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超大怪圖 我在找一篇 超大圖片的帖子 這個圖片看起來很小是個遠景圖,但是可以放大很多次直到都能看清車牌
可以告訴你不能......大縮小倒是可以做到這一點...小放大是指補色渲染,和更復雜的問題,可以說,沒有軟體可以保證的小尺寸較大的圖像失真....
如果你不能了解,去思考這個孩子的繪畫,繪圖,畫簡單的比例圖,或根據圖紙按比例畫的簡單..另一台計算機,並重新繪制放大的圖片做了閃亮的繪圖比例的副圖
⑵ 陝西八大怪圖片
面條像褲帶,辣子是道菜,鍋盔像鍋蓋,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板凳不坐蹲起來,帕帕頭上戴,碗盆分不開,
⑶ 誰有陝西八大怪超大圖片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由於蹲起來比坐著更方便(因為關中地區主要是以農業為主,農忙的時節比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蹲在地上,從而形成了一種獨到的習慣,所以人們(指農村)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會蹲在上面。 二怪----房子半邊蓋: 主要關中人比較講究風水,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則是為了採光的方便,三則關中地方農民閑時比較愛「串門子」(即鄰居常走動諞閑話),為了不至於鄰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蓋才成這樣;最後就是家家戶戶的廁所在屋子的最後面,以前沒有化糞池,基本是人工把糞便積攢起來用「架子車」拉到地里上肥方面,也為了更好的通風。 三怪----姑娘不對外: 關中地區嫁娶講究的是「知根知底」,舊俗認為自己的女兒嫁到外面會受欺負,而外面的媳婦娶到家裡又怕丟失,所以一般情況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會在縣內,或鄉村一級的范圍內結婚,這也和當時的娃娃親有關系(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男子或女子10歲左右就會相親找對象) 四怪----帕帕頭上戴: 夏天戴手帕,為了方便農耕作業,冬天戴手帕主要為了保暖,關中地區婦女沒有戴帽子的習慣,二則是因為關中,特別在陝西武功、乾縣、興平、楊凌一帶至今還流傳著結婚要給小叔子手帕的習慣。 五怪----面條像腰帶: 關中地區的麵食花樣繁多,大多數面條比較粗較寬,其實比腰帶要略細些。關中豪爽,愛吃寬面,厚面。 六怪----鍋盔像鍋蓋: 由於關中人喜歡用秸稈燒火做飯,而秸稈的火恰到好處,比較「文」,且不容易將鍋里的食品燒糊,而且喜歡一大家子在一起燒飯吃,避免浪費,從而用的鍋基本口徑都在80公分以上,烙的鍋盔自然就和鍋蓋一樣大了。 七怪----油潑辣子是道菜: 陝西關中地區喜愛吃辣椒,所有的麵食中都帶辣子,無辣不下飯。 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里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
⑷ 求陝西八大怪圖片(全套的)
⑸ 世界十大怪物
1、卓柏卡布拉
一種被懷疑存在於美洲的吸血動物。最早被發現在1990年代初波多黎各出現,後來在墨西哥及美國南部(尤其在拉美裔社區)也傳說出現,據說會攻擊並吸食牲畜的血。
2、雪人
又被稱為大腳野人、夜帝(Yeti)、野人,意思是居住在岩石上的動物,藏語稱為米戈,意為人形怪物。傳說中喜馬拉雅山區的大雪怪,曾經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中多次被發現蹤跡,但至今沒有證實它是什麼。雪人是存在於世界各地但未被證實存在的高等靈長目動物,其能夠直立行走,身高能達到7英尺。
3、歐肯納根水怪
傳說中居住在歐肯納根湖的生物。歐肯納根湖位於加拿大的哥倫比亞省的歐肯納根的核心地帶,湖約150公里長,1.6公里深,附近水域是歐肯納根水怪常出沒的地區。
4、塔斯馬尼亞虎
也稱袋狼,是一種食肉的有袋類動物,身上有虎皮斑紋,後腿像袋鼠的腿,腹部有育兒袋,實際上更像狼,曾生活於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塔斯馬尼亞島。
5、尼斯湖水怪
1500多年前,就開始流傳尼斯湖中有巨大怪獸常常出來吞食人畜的故事。古代一些人甚至宣稱曾經目擊過這種怪獸,有人說它長著大象的長鼻,渾身柔軟光滑;有人說它是長頸圓頭;有人說它出現時泡沫層層,四處飛濺;有人說它口吐煙霧,使湖面有時霧氣騰騰各種傳說頗不一致,越傳越廣,越說越神秘。
6、肯偉島怪物
是1954年和1955年於英國肯偉島發現的海洋生物屍體,目前認為肯偉島怪物是鮟鱇魚。
7、巨齒鯊
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大牙齒」。這種鯊魚平均14米長、40噸重。已發現的巨齒鯊的部分椎骨化石與大白鯊相比大很多,推測它的最大身長范圍是21~22米,體重50~70噸,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掠食者之一,同時也是最大的魚類。
8、銅山湖水怪
1980年9月,位於駐馬店市泌陽縣的銅山湖水庫突現「水怪」魅影,隨後的20餘年,「水怪」頻頻出現,被傳得神乎其神,尤其傳出竟然出現長100餘米的「水怪」魔影。
9、長白山天池水怪
因為長白山天池是活火山,湖地有火山活動,礦物質豐富,這為翻車魚提供了食物,同時火山活動使湖地溫度溫暖,所以適合翻車魚生存。但最重要的是,最近的水怪目擊照片和錄像顯示,水怪有打轉的習慣,它還可以越出水面,這都與翻車魚極其相似。
10、沼澤怪物
剛果沼澤,從19世紀科學家們發現恐龍化石開始,就不斷有恐龍並未完全絕種的傳聞。1910年,在中東的剛果,當地人宣稱在沼澤里看見了遠古遺留的生物,他們把它叫做Mokele Mbembe。見過Mokele Mbembe的人描述說,它的體形有點像大象,不過有長長的脖子和尾巴。
⑹ 大怪獸的照片是什麼樣子的
就長這個樣子
⑺ 有沒有大大怪和小小怪的圖片!當頭像用的!
⑻ 怪物獵人的怪物大圖片哪裡找
官方網站,選擇特典進入即可
⑼ 陝西八大怪的圖片民俗特點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蹲景"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實屬一種硬功夫。
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閑,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經很少了,但偶爾會在西安、咸陽等站牌前看見部分"蹲"下來等車的關中人。
關中人把蹲叫圪蹴,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凳子不坐蹲起來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並直端坐於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後跟上。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卧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牆,往裡左右都是廈子房,最裡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也有根據院子走向蓋的廈子房。這種格局的四合院是關中居民的主流。
關中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明長大了,搖籃破損了。裸露的黃土地少了綠裝,雖有南山秦嶺,也無法滿足千萬居民的家住、廚房、儲藏等需求用房。聰明的關中農民因地制宜蓋起廈子房,利用黃土壘起三面土牆,朝院子一面留門窗,房頂只需少量的大木頭做檁、梁,對做椽子小木頭要求也低,三面土牆中還有一面房子半邊蓋利用了圍牆,這樣就節省院落的空間,解決了用房不足的問題。"房子半邊蓋"是關中一大景觀,也是民生低下的產物,這種房子光線充足,就是通風不暢。農村都蓋預制板的房子,建築材料的革命改變了千年的習慣,半邊蓋的房子越來越少了。
一般人說"房子半邊蓋"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這種房檐水都滴進自家院落,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但是關中人不用窖水,也沒收集雨水的風俗,這種說法只是附托之詞,不足為信。(此說有誤,關中缺水人盡皆知,為了緩解缺水的問題,關中人很多地區都是收集屋頂流下的雨水到窖里,需要的時候在用"樓樓"把水從窖里打起來存放在瓮里)。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只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郁。"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面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也算正統。既然關中男人還不錯,那麼,這里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了。配合這一觀念的還有這里的地理優勢,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於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在關中地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於此,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何況從地理位置講,四邊沒有匹敵帝王州的地方。東面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關中逃荒,這樣的地方能嫁嗎?關中流傳著"少不過潼關"的諺語;往西就是陽關了,西出陽關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聲咽,後面哪個瓜女子(傻姑娘,陝西地方語言。)會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橫亘八百里的大山秦嶺,歷史上交通不便,飲食習慣迥異,不逃避戰禍誰願意進山啊?北面更是溝大壑深山禿水缺的陝北,那裡的信天游有一句經典的詞"咱倆見面容易拉手手難!"是說一對青年男女在黃土高坡上見面,你深情地望著我,我甜蜜地凝視你。情濃意烈時想溫柔地拉手,就慘了。因為中間一道深溝缺了座鵲橋,到對面翻越土溝需一天時間。既然四周都不能去,當然嫁個關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談。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
在關中風俗中這一怪最好解釋了。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刮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幹活串戶沒個遮蔽可不行,頂塊手帕不能算怪吧?帕帕頭上戴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走親戚,回門子(回娘家),下地幹活時這個自製的手帕就發揮出大作用,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
一般婦女是頂在頭上遮陽擋風,下毛毛雨還能頂一陣子。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別的用處都可以去想像,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臟頭發。關中地區雖然號稱"八水繞長安",但地處西北總體缺水,過去沒有洗澡設施,除了夏天別的季節都有問題。洗頭也不方便,怕頭上生虱子,於是,男人們都剃光瓢(光頭),留長發的婦女就麻煩了,怕頭弄臟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頭包起來了。
第五怪:面條像褲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地區,在以米菜為主的地方的人們總是想不通,那關中人天天吃面條沒個花樣換,怎麼就吃不煩呢? 其實,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麵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單是一個簡單的面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棍棍面、片片面、涼面、臊子面、酸湯面、漿水面等等。面條像褲帶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關中地區的面館,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條,但若要讓個弱女子能把這根面條吃完,那也是難事。 其中屬棍棍面最長,臊子面最少,一碗飯只夠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關中的男人娶媳婦,大多都是要看這女人的擀麵手藝了。
這做面條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關,沒有揉到的面,見了開水馬上就成了塊狀,再經水一煮,出來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這個面條的長短也是能看出這個媳婦的手藝和心計的,也是關中地區面條長的一個原因。 每到中午吃飯時間,一個村子裡家家的男人都端了個大碗出來,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後大家一起評說誰家的媳婦手藝好,被誇的男人總是謙虛的說:"這算個啥嘛!"其實心裡像蜜樣甜,而落了下風的男人回家少不了罵那懶婆娘幾句。關中面條以武功、楊凌、乾縣、扶風、岐山為最好,由於當地食醋釀造獨特,先後有了武功縣的長寧醋和岐山醋比較有名,因此面里放醋必不可少,所謂"酸面咸攪團"。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
傳說一:當年有場戰爭,戰爭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陝西的時候,干糧已經沒了,只剩下些麵粉,沒有辦法,就把那麵粉和水和了,弄成餅狀,放在那頭盔里用火烙,做好後皮黃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隨即傳了開來,那打了勝仗回去後,兵士就讓婦人照著做,但沒有頭盔,就在自家的鍋里烙了,就有了鍋盔這個名字,也就有了鍋盔這個麵食的花樣了。
傳說二:相傳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由於關中地區以前為了避免浪費,且屬於大家庭吃飯的傳統,所以,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並且由於面體發酵比較好,厚度適中,俗稱"鍋盔"。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鍾,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潑辣子是道菜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獨特的香味。油潑辣子做法很簡單,也很有意思,同樣是一樣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見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滿,六成即可,放點鹽、胡椒或者別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最好,油溫很有講究,高了,辣子面會焦的,燙出來的味道就會發苦;低了,就沒有辣子的香味,卻是生油味,油溫控制在八九成熱,邊倒邊攪,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沒了就行了,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滿街都能聞見。
當然,油潑辣子還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來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潑辣子奧妙無窮呀。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里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開玩笑說是"叫破天"。夏天的時候,西安城牆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裡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圖片:
⑽ 陝西八大怪介紹和圖片
陝西八大怪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八大怪」。
【具體介紹】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七、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八、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