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馬藏族」的來歷
白馬人實則氐族的直系(目前暫被列為藏族),前身的主體是白馬氐族,現今大部居在甘肅省文縣鐵樓鄉白馬峪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縣、九寨溝縣境內,人口約一萬八千人(2011年統計)。
"白馬"是古地名(今甘肅省文縣白馬峪河上游),歷代為氐族人聚居地,曾有白馬氐人在那裡生活。
白馬藏族屬於藏族的分支,居住在九寨溝的高山上。"白馬"是古藏語,漢語意思為"藏族的兵"。公元6世紀的某一天,吐蕃王朝東征大軍與唐朝的部隊在九寨溝一帶相遇,於是,一場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戰開始了,最後,這場戰役以吐蕃王朝的勝利而告終。奇怪的是,這支打了勝仗的隊伍並沒有跟隨大部隊繼續前進,而是就地留守。整個東征結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繼被召回,而這支隊伍卻沒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遠被遺忘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這是一個憂傷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鄉的影子在思念的淚水中漸漸模糊,一切只能重新開始。他們躲在高山森林裡,過上了半農半牧的隱蔽生活。時光在飛快地流逝,為了能夠永遠記住"藏兵"這個特殊的身份,他們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白馬"。
⑵ 白馬藏族的介紹
白馬藏族現今大部居在甘肅省文縣鐵樓白馬藏鄉白馬峪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縣、松潘縣、九寨溝縣境內,人口約一萬八千人(2011年統計)。白馬藏語意思為「藏兵」 的意思;史料的「白馬」是古地名(今甘肅省文縣白馬峪河上游),吐蕃王朝時期的藏兵居住的地方。
⑶ 「白馬人」是藏族嗎
氐族人(白馬人)在五胡亂華食人時期,羌、氐(白馬藏族)戰敗後或被大量屠殺,或是逐漸被同化(漢化或鮮卑化)。一部分白馬氐被吐蕃征服並同化,信藏傳佛教等,到了現代的人口普查被暫時識別為藏族。五胡等保留原始的食人獸性基因。白馬人所居住的區域以前稱為湔氐道。一般而言,白馬人都有小名、白馬語名、漢名三套姓名,每家每戶都有漢姓,其中楊姓居多。
中國未識別民族(Undistinguish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口統計里,是指所有因人數太少或者是已被漢族或其他族群同化而還未被正式確認的民族或族群,也可能是民族問題未明而未獲中國政府所承認的少數民族,有的則是在其他國家享有少數民族地位而在中國沒獲得承認,或者是已被中國政府所承認的少數民族,而在民族劃份上出現爭議,第五次人口普查未識別民族人口734,438人(2000年),這一群體人口佔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的0.697%,數量上次於列第19位的傣族。
白馬人(氐族人)歸為藏族 約1萬人,目前暫列為藏族,所以又叫白馬藏族。
藏族和白馬人差異大到風馬牛不相及。只是白馬氐逐漸吸收藏族部份生活習慣。
說白馬語,分布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河流域的木座、白馬等鄉村,和阿壩九寨溝縣下塘地區的屋角、馬家等鄉村松潘縣小河地區,以及甘肅省武都地區文縣的白馬峪河等地,有民族學家認為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
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漢武帝時設立了武都郡以管理白馬氐為主的氐族人。唐初松贊干布建立吐蕃後,擴張到今甘肅東南、四川西北一帶後。白馬氐逐漸吸收藏族部份生活習慣。
⑷ 白馬藏族舞的白馬人簡介
白馬藏族屬於藏族的分支,居住在九寨溝的高山上。白馬是古藏語,漢語意思為藏族的兵。公元6世紀的某一天,吐蕃王朝東征大軍與唐朝的部隊在九寨溝一帶相遇,於是,一場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戰開始了,最後,這場戰役以吐蕃王朝的勝利而告終。奇怪的是,這支打了勝仗的隊伍並沒有跟隨大部隊繼續前進,而是就地留守。整個東征結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繼被召回,而這支隊伍卻沒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遠被遺忘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這是一個憂傷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鄉的影子在思念的淚水中漸漸模糊,一切只能重新開始。他們躲在高山森林裡,過上了半農半牧的隱蔽生活。時光在飛快地流逝,為了能夠永遠記住藏兵這個特殊的身份,他們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白馬。這又是一支忠誠了一千多年的隊伍。如今,深山老林已變成白馬藏族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園,但他們用古藏語歌唱或講述先民故事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
白馬藏族的每個寨子後面的山都是神山,長在神山上的樹都是神樹。這些樹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是絕對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膽敢砍了這里的樹,不但會遭到全寨人的唾棄。刻在門窗上惟妙惟肖的動物造型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裝飾,而是一種有著深刻內涵的信仰。據說,它與白馬藏族的動物崇拜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說,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裡面又分小的部落,小的家族。動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稱,這是白馬藏族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每當逢年過節,各個部落在戴上他們本部落的標志性面具後,驅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開始了。當地人把這種舞蹈稱為十二相舞,實際上,這既是森林裡動物真實生活狀態的一種翻版,也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這種氛圍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就度過了他們美麗的童年時光,長大後,心領神會的他們又不約而同地成了舞者中新的一員。
⑸ 藏族的分類
藏語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我們常說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衛藏一帶的藏族,就是根據三大方言的范圍來劃分的。
藏族分類:
1.衛藏藏族: 「衛藏」指拉薩、日喀則一帶。該地域還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區。這一地域內的藏族在方言、歷史、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等方面較統一,是西藏地區傳統的核心地域。居住於該地域內的藏族統稱為衛藏藏族。
2.康巴藏族:康區最早是指衛藏以東廣闊的地區,後來這一地域又為「康」和「安多」兩部分。習慣上將西藏丹達山以東的地區,與四川西昌,雅安地區和阿壩藏羌自治州相連,北與青海省玉樹、果洛兩州相連的地域稱為康區。具體包括:西藏昌都地區、雲南迪慶州、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樹州以及那曲東南一線。
3.安多藏族:安多藏族的傳統地域是指阿尼瑪卿山西北、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小積石山以西的廣闊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瑪卿山至青海湖一帶。
4.嘉絨藏族:嘉絨在甘孜州丹巴縣、康定縣部分地區,阿壩州金川、小金、馬爾康、理縣、黑水、紅原和汶川部分地區,以及雅安市、涼山州等地,居住著講嘉絨語,並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嘉絨藏族,藏區稱這地區的藏民為"絨巴"(農區人)「嘉絨」一名因嘉莫墨爾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爾多神山四周地區。
5.工布藏族: 在康區與衛藏交接的林芝一帶,居住著珞巴人和門巴人等,這一帶古稱工布地區,以工布江達、林芝為中心,這一帶的藏族習慣上稱為工布藏族。 另外,康區木雅一帶(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礱江之間)的藏族因其獨特的語言和習俗,也稱「木雅藏族」。
(5)白馬藏人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卓倉藏族:生活在青海省海東地區樂都、平安、湟中等縣的藏族自稱「卓倉娃」,其生活范圍大約方圓一百多公里,有所謂「卓倉隆娃頓」(「卓倉七溝」之意)。有些村莊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與包括漢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一村;有的是純藏族村緊靠著純漢族村。這里的藏族生活基本屬於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
白馬藏族:白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鄉白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縣、九寨溝縣一帶,人口約18000人。他們的風俗習慣、文化、宗教信仰都與其他地區藏族有所不同。白馬藏族講藏語,卻不識藏文,普遍使用漢文。
參考資料網路——藏族
⑹ 白馬藏族服飾與哪個藏族服飾相似
白馬藏族服飾與大渡河畔的嘉絨藏族、彝族人服飾相似:
「藏彝走廊」上存在一條裙子文化帶,從岷江流域的白馬藏族、大渡河畔的嘉絨藏族、雅礱江支流鮮水河邊的藏族走婚部落扎壩人、金沙江河谷的納西族、怒江邊上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以及生活在大渡河和雅礱江下游的涼山彝族婦女都喜歡穿裙子,百變靈動的霓裳裙影,一年四季都不會缺少,加上巧妙的搭配方法,裙之美、人之美、女性之美、生活之美,就在呼吸間悄然展現………
白馬藏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宗教信仰都與其他地區藏族有所不同。白馬藏族講藏語,卻不識藏文,普遍使用漢文。除了信仰苯教和藏傳佛教外,白馬藏族還信仰太陽神、山神、火神、五穀神等自然神靈,但他們一般不修廟宇,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因此,眾多的民族學和史學家認為,白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後裔,大批吐蕃軍民隨軍而來與氐族雜居,使一部分氐族逐漸喪失了固有的文化特徵,形成了藏化的氐人,也就是今天白馬藏族的祖先。
白馬藏族的文化有雙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語言方面有藏語同源詞,也有羌語詞彙。服飾也很有特色,帽頂前端有一簇錦雞頸羽裝飾並插白色雄雞尾羽,這是白馬藏族的標志。男子插一支,女子插兩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幾支彎曲的羽毛,象徵美麗,這種帽子被當地的白馬人稱之為「沙嘎」。
⑺ 王朗白馬風景區的民族文化
【簡述】
白馬族據考證是古代白馬番人或氐人的後裔,於戰國、秦漢時期定居集在四川和甘肅兩省交界的摩天嶺山脈的南北兩側,全族約1萬人左右。
【詳述】
(1)、起源
白馬族是炎帝後裔氐人的後裔。《史記—西南夷列傳》 「自冉隴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冉隴區域在今茂汶一帶,而平武正在茂汶的東北。這是歷史上對白馬人最早的記載。
(2)、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族在黃河流域建立的先秦政權在當時是最強大的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氐族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以及民族融合的政策,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 記載,氐族大部隊向北方大遷移的過程當中,小分隊「白馬番」卻不願意隨政權中心遷移,選擇留居故地——四川和甘肅兩省交界的摩天嶺山脈的南北兩側。惟至明清時已不稱為氐,而番或西番,本為白馬氐的一支,故白馬之名仍保留至今。
(3)、定居
《北史·氐傳》 雲:「氐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三代之際,蓋自有君長,而世一朝見,故《詩》稱『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也。秦漢以來,世居岐隴以南,漢川以西,自立豪帥。漢武帝遣中郎將郭昌、衛廣滅之,以其地為武都郡。自濟、渭抵於巴蜀,種類實繁,或謂之白氐、或謂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國拜封。」這里所說的范圍,相當於今天的陝西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和與之連接的四川西北部。由此可見,氐人在戰國至秦漢已經定居在松藩、平武、甘肅南部廣大的地區,與白馬人現今居住的地區是吻合的、一致的。 (1)、祭祀
【巫師】:
白馬人倡導萬物有靈,崇拜大自然和祖先,其中尤以山神為最高尊崇,白馬人信奉「白莫」,白莫是白馬人對巫師的統稱,僅限於男性,有學問的白莫叫「白該」,年輕的、學問尚淺的叫「白啥」。
【祭神】:
白馬族每個村寨都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山頭被尊為「神山」。神山上不能放養牛羊,更不能隨意砍伐。白馬人一直保護著神山的生態環境,而神山濃蔭覆蓋,泉水潺潺,千百年來,彷彿也在庇護著一個個古老的村寨。其中一座叫做「念益色拉瑪」的山,俗稱「白馬老爺」,既是黑天神,也是白馬十八寨的總山神。
每到春節正月初四至初五是祭祀山神的日子,各地白馬人傾寨出動,由「白莫」率領,前去神山朝拜,朝拜的儀式程序和內容,各地略有不同;而每年農歷四月十八、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是祭祀黑天神的日子,三年一大祭,如遇冰雹,人們還要擇吉日祭祀。
火神、水神、樹神是白馬人崇拜的重要神祇。火神住在家中的火塘里,支鍋的鐵三角架是其象徵,因此切忌腳踏或從上面跨過;水神住在河中或海子里,大年初一要去河邊或海子里取水,在屋內外澆灑「新水」,唱《水歌》,舉行「祈水」儀式;樹神住在各寨附近山上留下的一處「千年萬代不砍的老林」中,大年初一不能觸動任何樹木。對於其它自然神祇,如雨神、雷神、風神,則沒有固定的祭祀日,如遇災害需要祭祀,再擇吉日而行。
【祭祖】:
祭祀祖先即祭家神,白馬藏人尚無具體的實物象徵,沒有神主牌,每家火塘正上方有個神櫃,櫃上置一方形木斗以點柏香(一種柏樹枝),櫃後牆上貼有「約拉」,俗稱「門吊子」(因門上也吊有),上面剪有家畜、家禽等圖形。每頓飯前,由家中男性長者用筷蘸一點飯向神櫃一揚,表示祭祖。吃酒時,也要用中指蘸一點向上一彈表示敬意。
農歷冬月十二「送種子」是大的祭祖活動,從此日起至來年二月初「破土」之日不再耕地,人們相信此時期是祖先耕種的時候。春天花開之時,則為死去的人的時節,人們相信在這段時間死亡,乃是命好的表現。
白馬人崇拜獵神,獵神每個寨子都有,實際上是這個寨子過世了的最著名的獵手,這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種曲折反映。
(2)、婚俗
【簡述】
白馬族人服飾別具特色,不同於其他任何民族,男女老少均頭戴荷葉氈帽,插白雞羽毛。女人穿百褶衣,胸前佩戴魚骨牌,項部掛海馬牙齒串,腰部系五彩腰帶和銅錢串,男人穿長袍。
白馬人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婚齡大致在15--20歲之間,不與外族通婚,視離婚為恥辱。
【詳述】
白馬人的婚姻主要由父母包辦,也有自由結合的。小孩往往在十歲前就提親,有的甚至生下來就訂婚。沒有專職媒人,選擇標准主要看財富,姑表婚優先,同姓亦可通婚,婚齡大致在15至20歲之間。但不和外族通婚,尤其不與藏族通婚,俗諺雲:「石羊(山羊)與綿羊不能同圈」,否則會受到大家的恥笑。
訂婚:一般由男家請女性親屬為中間人,帶酒一罐,去相中的女家提親,如女方父母受酒,便是同意,此名提親酒。如將酒退回,則此事不成。送提親酒後,次年初二、初三或十五,未來女婿由親友陪同,背一大塊豬肉,去女家,玩三天,一切順利,算是訂婚成功,當年或第二年便可結婚。如女家出了問題,或悔婚,則要把過去歷年送的禮物折成錢,再加倍償還。訂婚送禮稱為「出背子」,俗稱靠酒肉娶媳婦。
結婚:由巫師「白莫」選擇吉日,結婚當天,男方家請兩個未婚美麗賢淑、品格端莊、勤快能乾的姑娘去女方家迎新娘,新郎也要親自前往迎娶,迎親隊伍要背上饃和酒,沿途分與小孩,他們則向新郎撒泥土、牛糞,並大聲吼叫,以示慶賀。新娘由舅父母及一名未婚姑娘陪送,臨行之時,母親割一塊臘肥豬膘,放在新娘頭頂,走出大門後,便取下包好帶去婆家,據說今後用來治虱子。
結婚時要宴請全寨的人,全寨的人均要向新娘送禮,如糧食、肉類、腰帶等。
新娘到男方家多騎馬。婚禮由白莫主持,番官、頭人等貴客及親屬分男女坐於火塘左右。先由新郎向貴客、長輩、岳父母敬酒,並要當著眾人的面表示今後應怎樣孝敬岳父母,眾長輩也祝福他們子孫發達。然後白莫念經敬神,新婚夫妻雙跪於白莫之前,白莫把牛油或羊油沾在兩人的頭上或兩肩上,禱祝道:「今天是個好日子,結婚後可養七八個小孩子!」接著將敬神的青稞撒向神位,再撒向人群。大家齊聲歡呼,儀式便告結束。賓客飲酒,唱酒麴子,跳圓圓舞,一般要慶賀三天三夜方告結束。
離婚:多由男方提出(女方不能提出離婚要求),請番官斷理,輸理的一方承擔酒食之費。調解無效便可離婚,女方回娘家,雙方可重新結婚。但離婚的情況極少,因為輸理者會被對方家庭的人把財產整光。
婚後喪偶,另一方守孝三年後可再婚。但女方不能把小孩、財產帶走,除非男家已無親屬。
陪嫁:有嫁女時贈送財物禮品的,也有生娃娃後,女方家請同姓親戚送去陪嫁。陪嫁一般很豐盛,牛、羊七到十二隻,糧食六七袋(每袋百餘斤),衣服十餘件,個別的還送一些土地。
(3)、歌舞
歌舞是白馬藏族人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白馬民歌大抵可分為勞動歌曲、抒情歌曲、酒歌、舞蹈歌曲等,以高亢悠揚、簡潔明快為主要特點,舞蹈中則表現出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信仰,白馬舞蹈通常都具有豐富的故事性,以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及神話故事的文化展現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圓圓舞、曹蓋舞。
【「酒歌」】:白馬藏族稱作「酒麴子」,是白馬藏族題材比較豐富的一種,主要是講即興傳達勸酒的感情。白馬藏族大都生活在陰濕高寒地區,所以大家都有飲酒的習慣。酒歌的內容多是贊揚和恭維,表達歌者的自謙和民族團結的願望。當歌者遇到長輩的時候,一個人領唱,多人合唱,唱到第二樂句的時候,必須雙膝下跪端酒,這是白馬人的最高禮節;如果遇到自己平輩的或者是年齡相當的客人,那麼演唱者的要求也就沒有那麼正規,唱腔也有活波調皮的。
【跳曹蓋】:「曹蓋」亦為白馬人自稱,意為面具,「跳曹蓋」即戴上面具跳神。這個面具是「達納屍界」的形
象,「納」是黑,「達」是熊,「屍界」是神仙,即黑熊神之意。當地傳說鬼怪最懼怕黑熊,故化裝為黑熊神。跳神的「曹蓋」一般是一雙(一陰一陽),男相稱為「曹跑」,女相稱為「曹冒」,面具均濃眉、圓眼,血盆大口、虎齒外露,額上有雙蛇盤繞,還並列著三個人頭,系用整木雕成,一般都齜牙咧嘴,兇猛異常。面具平時掛在家裡大門上方,驅邪納吉,保一家平安。如今,「跳曹蓋」已被文化部門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各級文化部門全力保護。
【圓圓舞】:是白馬人很古老也是最喜歡的一種集體歌舞。每年農歷臘月初八清晨,全村的人都要上山去打柴,晚飯後,男女青年敲鑼打鼓,唱著湊柴火的歌,每到一處主人便熱情的交出事先准備好的柴捆,收集好之後放在場院里,點燃篝火,大家不論男女老少手拉手成一個大圈圍著火堆載歌載舞,在歡跳的過程中有序的變換隊形,年輕的人們則舉著手中的火把邊唱邊走動,變換著隊形,從山頂高處看,就像一條火龍蜿蜒盤旋在山坳里,活靈活現。這就是當地人所稱的圓圓舞。白馬人的圓圓舞把歌、舞、火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據介紹,這種特殊的歌舞形式還是青年男女尋找意中人的聚會。
【貓貓舞】:是白馬族最古老的一種舞蹈,由模仿動物動作而生,獨具神韻,頗有古代「白獸率舞之遺風」。貓貓舞也從側面反映了這支古老民族世世代代與自然界萬物共生共存的生活形態。
(4)、服飾配飾
白馬族的女人服裝稱為「給受瑪」(漢語稱之為百褶衣)。百褶衣是女人們的衣服,色彩艷麗、花紋奇特、手工精緻,堪稱服飾一絕。百褶衣以長裙形式,後面以摺扇式並多采布料縫合而成;腰圍用綿羊毛織成的(紅色)腰帶,腰帶尾部成刷型;上身穿精緻漂亮的坎肩(純手工製作)。女人們穿其身上走起路來娓娓動人,那種感覺應是仙女邇來。但男人們的衣服和其他藏族並無太大異處,白馬藏族穿白色的藏袍,頭插白色雞羽。百褶衣純手工製作,一般要花費近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
男人衣服一般有黑白兩套,女人衣服一般有紅白兩套,冬天穿黑、紅,夏天穿白色。
白馬人不分男女也不分季節,均要頭戴荷葉氈帽,據說這是生活在大海邊為了遮蔽太陽的緣故;白馬姑娘的胸前佩戴著魚骨牌,項部掛著海馬牙齒串,腰部系著五彩花腰帶和銅錢串。海馬是繁殖速度最快的動物、魚是繁殖能力最強的動物,以海馬牙齒和魚骨作女性飾品,象徵百子千孫,寄予了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而腰帶的幾何圖案,據說是對翻過多少山,跨過多少江,越過多少平原,穿越多少森林的記載,腰系銅錢串則是寓意了「腰纏萬貫」。
(5)、特色飲食
【蕎面血腸】
蕎面血腸是以蕎面為主料,將蕎面加入適量充分攪拌的豬血(使其不會凝固)和飲用水,並加入適量的蔥、姜、胡椒粉、食鹽和精熬的骨頭湯,充分攪拌均勻成糊狀,然後灌入優質的腸衣內,掛火塘上熏干。煮熟之後可直接食用,口感獨特,齒頰留香。
【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是白馬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美食,製作過程也是充滿艱辛,先將洗凈的土豆削皮煮熟,然後放入一個凹形容器(如石槽)中搗碎,直到很黏,可以拉起來很細的絲為止,再盛入碗或盆中,把酸菜、蔥、姜、蒜等炒到四分熟,加水熬湯,水開之後,再把搗好的洋芋糍粑放到酸菜湯里煮,直到香味彌漫。
⑻ 白馬藏族舞的十二相舞的面具
十二相面具是白馬藏族在一種原始祭祀活動中用的道具,除了獅、龍、虎、熊、牛、豹、蛇、鳳凰等動物相外,還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義與十二生肖並不相同。在十二相中,獅頭是統帥,因為白馬人認為獅子是獸中之王。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所使用的面具在動物種類上略有差異,但大部分相同。它們大多兇猛誇張,其中,小鬼模擬人像,面紅,濃眉大眼,象徵著法力廣大;血盆大口,外加頭上一對獸角,顯得十分兇悍,可以起到以鬼驅鬼的作用。木雕的禽獸頭,表面用紅、黃、綠、藍、黑等色彩繪制,角、嘴、眼都特別突出。
⑼ 白馬藏族是什麼民族,和藏族的關系
白馬藏族主要是指藏族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在四川九寨溝、綿陽平武一線,他們的穿著以及風俗習慣與安多、衛藏、嘉榮藏族略有區別。
⑽ 白馬族為頭上為什麼插著雞毛
白馬藏族,頭戴氈帽(沙噶),帽子上插著吉祥的錦雞頸羽或者雄雞白色尾羽,寓意為吉祥。為什麼白馬藏族氈帽(沙噶)上要插錦雞頸羽或者雄雞白色尾羽呢?故事發生在吐蕃王朝與唐王朝交戰時期的公元前6世紀,白馬藏兵與唐兵戰時候,有一次唐兵在深夜裡准備突襲藏兵時,突然一群錦雞發出警鍾般的鳴叫聲,把藏兵們都驚醒了。於是避免了唐兵的突襲。從此後白馬藏族感激錦雞救了自己的命,祖祖輩輩們感以頭戴錦雞的羽毛插在氈帽(沙噶)上以表紀念,也表示吉祥。白馬藏族女子頭發上還要裝飾圓形的魚骨排,有美觀和辟邪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