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牯牛的分布情況
分布於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地牯牛,中葯名。為蟻蛉科動物黃足蟻蛉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的幼蟲。分布於華南及台灣、四川等地。具有通淋,截瘧,軟堅消症,拔毒去腐之功效。常用於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症塊,瘰癧結核,陰疽久潰不斂。
形態特徵
體長32mm,翅展73mm。身體瘦長,似蜻蜓。頭寬於前胸,兩復眼褐色,頭黑色,口器黃色,觸角棒狀黑色,柄節黃色。前胸黃色,背面有兩條寬的褐色縱帶,前胸有黃色長毛。中、後胸黑色,明顯大於前胸。
足黃色,並有黃色長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質柔弱。前後翅形狀大小和翅脈相似,翅脈黃色。腹部暗褐色。幼蟲形似蜘蛛,體長6-18mm,土黃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紋,身上有散生和叢生的黑褐色硬毛,頭部有1對鉗狀的顎,無翅,胸足3對,腹部較大。
② 在地里長的,果實在土裡的,果實的樣子是一串一串的,每一串就像連著的葫蘆,這種植物叫什麼名字啊
地牯牛,又名甘露兒、寶塔菜、地蠶、螺獅菜,12~1月盛產。常做觀賞植物,因形似蠶寶寶,頗為奇特,1996~2000年間,坊間偽稱是新鮮的「冬蟲夏草」而聲名大噪,價錢高昂,許多人受騙仍不知情,但經推廣之後,目前已成為新興蔬菜。株高15~25公分,莖方形,全株密生細毛,葉對生,長卵形,先端鈍,鋸齒緣,春至夏季開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塊莖具短節狀,白色,形似蠶體,質脆。
中文學名
地牯牛
別 稱
甘露兒、寶塔菜、地蠶、螺獅菜
分布區域
原產於東亞、分布於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用 途
用於肺陰不足,乾咳痰少
拉丁學名
Rhizoma Stachydis Siebolidd
界
植物界
性味歸經
咸,涼。有毒。
③ 真搞不懂百度地古牛是植物。圖片有植物有說是動物我暈。
地牯牛,是一種植物的名稱,塊莖可食用;有地方方言也稱一種蟲子為地牯牛,學名蟻獅。類似理解為:杜鵑既是一種植物的名字,杜鵑花;也是一種鳥的名字,就不會暈啦~
④ 這圖中動物的學名是什麼 簡單描述:生活在土中,體積很小,頭部大、尾部小,窩呈漩渦狀,可以做葯。
是蟻獅
【概述】
脈翅目(Neuroptera)蟻蛉科(Myrmeleontidae)昆蟲的幼蟲,俗稱「土牛」「沙猴」「沙牛」「金沙牛」「沙雞」「沙王八」「地牯牛」「縮縮」或「老倒」等等。頭部大,方形,有鐮刀狀大齶;前胸形成一可動的頸;腹部卵形,沙灰色,有鬃毛。居沙地,築漏斗形凹坑(2.5∼5公分深,口部2.5∼7.5公分寬),用腹部為犁,用頭部承受掘松的顆粒,並將其拋出坑外。然後自己埋在坑底,僅露上齶在外,捕食滑入坑底的昆蟲。吸食獵物軀體的內容物後把空殼扔到坑外。有的種類(如斑翅蟻蛉〔Dendroleon obsoletus〕)幼蟲不築坑,而是從隱蔽處捕蟻獅食路過的小蟲。
幼蟲成熟後,用沙土和絲作球狀繭而化蛹。成蟲觸角短棒形,翅窄而脆弱,翅脈密,一般有褐色或黑色斑紋。不取食,所以幼蟲須貯備足夠食物以維持成體的生命。已知65種。Myrmeleon formicarius最為人熟知,廣布於北美、歐、亞各地(但英國無),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陝西、河南等省區。成蟲於夏末羽化。
蟻獅(antlion)屬脈翅目,蛟蛉科,成蟲與幼蟲皆為肉食性,以其它昆蟲為食,幼蟲生活於乾燥的地表下,,形狀似沙和尚的頭,,在沙質土中造成漏斗狀陷阱。小型昆蟲不小心落入陷阱中,即被其尖銳的大小顎所砌合成之吸管,刺吸而死。成蟲型似豆娘,但觸角較長,能捕食蚊、蠅等小型昆蟲。
【生活習性】
這種小動物的外形像蜘蛛,形狀似沙和尚的頭,沙土一樣的顏色的身體,頭小,有一對大顎,平常是倒退著走(此即「老倒」的來歷)。它會在沙地上一面旋轉一面向下鑽,在沙上作成一個漏斗狀的陷阱,自己則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並用大顎把沙子往外彈拋,使得漏斗周圍平滑陡峭。 當螞蟻或小蟲爬入陷阱時,因沙子松動而滑下,蟻獅會不斷向外彈拋沙子,使受害者被流沙推進中心,然後蟻獅就用大顎將獵物鉗住,並拖進沙里將它吃掉。
蟻獅是昆蟲的一種,會做好陷阱等待路過的小昆蟲掉入,待吸乾汁液後便將軀殼丟出來,周而復始的.蟻獅是「蟻蛉」的幼蟲,「蟻蛉」的外觀酷似蜻蜓,有一對長觸角,許多人常誤以為是長角蜻蜓,鄉民傳聞是小黑蚊的天敵。
【葯用價值】
蟻獅還有很高的葯用價值,治療如高血壓、泌尿系結石、膽結石、骨髓炎、脈管炎、瘧疾、便秘、腹瀉、小兒消化不良、中耳炎等。把蟻獅烤乾,研成粉末,可治刀傷。《本草綱目》稱蟻獅為「沙挼子」。
蟻獅成蟲後叫「蟻蛉」,通體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並密布網狀翅脈。頭部較小,但一對復眼發達並向兩側突出,口器為咀嚼式,腹部細長。成蟲體長23~32mm,展翅52~67mm,靜止狀態時,兩對翅自胸部背面向體後褶疊呈魚脊狀,覆蓋體背直到腹部末端。蟻蛉多屬中或大型昆蟲,形似蜻蜓。蟻蛉的觸角較短,呈棒狀,且尖端逐漸膨大並常稍彎,翅脈的翅痣下方均有一狹長的翅室。
⑤ 地牯牛的動物形態
黃足蟻蛉,體長32mm,翅展73mm。身體瘦長,似蜻蜓。頭寬於前胸,兩復眼褐色,頭黑色,口器黃色,觸角棒狀黑色,柄節黃色。前胸黃色,背面有兩條寬的褐色縱帶,前胸有黃色長毛。中後胸黑色,明顯大於前胸。足黃色,並有黃色長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質柔弱。前後翅形狀大小和翅脈相似,翅脈黃色。腹部暗褐色。幼蟲形似蜘蛛,體長6-18mm,土黃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紋,身上有散生和叢生的黑褐色硬毛,頭部有1對鉗狀的顎,無翅,胸足3對,腹部較大。
地牯牛四川話叫法,學名蟻獅,小麥粒大小在乾燥的牆角沙土中,常常見到一個個小小的圓錐形的窩,這就是它布的陣,一旦有螞蟻或小蟲落入窩中,圓錐形的沙窩很難一下子爬出,地牯牛變用它的大顎把沙往上彈,把螞蟻打下來,然後拖入沙中吃掉,把吸管插入螞蟻體內,吸成空殼,然後拋出。它是倒退著走的,要從它的窩中刨它出來很難,在看了報紙上的介紹後,知道了,捉只螞蟻扔進去,發現它的方位,就很容易捉了。在手心裡倒退著走,癢癢的,很有趣。
生長習性:生長於岩腳、屋檐、牆根下不受雨淋的乾燥沙土上。
性昧:咸,涼,有小毒。
功用:平肝息風,解熱鎮驚,止遺尿,拔毒消腫。
主治:小兒高熱驚風,中風,癲癇,長期尿床,口眼歪斜,癰疽久潰,多骨疽(町退多骨』)。
用法與用量:內服:曬干備用,作散劑,每服1~3g。外用:用管吹入。
⑥ 地牯牛是什麼
地牯牛是一種中葯材。
地枯牛通常在三月上中旬整地,中下旬播種,12-1月盛產,該植物喜溫性喜溫暖,忌高溫潮濕,生育適溫15-25℃,栽培土質以肥沃之砂質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滯水不退易腐爛,採用扦插法或塊莖繁殖。
地枯牛又叫草石蠶、寶塔菜、地蠶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白棕色狹鱗片,植物莖形似蠶蛹或螺絲。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其上密集須根及在頂端有患球狀肥大塊莖的橫走小根狀莖;莖高30-120m,在棱及節上有硬毛。
葉對生;葉柄長1-3cm;葉片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3-12cm,寬1.5-6cm,先端微銳尖或漸尖,基部平截至淺心形,邊緣有規則的圓齒狀鋸齒,兩面被貼生短硬毛;輪傘花序通常6花,多數遠離排列成長5-15cm,頂生假穗狀花序。
花萼狹鍾狀,連齒長約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脈,齒5,三角形,具刺尖頭;花冠粉紅色至紫紅色,長約1.2cm,筒內具毛環,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小堅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