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什麼是肌肉節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什麼是肌肉節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10 19:07:07

A. 肌肉的主要成份是什麼

按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種,按形態又可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平滑肌主要構成內臟和血管,具有收縮緩慢、持久、不易疲勞等特點,心肌構成心壁,兩者都不隨人的意志收縮,故稱不隨意肌。

骨骼肌分布於頭、頸、軀乾和四肢,通常附著於骨,骨骼肌收縮迅速、有力、容易疲勞,可隨人的意志舒縮,故稱隨意肌。骨骼肌在顯微鏡下觀察呈橫紋狀,故又稱橫紋肌。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分為白、紅肌纖維,白肌依靠快速化學反應迅速收縮或者拉伸,紅肌則依靠持續供氧運動。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中,牽引骨產生運動。

人體骨骼肌共有600餘塊,分布廣,約占體重的40%,每塊骨骼肌不論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位置和輔助裝置,並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經支配。因此,每塊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器官。

頭肌可分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兩部分。軀干肌可分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為髖(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壯,這與支持體重、維持直立及行走有關。

(1)什麼是肌肉節圖片擴展閱讀

支配肌肉肉的神經支稱為肌肉支。除腹脫和背部深層肌肉為節段性神經支配外,其餘大多數肌肉多受單一的神經支配。肌肉的神經來源、走行和入肌肉部位,較血管恆定,變異少,與肌肉的主要營養血管伴行,入肌肉部也基本相同。

支配肌肉的神經通常含有感覺和運動兩種神經纖維。感覺纖維傳遞肌肉的痛溫覺和本體感覺,後者主要感受肌肉纖維的舒縮變化,在肌肉活動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

B. 淤結和肌肉節結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淤結主要是血塊,肌肉結主要是脂肪

C. 生理學上的肌節是什麼

位置

組織學專有名詞,在肌原纖維中,兩根鄰近Z線中間的一段肌原纖維稱之為肌節,每一個肌節由1/2 I帶 A帶 1/2 I帶構成的。是肌肉纖維組織和作用的基本企業。

形狀

橫紋肌的肌原纖維反復重合的企業。是臨接的Z膜正中間,按Z膜-I帶-A帶-I帶-Z膜的次序組成的。肌(原化學纖維)節的長短,收攏時可變性短,哺乳動物靜止不動時一般約為2―3μm。蟹螯中的肌肉,肌(原化學纖維)節的長短為10―15μm。

肌節的組成

構造

肌節由粗、細肌絲構成。粗肌絲關鍵由肌凝蛋白質組成。肌凝蛋白質分子結構可分球頭部和桿狀部。桿狀部匯聚成粗肌絲的主桿,球頭部外伸粗肌絲的表層。產生橫橋。細肌絲則由肌動蛋白化學纖維、原肌凝蛋白質(原肌球蛋白)和肌鈣蛋白構成。

作用

橫橋在牽張反射中起著重要的功效,它具備ATP酶的特性,並有兩個融合結構域,一個與ATP的融合結構域,另一個與細肌絲上肌纖蛋白質的融合結構域。細肌絲中肌纖蛋白質上排序著很多與橫橋融合的結構域。在肌肉左室時,原肌凝蛋白質的部位恰好在肌纖蛋白質與橫橋中間,遮蓋了肌纖蛋白質上與橫橋契合點,阻攔橫橋與肌纖蛋白質的融合。

肌節的組成

原理

肌絲滑跑全過程

肌絲拖動是在肌球蛋白與肌動蛋白的相互影響下,將溶解ATP釋放出來的機械能變化為機械動能的全過程。實際包含4個持續的環節:血壓清靜時,因為橫橋具備ATP酶特異性,可水解反應ATP釋放出來動能,其結果是產生橫橋-ADP-Pi一氧化氮合酶,另外也使橫橋展現高潛能情況,這時橫橋以90°垂直平分細肌絲。並與肌動蛋白具備高寬比感染力,但因為原肌球蛋白遮蓋在肌動蛋白表層,阻攔橫橋於肌動蛋白的融合。血液當胞質鈣離子濃度上升到一定水平時,鈉離子與肌鈣蛋白融合,使肌鈣蛋白分子構型改變,導致原肌球蛋白分子構型轉變挪動,將肌動蛋白與橫橋的融合結構域曝露出去,使橫橋與肌動蛋白融合。補充肌動蛋白與橫橋的融合使橫橋的頭部產生構形改變,使頭部向M線方位45°晃動,拖拽細肌絲向暗帶方位拖動。在這里全過程中,橫橋能將溶解ATP的動能變化為擺脫負載的支撐力並使肌節減少。在橫橋產生晃動時,融合的ATP和Pi與之分離出來,橫橋變成低動能情況。負重在ATP不遺餘力的結構域,橫橋又融合另一份子的ATP,因而橫橋對肌動蛋白的感染力減少,隨後與之分離出來。因為ATP溶解又產生橫橋-ADP-Pi一氧化氮合酶,並再次得到活化能,使橫橋又修復豎直與細肌絲的高潛能、高感染力情況。這般時胞質內的鈣離子濃度依然較高,橫橋可再和新的融合結構域融合。那樣根據橫橋與融合為結構域的持續融合、解離,使橫橋反復晃動,拖拽細肌絲持續向粗肌絲拖動,肌小節持續減少,即產生牽張反射。

D. 肌小節名詞解釋是什麼

肌節(英語:sarcomere,即肌小節、肌原纖維節)是肌原纖維的基本單位。肌節由三種不同肌絲系統組成。粗肌絲系統成分是肌球蛋白(肌凝蛋白)和肌球蛋白結合蛋白C(myosin-binding protein C),後者的作用就是鏈接粗肌絲和肌纖蛋白(肌動蛋白)。

細肌絲由肌纖蛋白單體(連接於伴肌纖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鈣蛋白組成。伴肌纖蛋白與肌聯蛋白維持肌節的物理結構。平滑肌的肌原纖維不排列為肌節。

形態

橫紋肌的肌原纖維反復重疊的單位。是鄰接的Z膜中間,按Z膜-I帶-A帶-I帶-Z膜的順序構成的。肌(原纖維)節的長度,收縮時可變短,脊椎動物靜止時一般約為2―3微米。蟹螯中的肌肉,肌(原纖維)節的長度為10―15微米。

結構

肌節由粗、細肌絲組成。粗肌絲主要由肌凝蛋白構成。肌凝蛋白分子可分球頭部和桿狀部。桿狀部聚合成粗肌絲的主幹,球頭部伸出粗肌絲的表面。形成橫橋。細肌絲則由肌動蛋白纖維、原肌凝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鈣蛋白組成。

E. 人體肌肉分布圖

人體肌肉分布圖如下:


人體的主要七大肌肉群有——腿部肌群〈thighs〉,胸部肌群〈chest〉,背部肌群〈back〉,腹部肌群〈abdominal〉,肩部肌群〈shoulder〉,肱三頭肌〈triceps〉,肱二頭肌〈biceps〉。


擴展閱讀: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

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F. 肌肉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在進行運動時,肌肉纖維會因為力度大一些運動,而開始撕碎,這個時候我們的肌肉會慢慢有到酸疼之類的感覺。這就是肌肉纖維被破壞了,而我們也不用太擔心,肌肉纖維實際上會癒合的。而癒合之後,肌肉會變大,這是肌肉為什麼長出來的原因。

換句話說就是肌肉就是用大重量的負荷去刺激肌肉, 並且從肌肉內部把肌肉纖維損壞, 並且通過攝入蛋白質修補肌肉纖維損傷的地方得到圍度以及增肌肉的效果。

所以我們在平常健身時,也要注意運動力度,如果選擇了有氧訓練,或者是選擇了力度比較小的運動,那麼,肌肉就不會長出來。

(6)什麼是肌肉節圖片擴展閱讀:

腹部肌肉訓練

一、側身彎腰運動

直立。雙腿分開,兩臂左右平舉,上體前屈,用左手去夠右腳,右臂自然上舉,兩腿和兩臂都不要彎曲,吸氣,然後還原,呼氣。再換方向重復一次,連做8次。

二、屈腿運動

仰卧位。雙臂左右平貼地面,兩腿伸直後同時屈膝提起,吸氣,使大腿貼近腹部,然後呼氣,緩緩還原。重復8次。

三、舉腿收腹

主要是鍛煉下腹部肌肉。上身平卧,腿伸直並盡可能抬高,接著再緩慢放下。這一練習做完後,雙膝彎曲繼續做同樣的動作。重復8次。

四、坐式屈團身

仰卧位主要為鍛煉上、下腹部肌肉。雙腿伸直,上身後仰,保持身體平衡,然後屈膝收腹,使腹肌極度折屈。練習中,雙腳始終不能觸及地面或床面。

五、「踏自行車」運動 仰卧位。

輪流屈伸兩腿,模仿踏自行車的運動,動作較快而靈活,屈伸范圍要盡量大。歷時20~30秒鍾。

六、扭腰運動

一手握把手或拉一定重量的重物,作各種姿勢的扭腰和轉身練習,以鍛煉腹外斜肌和腰部肌肉。

G. 什麼叫肌肉節

肌肉節應該是肌小節,指的是肌原纖維的基礎功能單位,肌凝蛋白和肌動蛋白的特殊排列。

H. 肌肉的運動原理

肌肉的運動原理是肌肉收縮牽引骨骼而產生關節的運動,其作用猶如杠桿裝置。主要的三種運動方式如下:

平衡杠桿運動:支點在重點和力點之間,如寰枕關節進行的仰頭和低頭運動。

省力杠桿運動:其重點位於支點和力點之間,如起步抬足跟時踝關節的運動。

速度杠桿運動:其力點位於重點和支點之間,如舉起重物時肘關節的運動。


(8)什麼是肌肉節圖片擴展閱讀:

肌肉收縮的基本過程:

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引起肌漿中血清鈣(Ca2+)濃度升高,血清鈣(Ca2+)與肌鈣蛋白C結合,肌鈣蛋白發生構象變化,使肌鈣蛋白Ⅰ與肌動蛋白的結合減弱,原肌球蛋白發生構象改變,使肌動蛋白上的結合位點暴露,橫橋與肌動蛋白結合,橫橋發生扭動,將細肌絲往粗肌絲中央方向拖動。

經過橫橋與肌動蛋白的結合、扭動、解離和再結合、再扭動所構成的橫橋循環過程,細肌絲不斷滑行,肌小節縮短。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肌肉收縮

網路——肌肉

I. 肌節名詞解釋

肌節,是指同一個(腹側)神經根支配的一組肌肉。

人體的肌肉在胚胎時期是由肌節(約40 對)經過分層、合並、縱裂和轉移等方式演變而成的,並且每一肌節都受相應脊髓節段及其神經支配。因此,當一個肌節分化為數塊肌肉時,這些肌肉只受同一脊髓節及其神經支配。

(9)什麼是肌肉節圖片擴展閱讀

橫橋在肌肉收縮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具有 ATP酶的性質,並有兩個結合位點,一個與ATP的結合位點,另一個與細肌絲上肌纖蛋白的結合位點。

細肌絲中肌纖蛋白上排列著許多與橫橋結合的位點。在肌肉舒張時,原肌凝蛋白的位置正好在肌纖蛋白與橫橋之間,掩蓋了肌纖蛋白上與橫橋結合點,阻止橫橋與肌纖蛋白的結合。

J. 胳膊上的肌肉都有哪些說出名稱!謝謝了!!有沒有什麼圖解的!有叫公肌的嗎

主要為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二頭肌肉是手臂彎曲後凸起的肌肉,三頭肌是背對著二頭肌的部位,有叫肱(gong)肌的


具體是有很多分類,如下

臂肌

臂肌覆蓋肱骨,以內側和外側兩個肌間隔分隔。前群為屈肌,後群為伸肌。

(一)前群

前群包括淺層的肱二頭肌和深層的肱肌和喙肱肌。

1.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 呈梭形,起端有兩個頭,長頭以長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結節,通過肩關節囊,經結節間溝下降;短頭在內側,起自肩胛骨喙突。兩頭在臂的下部合並成一個肌腹,並以一個腱止於橈骨粗隆(圖3-24)。作用:屈肘關節;當前臂處於旋前位時,能使其旋後。此外,還能協助屈上臂。

2.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 在肱二頭肌短頭的後內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於肱骨中部的內側骨面。作用:協助上臂前屈和內收。

3.肱肌brachialis 位於肱二頭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的前面,止於尺骨粗隆。作用:屈肘關節。

(二)後群

肱三頭肌triceps brachii 起端有3個頭,長頭以長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結節,向下行經大、小圓肌之間;外側頭起自肱骨後面橈神經溝的外止方的骨面;內側頭起自橈神經溝以下的骨面。向下3個頭會合以一個堅韌的腱止於尺骨鷹嘴。作用:伸肘關節。長頭可使上臂後伸和內收。

前臂肌

前臂肌位於尺、橈骨的周圍,分為前(屈肌)、後(伸肌)兩群,大多數是長肌,跨過多個關節運動前臂和手,肌腹位於近側,細長的腱位於遠側,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漸變細。

(一)前群

前群位於前臂的前面和內側面,共9塊,分4層排列。

1.淺層(第一層) 有5塊肌,自橈側向尺側依次為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

前臂肌1

屈肌。

(1)肱橈肌brachioradialis: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向下止於橈骨莖突。作用:屈肘關節。其它4塊以屈肌總腱起自肱骨內上髁及前臂深筋膜。

(2)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止於橈骨中部的外側面。作用:屈肘關節,使前臂旋前。

(3)橈側腕屈肌flexor carpiradialis:以長腱止於第2掌骨底。作用:屈肘,屈腕和腕外展。

(4)掌長肌palmaris longus:肌腹很小而腱細長,連於掌腱膜。作用:屈腕和緊張掌腱膜。

(5)尺側腕屈肌flexor capiulnaris:止於豌豆骨。作用:屈腕和使腕內收。

2.第二層 只有一塊肌,即指淺屈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lys。肌的上端為淺層肌所覆蓋。起自肱骨內上髁、尺骨和橈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為4條肌腱,通過腕管和手掌,分別進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個腱在近節指骨中部分為兩腳,止於中節指骨體的兩側。作用:屈近側指骨間關節、屈掌指關節、屈腕和屈肘。

前臂肌2

3.第三層 有兩塊肌,位於橈側的拇長屈肌和位於尺側的指深屈肌。

(1)拇長屈肌flexor pollicis longus:起自橈骨前面和前臂骨間膜,以長腱通過腕管和手掌止於拇指遠節指骨底。作用:屈拇指掌指關節和指骨間關節。

(2)指深屈肌flexor cligitorum profouns:起自尺骨的前面和前臂骨間膜,向下分成4個腱,經腕管入手掌,在指淺屈肌腱的深面分別進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內穿經指淺屈肌腱兩腳之間,止於遠節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遠側指骨間關節、近側指骨間關節、掌指關節和屈腕。

4.第四層 為旋前方肌pronator quadratus,是扁平四方形的小肌,位於橈、尺骨遠程的前面,起自尺骨,止於橈骨。作用:使前臂旋前。

(二)後群

共有10塊肌,分為淺、深兩層。

前臂肌3

1.淺層 有5塊肌,自橈側向尺側依次為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側腕伸肌。這5塊肌以一個共同的伸肌總腱起自肱骨外上髁。

(1)橈側腕長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向下移行於長腱經手背,止於第2掌骨底。作用:伸腕,腕外展。

(2)橈側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在橈側腕長伸肌的後內側,止於第3掌骨底。作用:伸腕。

(3)指伸肌extensor digitorum:肌腹向下移行為4條肌腱,經手背分別至第2~5指。在手背遠側部,掌骨頭附近,4條腱之間有腱間結合相連,各腱越過掌骨頭達指背向兩側擴展為扁的腱性結構,稱指背腱膜。

(4)小指伸肌extensor digiti minimi:肌腹細長,長腱經手背尺側至小指,止於指背腱膜。作用:伸小指。

(5)尺側腕伸肌extensor carpi uluari:止於第5掌骨底。作用:伸腕,腕內收。

前臂肌4

2.深層 也有5塊肌從上外向下內依次為旋後肌、拇長展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和示指伸肌。

(1)旋後肌srpinator:位置較深,起自尺骨近側,肌纖維向下外並向前包繞橈骨,止於橈骨上1/3的前面。作用:前臂旋後。

其餘4塊肌均起自橈尺骨和骨間膜的背面。

(2)拇長展肌abctor pollicis longus:止於第2掌骨底。

(3)拇短伸肌extensor pollieis brevis:止於拇指近節指骨底。

(4)拇長伸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止於拇指遠節指骨底。

(5)示指伸肌extensor indicis:止於示指的指背腱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