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離江蘇淮安市盱眙縣馬壩鎮最近的機場是哪個
樓主你好:
離江蘇淮安市盱眙縣馬壩鎮最近的機場是南京祿口機場。
點擊圖片可以看到大圖。
Ⅱ 馬壩人同期的洞穴沉積層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什麼動物
在與馬壩人同期的洞穴沉積層中,出土了一批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華南虎、古爪哇豺、西藏黑熊、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大熊貓等。還有一些鱉類的胸骨,魚類鯉科的脊椎骨以及相當數量的鯰和黃桑魚的胸鰭棘化石。
還發現了少量的鳥類龍骨和蛇的脊椎骨化石,以及無脊椎動物蚌、蜆、腹足類等化石。總共計有8目38個種屬。
Ⅲ 我國的史前文化按時間順序排列是怎樣的
仰韶,龍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後順序和地點按時間先後排列如下: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5、龍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3)馬壩有什麼蛇圖片擴展閱讀:
其它文化:
1、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柳江人河套人下川文化山頂洞人。
2、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仙人洞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城子崖文化 屈家嶺文化
3、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
4、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周原遺址半鎬遺址夏家店文化
Ⅳ 馬壩人的動物化石
1958年在其溶洞內發現「馬壩人」頭骨化石和共存的劍齒虎、劍齒象、歷狗、 犀牛,大熊貓等19種動物化石,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在與馬壩人同期的洞穴沉積層中,還發現有大量第四紀動物化石,包括虎、大熊貓、熊、狗、獾、中國犀、貘、東方劍齒象、鬣狗、野豬、鹿、羊、猴等幾十種。
1984年在洞內又出土兩件礫石打制的砍砸器。馬壩人遺址未發現有文化遺物。 馬壩人的伴生動物群,1958年9月經裴文中和周明鎮先生鑒定,共計有:肉食類(Carnivora)中的犬(Canidaeindet)、最後鬣狗(Hyaenacf.ultima)、熊(Ursuskokeni)、大熊貓(Ailuropodasp.),獾(Arctonyxsp.)、虎(Felistlgris);長鼻類(Proboscidea)中的東方劍齒象(Stegodonorientalis)、納瑪象(palaooloxodoncf.namadicus);奇蹄類(Perrisodaetyla)中的巨貘(Megatapir·ussp.)、中國犀(Rhinocerossinensis)、鹿(Cervussp.)、羊科(Ovineindet)、牛亞科(Bovinaeindet);嚙齒類(Rodentia)中的鼠(Rattussp.)、豪豬(Hystrixsp.);爬行類(Reptilia)中的龜類(Cheloniaindet)等17種脊椎動物化石。還有蚌(Uniosp.)、蜆(Corbiculasp.)、腹足類(Gastropoda)等無脊椎動物化石。
此外,還有一些鱉類(Trionychidaeindet)的胸骨,魚類鯉科(Cyprinidaeindet)的脊椎骨以及相當數量的鯰(Parasilurusasotus)和黃桑魚(Pscudobagrusfulvidraco)的胸鰭棘化石。同時還發現了少量的鳥類龍骨和蛇的脊椎骨化石,以及無脊椎動物蚌(Uniosp.)、蜆(Corbiculasp.)、腹足類(Gastropoda)等化石。總共計有八目三十八個種屬。 馬壩人伴生動物群總共計有三十八個種屬,其中屬哺乳類動物的計有二十七種,這二十七種哺乳類動物化石基本屬於華南地區泛稱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成員。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在華南地區在更新世早期已經出現,一直延續到更新世晚期,在時間上差不多跨越百餘萬年,這種狀況在生物系統演化史上是難於想像的。在差不多一百萬年期間,這個動物群的更新與變化是不大的,以致難於按不同年代加以劃分。
過去有人曾試圖以所謂「狹義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概念或「猩猩—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以及加上不同的人類化石等辦法來加以詳細的劃分,但未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對所謂狹義、廣義的理解各有不同,難以統一標准;至於加上猩猩和各個不同時期的人類化石作為輔助標志也有一定困難,人類化石極為難得,猩猩化石出現的時代較早,延續時間較長,亦難以作更細些的劃分。
在這一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全球性的幾次大冰期的出現以及地殼新構造運動的發生,地處低緯度的華南地區生態環境也發生了不少變遷,環境的改變當然影響到動物群的結構,引起種屬的更新以及形態特徵的突變。雖然各類動物對生態變化反應強弱不同,但絕對不發生變化者極少。因此,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只能努力去發現和尋找對各個不同時期生態環境改變能產生強烈反應的動物種類。
在組成馬壩動物群的二十七種哺乳類動物中,可鑒定到種的有十八種,其中屬於中更新世時期的有七種,如丁氏鼻猴、爪哇豺古老變種、大熊貓洞穴亞種、東方劍齒象、納瑪象、華南巨貘、中國犀,還有洞穴陸龜等。此外,有些種屬雖然可延續到晚更新世,但它們在中更新世已經出現,如西藏黑熊、最後斑鬣狗、虎、赤鹿、水鹿等,完全屬於晚更新世的種屬則寥寥無幾。而且在八個不定種裡面,所具備的形態特徵均為與較原始的種屬相同的,與現生種相似的則未見。如獼猴與碩獼猴相似,水牛與楊氏水牛相似,兩種野豬中有一種與李氏野豬相似,小豪豬與拉氏豪豬相似,虎與楊氏虎相似,猩猩亦屬此列。
所以,作為馬壩動物群的主要成員,屬於中更新世時期和時代較早時期的種屬佔大多數,屬於晚更新世或現生種的只佔少數。在整個動物群中,絕滅種有十種佔55.5%,如果將來把不定種中一些種屬進一步確定,其絕滅種的比例會稍有提高。觀音洞動物群絕滅種比例為57.14%,其中乳齒象屬第三紀的殘留種。四川萬縣鹽井溝動物群中絕滅種比例為57.4%,也有一些時代較早的種屬,如爪獸(Nestortheriumsinense)和毛冠鹿(Elaphoscephalophusmegalodon)。
比較起來,馬壩動物群不如上述二者古老,它的特點是:沒有第三紀的殘留種,也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有早更新世的種屬存在,但有早期智人化石;大部分種類均為中更新世洞穴中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成員,而且絕大多數的種類都表現出個體明顯增大的現象。
由此可見,馬壩動物群不可能作為華南地區中更新世早一階段的代表性動物群,至多也只能作為這一地區中更新世中、晚期的動物群。考慮到南方氣候變化劇烈程度不如北方,動物群成員更替速度較慢,將它作為中更新世晚期末的代表性動物群可能更為合適。馬壩人化石同層位動物化石和鈣板鈾系質年齡測定,四個數據中最高者為16.9±1.8-1.6萬年,最低者為12.7±1.1-1.0萬年,平均為14萬年左右。這個結果與馬壩年代屬於中更新世晚期最後一階段的結論是符合的。 奧地利地質調查局局長、著名大學教授、地質專家漢斯·仙洛布先生參觀考察馬壩人化石遺址從動物群的組成可以看出,適應潮濕溫熱環境的種類稍佔多數,如水鹿、獐鹿、水牛、巨貘、中國犀、大靈貓、花面狸等等,而這裡面不少種類是林棲性的。動物群中有些種屬不適應潮濕氣候,而更適應於涼爽甚至偏冷氣候,如金絲猴、大熊貓、小野貓、豪豬、納瑪象等;也有個別是喜歡乾燥環境的,如最後斑鬣狗;其餘的種屬多為廣棲性。因此我們認為,馬壩人時期正好處於一種溫帶生態環境中,並非處於一個亞熱帶的冰期氣候環境。造成這種結果只能是冰期或冷期的到來。在這個時候,全球性的降溫已經出現,地處粵北山區中部的馬壩地區的氣候雖然不會出現冰川,但不可能仍然保持原來的亞熱帶氣候,而是變成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的氣候環境。夏季里溫熱多雨,春秋季乾爽涼快,冬季則稍為偏冷。當地屬粵北山區,除受緯度的控制外,還受垂直氣候帶的影響,因而動物群的成分更加多樣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馬壩古人類生存的時候正處在冷期到來之際,由於地處低緯度地區,氣候仍然是適宜的,周圍的生態環境既有茂盛的森林存在,同時還有廣闊的水域,除在較高的山上有可能出現局部的山麓冰川外,絕不會大面積出現冰川。在夏季,氣候變得較炎熱潮濕,到處一片生機盎然,這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一個非常適宜的環境。我們的祖先馬壩人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中繁衍、生息的。
Ⅳ 馬壩#02是什麼煙絲
馬壩#02是進口煙絲,首先看包裝,這款進口煙絲正面是印著馬壩公司的標志logo和名稱,下面是寫著的是這款煙絲的口味,馬壩原味,精選,探索馬壩的世界,這款煙絲是送虎牌煙紙的,煙絲的規格是40g。
目前馬壩煙絲系列還是比較很多的,所以喜歡這個牌子煙絲的朋友選擇上還是比較多的,至於具體怎麼選擇,還得看煙民喜歡哪種味型。
對於手卷初學者來說,香氣柔和、口感微甜的馬壩原味就很適合,口感溫和、口味舒適清淡的馬壩櫻桃,同樣也是非常適合初學者細細品嘗,而口感柔和,口味甘醇並帶著濃濃植物香氣的馬壩香草,馬壩芳香,雖煙味同樣不是很濃烈,但還是比較適合資深煙民細品。
Ⅵ 粵菜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粵菜的形成原因及特點一、粵菜的形成原因 1、粵菜發源於中國嶺南地區,據考古發現,距今約12.9萬年,廣東最早出現的人類是馬壩人,在這個年代他們已經懂得利用自然火來熟食,在 這基礎上,粵菜就開始。 2、距今約3萬年的處於古人類由原始人類由原始群向氏族公社過渡時期。 3、距今約1萬年前古人類發現,用火燒的黏土在水裡不會溶散,於是把荊條筐拌上黏土方便風干,用火燒至荊條化成灰製成了早期陶罐,從此,我們的祖先開始使用陶制器皿烹制食物,陶器的發明與使用有重要的意義,使得利用火傳熱介質的烹調方法,如煮蒸等陸續出現,烹飪方法從此開始多樣,在進一步擴大食物的來源,一些需要長時間烹制的食物現在可以食用了,減少了人的疾病,增強了體質,最終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展達,為後來的釀造工藝的誕生提供了基礎條件,可見陶器的發明使烹飪的發展達到一個新階段。 4、廣東的考古發現了母系氏族公社發展期的廣東英德青塘墟和始興縣,玲瓏岩遺址這兩條遺址大約存在於七八千年前,在遺址里有首化石,也有陶器,這說明,至少在七八千年前嶺南地區的烹飪技術便獲得發展的條件,開始了粵菜的形成期。 5、在距今四千至六千年反映母系氏公社繁榮期的韓江、珠江三角洲的文化和距今三千至四千年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未期至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西樵山和馬壩石峽文化遺址可以看出,看到廣東在四千年前已普通出現了鋤耕農業和家畜飼養業,有了發展烹調的物質條件。秦王朝統一嶺南後,在嶺南新設三郡,數十萬南下漢人帶來了中原烹飪技藝。西漢以後,中原人繼續以多種方式南遷,通過「雜處」而達到「漢越」融合,南越族實際上已開始漢化。南下漢人帶來科學知識和飲食文化與嶺南地理環境,物產和越人的飲食習俗糅合在一起,去粗取精,不斷開華,創造出獨具一格的飲食特色。這種以南越人飲食風尚為基礎。融合中原飲食,技藝之精華的飲食特色的形成,奠定了粵菜今後發展過程中的包容風格,以及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年少風格。在漢代,嶺南的製糖業已相當發達,嶺南的蔗糖不僅用用貢品也在市場上銷售。在味精未誕生前,適當地加入少量蔗糖調味,會產生鮮甜滋味,這也是粵菜崇高清鮮的一個起源。 6、在隋唐、宋、元朝,粵菜進入了迅速成長期。這一時期粵菜能夠迅速成長,脫穎而出,獨樹一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佛山瀾石的東漢墓中出土了一個陶塑水田附船模型,它展示是夏收夏種同時進行的情景,這個模型告訴我們,當時的珠江三角洲已生產兩季稻,這說明,珠江三角洲已成為中國的先進農業之一,這使廣東食物資源不僅多樣,而且有了穩定的供給,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豐富,為粵菜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自唐起,廣州逐步興旺,到宋代廣州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商業城通商口岸。商業的發達,促進了飲食業的發達,促進了飲食業的發展。餐飲市場上南北交流,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爭相輝映,帶動了吃得方便,吃得滿意,吃得新奇,吃得回味的食風盛起。 7、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及改進,耕作技術,廣東的家業已逐步走到全國的前列,珠江三角洲被稱為「魚米之鄉」。廣東外貿得天獨厚,明清政府實行禁海政策,在泉州、寧波、廣州三地設市舶司,而且,泉州只通琉球,寧波只通日本,惟有廣州可通東南亞及西洋各國。到清代,由於西方殖民主義者紛紛在我國沿海地區進行海盜式的掠奪,恐懼使清政府實行更為嚴厲的禁海政策,封閉了沿海各口岸,獨留廣州包辦清朝的對外貿易,從此,廣州內外商賈雲集各地各食蜂湧,西洋餐飲,西洋餐包相繼傳入,飲食市場十分興隆,這時的廣東餐市場可謂名菜薈萃,爭奇斗艷,「食在廣州」已初見其形。粵菜發展到了興旺期。 8、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多世紀,盡管由於天災或人力外部或內部等原因造成了社會經濟發展時起時伏,直接影響到廣東餐飲市場表現狀態,但這不影響這一時期作為粵菜的繁榮期的合理性。新中國誕生後,經濟逐步發展,經貿活動對外交往頻繁,社會安定物質豐富,政府重視飲食工人在政治上獲得解放的同時,菜點的開發思路也獲得解放,聰明才智盡情發揮,粵菜有了繼續發展的機會,新中國成立後,每年兩屆中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接待工作促使粵菜不斷開發新菜品,中斷創新工藝技術,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擁有深圳、珠海、汕頭三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經濟迅速騰飛,而粵菜又一次得益於經濟發展。尤其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兩地烹飪交流日益頻繁,境外烹飪原料,調料更方便粵菜的選用,有了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條件,粵菜怎麼能不發展呢? 9、廣東的烹飪教育已形成職業教育,專業研究雙軌制,短期培訓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多層次,業余教育,脫產進修,正規教育多形式,社會力量辦學,政府投資辦學多,渠道的完整教育網路,烹飪教育逐步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的道路。為粵菜面向新世紀,吸收新科技朝科學化、現代化方向起重要作用。 二、粵菜的特點 1、選擇廣博奇雜精細,鳥獸蛇蟲均可入饌 廣東地區地形復雜,氣候火熱,多雨,十分適合動植物的生產,物產是相當豐富,北有野味,南有海鮮,很早就有「十大海鮮之說」,珠江三角洲河網縱橫,瓜果蔬菜四季長青,家禽家畜質優滿欄。而且廣東處於我國對外貿易的南大門,能非常方便地引進國外的原料,這就為粵菜廣博選擇原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可選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細,粵菜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魚邊秋鯉秋鯉夏之黎隆冬鱸」的說法,吃蛇,則是「秋風起三蛇肥,此時食蛇好福氣」。諸如此類許多,如吃蔬菜要挑「時菜」等等。選料除了選原料的最肥期外,還特別注意選擇原料的最佳部位。廣東自古有雜食的習慣,考古發現,廣東先民的食料非常廣泛,陽春獨石仔遺址的發展表明,當時的食料就有犀牛,巨豹、黑熊、雲豹、水牛、水鹿、水獺、豪豬、小靈獵、金貓、果子狸、鼠類、彌猴、田螺、蚌、蜆等等。在新石器後期的眾多遺址中,除找到各種家畜的遺骨外,還有大量魚、蚌、蛤、螺、蛇和蛇的骨或殼。這就說明,奇雜食在廣東人的傳統習慣,(當然現在不提倡食用野生動物)。 早在2000多年前西漢人寫的《淮南子》一書就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中國得而異之」的記載。直至現在,蛇饌仍然是上等美食。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說得更詳盡:「深廣及溪垌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其聞異味,有好有丑,山有鱉名蟄,竹有鼠名鼠留,倉鳥鸛之足,獲而者之,鱘魚之唇,活而臠之,謂之魚魂,此其珍者也。至於遇蛇必捕,不問長短,遇鼠必執,不問大小,蝙蝠之可惡,蛤蚧之可畏,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炒而食之,蝗蟲之卯,天蛇之翼,炒而食之。(許多鳥獸蛇蟲的腥燥異味是很重的,從這可以看出當時嶺南人烹飪技藝之高,便可想而知了。)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路》中就這樣贊嘆「天下所有之食貨,粵東應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有也」。 對於飛禽,廣東人有這樣一說:「寧食天上四兩,不吃地下半斤」(舊制的16兩為1斤),喜好程度可見一般。廣東人好吃狗,尤其在冬季,狗被視為滋味佳品。廣東的廚師用廣東土產三件寶——陳皮、老薑、禾桿草烹制狗肉,其香無比,先用禾桿草將狗燒至金黃,刮洗斬件後經爆香,加入陳皮、老薑及各種醬料燴制煀焾,此時香氣撲鼻,在廣東,狗肉香氣的生動描寫,也是廣東人為狗肉滋味香氣所陶醉的心態寫照。可能有不少外地美食家已經無法抗拒廣東狗肉的誘惑,然而,他們面對美味的貓肉仍然是聽而生畏的,更不要說鼠肉、龍虱、蜂蛹、蚯蚓了。 2、烹調技藝以為我主,博採中外為所用 粵菜的烹調方法源於民間。從「漢越融合」時開始,隨著粵菜的烹調方法融合中原的先進方法,粵菜形式兼收並蓄的開放觀念。之後,經過歷代的飲食文化交流,烹飪技能交流,粵菜又吸收了大量的烹飪技能精華。西餐進入廣東,又給粵菜帶來新的啟示。粵菜廣泛吸收中外的烹調技藝精華,結合自己的物產氣候特點和習俗,形成自己完整的烹調技藝體系和獨特的烹調特色,獨樹一幟,為世人所矚目。如由北方的「爆法」演進為「油泡法」;由整形烹制的「扒」改進為分開烹制再分層次上盤的「扒」,擴大了用料的范圍;將一般的氽法發展為規范的製作名貴湯品的氽法;把炒法細分為五種炒法;引進西餐的焗法,吉列炸法、豬扒、牛扒,改造為自己的烹調方法名菜 ,借鑒西餐的調味汁的做法,首創了粵菜的醬汁調味法等等。粵菜還獨創了焗、煀、煲、軟炒、浸、吉列炸等烹調方法,充分顯示粵菜的革命性。 3、五滋六味,調味基礎;因料施味,味型鮮明,慣用醬汁,濃淡得宜。 五滋六味是甘、酥、軟、肥、濃,六味味就是酸、甜、苦、辣、咸、鮮。通過五滋六味的優選組合,形成了粵菜變化無窮的優美滋味。粵菜向來注意根據原料的性味特徵施以適合的調料和味型。例如:用薑蓉做白切雞,讓豬醬白糖跟乳豬,放豆鼓烹調瓜辣椒,配辣椒絲生抽蘸白焯蝦等等,使滋味妙不可言。粵菜將繼續探索調味的藝術,開拓更多新口味。粵菜的味型不算最多,但各種味型的特徵非常鮮明,不易混淆。例如茄果葉型,大甜大酸的糖醋味,滋味濃郁帶肉香的西汁味,有陳陳檸檬清香的檸汁味、橙香四溢的橙汁味,帶有大量香味和味型為基礎味。粵菜使用醬汁的做法現已輻射到全國各地,逐步地被廣泛仿效。調味品廠也陸續地將成熟的得合調味開發成自己的產品,滿足市場的需要。 4.菜餚注重良好的口感,講究清、鮮、爽、嫩、滑,體現濃厚的嶺南特色 粵菜清有味道清淡,清鮮,口感清爽不膩的含義。清決非清寡如水,淡而無味,而是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追求食物特有鮮美的原料原汁原味。粵菜的鮮講究的是鮮而不俗,自然的鮮,鮮味的追求是粵菜與其他地方菜風味相比,最突出最典型的特徵。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哪一個地方對鮮味的喜歡如此的追求,如此痴迷,對鮮味的創造如此成功。在工藝上,粵菜願為保鮮、提鮮、增鮮、補鮮、助鮮付出任何代價。因為,粵菜把鮮味的靈魂,把菜品的鮮味創造視為烹調技藝的最高境界,把嘗鮮作為食物品的最美享受。粵菜對爽的理解有清爽,脆嫩、爽甜、爽滑,有彈性。嫩是質感細膩,細嫩的表現,是焾而不柴,軟而不糯。滑就是柔滑、軟滑、爽滑,是一種粗糙,不扎口的口感。這些都是美妙的滋質感。粵菜滋味講究清鮮,這實際上對菜品質量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製作味道清鮮的菜品要比製作味道濃重麻辣的菜品更要難得多。因為清鮮猶如和煦的春風,沒有強烈的刺激,人們可以自由細致地品種各種令愉悅的美感。粵菜滋味講究清鮮,促進了調味技巧的探討,促進了烹調技藝的研究,因此,它是促進粵菜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5.烹調方法靈活運用,創造品種層出不窮 自唐代起廣東經濟逐步興盛,物質比較豐富,食風得以盛行逐漸就形成了「食在廣州」的美譽,「食在廣州」被社會公認是對廣州吃得方便,吃得豐富,吃得滿意,吃得新奇,吃得回味的贊美。 「食在廣州」是被當地人「逼」出來的。廣東人十分講究吃,對菜點的滋味要求簡直達到了挑剔的程度,對菜點的新穎性的要幾乎苛刻。沒有新穎的菜品,沒有新穎的口味,店鋪也就要離關門不遠了。 「食在廣州」是讓廣東繁榮的,經濟帶動起來的,來往貿易的各地商家對菜品口味的要求各不相同,粵菜菜品必須符合他們的口味,而且還是提高檔次。 「食在廣州」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斗出來的。歷史上廣州長期是商業活動十分活躍的地方,飲食業十分發達從而引發了食肆間的激烈競爭。競爭的結果造就了許多名廚,打造了許多分店,也創造了許多名菜。今天,隨著飲食業的發展,菜品的更新與開發速度呈現出快的趨勢。特產豐富是「食在廣州」的基礎,需求強勁是「食在廣州」的動力,觀念開放包容性強是「食在廣州」的本錢,大批的名廚、名店,多菜是「食在廣州」的體現,政府的支持將使「食在廣州」的發展得以長遠。 6、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互相交融爭相輝映,很有特色。 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是粵菜的三個組成部分,這三個地方菜雖然,而有較多的地方相同,但是,由於它們所處地方不同,演進的歷程不同,風味也形成了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充實了粵菜的內容,開闊了粵菜的領域,豐富了粵菜的形象。有差別,就有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可能。事實上,目前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各自的特色發展的十分理想。令人感到粵菜時時新奇,它們在餐飲市場上比起彼落,相繼登場,使人感到粵菜的變幻無窮。粵菜中的廣州菜,東江菜、潮州菜,它們雖然構成了粵菜的以上特點,但是這三種地方菜又各有千秋。廣州菜配料較多,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在口味上注重「五滋」、「六味」,尤其是小炒要求掌握火候,油溫恰到好處。潮州菜以烹制海鮮為主,更以湯菜最具特色,刀工精巧,味口清甜,注重保持主料原有的鮮味。東江菜主料突出,朴實方,有獨特的鄉土風味。
Ⅶ 杜鵑鳥的傳說
杜鵑花傳說一
另有一則故事則是這樣說的:古時蜀帝杜宇,死後仍捨不得離開他的子民,其靈魂便化作一種鳥,名叫「杜鵑鳥」,常叫著「不如歸!不如歸!」直叫得口吐鮮血,血滴在一種樹上,便開出血紅色的花,後人為紀念杜宇便稱此花為「杜鵑花」。
杜鵑花傳說二
很早以前,在今江蘇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裡有座小村莊,庄前有條美麗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長江。村子裡的人都靠種田打獵過活。
靠河邊住著兩家人,東邊住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叫劉鵠,每次出門都隨身帶著一樣特別的東西,那是一支排蕭。他一吹呀,就會引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美麗小鳥,在他頭頂上盤旋。他經常捉一些蟲子喂小鳥,小鳥也常銜來一些奇花異草給劉鵠,他們成了好朋友。這些奇花異草都是些名貴的草葯,劉鵠經常把這些草葯送給村裡的窮人治病。
再說河的西邊住著一家姓王的,母女倆相依為命。母親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兒鵑子紡紗、織布、賣布來賺錢養家。鵑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織出來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鵑子心地善良,經常接濟一些比自己還窮的人家。
鵑子還會唱歌,歌聲就像百靈鳥一樣婉轉。只要鵑子一唱歌,那黃鶴山下的一片片杜鵑花就會展苞開放,而且朵朵飽滿,朵朵艷麗。 劉鵠和鵑子共飲一河水,同住河岸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他們經常一個吹蕭一個唱歌,引來百鳥飛舞,引得杜鵑花開。
杜鵑花傳說三
傳說一次舜帝南巡,來到了九嶷山一帶視察;聽聞這裏的姑娘都長得十分秀麗,就像紅杜鵑花那般叫人喜歡,可是她們的命運卻災難重重,於是愛人民如子的舜帝便決定查個明白。
這天,風和日麗,舜帝沿著母河左岸走上九嶷山,只見桃紅李白,柳翠竹綠,鳥雀呼晴,紅色的杜鵑花遍野開放,舜帝看到如此景象,心裡十分高興。
可是,當舜帝過了涼傘坳,來到一個叫小桑塘村子裡,到了百姓家裏訪問,卻只見百姓們吃的是麥糠餅,喝的是苦菜渴,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而沿途村落的情況亦是一樣,他心裡便十分難過。
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來到一位老爹家,只見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雙眼盲瞎,舜帝更又難過的問老爹:「怎麼沒有人照顧你們呢?你們的兒女呢?」兩老一聽,隨即老淚縱橫。
杜鵑花傳說四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的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 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縱情享樂,有時搞得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
他是一個非常負責而且勤勉的君王,看到人們樂而忘憂,他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
可是,如此地年復一年,反而使人們養成了習慣,杜宇不來就不播種了。 終於,杜宇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但他的靈魂化為了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的啼叫:快快布穀,快快布穀。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
傳說給杜鵑花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而唐朝詩人自居易那兩句:"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的詩句,更是對杜鵑花的高度贊美。如果說把楊貴妃喻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那杜鵑花就是人間的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