒。
如果對此不是很了解的話,可以參考日本大河劇中大將的穿著,尤其是今川義元、大內義隆這類文化人,應該大多會於鎧甲外,再穿一件陣羽織,以顯示其威儀。
由於美觀方便,陣羽織到了江戶時代更加盛行,不過不限無袖。
武士出外打獵等幾乎都會穿著,甚至成為女性扮男出外的服飾,由於太過流行,及男尊女卑等原因,到了江戶中期(大約1750年代),幕府還特地下達禁止女性穿著羽織的規定,到明治時代才正式解除。
⑹ 歐洲鎧甲的種類
歐洲鎧甲的發展(玖羽) 當希臘羅馬古典文明毀滅之後,在中世紀早期的黑暗時代中,歐洲又重新回到了蒙昧時代,人們幾乎沒有防具的概念。在皮革上縫上骨頭、金屬片,戴上一個可以保護頭蓋骨或鼻樑的頭盔,拿上一個木製的盾牌,就算是完成了防禦;就是在稍後的時代中,西歐的蠻族也無法製造工藝復雜的環甲。因此,鎖子甲和舊式的鱗甲就成了他們僅有的選擇。再加上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優秀的羅馬鱗甲製造工藝,鎧甲的歷史開始在歐洲重復,鱗甲又逐漸推廣,很快就和鑲嵌皮甲一起流行起來。 但是要注意一點:這時候的鎧甲和文藝復興之後的鎧甲在防護力上相差甚遠。皮甲的皮革基本沒有加工,活動不便,容易腐爛,防禦能力也不高,僅僅能抵禦遠射的箭石和吸收一些沖擊力;所謂「鑲嵌」皮甲也只是在粗糅的厚皮衣服上加厚某些部位,然後再鑲嵌上護心鏡等配件,而鱗甲則是用細小的鐵環將寬而厚的長方形金屬片連接起來。鱗片間有空隙,活動也不方便,就像是「麻將席」那樣;所以那時的鱗甲一般只做成背心大的一塊,由頭上套下去,再用皮繩扎緊兩脅,這樣的裝備直到查理曼時期才算有了一些進步:由更寬的弧型鐵片夾在延展性好的麻布袍子里,互不連接,由鉚釘固定在袍子上,類似清朝的鎧甲。這樣的鎧甲可以比較自在地活動,但缺點是無論什麼季節都要穿著一身棉被打仗…… [cchere.com 西西河 南山賊] 在這個時代,鎧甲基本上不提供對四肢的防護。取而代之地,繼承自諾曼人的尖錐型頭盔和帶護鼻的整體鐵面具出現了,而鳶盾(KiteShield)也就是最早出現在這個時代。鳶盾長將近150CM,上部是橢圓,下部變尖,由輕、厚又有彈性的木材精製,四周包裹鐵片,中央把手處有半球型的金屬突出。因其防禦面積大,所以往往由重步兵和騎兵使用,在13世紀前都很流行。 8世紀的時候,鱗甲的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魚鱗形的甲片互相直接連接,並且緊密覆蓋,無論是可動性還是防禦能力都比原來的鱗甲上了一個台階。但是這樣的鱗甲很沉重,製造時間非常長,而且必須完全定做,因此非常昂貴;即使是到了10世紀,也是領地1000英畝以上的大貴族才能夠擁有的防具,因此它也有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其中。同時,鎖子甲也逐步恢復過來:雖然5世紀時已經出現了由粗大的鐵圓環互相連接而成的鎧甲,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實用性並不高;羅馬時代的鏈甲製作技術失傳了很久,而也是在8世紀時,歐洲的鎖子甲終於再次達到了實用的程度。——可實際上真正登峰造極的工藝其實是被羅馬文化影響到的阿拉伯;當初是羅馬人把鎖子甲介紹到西亞的,阿拉伯人的鎖子甲工藝又隨著十字軍東征反饋回了歐洲,自此之後,歐洲的鎧甲製作工藝才真正地發展起來。以12世紀的鎧甲作坊為例子,讓我們來看看一件鎖鏈甲是如何製造的。 [cchere.com 西西河 南山賊] 首先,和做衣服一樣,需要量體裁衣,畢竟鎧甲其實就是金屬制的服裝,特別是軟甲類;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首先必須是一個好裁縫。由於對鎧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鎧甲必須在一個星期內完工,因此鎧甲作坊必須由好幾個師傅分工製造:鎖鏈甲是由直徑在2毫米左右的鐵絲,加熱後煅打扭曲成直徑1厘米左右的圓環,並且敲打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在環的兩端沖出直徑1毫米左右的小眼,在互相套住之後,用一毫米直徑的鉚釘連接起來。 做鎧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個鎧甲師傅一天內能完成10到20厘米見方的一塊「鐵布」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在鍛造出按制衣的方法畫出的裁剪圖上規定形狀尺寸的鐵布後,再由大師傅精心地用鐵環連接每一個部分;為了活動方便,鎧甲一般比設計的略大一點點。然後在領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掛傷衣服和皮膚,一件鎧甲就完工了;知道鎧甲為什麼值錢了吧?11、12世紀時一名騎士的全套裝備價值相當於一個小型農場;鎧甲師傅在中世紀的農奴制度中,也是能夠和牧師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cchere.com 西西河 南山賊] 在鎧甲的工藝方面,11到15世紀是個冷場的階段。除了一方面完善鱗甲和鎖鏈甲,並且發展出水桶一樣的全盔、金屬大盾牌——從12世紀開始流行,被後世稱為騎士盾——和佩帶舒適的豬臉盔外幾乎沒有什麼大的進步;但是鎖鏈甲工藝也在13世紀晚期達到登峰造極,就是所謂「編織甲」。這是一種將極細的金屬絲和亞麻絲編製成線,然後再以制衣方法製造的軟甲,看上去如同一件金屬色粗毛衣一樣,它對砍劈和穿刺的防禦力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價格也一樣居高不下;常規的鎖鏈甲這時也達到了「縫隙中穿不過貓的胡須,看上去如銀色的粗緞子」的程度…… 15世紀,鍛造大型弧型金屬的技術和冶金技術的大發展,奠定了後世整體式鎧甲的基礎。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學上出現了重大突破,就是發明了高爐:燃燒溫度的上升使鑄造鐵的出現成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熔解鐵),這就奠定了這個時代中鎧甲工藝飛躍的基礎,此後一直到18世紀,在鎧甲的材料方面,都沒有重要的成就。而在應用方面,由於十字軍東征時受到了大量強弓勁弩的威脅,原來的鱗甲和鎖子甲都難以應付,歐洲人才重新開始整體式護甲的研製。在這個時代,米蘭的鎧甲工匠們率先嘗試用鋼板製造出整體的鐵手套、護臂、護腿和大型的護心鏡;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作為單純的鎧甲來穿著,而是作為鎖鏈甲和鱗甲的加強部件,靠皮帶固定在鎧甲的四肢上的。13世紀,局部的整體護甲如胸甲等開始出現;14世紀,帶活動面罩的頭盔問世,全身甲已具雛形。 [cchere.com 西西河 南山賊] 全身甲產生的意義,是在冷兵器為主的戰場上,雖然軀幹部的鎧甲往往是以雙層,乃至三層的防護來增加防禦力,但是四肢為了活動方便卻不能採用多層結構,因此死於四肢損傷造成的大出血或鐵環嵌入皮肉造成的感染的戰士甚至比被軀體創傷致死的更多;而原始的火槍也逐漸開始出現在戰場上,雖然機動能力不足,往往只能一次性發射,但是對軟質鎧甲來說卻已經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即使沒有穿透鎧甲,彈丸巨大的沖擊力也往往會造成骨折。 所以逐漸地,開始有人試驗製造能夠整體防護住整個身軀的防具,於是就開始製造出了全身的鎧甲。這時候做出來的並不是我們熟悉的整體式鎧甲,而是類似羅馬時代的環甲,或者是靠皮帶掛在肩膀上的護胸板。對於這種鎧甲,後世有專門的名稱——「織甲」;雖然防護性能很好,但是穿著這種鎧甲的騎士就象應試教育下的中國小學生一樣,由於幾乎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負擔,所以根本不適合長時間作戰,兼之護胸板非常干擾手腳的活動,使落馬或者跌倒的騎士甚至難以自己站起來。對全身蠻力的騎士來說,鎧甲的重量絕不是問題,但是一套將手腳的活動范圍拘束住的鎧甲卻沒辦法發力,甚至連翻身都很困難;在經過30多年之後,早期的全身甲逐漸被發展出來。但是也有嚴重的問題:由於「板甲是穿在鏈甲外面的」這種傳統思想,這時候的全身甲有著非常極端的「整體化」傾向。手臂和鐵手套被鉸鏈固定在胸甲上,而胸甲前後又是靠鉸鏈鉸接,然後護腰和護腿又是鉸接在一起,因此穿鎧甲非常地辛苦費事,一個人是絕對穿不了的;現在我們一般認識中的「中世紀的騎士都是運動不便的鐵皮人肉罐頭」,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cchere.com 西西河 南山賊] 由於14世紀時的鎧甲就已經在強度上達到了很高的層次,所以此後對鎧甲的純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緩慢的。雖然材料上的進步並不大,但是結構上和造型上的進步非常明顯,所謂的哥特式和米蘭式鎧甲就是從這時開始出現:因為前者是從米蘭開始流行的,而後者受哥特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所以把這兩種鎧甲風格稱為米蘭式和哥特式。在所有的鎧甲中,大致來分的話就是最流行的這兩種了,別的風格不是沒有,但基本都是仿造這兩種的;米蘭式的特點是線條圓潤、貼身,優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則簡潔、充滿機能美,多稜角,運動性好。——從這時開始,鎧甲所出現的大量的稜角狀設計,可以極大地改變箭石和彈丸的彈道,避免直接的撞擊,也可以偏轉分散近戰的力度。就象坦克裝甲的傾斜角度一樣,即使在厚度材料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增加防禦能力。
⑺ 夢幻符石組合為鎧甲/女衣是什麼意思男的穿有用嗎
他是說,是要打在衣服上或者打鎧甲上男的穿或者打女衣上女的穿,就是男的和女的都能用的!你看清楚是男的鎧甲,還是女的衣服就可以了、別看這很好的,買錯了!
⑻ 文言文中逆戰是什麼意思
逆:迎戰
補充:
原句:杜重威,朔州人也。安重榮反,重威逆戰於宗城,重榮為偃月陣,重威擊之不動。
翻譯:杜重威,朔州人。安重榮反叛,杜重威在宗城迎戰,安重榮擺偃月陣,杜重威攻打不動。
出處:《新五代史•杜重威傳》
原文:
杜重威,朔州人也。安重榮反,重威逆戰於宗城,重榮為偃月陣,重威擊之不動。重威於欲少卻以伺之,偏將王重胤曰:「兩兵方交,退者先敗。」乃分兵為三,重威先以左右隊擊其兩翼,戰酣,重胤以精兵擊其中軍,重榮將趙彥之來奔,重榮遂大敗,走還鎮州,閉壁不敢出。重威攻破之,以功拜重威成德軍節度使。
重威出於武卒,無行而不知將略。破鎮州,悉取府庫之積及重榮之貲,皆沒之家,高祖知而不問。及出帝與契丹絕好,契丹連歲入寇,重威閉城自守,屬州城邑多所屠戮。胡騎驅其人民千萬過其城下,重威登城望之,未嘗出救。
重威居鎮州,重斂其民,戶口凋敝,又懼契丹之至,乃連表乞還京師。未報,亟上道,朝廷莫能止,即拜重威為鄴都留守。而鎮州所留私粟十餘萬斛,殿中監王欽祚和市軍儲,乃錄以聞,給絹數萬匹以償之,重威大怒日:「吾非反者,安得籍沒邪!」
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詐以瀛州降,復以重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契丹寇鎮、定,重威西趨中渡橋,與虜夾滹沱河而軍。偏將宋彥筠、王清渡水力戰,而重威按軍不動,彥筠遂敗,清戰死。轉運使李谷教重威以三腳木為橋,募敢死士過河擊賊,諸將皆以為然,獨重威不許。
契丹遣騎兵夜並西山擊欒城,斷重威軍後。是時,重威已有異志,而糧道隔絕,乃陰遣人詣契丹請降。契丹大悅,許以中國與重威為帝,重威信以為然,乃伏甲士,召諸將告以降虜。諸將愕然,以上將先降,乃皆聽命。重威出降表使諸將書名,乃令軍士陣於柵外,軍士猶喜躍以為決戰,重威告以糧盡出降,軍士解甲大哭,聲震原野。契丹賜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諸軍,拜重威太傅。
契丹犯京師,重威以晉兵屯陳橋,士卒凍餓,不勝其苦。重威出入道中,市人隨而詬之,重威俯首不敢仰顧。漢高祖定京師,拜重威太尉、歸德軍節度使,重威懼,不受命。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將攻之。遣給事中陳同以詔書召之,重威不聽命,而漢兵數敗,圍之百餘日。重威食盡,民多逾城出降,皆無人色。重威乃遣判官王敏及其妻相次請降,高祖許之。重威素服出見高祖,高祖赦重威,拜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
高祖病甚,顧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發喪,大臣乃共誅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燧屍於市,市人蹴而詬之,吏不能禁,支裂蹈踐,斯須而盡。
譯文:
杜重威,朔州人。安重榮反叛,杜重威在宗城迎戰,安重榮擺偃月陣,杜重威攻打不動。杜重威打算稍稍後撤等待時機,偏將王重胤說:「兩軍剛交戰,後退的先敗。」於是分兵三路,杜重威先命左右隊攻打隊方的雨翼,戰斗激烈時,王重胤又率精兵攻打封方的中軍,安重榮部將趙彥之前來投奔,安重榮於是大敗,逃回鎮州,關閉營壘不敢出戰。杜重威攻破鎮州,因功授杜重威成德軍節度使。
杜重威是軍人出身,沒有德行而又不懂為將的謀略。攻破鎮州後,將府庫的積蓄和安重榮的資產全部奪取,自家吞沒,晉高祖雖然知情卻沒有追問。到晉出帝和契丹絕交後,契丹連年進犯,杜重威閉城自守,所屬州縣城邑大多受到屠殺。胡騎驅趕他成千上萬的百姓經過城下,杜重威登城嘹望,卻沒有出城營救。
杜重威在鎮州,大肆搜刮百姓,使鎮州人凋敝,又怕契丹前來進犯,於是接連上表請求回到京師,還沒有等到答復,就急忙上路,朝廷不能制止,就授任杜重威為鄴都留守。而在鎮州留下私人的糧十多萬斛,殿中監王欽祚向百姓議價購買糧食作為軍糧,於是登記上報,給他幾萬匹絲綢作抵償,杜重威大怒說:「我不是反叛的人,怎能登記沒收財產!」
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詐稱以瀛州投降,又任命杜重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契丹侵犯鎮、定二州,杜重威向西急行軍至中渡橋,和契丹隔著滹沱河布陣。偏將宋彥筠、王清渡河奮力作戰,而杜重威按軍不動,宋彥筠因此被打敢,王清陣亡。轉運使李谷教杜重威用三腳木建橋,招募不怕死的士兵過河攻打賊軍,將領們都認為對,唯獨杜重威不同意。
契丹派騎兵速夜沿著西山攻打欒城,截斷杜重威的後路。這時,杜重威已有二心,而運糧通道被隔絕,於是暗中派人去向契丹請求投降。契丹人十分高興,許諾拿中原讓杜重威稱帝,杜重威信以為真,於是埋伏甲兵,召集將領們宣布向虜軍投降。將領們驚愕不已,因上將先投降,於是都從命了。杜重威拿出降表讓將領們簽名,於是命令士兵在柵寨外擺開陣勢,士兵們還歡喜跳躍以為是要與敵決戰,杜重威告訴他們糧食吃完出去投降,士兵倆都脫下鎧甲大哭起來,聲震原野。 契丹賜給杜重威紅袍,讓他穿上巡視軍隊,授任杜重成為太傅。
契丹侵犯京師,杜重威率晉兵屯駐陳橋,士兵飢寒交迫,不能忍受痛苦。杜重威在路上出入,街上的人跟著罵他,杜重威低頭不敢仰視。漢高祖平定了京師,授任杜重威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杜重威害怕,不接受任命。漢高祖派高行周進攻他,沒能攻克,漢高祖於是親自率兵攻打他。又派給事中陳同以詔書召見他,杜重威不從命,而漢兵多次戰敗,包圍他一百多天。杜重威糧食吃盡,不少老百姓越過城牆出來投降,都面無人色。杜重威於是派判官王敏和他的妻子相繼請求投降,漢高祖准許。杜重威穿著白衣服出來見漢高祖,漢高祖赦免杜重威,授任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
漢高祖病重,環視大臣說:「好好提防杜重威!」漢高祖去世,封鎖消息沒有發喪,大臣們共同殺掉杜重威和他的兒子杜弘璋、杜弘璨、杜弘璉,將屍體拋到街市,街上的人踢屍大罵,官吏不能禁止,肢裂屍體,任意踐踏,一會就不見屍體了。
⑼ 張傑拍攝逆戰mv里的短袖是什麼款式
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