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鄭姓怎麼介紹姓氏
鄭姓的介紹姓氏:鄭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它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中國的姓氏,不少來自最初封國的國名,鄭姓也是如此。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
歷史上姓鄭的名人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庄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庄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庄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② 男人傷感圖片帶字他姓鄭
可以嗎
③ 百家姓鄭姓起源及家譜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鄭國滅亡,以國為姓時,鄭氏已有四支:南鄭與山東支脈較弱,河南的兩支較為昌盛。
南鄭一支:
鄭武公東遷後,留下在原址(陝西華縣)的一些鄭國宗室人員,當戎狄入侵時,南遷到今漢中地區建「南鄭」,為首者稱南鄭君。後來成為秦國的南鄭縣,其宗室子孫,亦以鄭為姓,散居四川、陝西各地。
東鄭一支:
在今山東費縣城東,有一支很早的鄭氏,這是鄭國建立初期,周王室將魯國境內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給鄭國管理,鄭庄公時期,鄭國和魯國將枋、許作了交換,鄭國只留下「邴」(即今山東費縣城東18里)的地方,作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並有宗室人員駐守,鄭國滅亡後,也以國為姓,成了山東早期的鄭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鄭國(即鄭邦)應為該支。邴地因在魯國,鄭氏故又稱「魯人」,就地繁衍,即為東鄭。
河南的兩支:
一支是韓滅鄭後,遷陳、宋之間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魯公之後,在歷史上影響較大。早在鄭國被韓滅亡之際,原鄭國貴族中改姓為鄭的人投奔散居在陳、宋之間。由於這一地區是韓國和魏國的勢力范圍,鄭國滅亡後他們也分別被稱為韓國人或魏國人。魯公之子琚,仕魏為大夫;琚公之子無悔,仕魏為新築大夫;無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後攜范雎奔秦,封關內侯大將軍,後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隨父降趙,而繼續仕魏,並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築君,魏亡為庶民;徽公長子昌,初為秦吳縣令,後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使韓襄王孫信破鄭昌於陽城,以信為韓王(稱韓王信),鄭昌認為分封已不合時宜,因而歸附劉邦,參加了助漢統一的征伐討平中。楚漢之間的戰爭進入第三年,「楚漢相爭,鴻溝為界」,在北廣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一幕。族人、部將鄭忠對劉邦建議說: 「楚軍強盛,應高壘深塹固勿戰,待敵疲勞時再出擊」。劉邦納其言,果獲大勝。昌公之子榮,陳(今河南淮陽)人,隨父參加了項羽起義,項羽敗於漢,劉邦要求原項羽部將注冊登記,以便授官,獨鄭榮懷念項羽不肯登記,被漢逐出,漢文帝時憂憤而死。榮公之子當時,為陳人,行俠仗義,漢景帝時拜為太子舍人,漢武帝時先後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史,位列九卿。鄭當時對待賓客惟恐不便,對待長者惟恐不尊,對年輕人惟恐屈才,他常說:「賓客來到,無論貴賤,都要接待!」故《漢書》作者班固說:「張譯之守法,馮唐之論將,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鄭當時一次推士,因輕信讒言而失誤,被人彈劾,下獄治罪,贖買出獄,廢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遷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無余資,靠親友接濟辦了喪事。當時公之子韜;韜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長子房,漢中大夫,次子遠遷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趙王相;季公之長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戀祖地,舉族遷回,死後歸葬祖塋——廣武原;奇公之長子積(華縣令)遷至河南新野,為南陽鄭氏始祖。以後失譜,歷經數代,至裔孫珥公,於明初遷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鎮西大村),為現居鄭氏人數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鄭氏宗祠」,其子孫又播遷周圍縣、鄉、村。1992年,台灣鄭氏宗親訪問團一行23人,尋根謁祖,曾到此祭祀,盛況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後漢西河太守;樨公之長子賓,居山東高密,漢光祿大夫;賓公之三子鄭興,河南開封(今開封市)人,後漢經學家,靖南將軍;興公之子眾,後漢大司農,出使匈奴,因維護了漢朝尊嚴,拜為中郎將,《後漢書》有傳;眾公之子安世,後漢車騎將軍;安世公之長子琳,後漢車騎都尉,次子亮(亮孫沖為晉太傅,宗光公,卒後謚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長子泰,次子渾。
回遷開封的鄭泰,曾遠播沿海與海外;鄭渾一支,遷回祖地,成為顯赫晉魏的巨族,其後鄭羲、鄭道昭、鄭述之祖孫幾代,又到山東兗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鄭氏是滯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後,宙公在韓滅鄭時被俘。韓國為賄賂鄭國民心,於韓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鄭據到囂山之陽的荒僻之地(即現在廣武山一帶),為踐土君(或囂陽君)守祭武公陵墓,稱鄭王之墟 (即今鄭王莊)。據公之子強,為報失國之恨,曾載800金說秦伐韓;強公之子朱,跑到趙國,為趙媾秦,助秦伐韓;朱公之子國,初為韓國水工,參加治理滎澤水患,修築鴻溝大渠,後奉韓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說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無力伐韓。國公終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反使秦得水利,國力更強,統一了六國。中國歷史進入秦漢大統一時期後,鄭氏也隨歷史的發展,以中原為軸心,向周圍輻射播遷。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大穰,不僅解決了秦國困惑多年的糧食問題,而且還使後人代代受益無窮。因此,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鄭國之子鄭如,鄭如之孫有一個叫鄭弘的,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個歷史名人。
少數民族中的鄭姓問題,情況比較復雜,與漢族鄭姓的關系也較為明顯,即血統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較有影響的鄭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於明朝皇帝朱棣的賜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鄭和養子鄭賜的後代。從血統上看,他們原是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與漢族完全無關,只是因為生活在漢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漢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鄭。至於其他少數民族中的鄭姓,情況也與回族中鄭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鄭以外,又有土家、朝鮮、瑤、京、納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2、土家族 土家族鄭姓的來源與其某些家族在讀音上近似於「鄭」的發音有關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四省交界處,人口570多萬。族中的鄭姓來源極早,大約在兩漢時就有人以鄭為姓。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東漢時巴郡南郡蠻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鍾離山,其中之一便是鄭姓。巴郡南郡蠻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綽所編撰的《蠻書》中也說巴人有4大姓,鄭姓仍是其中之一。不過,一般認為早期的鄭姓與後來所說的姓氏含義不同,所指的是一個鄭姓部落,因其在讀音上近似於漢字「鄭」才被以鄭相稱。另外,由於「鄭」字在土家語中的讀音近似於「陳」,因此鄭姓有時又被稱為陳姓。如在《蠻書》中就是鄭、陳並稱,各自為姓。由此可見,土家族鄭姓的得姓原因是由於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稱謂在讀音上近似於漢族人的「鄭」,在載入漢族人編撰的典籍時便以「鄭」相稱,此後相延成俗,也同時被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鄭姓人口為數不少,仍保持著大姓之一的位置。由於相傳鄭姓在發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間至今還保持有互不通婚的習俗。
3、朝鮮族 遠古的朝鮮族人居住在朝鮮半島山谷中,至新羅第三代國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鄭姓,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人口190多萬,其血緣與古代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民族有關。根據近人的研究結果表明,朝鮮族經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個,幾乎全是漢族姓氏,其中鄭姓的使用者相當多,與金,李、崔、朴並稱為五大姓。
朝鮮族人以鄭為姓,起源於遠古的傳說時代。據朝鮮人編撰的《三國史記》記載,早期的朝鮮入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山谷之中,分作6個部落,至新羅第三代國王時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為本彼部姓鄭。當然,在另一部朝鮮人的著作《三國遺事》中則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當時被賜姓為鄭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賜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鄭。今天看來,無論哪種記載更符合事實,都不影響鄭姓為朝鮮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書中所謂新羅國王對本國民眾的賜姓,若歷史上確有其事,則發生在高麗國統一朝鮮半島以前,亦即中國的唐朝時期。當時的王公貴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並借用這些巨姓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當時稱雄唐朝的崔、李、鄭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鮮半島,成為當地王公貴族的姓氏。後來,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普通百姓也被允許使用姓氏,使鄭姓在當地的使用人數迅速增多,再經過以後近千年的發展,鄭姓終於成了當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時期,原生活在朝鮮半島北部的人因當地發生飢荒而移居我國東北,形成朝鮮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鄭為姓的人,以至使鄭姓進一步成為朝鮮族的大姓之一。
4、瑤族 瑤族鄭姓屬於盤瑤十二姓之一,來源於一個十分古老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期,評皇和高皇爭天下,評皇懸賞捉拿高皇,並答應以公主作為有功之人的賞賜。結果一隻名為盤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並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瑤族鄭姓的族先。後來,一些漢族人為了逃避賦役,來到瑤族聚居的地區,與瑤族人交錯雜居,對外也自稱瑤族。久而久之,這部分人便融入瑤族中,成為瑤族人的一員。在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鄭。
5、京族 京族鄭姓人數較少,據50年代中期的戶口統計,姓鄭的人僅有1戶,居住在瀝尾島中間村,是當時31個姓氏中人數最少的姓氏。從那以後,鄭姓人數又有所增加,但遠遠低於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數最少的姓氏之一。
6、納西族 納西族鄭姓是歷史上遷入納西族居住區的漢族人的後代,後來才融入納西族。其中的一支來自江西,約在明清時遷到今雲南麗江一帶,從此便留居當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納西族鄭姓中影響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鄭姓人的姓氏來源較晚,一般認為直到明朝中葉才開始使用姓氏。據《臨安府土司官志》記載,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8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姓。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姓的新成員。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餘萬,經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個,鄭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鄭姓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稱增坷斯)名稱的漢字同音對譯和簡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贈坷斯為姓,後因姓氏過於繁復,便隨例簡化為漢姓鄭。如今,鄭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較有影響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鄭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詔國執政官鄭回為祖先,在血統上與漢族鄭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擁有較多的人口。
二、遷徙分布
鄭姓遷徙史
先秦時期
山東之鄭氏,距今山東費城東18里「邴」地一支,為原鄭國派駐人員的後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鄭國,應為該支。邴地因在魯國,鄭氏故又稱「魯人」,就地繁衍。這一支鄭氏後人在歷史上影響較大的還是韓滅鄭後,遷陳、宋之間的「南里君」魯公之後。
秦漢時期
鄭國滅亡,以國為姓時,鄭氏已有四支:南鄭與山東支脈較弱,河南的兩支較為昌盛。
居住在陳、宋兩地之間的魯公之後。魯公之子琚,仕魏為大夫;琚公之子無悔,仕魏為新築大夫;無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後攜范雎奔秦,封關內侯大將軍,後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隨父降趙,而繼續仕魏,並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築君,魏亡為庶民;徽公長子昌,初為秦吳縣令,後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漢王劉邦二年降漢。
、鄭姓家譜文獻目錄
、浙江蘭溪·鄭氏宗譜二卷 藏地:浙江蘭溪縣永昌區揚塘鄉 1931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後鄭鄭氏宗譜十卷 藏地:浙江蘭溪縣和平鄉 1946年木刻本
浙江浦扛·浦陽鄭氏宗譜八卷 藏地:浙江蘭溪縣白沙鄉陶宅(共九部) 1929年木刻本八冊
浙江衢縣·厚街鄭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鄭啟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浙江常山·連峰鄭氏宗譜卷 藏地:浙扛常山縣青石鄉九龍山村(存卷4) (清)汪柄寅續修清咸豐七年(1857)木刻本
浙江常山·上處鄭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東案鄉上處村(存卷 3、4)清光緒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常山·象湖鄭氏宗譜十五卷 藏地:浙扛常山縣五里鄉象湖村 (民國)徐震等重修 191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秀川鄭氏宗譜四卷 藏地:浙扛常山縣五里鄉山底村溪頭山 (民國)王逢圖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扛常山·鄭氏宗潛入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同弓鄉赤陽江村葉姑嶺 (民國)范興賓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陽浮陽鄭氏宗譜十一卷 藏地:浙扛常山縣大橋頭鄉浮河下樓村 (民國)劉斯盛重修 193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鄭氏宗譜五卷 藏地:浙江常山縣閣底鄉山溪邊村 194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官池鄭氏宗譜二卷 浙江常山縣東案鄉官塘塢村
浙江常山·鄭氏宗譜不分卷浙江常山·鄭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仙居·樂安鄭氏宗譜卷 浙江遂昌·鄭氏宗譜 藏地:浙江遂昌縣泰源鄉下村 1942年刊本五冊
浙訌遂縣·鄭氏家譜 藏地:浙江遂昌縣三川鄉東橫 四冊
浙江縉雲·五雲溪淤鄭氏重修宗譜 藏地:浙江縉雲縣檔案館(存卷2—6) 1937年本活字本
浙江雲和·鄭氏宗潛卷 藏地:浙江雲和縣文管會(存一卷) 1934年刊本
安徽徽州·新安鄭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館 明鈔本 一冊
安徽歙縣雙橋鄭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館 (明)鄭民瞻編 鄭九夏繪圖明萬曆五年(1577廂本 二冊
安徽歙縣·雙橋鄭氏續異姓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鄭文然修 清鈔本
安徽·歙縣鄭氏家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明鈔本
安徽歙縣·峰陽鄭氏家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明鈔本
安徽祁門奇峰鄭氏本宗譜四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圖書館 (明)鄭岳纂修 鄭維誠增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家刻本一冊
安徽桐城·鄭氏宗譜十三卷 藏地:人民大學 (清)鄭養平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二十二冊
安徽桐城·鄭氏宗譜十六卷首三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鄭心桂等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治端堂木活字本十九冊
安徽·桐城鄭氏宗譜卷 藏地:安徽圖書館(存卷1)清松茂堂刻本一冊
安徽桐城·桐西鄭氏宗譜卷 藏地:安徽圖書館(存卷首) (民國)鄭輔東修 1913年松茂堂刻本一冊
安徽懷寧·篤慶堂鄭氏續修宗譜三十六卷 藏地:安徽安慶市圖書館(存卷1—7 17、 18)清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安徽懷寧·篤慶堂鄭氏重修宗譜 藏地:安徽安慶市圖書館木活字本
安徽懷寧·禮義堂鄭氏宗譜 藏地:安微安慶市圖書館(存卷首) (清)鄭繼周 鄭榮進等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安徽貴池·鄭氏大成宗譜三十四卷首二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
(清)鄭岳士 鄭弘遇修纂清康熙三十九年(16妁)刻本 十六冊
安徽鄭氏宗譜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區博物館 明正德修 清重刻本一冊
福建連扛·馬鼻半山鄭氏族譜一卷 藏地:福建連江縣檔案館 (清)鄭大敬鄭秉幫等續修清宣統三年(1911)本
福建連江·溪東鄭氏族譜五卷 藏地:福建連江縣檔案館 (民國)鄧長錦 陳古榮等續修 1943年稿本
福建莆田·鄭氏大宗系不分卷 藏地:福建師范大學 (清)鄭風超編輯南明隆武間鈔本
福建莆田·南湖鄭氏族譜十四卷 藏地:福建師范大學 (清)鄭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福建莆田·南湖鄭氏大宗譜四卷首一卷 藏地:福建師范大學 (清)鄭邵勉鄭時敏等重修清鈔本
福建莆田·南湖鄭氏族譜 藏地:北京大學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師范大學
(民國)南湖鄭氏修譜辦事處修 1949年鉛印本三冊
福建南安·石井本鄭氏宗族譜 藏地:中國歷史博物館 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 (明)鄭芝龍修明崇禎十三年(1640)修 1961年廈門市博物館 籌備處據清道光十三年(1833)鄭鵬程鈔本翻印油印本
福建南安·鄭氏世代潛 藏地:台灣 (清)鄭叔仁修清咸豐四年(J854)鈔本—冊
福建南安·石井本宗族譜 藏地:台灣 美國 (清)鄭名山等修清嘉慶六年(1801)修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鈔本
福建南安·石井鄭氏本宗族譜一卷附偽冊底密奏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鄭名山纂修舊鈔本 一冊
福建南安·後山陂鄭氏族譜 藏地:台灣 (清)鄭維隆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印)鈔本一冊
福建永春·桃源鄭氏族譜二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李呈輝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二冊
福建永春·桃源鄭氏族譜三卷 藏地:美國 (清)陸錫熊等序清光緒十四年(1888)鈔本 三冊
福建永春·桃源鄭氏族譜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鄭錦和增輯清仁德堂鈔本一冊
福建永春·桃源鄭氏族譜不分卷地:上海圖書館鈔本 四冊
福建永春·桃源鄭氏族譜二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鈔本 二冊
福建·東山祥瑞堂鄭氏族譜 藏地:福建東山縣志辦 (民國)鄭伯後 鄭澤源等纂 1940年鈔本一冊
福建南靖·四城鄭氏家譜 藏地:台灣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鈔本 一冊
福建·浦城鄭氏宗譜五卷 藏地:福建省圖書館 (清)鄭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六冊
福建·浦城鄭氏宗譜六卷 藏地:福建省圖書館 (民國)鄭玉瞬等續修 1942年刻本六冊
福建上杭·堂鄭氏族譜 藏地:台灣 (清)鄭廷樺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鈔本 一冊
江西萍鄉·萍南趙家源鄭氏族譜卷 藏地:江西省圖書館(存卷1)木活字本
江西·東里鄭氏重修家譜一卷 藏地:江西檔案館
山東樂陵·鄭氏族譜 藏地:美國 (清)鄭固等序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一冊
山東日照·鄭氏家乘 藏地:山東日照市圖書館 (民國)鄭作惠修輯 1924年石印本
河南太康·鄭氏族譜七卷 藏地:河南太康縣檔案館 (民國)鄭重三纂 1935年鉛印本
河南·鄭氏宗譜附抑過軒主人年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央民族大學山西圖書館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 (民國)鄭值昌修鄭裕孚述 1944年鉛印本一冊
湖北新洲·鄭氏宗譜二十六卷 藏地:湖北新洲縣潘塘鄉鄭樓村 (民國)鄭由三 鄭南山續修 1943年木刻本
湖北·沙市鄭氏族譜不分卷藏地;人民大學江西省圖書館一冊) (民國)鄭德耆修 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
湖北·通山鄭氏家譜八卷首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遼寧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美國 (民國)鄭家清纂修 1921年翼經草堂活字本
湖北秭歸·鄭氏家譜世系錄卷 藏地:吉林大學 湖北秭歸縣龍口區 (民國)鄭萬瞻 鄭昌思續修 1915年鉛印本
湖南寧鄉·鄭姓三修族譜十八卷 藏地:湖南省圖書館(存卷111、17) (清)鄭梅生纂清光緒十一年(1885)活字本
湖南衡山·鄭氏五修族譜十六卷 藏地:中央民族大學 (清)鄭阜康編清光緒二十年(1894)堂活字本 十六冊
湖南桂陽·鄭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鄭桐炳重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 四冊
湖南藍山·鄭氏宗譜 藏地:湖南藍山縣檔案館一九四二年修
湖南益陽·鄭姓續修族譜二十二卷 藏地:湖南省圖書館(存卷15—18、21、 2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廣東潮陽·鄭氏受姓著代世系不分卷 藏地:廣東中山圖書館 (民國)鄭鳳超著鈔本 一冊
廣東中山·義門鄭氏家譜二十八卷 藏地:廣東中山圖書館 (清)鄭希橋 鄭藻如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鉛印本 二十八冊
廣東中山·鄭雲西祖房譜牒四春 藏地:美國 (清)鄭朝舉等序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鄭榮遠堂刊本四冊
廣東東莞·鄭大崖祖房譜春 藏地:美國(存卷3—8)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青雲堂刻本 一冊
廣東·程鄉鄭姓歷代族譜 藏地:台灣 (清)鄭竺亭序清光緒十八年(1892)鈔本
四川瀘縣·鄭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圖書館 (民國)鄭光中 鄭愷瑞纂修 1928年瀘縣石印本 二冊
四川資中·鄭氏族譜二卷 藏地:四川省圖書館 (民國擲中武纂 1943年資中鄭氏石印兼排印本 二冊
四川·鄭氏宗譜一卷 藏地:四川儀隴縣檔案館鈔本
雲南晉寧·鄭和家譜考釋 藏地:北京師范大學 人民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美國 (民國)李士厚著 1937年雲南崇文印書館鉛印本
雲南蒙自·富江西山鄭氏宗譜五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存卷1—3、5) (明)鄭榮敬 鄭存經纂修明鈔本
鄭氏統宗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圖書館 (明)鄭仲纂修明嘉靖九年(1530)鈔本一冊
鄭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明)鄭光覺鄭晦纂修明隆慶元年(1567)鄭崇健鈔本
④ 2021姓氏屬相姓代的專屬頭像,代姓氏的專屬圖片和文字
提起2021姓氏屬相姓代的專屬頭像,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每個姓氏都有專屬的圖騰,你姓什麼,找到屬於你的「」了嗎?另外,還有人想問中華的每個姓氏的專屬圖騰分別是什麼?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關於姓氏的專屬圖片,我姓許,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代姓氏的專屬圖片和文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姓氏屬相姓代的專屬頭像
[文如春華]華:同「?花」。文章詞藻像春天盛開的鮮?花爭奇斗艷。形容文章詞彙豐富華麗。2021姓氏帶字專屬頭像。
[尋花覓柳]原指賞玩春天的景色。後舊用來指宿娼。同「尋花問柳」。
[尋花問柳]花、柳:原指春景,舊時亦指。原指賞玩春天的景色。後舊用來指宿娼。2021姓氏頭像殷。
[細雨和風]細雨:小雨;和風:春天的微風。溫和的風,細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溫和而不。
代姓氏的專屬圖片和文字
竟然有四張。。。就不知道你更喜歡哪張了。。。
每個姓氏都有專屬的圖騰,你姓什麼,找到屬於你的「」了嗎?
我姓王,現在我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因為我一直對這方面都不是很了解,之後我也會去了解一下。2021年苗姓頭像大全。
我姓趙。我找到了我的。我覺得非常的幸運。盡管有它的保護,但我認為還是要相信科學。
我姓張,但是我沒有找到我的,可能我的就是我自己吧,並不是存在什麼。2021年侯姓氏頭像。
像這種姓氏頭像,我要墨姓的
年最好的姓氏頭像圖片生成器是哪款?2021新款頭像王姓。
其實都差不多,這種姓氏頭像圖片生成器。也沒什麼認為用,所以就功能都差不多。
姓氏屬相姓代的專屬頭像:中華的每個姓氏的專屬圖騰分別是什麼?
中華姓氏和我國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從炎黃兩帝那會的上古時代便誕生了。其脫胎於我國古老氏族的部落圖騰,在文明開端之際,古人發現把一些動物、植物或是虛構的神話生物當成自己的親屬、祖先和,往往會在精面一種極大的鼓舞。正是這種的力量,促進了中華姓氏的出現。
而中華姓氏經過多年的洗滌和傳承,到今天已經演變成了個姓氏。雖然數量變得豐富了,但姓氏原本的圖騰屬性卻被我們遺忘在了歷史里。2021姓氏頭像蘇。
關於姓氏的專屬圖片,我姓許
眾所周知,《百家姓》里趙姓打頭,那趙姓的圖騰又長什麼模樣呢?其是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供案上的「肖」字圖形組成。姓何2021新款頭像。
在古代,「肖」是玄鳥的象形文字。而趙姓圖騰最早起源於伯趙氏,其以玄鳥作為圖騰,故趙姓圖騰和「肖」字息息相關,而趙的繁體寫法「趙」也能佐證這一點。
再來看看當今的第一大姓李姓,其圖騰由虎、木、子三部分組成。其中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他是遠古部落首領,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白帝。
不過,少昊姓姬,為何成了李姓圖騰的代表呢?原來,姬姓乃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其衍生出了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李姓用它做圖騰自然也就不奇怪了。至於木和子,其乃是組成李姓的部首,因此也成了李姓的圖騰。
再來看看王姓,其是一個半月形的鉞斧做成的王冠,乍一看像一個人在觀測太陽的運行軌跡。這也和王家古代的有關,其是第一個開創天文歷法的家族。而上古時期,觀測天象的官職一般是王姓族人擔任,所以才有了如此一個圖騰。2021姓氏微信頭像呂。
那麼,作為古代帝王最多的劉姓,其圖騰又是什麼模樣呢?劉姓圖騰是一個手握刻刀的長者,他們在古代是測定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的氏族。而這把刻刀就是用來契刻春秋規律的,早前其實叫做「留」,後來則變體成了「劉」。2021鄧氏頭像。
而張姓的圖騰也很耐人尋味,是一個手持蓋的男子。同時,他手上還拿了一把長弓,除了對應「弓長張」外,還有表示太陽落山的寓意,弓弦為地平線,則代表日夜的分界線。
最後來看看程姓,這是炎帝後裔祝融的族稱,由「禾」和「呈」組成。相傳炎帝擅長種植穀物,所有才有了「禾」這圖騰。至於「呈」,在古代還有皇帝的意思,而炎帝是「三皇五帝」之一,圖騰故而是這番模樣。2021姓氏頭像鄭。
以上就是與代姓氏的專屬圖片和文字相關內容,是關於每個姓氏都有專屬的圖騰,你姓什麼,找到屬於你的「」了嗎?的分享。看完2021姓氏屬相姓代的專屬頭像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⑤ 鄭字屬相圖片微信頭像,微信頭像(相互尊重)4個字圖片誰有謝謝!
提起鄭字屬相圖片微信頭像,大家都知道,有人問誰有百家姓[鄭]字的QQ頭像,另外,還有人想問有沒有頭像什麼是個「鄭」字的?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微信頭像(相互尊重)4個字圖紙誰有有勞!,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微信頭像(相互尊重)4個字圖片誰有謝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鄭字屬相圖片微信頭像
可以自己做一張吧,做好了保存,然後換頭像,使用就行了吧?
百家姓鄭字頭像 要好看一點的
喜歡不?
百家姓鄭字QQ頭像
http://hi..com/%EC%F7%C3%FB%D0%F9/album/%B0%D9%BC%D2%D0%D5-z-qq%CD%B7%CF%F1#/%EC%F7%C3%FB%D0%F9/album/%B0%D9%BC%D2%D0%D5-z-qq%CD%B7%CF%F1/index/1
鄭字屬相圖片微信頭像:誰有百家姓[鄭]字的QQ頭像
看一下這吧,不需要注冊
別忘了給分啊……
http://q..com/shandianxing/album///#listStyle2
麻煩把這個圖片弄成微信頭像滿框尺寸,我自己弄看不到全圖,順便把十二生肖幾個字去掉,謝謝了!!
望採納謝謝
你可以在識圖搜索相關的圖片,然後在上傳微信頭像時進行編輯修改
求QQ姓氏鄭字的頭像,滿意有重賞,分,謝謝
微信頭像(相互尊重)4個字圖紙誰有有勞!
裡面都有鄭字。第2個網站的鄭字好看點。
鄭字屬相圖片微信頭像:有沒有頭像什麼是個「鄭」字的?
以上就是與微信頭像(相互尊重)4個字圖片誰有謝謝!相關內容,是關於誰有百家姓[鄭]字的QQ頭像的分享。看完鄭字屬相圖片微信頭像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⑥ 草書鄭怎麼寫
一、鄭草書寫法:
三、相關組詞:
1、先鄭[xiān zhèng]
指東漢鄭眾。
2、嚴鄭[yán zhèng]
漢隱士嚴君平、鄭子真的並稱。
3、鄭衛[zhèng wèi]
春秋戰國時鄭國與衛國的並稱。
4、繁鄭[fán zhèng]
猶繁重。
5、鄭風[zhèng fēng]
指鄭公風。
⑦ 我用十字綉綉了一副天地,我家姓鄭,可我不會綉這個鄭,能否告訴我該怎麼綉,最好有個十字綉的圖案
可以用筆按格格畫出來
⑧ 求QQ姓氏鄭字的頭像,滿意有重賞,100分,謝謝
http://www.daluqq.com/QQtouxiang/20071111/285.html
http://www.mhqq.net/qqhead/zdy/200703081518.html
裡面都有鄭字。 第2個網站的鄭字好看點。
⑨ 男朋友姓鄭,那麼我想給他做個關於他姓氏的文字圖
⑩ 適合姓鄭微信名字
適合姓鄭微信名字:
1、鄭爾巴金。
2、鄭中間。
3、鄭藝悅(朕已閱)。
4、鄭世載夏(正是在下)。
5、鄭值年少。
6、付付得鄭。
7、鄭付一生。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
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陝西寶雞附近。
以上內容參考:鄭姓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