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小孤山龍耳洞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小孤山龍耳洞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1-30 10:53:10

Ⅰ 小孤山景區描寫

小孤山之稱,區別於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於千里,納群山於足下」。「海門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贊譽。

此山高八十六米,圍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舊稱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動,山貌漸變。鄉人雲:「南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鍾,東看太師椅,北望嘯天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曰:「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築是始建於唐代的'啟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紅牆,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於是投江殉情,死後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於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於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山頂「梳妝亭」,傳為小姑梳妝處。亭台甚雅,六角兩層,且可憑窗眺雲山沃野。亭後「長生樹」,又稱「梭羅樹」,從石罅中生出,高壯蔥茂。老者雲:「此樹酷似月亮里的神樹。天上織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這棵樹剜的」。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廟宇亭台,層次分明。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雲梯、卧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跡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謝縉有詩贊曰:「半空岩石架高台,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雲鬢綰髻堆。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

Ⅱ 小姑山的歷史

小孤山俗稱小姑山。屹立在安徽宿松縣城東南60公里的長江中。一峰獨立,故名孤山,圓形如椎髻,舊亦稱髻山。名小孤山者,為區別於鄱陽湖中大孤山而言。南岸與彭浪磯(俗稱彭郎磯)相對。江流至此,湍激如沸,海潮不得上,元天歷中,曾立鐵柱於山,曰「海門第一關」。半山有啟秀寺,民稱「小姑廟」,始建於唐,再建於宋,其後有圮有建,寺內供奉「小姑」像。山頂建有梳妝亭,相傳「小姑」梳妝處。寺四周山中有龍角石、龍耳洞、龍眼石、瓊岩滴翠諸景,有彌陀閣、界潮祠、送子塔、先月樓諸古建築,以及御詩碑和名士題詠石刻諸古跡,寺紅牆碧瓦,點綴翠竹綠樹中,舟行上下,遠望如菡萏出水,近觀如芙蓉凌波,有若仙境。此山以獨特形象,吸引著古今無數名人文士,唐代顧況、宋代陸游、明代劉基、解縉、清代朱書都曾來游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解縉有詩曰:「半空岩石駕高台,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雲鬢綰髻堆。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革命烈士夏明翰詩雲:「大孤山下停橈,小孤山上觀濤,熱血也如潮湧,時時滾滾滔滔。」

編輯本段小孤山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城東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南與西江彭澤縣僅一江之隔,西南與廬山隔江相望 ,是萬里長江的絕勝,江上第一奇景,被益為長江絕島與彭澤縣的龍宮洞、湖口的石鍾山、鄱陽湖的大孤山(鞋山)相距只幾十里。小孤山,原是長江中一座石嶼,開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相傳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記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於石上。小孤山以其獨立無依而得名。山形似古代婦女上的發髻,山體奇特秀美,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如撞鍾,北觀嘯天龍。山周里許,高達一百餘米。山上竹木鬱郁蔥蔥,山下江水滔滔滾滾。海潮至此,不復而上,故有「海門第一關」之稱 。小孤山地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後在此設過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紅巾軍與余闕,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王守仁與朱宸濠,清彭玉麟與太平軍,均在此地對壘交鋒,遂有"安慶門戶「楚塞吳關」之稱。

小姑山

自上而下,歷365級石階,迂迴曲折,沿途可覽一天門、龍而洞、彌陀閣、先月樓、聖母殿、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 、御詩碑諸景。上東山險峰,可俯看郎君山與一滴泉。繞山麓行,看海眼,攔江石,龍角石,古生物化石諸景,美不勝收。歷代帝王將相、文臣墨客登山有詩詞楹聯數百篇,大部分仍存供賞。山上啟秀寺,是佛教名山之一,唐高僧馬道一創立。北宋改名惠濟廟,祀海神祖。媽祖系福建莆田湄洲嶼人。父名林願,宋初官都巡檢。媽祖名林默,生於宋隆元年(906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十五歲成道,二十八歲升天。傳說媽祖雲游長江,覓小孤山這塊寶地,化身溺水江中,被當地漁民詹公三在掙中撈起,安於山上,威靈顯應,香火旺盛。歷代皇封天妃、聖母等登峰造極之位。小孤山系媽祖的行宮,小孤山石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孤山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啟秀寺為安徽省重點寺廟。
小姑山

編輯本段小孤山成名小孤山成名,區別於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於千里,納群山於足下」。「海門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贊譽。此山高八十六米,圍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舊稱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動,山貌漸變。鄉人雲:「南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鍾,東看太師椅,北望嘯天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曰:「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築是始建於唐代的啟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紅牆,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於是投江殉情,死後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於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於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山頂「梳妝亭」,傳為小姑梳妝處。亭台甚雅,六角兩層,且可憑窗眺雲山沃野。亭後「長生樹」,又稱「梭羅樹」,從石罅中生出,高壯蔥茂。老者雲:「此樹酷似月亮里的神樹。天上織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這棵樹剜的」。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編輯本段小孤山景點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廟宇亭台,層次分明。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雲梯、卧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跡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謝縉有詩贊曰:「半空岩石架高台,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雲鬢綰髻堆。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今日來「長江絕島」小孤山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伊通滿族自治縣小孤山鎮小孤山鎮面積168.86平方千米。人口27640。坐落在美麗的伊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著名的七星山之一。民國時設警察分所,偽滿時為小孤山村;國民黨統治時為小孤山保;1948年解放,成立伊通縣第八區人民人。轄13個行政村。依小孤山山峰所在地命名。……

Ⅲ 安慶市宿松縣好玩的地方

南國小長城白崖寨,萬里長江絕島小孤山,釣魚台,太白書台,九井溝(西源九井)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孑然兀立著一座風姿秀逸的山,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獨立,山高一百餘米,最稱著的為龍耳洞,洞內風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頂亭、塔、樓、閣錯落有致、古樹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雖屬彈丸之地,名聲卻很大。被稱為山水詩鼻祖的謝靈運,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嶼》,據說就是為小孤山而作。至於蘇東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陸游說:「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孤比」(《游小孤山記》)。小孤山被詩人們所青眯,最初有謝靈運,既而有顧況、盧仝、王安石、王十朋、陸游、王守仁、袁枚……連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來附庸風雅。畫家們則紛紛將小孤山入畫,唐代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畫的就是小孤山與鄱陽湖上的大孤山。
白崖山位於宿松縣城西北趾鳳鄉境內,距縣城五十餘華里。主峰雁戀坡海拔四百七十六米,窄徑凌空,飄崖百例。白崖山,原名白牙山,因產白牙茶而得名,古時有「名山風雨白牙青」之說。「南國小長城」白崖寨就盤卧於向崖山上。
白崖寨始建於元代末期,據《宿松縣志》記載:「元末義民吳士傑,率眾壘寨禦寇,依東峰、西峰、北嶺,各以為營,間列市肆。」清朝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宿松籍的朝廷工部主事賀欣捐款重修和擴建白崖寨。山寨的寨城全用大片的石塊壘築而成,城高丈許,頂寬四五尺,順山脈走向,有的沿山腰而築,有的在峭壁上逶迤起伏,曲折蛇行,環繞東峰、西峰、北嶺、雁戀坡、大印坡五座山峰,全長約4500米,莽莽蒼蒼,酷似一座小長城。寨牆每隔一段便有一座簡易的城堞,險要地段的牆堞為雙層。入寨有城門五座,東為朝九門,東南為聽雨門,西南為攀龍門,西為百花門,北為乘風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此安營紮寨,可屯兵數萬,易守難攻。門洞保存完好,在朝九、聽雨、攀龍門的門頭上嵌有鐫刻著門名、題款年月的碑石。據專家學者考察後稱:白崖寨寨城之長、保存之完好實屬國內罕見,贊譽其為「南國小長城」,有「天下第一寨」之稱。
白崖寨居高臨下,寨內既可屯兵操練,又有大片田地可供耕作。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率兵連破宿松47寨,兵部尚書史可法率官兵退守白崖寨,憑險固守。起義軍圍困山寨,日夜攻打,史可法見義軍聲勢浩大,准備以身殉職,並作遺聯一副:「聽澗底泉聲,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階前月色,問英雄還死還生?」危急之中,朝廷派總兵左良玉率大隊官兵來援,史可法轉敗為勝。清朝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西路軍圍攻據寨抗守的清軍,終因寨牆高險,屢攻不克。太平軍無功而返時,氣得大罵清軍:「遠望白崖寨,近看是危崖。老子破不開,只等天來敗。」1932年,鄂、豫、皖紅軍主力以白崖寨為依託,殲滅國民黨陳調元部大半個團兵力。紅軍得勝後,在此成立了以劉士奇為軍長,郭述申為政委,徐海東為師長的紅二十七軍,為白崖寨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Ⅳ 過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及翻譯

原文:

《過小孤山大孤山》

宋代:陸游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

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

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

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

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

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雲。

翻譯:

八月一日,(船)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設置了很多(報警的)烽火台,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

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峰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後,(我)走過山下,(看到)裂縫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

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像寶石鑲嵌的屏風。

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

經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於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著。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台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著「惠濟」二字,(裡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

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著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

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傳說的人說小孤山的廟里有彭郎像,澎浪磯廟里有小姑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

天下著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隱沒了蹤跡。

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著,(就看到)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著很多老鷹。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雲涌,(於是)急忙繫上纜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

大孤山的樣子像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

(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像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

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里,都屬於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

岸上的土是紅色的,像牆一樣起直立著,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赬」,說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4)小孤山龍耳洞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這篇散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得盡所歷妙』也」,是寫烽火磯的奇異景色。「八月一日,過烽火礬」,是按日記的形式,著就對烽火礬略作考釋,是南朝的時候,「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而形成的一處報警設施。

然後對烽火礬的景象,極力加以描繪。從舟中遠望,只是「突兀而已」的江邊岩石。而近觀則是「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

對於「迥異」的特點,作者選取其中一磯石,著意加以特寫:「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這幾句話,把磯石超凡出眾之狀,都鮮明地描繪出來了。

它的樣子挺拔突出,上面纏繞希「丹藤翠蔓」,形狀象是精裝的屏風。至此已從總體概貌和具體描摩兩方面,寫出了烽火磯的奇異景色,但作者仍嫌不足,又巧借杜詩,進一步補充描繪形象。那天是風平浪靜,「舟行頗遲」,可以仔細觀賞沿岸風光。

主景是寫小孤山與大孤山,對於烽火磯寥寥數筆帶過,恰似拉開畫展的序幕,讓人們去「回帆覬賞延,佳處領其要」。

第二段,從「過澎浪磯」至「山有棲鶻甚多」,是寫小孤山的峭拔秀麗。「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是沿著作者的船行游蹤,繼續往前寫,自然地過渡到描寫小孤山。

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北的大江中,因為語言訛轉,以「孤」為「姑」,山上有神女祠,祠廟對彭郎磯,故有小姑嫁彭郎的傳說。小孤山在宋時屬於舒州宿松縣。陸游對於小孤山的描寫,開筆就說:「小孤山屬舒州宿松縣」。

當時江防要塞都是戒備森嚴,在小孤山也有駐守的軍隊。首先用類比法,將「皆名天下」的江中獨山,如鎮江的金山、焦山,南京的落星山進行比較,「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山比」,這就更襯托出小孤山勝過一般的名山,突出其「峭拔秀麗」的特點。

進而由遠及近,作具體的描述。從數十里之外向小孤山望去,只見它是「碧峰峰然孤起,上千雲霄」。這幾句是說山的峭拔。

然後又由遠及近,「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這幾句是說山的秀麗。正因為山勢的峭拔秀麗,所以作者說它是「信造化之尤物也」。極盡愛悅贊賞之詞,反映了行舟時觀景的實感。作者舍舟登山觀賞,「但祠宇極於荒殘」。

祠宇荒殘的原因,正與上文「有戍兵」相呼應。兵荒馬亂的年月,沒有人再去修廟建祠。山上不但有祠宇,並且有廟堂,「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

說了祠與廟,又對其有關諸事,略加說明考釋,那就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從湖湘回來時途經小孤山,「嘗加營葺」,還「有碑載其事」。寫完了小孤山之勝,又將筆鋒一轉,再寫澎浪磯之景。澎浪磯在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靠近長江南岸,與北岸的小孤山隔江相望。

澎浪磯,為江邊一巨型石磯,因為「無風亦浪涌」,磯便由此而得名。澎浪磯,又因小姑山之故,轉名為彭郎礬。彭郎與小姑,宛然是伉儷一對,前人便將二者之間賦予愛情故事,讓現實的勝境更充滿神話色彩,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優秀詩文。

他是以小孤山為立足點,大鏡頭地選取了江山曠境:「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瀠,鷗鷺滅沒。」這幾句宛若潑墨畫,藝術地再現了江上廣闊景象的朦朧美。這種朦朧美,首先使作者本人陶醉了,他認為是「極登臨之勝」,因而流連忘返,「徙依久之而歸」。

最後還捕捉了一個「俊鶻搏水禽」的鏡頭,說它「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此段撤寫,是回應前文「冬夏晴雨,姿態萬變」,補寫傍晚雨中小孤山景色,使得前面的概述文字更為具體形象化。

前面重在寫「秀」,後面重在寫「壯」,二者相映成趣,讀之可以從中領略江山勝概,激發人們對祖國壯美多嬌的江山秀色,產生無比熱愛的感情。結旬還用廟祝之言,說「山有棲鶻甚多」,以驗證作者的目睹壯觀。由景及人,文字充滿了生機。

第三段,從「二日早」至結尾,是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仍是從時間開始,但對於地點,則是從動中來表現的。

在離開小孤山,舟行未到二十里的地方,「忽風雲騰涌」,顯然的,天氣發生了急劇變化,一場暴風雨很可能即將降臨,作者只好命船家「急系纜」。經過風雲變幻,天又「俄復開霽」,恢復正常的狀況,於是便解纜更行。

這是一個小的插曲,給人一種驚心動魄之感,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接著從天氣寫到湖面,船行至鄱陽湖口的時候,首先便是「四望無際」的空曠景象。

對大孤山的描寫,是用陪襯的方式,更顯示了它的雄偉壯奇。先說它「狀類西梁」,即是將大孤山與西梁山合說。西梁山在安徽和縣境內,山勢極為雄偉壯奇,與當塗縣的東梁山隔江對峙,二山合稱天門。

再與小孤山比較,說大孤山「雖不擬小姑之秀麗」,但相形之下,亦各有千秋。小孤山之旁,「頗有沙洲葭葦」,顯得特別秀麗,大孤山「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顯得格外壯奇。秀麗與壯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真是氣概非凡,堪稱山河勝跡。

大孤山景色,只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了一個輪廓。對予大孤山下的水情,文章進行了一番描述。長江至湖口分一支為南江,長江水濁,南江水清,合處不亂,亦可謂大孤山下之一奇景。

此段作者還說出了一個生活小常識,即長江水濁,汲用之時,要「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至此大孤山之景已全部寫完,下面又以一段行程,作為段落的小結。他的行程是「晚抵江州」,對江州情況略作介紹。特別是江「岸土赤而壁立」的特點,亦可謂一勝景。

又再「泊湓浦」,此處「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是湓浦有南江特點,雖是輕輕點上一筆,與全文十分諧調,渾然形成一體。作者是七月二十六日離開池州,歷經舒州境內,江西水域,八月二日晚抵達江州,共六日行程七百里,至此結束本段,使全文告一段落。

這篇散文文筆雅潔,優美動人,在藝術上亦頗有特色,堪與歷代山水記游文字媲美。

這篇散文的寫景記游完全遵循旅遊的時間順序和舟行蹤跡來寫的,先寫烽火磯,著重描寫小孤山和大孤山,最後以行程段落為小結,線索分明,條理清楚,有著「散而不亂」的藝術效果,讀者可按其所寫,進行一次引人入勝的壯游。

寫景,作者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方法。寫小孤山,先寫「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繼而陡轉,說其他山的「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這就更能突現小孤山的秀美。

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則是以小孤山之秀麗對比映襯,這樣兩山的奇異風姿,就清楚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這篇散文是作者的旅遊日記,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所聞所見隨意書寫,沒有一絲一毫雕章縷句的痕跡。

因為不加修飾的信手寫來,有些地方尚有粗糙之感,例如末段結尾,純是行程日期的記述,文字並不典雅。正因為他是無意求工,全文就顯得異常的質朴,讀之有著特殊的親切感,使人從中領略到一種自然美。



Ⅳ 小姑山在哪裡有何來歷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城東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南與西江彭澤縣僅一江之隔,西南與廬山隔江相望 ,是萬里長江的絕勝,江上第一奇景,被益為長江絕島與彭澤縣的龍宮洞、湖口的石鍾山、鄱陽湖的大孤山(鞋山)相距只幾十里。小孤山,原是長江中一座石嶼,開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相傳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記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於石上。小孤山以其獨立無依而得名。山形似古代婦女上的發髻,山體奇特秀美,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如撞鍾,北觀嘯天龍。 小孤山之稱區別於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於千里,納群山於足下」。「海門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贊譽。此山高八十六米,圍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舊稱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動,山貌漸變。鄉人雲:「南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鍾,東看太師椅,北望嘯天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曰:「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築是始建於唐代的啟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紅牆,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於是投江殉情,死後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於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於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山頂「梳妝亭」,傳為小姑梳妝處。亭台甚雅,六角兩層,且可憑窗眺雲山沃野。亭後「長生樹」,又稱「梭羅樹」,從石罅中生出,高壯蔥茂。老者雲:「此樹酷似月亮里的神樹。天上織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這棵樹剜的」。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廟宇亭台,層次分明。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雲梯、卧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跡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謝縉有詩贊曰:「半空岩石架高台,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雲鬢綰髻堆。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今日來「長江絕島」小孤山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Ⅵ 過小孤山大孤山 小孤山,大孤山的特點是

小孤山: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嶼,開始形成於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它孤峰獨峙,三面環水,直插江心,氣勢險峻。巨石懸立奇峭,大有「障百川於千里,納群山於足下」之勢。此山其高不過百米,周不過里許,然而其形特異,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聳立。山雖小卻志傲群山,上鎖金焦,下阻千浪。大別山恭其俊秀,五老峰遜其不峙。

大孤山:山勢雄偉,古樹蒼勁,風光妖嬈,四季宜人,宛如浩瀚黃海之濱一棵璀璨的明珠。大孤山 山泉 河 風光相呼應,既相獨立,各具特色,又以各自風姿交相輝映,融為一體,構成紛繁絢麗的自然景觀,獨樹一幟,山上景色繁多,歷史悠久。

(6)小孤山龍耳洞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過小孤山大孤山

1、賞析:

《過小孤山大孤山》是南宋文學家陸游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寫烽火磯的奇異景色。第二段是寫小孤山的峭拔秀麗。第三段是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這篇散文線索明晰,層次清楚,對比襯托,相得益彰。

2、創作背景:

《過小孤山大孤山》是南宋文學家陸游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寫烽火磯的奇異景色。第二段是寫小孤山的峭拔秀麗。第三段是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這篇散文線索明晰,層次清楚,對比襯托,相得益彰。

Ⅶ 過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及翻譯

原文《過小孤山大孤山》 陸游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上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雲.

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南宋 .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父陸宰,是很有民族氣節的官員和學者,朝廷南渡後,他便回到家鄉箸書了.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戰復仇的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因觸犯殲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符軍事,後來做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閑居,死時年八十六.

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

編輯本段題解《過小孤山大孤山》選自《陸游集·入蜀記》,題目是編者加的.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是時,陸游被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因作《入蜀記》以記其勝.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江西彭澤北,安徽宿松東長江中,與南岸彭浪磯相對,俗訛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潘陽湖出口處,與小孤山遙遙相對.

背景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被罷官.至1169年,起用為夔州(今重慶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游記《入蜀記》,以記其勝.《過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

譯文:八月一日,(船)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設置了很多(報警的)烽火台,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峰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後,(我)走過山下,(看到)岩石鑲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像寶石鑲嵌的屏風.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

經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於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著.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台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著「惠濟」二字,(裡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著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傳說的人說小孤山的廟里有彭郎像,澎浪磯廟里有小姑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天下著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時隱時現.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著,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著很多老鷹.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雲涌,(於是)急忙繫上攬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樣子象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象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里,都屬於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岸上的土是紅色的,像牆一樣起直立著,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赬」,說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編輯本段小孤山簡介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孑然兀立著一座風姿秀逸的山,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獨立,山高一百餘米,最稱著的為龍耳洞,洞內風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頂亭、塔、樓、閣錯落有致、古樹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雖屬彈丸之地,名聲卻很大.被稱為山水詩鼻祖的謝靈運,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嶼》,據說就是為小孤山而作.至於蘇東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陸游說:「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游小孤山記》).小孤山被詩人們所青眯,最初有謝靈運,既而有顧況、盧仝、王安石、王十朋、陸游、王守仁、袁枚……連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來附庸風雅.畫家們則紛紛將小孤山入畫,唐代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畫的就是小孤山與鄱陽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稱,區別於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於千里,納群山於足下」.「海門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贊譽.此山高八十六米,圍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舊稱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動,山貌漸變.鄉人雲:「南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鍾,東看太師椅,北望嘯天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曰:「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築是始建於唐代的啟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紅牆,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於是投江殉情,死後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於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於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山頂「梳妝亭」,傳為小姑梳妝處.亭台甚雅,六角兩層,且可憑窗眺雲山沃野.亭後「長生樹」,又稱「梭羅樹」,從石罅中生出,高壯蔥茂.老者雲:「此樹酷似月亮里的神樹.天上織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這棵樹剜的」.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廟宇亭台,層次分明.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雲梯、卧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跡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謝縉有詩贊曰:「半空岩石架高台,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雲鬢綰髻堆.動人的傳說與奇秀的風光使小孤山充滿浪漫情調.

然而一旦戰雲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海門第一關」.古時山上建有烽火台與炮台,駐有戍兵.每逢戰事,這一帶江面便戰火紛飛,樓船沖撞,濤聲伴著殺聲,震天動地.朱元璋與陳友諒、太平天國軍與曾國藩的湘軍、王陽明與朱宸濠……都曾在這一帶江上血戰.小孤山斜對岸的馬當,更是長江上的雄關要塞.抗日戰爭中,為了阻擋日軍軍艦溯江而上,中國軍民實施了馬當封江工程.千萬軍民不顧敵機的轟炸掃射,夜以繼日,在馬當江段上,鑿沉了滿載石塊的20艘大輪、駁船、躉船,600多艘帆船,滯緩了日軍的進攻.

當你泊船小孤山下,沿著那364級石階,躡磴捫蘿,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頂,立刻會有一股磅礴之氣沖撞著你.登高縱目,看上下天光,檣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闊天高.你可許會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傳說,或許會浮現出昔日江上干戈錚錚的鏖戰.大江與雄關相連,詩情與戰火交織,你會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Ⅷ 小孤山大孤山導游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導游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者王導。首先,我代表安徽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小孤山遊玩,很高興和大家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我相信這是我們的緣份哦,希望大家可以在小孤山玩得愉快。
現在我們的大巴是在前往小孤山的路上,我身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下面呢,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小孤山。大家一定好奇,小孤山這個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呢,這里啊,可是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哦,小孤山與江南的江西省境內的彭郎山隔江相望。傳說在從前,有一對名叫小姑和彭郎的年輕人,在生活的接觸中深深的相愛了.本是一對天設地造的姻緣,但是由於小姑長得太漂亮,被一個有錢有勢的地主看中,逼著小姑成親,小姑寧死不叢,跳井自盡.彭郎不知實情,天天站在江邊痴情的眺望,盼望心愛的姑娘早日出現,日久天長就成為了一座彭浪山,小姑投江後由於思念彭郎,也化做了一座山,就是小孤山。小孤山號稱長江絕島,山高109米,如出水芙蓉,以秀、險、奇、孤而聞名遐邇,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小孤山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還是一座佛教名山,著名的啟秀寺,供奉著聞名海內外的聖母媽祖,是內陸地區海拔最高的一座媽祖廟。小孤山就像萬里長江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
說著說著,咱們已經到了,大家請帶好隨身物品,不要將貴重物品落在車上了,我們准備下車了。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一天門了,俗話說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歷史上曾有六位皇帝來我們小孤山觀賞呢,大家看門首額題的「靈昭江嶼」四個篆字,可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大家請隨我往上走,對了溶洞大家看像什麼?對了!像一隻耳朵,這就是龍耳洞!這個洞啊600年前可是救了一位皇帝呢。說的是朱元璋在一次突圍中曾進洞避險,追兵被洞口重重蛛網所阻,不得進洞搜查,朱元璋因此逃過一劫。
我們繼續往上走,聖母殿就在前面了。就是媽祖聖殿,又叫聖母殿。媽祖林默是宋莆田林願的第六女,生下來就有祥光異香,後來羽化成仙。明代的開朝皇帝朱元璋曾經親臨小孤山祭奠媽祖。咱們大家一起進殿看看吧。參觀完聖母殿,大家一定有些累了吧,我們到前面的梳妝亭休息一會吧!這座亭子原建於宋代,現在這座是1964年新修的。這里有一座聖母梳妝台,台下有一楹聯:梳長生鶴發,妝不老峰頭。據說啊!在這里用手或梳子梳理一下自己的頭發,就可以長生不老,永葆青春哦!咱們也來梳理一下吧。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們,今天我們的游覽就要結束了,感謝大家一路的支持和配合,途中有有什麼服務不周的地方還前大家多多包涵。同也大家也可以提出你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大家有空再來小孤山遊玩,最後祝願各位一路順風。

Ⅸ 真正的恐龍長什麼樣子圖片

恐龍的種類很多,樣子也是千奇百怪,具體如下:

1、劍龍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Ⅹ 什麼樣的耳朵有財 招財耳什麼樣子

招財耳朵貼在頭上,正面只能看到耳垂。有這樣耳朵的人,要麼是土豪,要麼是富貴官員。耳垂厚者有福,耳異者不穩。想打耳洞的人,首先要確定是否會影響自己的福祉。
幸運的人一般比較穩重,所以做事比較謹慎,懂得規避風險。然而,幸運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做事急躁,有點急功近利,內心充滿鬥志,就是性格有缺陷,往往導致工作上一事無成,遠不如幸運的人。
招財耳朵粗,所以有招財耳朵的人不僅一生富貴,而且身體健康。但是他們的生活比較坎坷,因為留不住錢,身體先天不足。所以他們的人生會有很多疾病,沒有足夠的錢去治病,所以他們的命運會很悲慘。
就耳朵而言,木形人和火形人的耳朵都很吸引人,但只要耳朵夠大、夠寬、夠厚,輪廓完好無損,就不會惡毒。因為她的耳朵招來嫉妒或者各種風風雨雨,這種人敏感,消息快,八卦多,但是她存錢不容易,做生意的話也不容易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