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故鄉在哪裡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故鄉在哪裡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23 09:44:27

『壹』 中國古代十大美女故里,我們耳熟能詳的美人家鄉都在哪裡

人們喜歡對古代的人進行分類,像是古代十大美女、古代十大美男之類的。不過人們往往只清楚她們的名字,對她們的故居卻不了解。不過有些人在歷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像是我們熟知的貂蟬,她就屬於小說杜撰的人物,而西施的存在也受到質疑,她們兩個的故居根本無法確定。

很多人物都是從小說中聽到的,有些在歷史上真實存在,而有些則是完全杜撰出來的。現在很多旅遊景區也不可全信,像是貂蟬、西施這樣的墓地,全國可以搜出好多個地方。一些地名也只能用來參考,根本無法確認。

『貳』 哪裡才是你的故鄉

家鄉是趙雷歌詞里陰雨的小城,

把手揣進褲兜,

和戀人走到玉林路的盡頭,

坐在小酒館門口,

直到左右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的眷念。

是宋冬野心心念念的安和橋,

「你回家,我在等你呢」,

有人等待的溫暖與守候。

也是李志歌中一杯長島下肚,

轉身跳進西湖,

卻再也找不到九六年回憶的惆悵。

你的家鄉在哪裡?是綠田油油的村莊,還是鄉村二級公路上揚起的黃沙?

它或許是你心心念念要離開,離開了又會想念的地方。

有人說,從此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

上大學以後,只有在寒暑假才能回一趟家,沒有了朝夕相處的時間,只留下短暫的冬,和夏。

張佳瑋曾說過地域與性格的關系:

地域不僅潛移默化著性格,而且在悄然告訴你,「這樣的性格就是對的,這樣也可以過喲」。故鄉雕琢了人,也培養了人的判斷標准和價值觀,所以多多少少,總還是會跟著人走。

一直以為離開了家鄉,似乎就與它再無瓜葛,後來才發現,我們離開了故鄉,似乎也帶走了一部分故鄉,那一部分融化在鄉音里,性格中,和味蕾上。

明明知道發音不對,還是倔強地堅持分不清前鼻音和後鼻音,邊音鼻音。

你的水土不服、胃口不好只有一種解葯——家鄉。

@蔣小枯

2014寧波象山

到了嫌棄那濃濃的魚腥味,離開了又會想念這種獨特的味道。

@塔拉

2016年內蒙古

家鄉就像熱騰騰的馬奶酒,你吃過其他的東西也許味道更好,其他東西能承載你的理想,那碗熱騰騰的馬奶酒卻是無力時,受傷時,最渴望想吃到的那一碗。

@王姝人

2016年2月,四川涼山。

我是2009年9月乘火車離開家鄉外出求學,然後畢業工作。家鄉是我的根,是我一輩子抹不掉的印記,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回到家鄉總會得到治癒。它困難深重,它又積極樂觀,所以可以為葯。這張照片是春節正月初二,我們一家人在山上為先祖清理墓地,農村人的墓總是散亂在山間原野,不如城裡墓碑排列成組。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親人,再看看先祖的墳墓,然後了悟,人生在世,光陰苦短,需對得起自己才好。

@牛牛

2017年,太原。

家鄉是歌詞里的並州路,我沿著並州路一直往南走?拍攝於今年夏天,前幾天回家裡看爸媽,家鄉氣候適宜,有親人有朋友也有可選擇的工作,但還是想要先去往大城市,因為那裡有更自由的空間和未知的人生。我愛家鄉,所以,我更要逃往遠方,這樣,我每次回來的時候,都是愛著她的。

@廖夢

2016年家門口。

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是傍晚,晚霞美得一塌糊塗,然而這里卻是我一直以來想要逃離的地方。最近在實習,有半年多沒回去了,甚至可能在接下來的下半年裡也沒辦法回去,這時我才發現,沒有那一刻,我如此的眷念著故鄉。人們總說,從此故鄉,再無春秋,只有冬夏。可是我好像,連故鄉的冬夏都沒能抓住。

@官官

我的家鄉在東北,一個小小的礦上。2014年高考後離開家,很少再回去了。現在礦上黃了,年輕人能離開都離開了,這里只剩下了一些老人和孩子。曾經這里輝煌過,現在,只是一個可以回憶的老城。家鄉,對我意味著一個心心想念但卻不會回去的地方。

@金魚啦啦啦

2016,桂林。

家鄉就是有爸爸媽媽陪伴的童年時光。照片中是記憶中曾經在漫天大雪中趴在親人背上走過的大橋,現在有了高鐵,老的鐵路橋已經不走客車了偶爾還能看見貨車轟隆而過。

@蘭豆

2002年,衡陽。

高考之後,離家之前的最後一個夏天。家鄉是抹不去的記憶,是夏日田間大汗淋漓之後,甜滋滋的西瓜。

@林間空地

2017.3.8單位三八婦女節活動上海。

生長在這座城市,沒有離開過。日新月異的更替變化,早就已經沒了從前的樣子。只依稀記得小時候的弄堂,一個弄堂就是一個故事,小情侶間的親昵,蔥油餅和豆花飄的香氣,小孩兒們的嬉鬧,還有媽媽喊我回家吃飯的呼喚??很多東西只能追憶而無法回味。城市裡鋼筋水泥的建築越來越多,人和人之間也越來越冷漠,時常灰濛蒙的天氣給人的心裡多了層陰霾。這個家不再有家的感覺。其實,我們人生在世不都是客旅,是寄居的嗎?如果這樣想,那麼當我們活著就好好活,到走的那一天也不會因為太過眷戀而無法割捨。

@顯微靜

攝於2016年,潮州。

2010年離開的家。家,似乎就是一個永遠在身後等你回去的地方,無論你在哪,用多快的速度疾走、奔跑,心裡裝了多少繁瑣待處理的雜事,只要回到家,就可以將外面的一切包括自己,暫時放下,於是你聽得到風的聲音,看得到草的顏色,聞得到陽光的味道。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正在享受著這樣一種"慢慢"的狀態。

@何小湘

2015年,四川綿陽。

作為一個還在北方讀書的學生,離家是二月底,曾經以為我是在追逐自己的詩意和遠方,後來發現我一直被困在那座住著家人的小城裡。家鄉對我而言,是童年,和哥哥弟弟的百玩不厭的游戲,是房後煙囪的帶著飯香的青煙,是泥田裡插秧,院壩里乘涼,是百家飯的味道,是回不去但是最懷念的時光。

照片里的這間房子里曾經住著對我特別好的親人,後來也許是因為生活,也許是外面世界的不一樣的誘惑,他們離開,一年兩年到現在快十年了吧,房後已經塌了,曾經用來曬糧食的院壩長滿了一人高的雜草,枯,榮,沒有人再知道。

@在一起

2015年,安徽。

去年離開家鄉,到外面讀大學,家鄉對我來說就像是吃飯一樣自然,離開家鄉再遠,它依舊會在哪裡等著所有離家的人,它知道,走得再遠,我們始終會回來的。那是我第一次和那麼多好朋友去爬山,山很高,下雪天地也很滑,我們並沒有爬到最高層,有失望,但很高興,自從畢業以後就沒有這樣一起出去爬山的經歷了,不是嫌累,就是沒時間,所以我很珍惜這張照片,很珍惜我們曾經在一起的日子。

@一束矛盾

2017年,蕪湖。

高中就離開家鄉。家鄉對我而言,是一個心靈的歸宿。在城市逗留的時間已經差不多和故鄉的記憶等長,但一有機會回去,看見熟悉的山水、藍天和稻田,那種親切感便油然而生。這張圖片是我今年五月份在家鄉拍的,從小雖生在農村,但沒種過地。這次有閑暇去舅舅家,正好幫忙幹了一點農活。某一個瞬間,我抬頭看了一眼遠方的天空,突然想起日本動漫《歲月的童話》,感覺自己彼時和妙子的心境頗為相似,於是隨手拍下這張照片。不久前外公外婆雙雙離世,真可謂物是人非。

@Simone

2016秋國慶,山西省鄉寧縣一小村莊。

碩士生涯的最後一秋。秋收的下午,北風呼嘯著已蓋過了東風,母親收拾完碗筷出去,我貼在溫暖的炕上聽著灶台里火苗竄動的聲音幾乎就要睡著;隔壁屋裡小侄子咿咿呀呀說著聽不懂的話,充耳不聞奶奶催促吃飯的聲音;風推著門簾一遍遍拂過屋門,有貓咪在叫了,我想像它蜷在我腳邊發出呼嚕聲的樣子,可又突然想起它不像當年它的媽媽,它怕大半年才回來一次的我;牆上的鍾表還在義不容辭地推進時間,第二天就又要離開;於是翻身起來逗了逗這小東西,然後揮鐮去往金黃田野。順便拍得此照。

@月暮

2017年。

家鄉是我夢開始的地方,承載著我太多錯綜復雜的感情,我既盼望著離開那個小地方,又期望著能夠早點回到那個小地方。家鄉就是我的味蕾,任何酸甜苦辣都記錄著。這張照片,每次看到都會觸碰我的內心,從小看著這個池塘,看著裡面的天空倒影,生活或許就是這樣,波瀾過後,終會平靜、安寧。

@安之若素

2017,廣東潮汕的海邊小鎮?我的家鄉。

這是最後一次要離開家之前拍的。那個遙遠的海邊小鎮,有軟軟的床,暖暖的湯,還有那個每天詢問我想吃什麼的老母親。

@Serene

2017年7月香港

家?是一眼望到?s?以抵?的????家??P帆?行希望再?w??r依然是少年

@王子肖

2017年5月30日,柘城。上次端午節回家的時候拍下的照片,而那次回去距離我倒數第二次回家已過去十個月。家鄉意味著,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吧。拍完這張照片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千里之外的苟且,萬里之外的苟且,以及你目所不及的苟且。

一個人每天會掉下大約60多根頭發,手指甲每天生長0.1毫米。

城市的新陳代謝每天都在進行。

一個小店的撤離,另一個小店的入駐。

一棟老樓被推倒,另一座大廈飛速生長。

陌生、悵然若失的,是記憶里的和現實中不重合的部分。

作者在《上海城市更新五種策略》中引用了卜音的一段話:「在歷史的災難流放之中,也許,心靈最渴望的並不是過去或真實的家鄉,而是這個『空間』,這個跟朋友、同伴共同經歷的空間。」

卜音認為,「集體回憶應該是一個容許被眾人探索的游樂場,而不是少數人懷緬過去的墳墓。」

我們其實並不討厭城市的變化,

對家鄉更新的感情大概更像,

許久不見面的老友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和別人的合照,

你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新買的衣服,

也不認識她身邊的那個人。

但是你知道照片中的她更漂亮了,

褪去了一身粗糙和魯莽,

雖然和你原來認識的樣子不大一樣了,

還是默默在下面點了個贊。

『叄』 對中國人來說,故鄉到底意味著什麼

圖片|ssDad-攝

文字為物道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肆』 牛郎織女的故鄉在哪

在山東沂源縣燕崖鄉。

西周時期的《詩經·大東篇》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天空的一角有銀河,河水若鏡閃閃發光, 監察大地迷濛,終有孔明之光,別人家織女雖跋卻勇敢。在相約日移步顧盼七次,雖然不能紡織出布匹了,看那通情的牽牛,可也不願駕車離去。

據專家考察,大東的位置在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核心位置正在今天的山東沂源縣燕崖鄉。作為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發源地,燕崖鄉擁有國內唯一一處與傳說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

燕崖鄉牛郎廟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莊,村裡人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大賢山東麓下臨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稱織女洞,傳說是西王母囚禁織女的地方。

(4)故鄉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隨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對他不好,給了他九頭牛卻讓他領十頭回來,否則永遠不要回去。沮喪之時他得到高人指點,在山上發現了一頭生病的老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間,牛郎於是將其領回家。

後來得到老牛指點,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們洗澡遊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個的衣服,那個仙女名字叫織女,兩人相識,墜入愛河,後生育有龍鳳胎。但由於觸犯天規,織女被帶回天界。老牛告訴牛郎,它死之後把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騰雲駕霧。

後來牛郎終於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織女團聚,被王母娘娘頭上銀簪所變的銀河攔住去路。天上的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化作「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團聚。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後命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兩人才可在鵲橋相會。

之後,每年七夕牛郎就把兩個小孩放在筐中用扁擔挑起,上天與織女團聚,成為佳話。

在日本版本中,牛郎織女的婚姻是得到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的認可,可是他們婚後就只顧浪漫而忘卻了工作,牛郎的牛跑了,織女的布也品質下降了,為了令他們不再懶散,玉皇大帝才分開他倆,每年只能見面一次。

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