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人全羊哪塊肉給客人吃
在蒙古族的傳統宴會中,禮獻全羊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也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遇。 。 煮全羊蒙古語稱:「首思」(也有譯作秀斯的,這里從元代譯例),意思是「全羊宴或整羊宴」或「全羊席」,在民間漢語俗稱「羊背子」。因為這是蒙古族禮儀中一項很重要的禮節,所以「首思」的製作方法也相當講究。其宰殺是按照蒙古人傳統的宰殺方法進行。先宰殺一隻白條綿羊,然後將羊頭、脖頸、胸椎、四肢、胸脯和薦骨部即帶尾的羊背子等,各做一件卸下來,不加任何調味品,入鍋清水煮至成熟,撈出來置於盤中上桌。 按照蒙古人的傳統習俗,四肢中入全羊席的部分是:肩胛一對、橈骨一對、肱骨一對、脛骨一對、胯骨一對、大腿一對、這些部位統稱為十二肢體。胸椎入首思的是:除第一節被稱為「黑胸椎」一節不能入首思外,其他均可使用。羊脖子只能在娶親酒席上使用,一般不入首思。入首思的肋條是:被稱為四高六低的脊骨兩側的二十根肋條和薦骨部兩側的六根肋條,一共二十六根肋條。做首思用的羊頭一般不帶下巴。雖然分這么多的件數,但入鍋煮時須按大件整煮。 禮獻全羊,也要根據不同需要和對象,採取不同方式的。有時獻上完整的羊肉,有時獻羊的某一部分。比如在春節招待親朋好友和貴賓時,把熟羊頭放在大方木盤中間,周圍擺滿各種奶食品和點心端上桌,請客人品嘗,這叫做獻羊頭,屬於小型招待。若是把整隻羊的帶骨肉,連同直腸、大腸、心、肝一起端上,就是一種比較隆重的禮儀了。 全羊上桌之前,先上作為「酒宴之首」的奶食品,請客人品嘗。接著把盛全羊的木盤擺放在主客面前。這時由卸全羊的人先在羊額上頭上切割一個月牙形標志,再從羊頭、胸椎和薦骨部以及四肢上各切下一小塊肉,作為「德吉」(蒙古語,意思是物之第一件)盛於酒杯中,再潑灑些酒之後拿到室外,邊說「敬獻德吉」邊拋向空中。這時在屋裡的人們也同聲說「願吉慶與繁榮共存」,以示祝賀。切割全羊的人回到屋裡後,也和剛才一樣再切割一次「德吉」獻給爐灶。做完這些禮儀之後,他再從羊胸椎上片下一塊肉放在羊額頭上,請主客和其他在座的人品嘗。這叫大家「分享首思」。與此同時,要安排專人獻祝辭。誦祝前,主人要向祝辭人敬酒一杯。祝辭人用無名指蘸酒彈酹,然後舉杯祝辭。誦祝辭的姿勢:老年人坐著,中年人單腿跪著,年輕人站著。主次內容因人、因事、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比如有一則祝辭這樣唱道: 博格多成吉思汗, 迎去花容月貌的孛兒帖只斤夫人。 宰一隻花臉的羯綿羊, 裝在水晶盤里招待貴賓。 是成吉思可汗定下的禮制, 是蒙古人待客的傳統, 是忠厚和貞潔的標志, 是至誠心意的象徵。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之後,祝辭人接著說一聲「結!」(請用刀)。並舉杯繼續祝福道: 「按著老規矩敬獻, 請各位都來品嘗。 遵循舊風俗奉獻, 請各位都來舉觴。」 再斟一杯,眾人回敬唱和。之後,祝辭人接著說:「結!」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地區差異,蒙古族各地的首思各有不同的卸法和獻法,祝辭也各異,這里我們僅舉此一例來說明。 中國有句俗話叫:「禮多人不怪」。在蒙古族居住地區食用全羊,也有許多禮儀。以鄂爾多斯為例:在鄂爾多斯地區,吃首思的時候不能直接用嘴來啃,一般是用刀子割食,或用手撕上送到嘴裡。可以吃不了放回盤里,卻不能把骨頭上的肉全部啃盡,露出森森白骨,因為這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一種侮辱。吃過首思後,撤首思仍由卸整羊的人來完成。卸全羊人面向最長者,行屈膝禮說道:「大家請用首思!」如果從最長者開始,大家一齊回答:「用過了!」就可以把木盤端下去。如果某一個人還在吃肉,或最長者默而不答,那就表示沒有吃好,木盤還不能撤下去。撤時要從最長者頭上開始,把木盤順時針轉一下,面朝客人倒退著走出去。首思撤走後,來客一定要吃主人的湯飯,不吃湯飯就等於沒有吃首思。湯飯就是煮首思湯中加入大米糜米跟查嘎一起煮成的稀飯。稱作蒙古飯,因為大家在觀念上看得很重,所以來客不吃也得嘗嘗,否則就是失禮。 長期以來,區外人都害怕來蒙古族居住的地區來作客,原因是蒙古族同胞太能喝酒,怕被灌醉。其實這完全是一個認識的誤區,隨著民族大融合的形成和牧區農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我們地區蒙古族已經逐漸改變了那種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習慣,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也是看情形而定的,假如你不能喝酒,接過酒碗在碗沿上抿一下就行,不需要一口乾掉,但酒是一定要接的,否則主人會生氣。所以您盡可能放心大膽地來草原一游,感受蒙古族人民的那種熱情和豪爽,品嘗一下過去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全羊宴。
② 內蒙古的全羊宴有多少道菜多少熱菜多少冷盤
內蒙古的全羊宴不分熱菜冷盤的,是將整羊烤熟擺在長方形的大木盤里,又叫烤全羊!
七汲全羊宴也和考全羊差不多的,也不分熱菜冷盤的!
臨朐全羊宴這個分古代72道菜的是16涼56熱
新改進的是128道菜好像是36涼93熱
③ 全羊宴72道菜名字都是什麼
全羊宴72道菜單的名字如下:
雲頂蓋、順風耳、千里眼、聞草香、鼻脊管、口叉唇、上天梯、巧舌根、雙黃喉、胳膈肉、桃核囫、白雲花、玲瓏心、白頁肺、蜂窩肚、傘把頭、菊花腸、水珠子、棗泥肝、麒麟筋、鴛鴦腰、膽邦條、千層肚、呼狼蚤、銀絲肚
夾沙肝、拌凈瓶、羊雙膝、玻璃絲、天花板、娥眉元、西洋卷、羊子蓋、金錢尾、糟羊肝、溜肺丁、雙皮鱗、裡脊絲、炒荔枝、鍋煎肉、炸肝卷、青香菜、腰窩油、千子簽、風雲肺、白雲條
迎風扇,雙飛翠,龍門角,采靈芝,望峰坡,明骨魚,落水泉,迎草香,飲澗台,鼎爐蓋,提爐頂、鳳頭冠、爆炒玲瓏、七孔靈台、安南台;明開夜合。
干炸龍肝、清燴鳳髓、紅燒豹胎、香糟猩唇、黃燜熊掌、清燉鹿筋
壽天百祿、滿堂五福、三陽開泰、八仙過海、百子葫蘆、吉祥如意
(3)全羊宴擺盤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全羊宴是山東臨朐的傳統名吃,起源於民國時代。根據全羊軀干各部肌肉組織的分布不同,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異的各種菜餚,並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稱,全羊宴。雖系全羊,卻無羊名。如龍門角、采靈芝、雙鳳翠等,一隻羊做菜80多種。
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發布,「臨朐全羊宴「被評為山東主題名宴。
全羊席順序: 四干、四鮮、四冷葷、四青菜、四甜碗
頭道菜:
鵝毛雪片,花爆金錢、百子囊、迎風扇、望峰坡、千層梯、玉珠燈籠、素心菊花、落水泉、五味爛肚、爆荔枝、炸鐵傘、雞油卷、玉環鎖、鼎爐蓋、炸銀魚、雙風翠、采靈芝、安南台、氽丹袋
點心:
龍須糕、一品燒餅、杏仁茶、小干烙、素包
二道菜:
爆炒玲瓏、五關鎖、天花板、炸血丹、蜜蜂窩、八寶袋、拔草還園、金鼎喇嘛瓜、鳳頭冠、紅白旗子、彩鳳眼、開泰倉、龍門角、鹿撻屍、燴虎眼、青雲登山、提爐頂、蒼龍脫殼、犀牛眼、炸鹿尾兒
點心:
喇嘛糕、香菜托、冰糖薏仁米、羊肉燒麥、炸蒸兩合
三道菜:
炸鹿茸、算盤子、迎草香、炸東籬、梧桐子、明魚骨、紅葉含雲、清燴鳳髓、清燴鹿筋、百子葫蘆、冰花松肉、清燒排岔、七孔玲台、櫻桃紅肉、明開夜合、千層翻草、黃燜熊膽、鍋燒浮筋
燴鮑魚絲、玻璃方肉、紅燉豹胎、紅燉熊掌、香糟猩唇、壽天百祿、干炸龍肝、天鵝方肉、吉祥如意、滿堂五福、白雲會、五花寶蓋、爆鳳尾、八仙過海
主食:
稻米飯、荷葉卷(隨帶醬小菜、蝦油小菜)
④ 這些菜誰會做全羊宴里的
不好意思!實在太多了,但是我幫你查到了他的發展過程和只有幾種的方法。
清真菜中的最高檔筵席。其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清代著名文學家、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全羊法有七十二種,可吃者,不過十八九種而已,此屑龍之技,家廚難當。一盤一碗雖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
民國五年,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飲食類·全羊類》記載:「清江庖人善治羊,如設盛筵,可用羊之全體為之、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烤之、熏之、炸之。湯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鹽也。所盛之器,或以碗,或以盤,或以碟,無往而不見羊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味各異。吃稱一百有八品者,張大之辭也。中有純以雞鴨為之者,即非回教中人,亦優為主,謂之全羊席。同光間有之。」這段文字較翔實地記載了全羊席的烹制方法,菜品形狀和品味以及盛菜器皿,並註明全羊席流行於清朝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徐珂的記載與袁枚相比較,菜品總數由72種增加到108種,實際製作的也有由近20種增加到近80種,表明了全羊席發展、完善的過程。
民國後發現的署名「同治五年丙寅歲季冬月逆五日,程記錄」的《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手抄本則記錄了當時全羊席的菜品名稱與烹制方法。記有60餘種菜品:雲頂蓋、順風耳、千里眼、聞草香、鼻脊管、口叉唇、上天梯、巧舌根、雙黃喉、胳膈肉、桃核囫、白雲花、玲瓏心、白頁肺、蜂窩肚、傘把頭、菊花腸、水珠子、棗泥肝、麒麟筋、鴛鴦腰、膽邦條、千層肚、呼狼蚤、銀絲肚、夾沙肝、拌凈瓶、羊雙膝、玻璃絲、天花板、娥眉元、西洋卷、羊子蓋、金錢尾、糟羊肝、溜肺丁、雙皮鱗、裡脊絲、炒荔枝、鍋煎肉、炸肝卷、青香菜、腰窩油、千子簽、風雲肺、白雲條、十景菜以及用羊肉、羊血製作的腐、酪、腸、湯等菜品。
至民國初年,全羊席已日臻完善,發展成為禮儀莊重、程式嚴謹、菜餚精緻、配膳合理的盛筵。除108道全羊菜品外,上菜之前要有四干。四鮮、四蜜餞、四青菜、四冷盤、四甜碗;上菜之中插四甜、四咸點心及醒酒湯;席末要上四種主食和四種湯菜。使整個全羊席上的菜點達150餘種。據考,這種全羊席最早出現在天津,是在清末民國初餐飲鼎盛時期,在號稱清真十二樓的大飯庄激烈競爭中日趨完善的,並產生了天津風味清真菜擅長烹制河海兩鮮,山珍海味和全羊席的一代名廚一會芳樓的穆祥珍和鴻賓樓的宋紹山等。在這些名廚的探索、創新中,全羊席已達到了「食羊不見羊,食羊不覺羊」的完美境界。每道菜品取料極為精細、取名極為奇巧,烹調極為高超,組合極為考究,如取羊耳可做三種菜;耳尖為「迎風扇」、耳中為「雙飛翠」、耳根為「龍門角」;鼻能做三種菜,鼻尖:「采靈芝」、鼻樑肉:「望峰坡」、鼻脆骨:「明骨魚」;舌也能做三種菜,舌尖:「落水泉」、舌根:「迎草香」、舌旁頰肉;「飲澗台」羊心從心頭至心尖可烹為六道菜:鼎爐蓋、提爐頂、鳳頭冠、爆炒玲瓏、七孔靈台、安南台;上下眼皮烹制的萊名為「明開夜合」等等。取名之高妙,寓意之貼切令人拍案叫絕。同時還有借「八珍」取名的如:干炸龍肝、清燴鳳髓、紅燒豹胎、香糟猩唇、黃燜熊掌、清燉鹿筋等。也有「會意」吉祥的:壽天百祿、滿堂五福、三陽開泰、八仙過海、百子葫蘆、吉祥如意等菜品,使全羊席不僅滿足了顧客的眼目之福、口腹之慾,也給食客帶去了藝術上的享受。充分體現出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時至20世紀80年代宴賓樓的工春彤師傅不僅整理了「全羊席」(見下面菜單),又在原全羊大菜的基礎上創制出「滑炒鳳絲」、「雪片紛飛」、「甜蜜常思」、「青山挺立」、「旭日東升」、「西施腐乳」、「春回大地」、「銀裝素裹」、「三體相會」、「薈萃一堂」、「燴脊腦眼」、「烹燒鹿筋」等12道新品,進一步豐富了全羊菜的內容。
全羊席
四干、四鮮、四冷葷、四青菜、四甜碗
頭道菜:
鵝毛雪片,花爆金錢、百子囊、迎風扇、望峰坡、千層梯、玉珠燈籠、素心菊花、落水泉、五味爛肚、爆荔枝、炸鐵傘、山雞油卷、玉環鎖、鼎爐蓋、炸銀魚、雙風翠、采靈芝、安南台、氽丹袋
點心:
龍須糕、一品燒餅、杏仁茶、小干烙、素包
湯:
鮑魚湯
二道菜:
爆炒玲瓏、五關鎖、天花板、炸血丹、蜜蜂窩、八寶袋、拔草還園、金鼎喇嘛瓜、鳳頭冠、紅白旗子、彩鳳眼、開泰倉、龍門角、鹿撻屍、燴虎眼、青雲登山、提爐頂、蒼龍脫殼、犀牛眼、炸鹿尾兒
點心:
喇嘛糕、香菜托、冰糖薏仁米、羊肉燒麥、炸蒸兩合
湯:
裡脊絲氽酸菜粉
三道菜:
炸鹿茸、算盤子、迎草香、炸東籬、梧桐子、明魚骨、紅葉含雲、清燴鳳髓、清燴鹿筋、百子葫蘆、冰花松肉、清燒排岔、七孔玲台、櫻桃紅肉、明開夜合、千層翻草、黃燜熊膽、鍋燒浮筋、燴鮑魚絲、玻璃方肉、紅燉豹胎、紅燉熊掌、香糟猩唇、壽天百祿、干炸龍肝、天鵝方肉、吉祥如意、滿堂五福、白雲會、五花寶蓋、爆鳳尾、八仙過海
主食:
稻米飯、荷葉卷(隨帶醬小菜、蝦油小菜)
湯:
三鮮紫菜湯、酸菜子貝湯
"清真全羊席"、是銀川市回族廚師王自忠在繼承前代廚師技藝的基礎上,積50多年的烹好實踐,口授而匯集的菜譜。雖是清真菜餚的一個側面,但也能領略其特色。
發菜山
將上等的熟綿羯羊瘦肉切成厚約4分的大片,用食鹽、味精、花椒水,胡椒粉抓煨好,發菜揀凈泡軟。擺盤時,把羊肉再切成一塊塊片狀尖頂山石模樣,把發菜鋪入盤底,每一層片肉夾一撮發菜,發菜上又扦入尖頭肉塊,要讓發菜大部分露有外面,尖頭肉片象怪石一樣懸插在發菜上。最後在發菜和羊肉片構成的發菜山上插現兩根細長的香菜,山邊飾以紅蘿卜雕花。
這道菜澆上清場可以熱吃;澆三花油可涼吃。吃起來肉爛、味香,清爽可口
扣麒麟頂
扣麒麟頂為全羊席之首菜。將羊頭燙毛刮凈,下鍋煮熟,撈出取骨取舌,使羊臉和下顛肉保持完整,不變形。將羊臉肉用醬油上色入味,炸成金黃色,放入碗內,將羊眼(挖去黑眼珠)放在眼窩內,將羊舌片按原形放在羊臉肉上面,再將下頦肉按原形壓在羊嘴周圍,仍是完整的羊頭形狀。然後加入食鹽、醬油、花椒水、蔥段、蒜片、薑末、八角一顆,上籠用旺火蒸爛取出,揀去調料,將羊頭完整地翻扣在凹盤內,使羊臉壓在下頦上,羊嘴銜一根香菜,梢部露在嘴外,盤的四周放一些發菜,蘿個刻的紅菊花和黃菊花。這道菜,色澤金黃,五彩繽紛,頭形完整,吃起來香爛適口。
虎皮肉
將瘦熟羊肉切成大厚片,一半用醬油、糖色沾好,一半用蛋黃、食用黃色素抹勻拌好。油溫七成熱,將醬油拌好的肉放入油炸好(略泛黑色)撈出,油溫五成熱,將黃色肉片下鍋炸好(金黃色)撈出。把肉片都切成1寸半、4分粗的肉條。將黑黃兩色肉條間隔平碼在湯盤內,放花椒、八角、砂仁、桂應、蔥、姜、蒜,上籠蒸後取下,揀去調料,控湯扣入盤中,再用炒鍋加入清湯勾薄芡,淋明油,撒胡椒粉,澆肉上即可上席。這道菜色澤美觀,肉質較爛味香,黑黃相間似虎皮。
肉菠蘿
將羊腿肉修割整齊成長條形,在肉的表面按5分距離坡刀剞菱形花刀,剞入肉內4/5,不可切斷,抹少許食用黃色素,放入八成熱的油鋼,炸至刀花突起上色即可扣人碗內。將調料包(白糖少許、食鹽、八角、薑片、桂皮、蘋果、丁香、砂仁、味精、花椒等)和蔥段、蒜片放入肉碗內上籠蒸爛取下。裝盤時,將肉的兩頭換入盤底,整理成菠蘿狀。澆原湯,在頭都插上菠菜心成為代冠的菠蘿形,就可上席。這道菜色亮、肉爛、味香,形如菠蘿。
羊肉芸豆卷
將羊肉切成3分的肉丁,用食鹽、花椒粉、味精、胡椒粉、姜粉入味。把其中一半用醬油抓勻,再用蛋清、水澱粉漿好另一半,玉蘭片切成丁,分別下油鍋溫熟。再把白芸豆洗凈做成豆沙。將白肉丁、玉蘭片和仁肉丁、豆沙泥,用蛋皮捲成一邊紅一邊白的豆沙肉卷,切成8分段,在盤內擺兩層收尖頂即成。這道菜松軟、肉嫩,豆香味濃,將原盤上籠蒸熟吃最佳。
羊肉枇杷
把羊肉去筋膜斬成茸泥放入碗內,加入打散的蛋黃兩個,食用黃色素少許,以及食鹽、味精、蔥段、薑末、干澱粉,攪拌稠濃。再將拌好的肉泥做成直徑約7分大、內包一粒花生米枇杷形的肉丸,在圓的一頭塞入少許干木耳和8分粗的豆腐條一根,每盤22個,然後將"枇杷"逐個下油鍋炸挺撈出,放入盤內擺成柄向里的圓形即可,吃起來外酥里嫩,佐以椒鹽,味更濃。
肉菜花
把肥瘦相當的生羊肉、水發玉蘭片剁成肉餡,拌入蛋黃及水澱粉、味精、花椒水、蔥末、薑末等調料;豆腐乾切成筷子粗的條,拌以作料;將一塊兩斤重的方塊豆腐上籠蒸好放在盤內,在中間挖成不整齊如菜花狀的縷空模型,在挖空處填入肉餡,用十根左右半截筷子插進肉餡約5分深處。上籠蒸熟拔掉筷子,插入豆腐於條,剝去外面的豆腐模子,把蛋糊抹在豆腐乾條上,再上籠蒸3分鍾,用鐵絲將蛋糊點出麻點,清湯勾薄芡,澆盤中。盤內空隙處點綴少許菠菜,即可上菜。這道菜形似菜花,色白,吃起來嫩軟、味香。
肉珊瑚
將羊肉切成8分見方的塊,下開水鍋氽去血水撈出。再放入開水鍋內,水量以淹沒肉塊為度,放入調料包,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放入蔥段、食鹽,移至文火上燉爛。把枸杞洗凈,取掉兩頭,用細粉絲穿成長3寸的串,成為珊瑚串狀,放入肉鍋,水稻開即連肉帶湯裝入湯盤。這道菜營養豐富,色澤美觀,紅白相間。吃起來肉爛、味香、湯鮮。
黃袍羊尾
將去骨熟羊尾切成長1寸2分、寬3寸的條,用打散的雞蛋加水澱粉、麵粉、食用黃色素抓勻漿好。把羊尾放入六成熱的油鍋炸挺撈出,去掉殘渣,再放入八成熱的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裝盤。撤適量白糖即成。吃起外酥里嫩,甜香適口。色黃亮。
⑤ 全羊宴做法
烹制整羊主要方法是:選羊一隻殺死,用水燙去羊毛,掏去內臟後,一是用白開水煮熟蘸上配好的佐料良用,二是將佐料放入羊腹腔內,將整羊放在烤爐內烤熟食用。後者是在過去蒙古族飲食「火烤羊肉」的基礎上與「烤鴨」的方法結合而成的。出爐時香味滿室,色澤好看,皮酥脆,肉特香。
⑥ 全羊宴是怎麼做的
全羊宴又稱蕭縣全羊宴、藏書全羊宴,是蕭縣、蘇州市、臨朐縣漢族傳統名宴,特色名吃,已有200多年的製作歷史,是清代名貴大宴(宮廷宴)之一,與滿漢全席齊名中華,揚名九州。在製作上,刀工精細,調味考究,炸溜、爆、燒、燉、燜、煨、炒,醇而不膩,具有軟料、清淡、口味適中、脆嫩爽鮮等特點根據全羊軀干各部肌肉組織的分布不同,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異的各種菜餚,並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稱,全羊宴。
雖系全羊,卻無羊名。如龍門角、采靈芝、雙鳳翠等,一隻羊做
菜80多種。在製作上,刀工精細,調味考究,炸溜、爆、燒、燉、燜、煨、炒,醇而不膩,具有軟料、清淡、口味適中、脆嫩爽鮮等特點。選用羊身各個部分做而成的「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用眼、耳、舌、心等做成的明開夜合、迎風扇、迎香草、五福玲瓏、八仙過海等菜餚,質脆而嫩,味美形奇,各具特色。全羊宴的特點是素有膻,食之可口,風味獨特上菜程序上先涼後熱,先羊頭後羊蹄,中間上素菜。由清朝御廚馬文煥創制。
製作方法:
烹制整羊主要方法是:選羊一隻殺死,用水燙去羊毛,掏去內臟後,一是用白開水煮熟蘸上配好的佐料良用,二是將佐料放入羊腹腔內,將整羊放在烤爐內烤熟食用。後者是在過去蒙古族飲食「火烤羊肉」的基礎上與「烤鴨」的方法結合而成的。出爐時香味滿室,色澤好看,皮酥脆,肉特香。
⑦ 全羊宴是滿族的上等宴席嗎
不是。滿族的上等是全牛全羊的。如果看是74
⑧ 內蒙古草原吃烤全羊之前的儀式有何意義
在內蒙古草原,有一種特殊待客儀式,就是請尊貴的客人吃烤全羊。吃烤全羊是一種地域文化,也是一種對待賓客的禮節和形式。
客人們品嘗烤全羊的同時,自然享受著一套行之有效的賓客程序;其形式熱烈、隆重、活潑、熱鬧、祥和,能給嘉賓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記憶。
第一,賓客到來,迎接嘉賓的蒙古姑娘前來敬獻哈達,敬上一杯吉祥如意的馬奶酒;
第二,把客人們請進室內,敬上奶茶、送上炒米,讓尊貴的客人品嘗蒙古族特色的奶制食品;
第三,搭起爐灶,殺羊切肉,隆重設宴,把自己家裡最好吃的食物都拿出來,款待尊貴的客人。一般有手扒羊肉,草原小雞、紅燒牛肉、河流湖泊里的魚等等;
第四,請出兩位尊貴的男女客人,扮演草原貴族的王爺和王妃;
第五,王爺和王妃在美麗的蒙古姑娘帶領下,溫習草原吉祥如意的禮節、禮貌和開羊規則;
第六,王爺、王妃、蒙古姑娘與廣大嘉賓喜悅互動;
第七,在美麗的蒙古姑娘主持下,王爺和王妃喜開佳宴,相互敬酒(敬天、敬地、敬神仙);
第八,王爺和王妃喜喝交杯酒;
第九,王爺、王妃舉刀開羊;
第十,王爺、王妃攜手並肩,共同開羊;
第十一,王爺把羊身上最軟、最細、最香、最脆的一塊羊肉親自喂到王妃嘴裡,以顯示草原男人博大的胸懷,偉岸的身心像浩瀚無邊的天空,廣大而無邊際;
第十二,王妃把細軟的羊肉獻給王爺,彰顯草原女人賢淑美麗的風采,讓男人像雄偉、不屈、剛毅、勇敢的鐵木真一樣,搏擊世界,踏平歐洲,建立大汗;
第十三,王爺以自己博大的愛,送給草原,背著王妃入席,與嘉賓共享美酒佳餚;
第十四,蒙古主人及姑娘們給各位客人逐一獻哈達、敬美酒,共同祝願賓客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第十五,主人給尊貴的客人們獻歌助興,把宴會推向高潮。
⑨ 全羊宴的各地全羊宴
「藏書羊肉」有數百年的歷史,享譽華東地區。「藏書全羊宴」繼承了傳統藏書羊肉的烹制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書全羊宴」。「藏書全羊宴」的最大特點是食客可以把羊身上的東西全部吃到,不像北方人一樣把整隻羊往桌上一放,大家用小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
據了解,「藏書全羊宴」有冷盤,用羊肚、羊肝、羊心、羊眼睛、羊蹄子做成;有熱菜,紅燒羊肉、魚羊雙鮮、傳統木桶羊肉等;還有點心,羊肉粽子、羊肉蒸餃等, 真可謂一隻羊一桌菜。與傳統藏書羊肉相比,全羊宴在製作上更加精緻,但不失傳統風味,近年來又推出的創新菜,如:一品鮮、滋補羊腦子盅等。
如今,「藏書全羊宴」已入選《中國名菜大典》。《中國名菜大典》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全面和系統地編寫的飲食文化典籍,旨在向世界展示中華烹飪文化的豐厚內涵。 在徐淮一帶,以羊肉名聞遐邇的,當數蕭縣。據《蕭縣志》載:清朝同治年間,蕭縣聖泉鄉袁樓村的彭玉山學有一套烹調絕技,後經人引見,進入清宮御膳房,以一道汁濃味厚的羊肉湯而受到皇宮的青睞。
蕭縣飲食特色的「全羊宴(蕭縣羊肉)」已有300多年歷史,蕭縣羊肉館有「老字型大小名震徐淮三百里、羊肉湯味壓江南十二樓」之說,全縣「羊飯店」達5000餘家,日銷量達萬余只,已形成聖泉寺、丁里鎮、篩子泉和龍城鎮「四大羊美食集群」。
蕭縣歷來養羊較多,此地山川秀美,飼草豐茂。農民養羊,採用純自然放牧方式,讓羊兒自由自在地覓草尋食,每到夏日,經過一個冬春的催肥,羊兒膘肥體壯,且為綠色食品,無任何污染。
蕭縣羊肉飯店多選用3至6個月的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蕭縣白山羊,肉質鮮嫩異常。蕭縣傳統名菜也多以羊肉為主,有「無羊不成席」之說。
⑩ 蒙古族的民居、飲食、服飾、節慶活動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有飲奶茶的習慣,馬奶酒,奶酒扒肉。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