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鏜的圖片是什麼樣怎麼樣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鏜的圖片是什麼樣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1-07 13:24:36

㈠ 錘和鏜有什麼不一樣

古稱「椎」,中國武術器械之一,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練子錘等。錘形似瓜,故亦稱「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錘者稱為「金瓜武士」。短柄雙錘,非常沉重,舞練需要較大的力量。在戰斗中用錘硬砸、硬架、很有威力。

用法有涮、曳、掛、砸、擂、沖、雲、蓋等。

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鏜的形狀較多,主要有:月牙鏜、四節鏜、五齒鏜、三節鏜、雁尾鏜、雁翅鏜、雁嘴鏜、鳳翅鎦金鏜、鋸翅鏜、金牛鏜、燕子鏜、鳳翅鏜、夜戰鏜、牛頭鏜、燕子鏜、雷震鏜等。鏜長而重,多為力大身高者使用。

使用時多是兩手交換,有時左把在前,有時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撈、咬、撥等。

㈡ 求鏜的圖片和基本介紹。

鏜,中國古兵器。隋朝便已有之,是由槍發展而來的,茅元儀《武備志》載:「此器自有倭時始用,在閩、粵、川、貴、雲、湖皆舊有之,而制不同」。

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鎲柄,柄長六至七尺。鎲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

九鳳鎲:長約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鎲長七尺半,形似耙,有九個叉刺。鎲柄尾有一約半尺長的鐵鐏。

九曲鎲:長約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鎲長一尺半,分為三叉,每叉有三刺,其叉頭形似槍頭,呈扁平狀,兩側犬向外平伸,每叉左右有一小叉呈弧形環抱。

牛頭月鎲:又稱"牛頭鎲"。其鎲頭形似三股叉。鐵制,當中有利刃,狀如劍尖。刀下橫有兩翅,彎曲如牛角,相距約一尺兩寸。翅為棱形,四面削直,以求鋒利。鎲柄為粗木製成,長約六尺。牛頭月鎲能攻能守,尤善破槍。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撈等。日本武士使用的片鐮槍就是牛頭月鎲。

夜戰鎲:長八尺五寸,其中柄長七尺。鎲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曲向左右兩側平伸,尖端鋒利。鎲頭鍍黑色,適用於夜間作戰。

雁尾鎲: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重十斤。柄尾鐵鐏長五寸。鎲頭分為三叉。其兩翼叉形似雁尾,故名。

雁翅鎲: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柄尾有五寸長三棱鐵鐏。鎲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形似雁翅,故名。用法與鎲相同。

雁嘴鎲: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柄尾鐵鐏長五寸。鎲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劍狀,兩翼叉形似雁嘴,每叉兩面有刃。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撈、撩八法,尤以捅、勾為甚。

陰陽鎲: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鎲頭長一尺五寸,柄尾鐵鐏長半尺。鎲頭分為三叉,中叉形如槍頭。兩翼叉一個向上,一個向下為陰陽分向。叉頭呈尖形,兩面開刃,鋒利無比。用法與鎲相同。

齒翼月牙鎲:鐵制。鎲頭有尖,長一尺,左右分出兩股,各長八寸,狀如月牙,上面植入個十六個小刺,每個小刺長五分。用法有刺、攔、掛、扎、鋸、架、蓋、挑等。

雷震鎲:長八尺五寸,其中柄長七尺。鎲頭分三叉,中叉形如槍頭,兩翼叉曲折彎向鎲柄。

十字鎲:長一丈二尺,其中柄長一丈零五寸,柄尾鐵鐏長五寸。鎲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形似十字,刃如槍刃。這個長度最適合用於馬戰,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撈、撩八法。多為日本武士使用。

㈢ 誰知道鳳翅鎦金鏜是什麼樣子的最好有圖片看看

鎲是長重器械。形似叉而重大,中有利刃槍尖,稱為「正鋒」,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鎲柄,柄長七尺左右。有鳳翅鎲、雁翅鎲、牛頭鎲、溜金鎲、鋸齒鎲和流星鎲等幾種。隋朝大將宇文成都傳說就使用鳳翅鎦金鏜,威猛罕匹,僅次於李元霸,武器是鳳翅鎦金鏜重280斤 這種兵器的樣式應該叫做"鳳翅鏜"或"鳳翅鎦金鏜",因為它的兩邊外展象是鳳凰翅膀而得名.一般這種兵器是鎦金的.所以有人叫它"鳳翅鎦金鏜".
求採納

㈣ 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中的鏜.鐮.槊是什麼樣子的

鏜,長兵,長柄前端有分叉且鋒利,像燕子尾巴那樣分開的那樣

鐮,像鐮刀那樣,不過長短大小不一

槊,是長矛和狼牙棒的結合,前端一段矛頭,緊接著就是不大的一個狼牙棒,後面是長柄,挺實用的一種長兵,最早的用途是古代宮廷衛隊

㈤ 古代武器中鏜是什麼樣子的

鏜,中國古兵器。始於明代,是由槍發展而來的,茅元儀《武備志》載:「此器自有倭時始用,在閩、粵、川、貴、雲、湖皆舊有之,而制不同」。周緯《中國兵器史稿》也說:「鏜兵之重要者為槍頭齒翼月牙鏜,長與月牙鏟同;茅氏(茅元儀)注曰:以純鐵為之,蓋恐用生鐵則易折其翼也;鐓亦有尖刀,可倒用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齒形鏜則兼有碴兵、句兵之用,誠屬利器,惟恐使用較難,須經過精細之練習耳。」鏜在清代應用甚廣,爾後,逐漸減少。

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鏜的形狀較多,主要有:月牙鏜、四節鏜、五齒鏜、三節鏜、雁尾鏜、雁翅鏜、雁嘴鏜、鳳翅鎦金鏜、鋸翅鏜、金牛鏜、燕子鏜、鳳翅鏜、夜戰鏜、牛頭鏜、燕子鏜、雷震鏜等。

鏜長而重,多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時多是兩手交換,有時左把在前,有時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撈、咬、撥等。

㈥ 鏜 這種武器是什麼樣子

武術器械之一。主要盛行於明代。形似三股叉,上有利刃,稱"正峰",長50厘米,橫有月牙,牙朝上,上下均有一定間隔的利刃。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柄,柄長約2-2.3米,尾端有一三棱鐵鑽叫鐏。福居禪師《少林衣缽真傳》(抄本)載:"鏜名何謂鏜,四方八面當,一言說不盡,橫豎迎面闖,埋勢緊伏底,掄土迷眼光,何用千般巧,真乃是神方。"此械可用於擊刺、架格。因長且沉重,為長兵中之重器械,使用者必須力大身高。銳的種類很多,如:鳳翅鏜、雁翅鏜、牛頭鏜、龍須鏜、夜戰鏜、餾金鏜、齒翼月牙鏜等。鏡頭裝在長木柄上,使用時兩手前後握持,並有交替換把。銳沒有舞花,主要突出大轉。其主要擊法為:拍、拿、滑、壓、橫、挑、扎八字用法。套路中多採用"扎捻勢"、"中平勢"、"騎龍勢"、"架上勢"、"閘下勢"等基本姿勢。其代表性套路有"鎦金稅"。"燕尾翅"等。

圖片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SportKnowledge/DL/DL-20031210104924

㈦ 鳳翅鎏金鏜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說唐演義》中宇文成都所使用的兵器——鳳翅鎏金鏜——卻不是演義,而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它的出現是在稍後於宇文成都時期的宋代。鏜,形似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正鋒下有兩股,向上彎翹,其形狀異常,可刺可防,屬長兵器。鋒刃用鐵,柄為木製。在鏜的中央部位是它的正鋒,如長槍的槍頭。正鋒是以刺為主要功能。正鋒兩側向上彎翹的鋒刃不但可以攻擊敵人,同時又可進行有效的防禦。鏜有很多變形樣式,均按正鋒和兩側彎翹鋒刃之形狀定名。常見的有「鳳翅鏜」、「燕翅鏜」、「雁翅鏜」等。鏜不僅有強大的攻擊力,而兩側向上彎翹的帶齒鋒刃,更具有神奇的防禦能力。缺點是由於正鋒及兩側向上彎翹部分又大又重,成為前邊過重、後邊過輕的重量不平衡的兵器。所以必須選用臂力特好的士兵才能使用。鏜和其他兵器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利用正鋒兩側向上彎翹的多齒鋒刃,具有特效的防禦能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鏜的一種變體「鏜鈀」。其外形特點是前端雖然也分成三個叉,但中央的正鋒要比兩側鋒刃長得多,所以兩側上翹鋒刃的刺殺效果遠不如正鋒。那麼,為什麼採用這種構造形式呢?這仍然是出於強化正鋒的刺攻和上翹鋒刃的防禦的功能性分工的不同。把鏜作為兵器廣泛用於戰場是在明代。注意攻防一體的兵器,並把鏜作為常規武器來裝備自己的軍隊,這個人就是明代的名將戚繼光。當時在他的軍隊中,每隊為12個人,其中就有兩人裝備這種兵器,並在抵抗外虜的戰斗中起到了積極的效用。 http://www.daynews.com.cn/sxrb/cban/C6/482585.html這里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