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謙卦是艮下坤上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
第十五謙卦,艮下坤上——謙虛做人終自益
[卦辭闡幽]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怪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秤)物平施。
下卦「艮」象徵山、止,上卦「坤」象徵地、順。內心知道抑止,外表柔順,這是謙虛的態度;山高地低,本卦卻是山將自己貶低到地的下面,象徵卑下中包含著高貴,這也是謙虛的態度。亨:必致亨通。有終:至終。
本卦指出,不自滿,能虛心向他人請教,又肯接受批評,就可以順通無阻。謙遜的人不僅可以長進學業,而且可以增益道德修養;同時,又可以免除災禍。
[爻辭解意]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是養的意思。
「初六」是謙卦的開始,位置最低,又是居於陰位之下象徵著甘心在最下位,態度也最謙虛。有了這樣謙虛的美德就是跋山涉水也是吉祥的。所以「象傳」也說,謙而又謙,就是自覺的陶冶謙虛的美德。
這一爻是說,謙虛品德的具備,重在自我修養。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六二」是陰爻陰位,在下卦得中,柔順中正,正是他的美德,又能夠對謙退之道,有得於心中,自然而然地就很合宜,其聲名由近及遠,引起共鳴,前途當然吉祥。
這一交是說謙虛的美德表裡如一,也就是誠於中而形於外,對己對人都有益。
2. 周易卦象謙卦詳解 謙卦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謙卦?
易經十五、謙卦,謙,卦名。本卦是異卦梧疊(艮下坤上)。本卦內卦為艮,艮為山;外卦為坤,坤為地。謙這一卦是六十四卦當中唯一一個六條爻全是吉祥的卦。它的卦象是地山謙,上面是地、下面是山。山本來是高出地面的,但現在卻居在地面以下了,這就是謙虛的表現。謙卦唯一的一根陽爻是九三爻,九三爻居在三條陰爻之下,也表示謙虛。
謙是謙虛,不自滿,有德而不自居,有功而不自詡,包容大度,虛懷若谷。《序卦傳》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謙虛而不自滿是保持盛大的必要條件,有亨通之道,是君子所應終身奉行的美德。說實話,這種謙虛不僅是局限於人事層面的美德,而是通貫天地人三才之道,體現了自然造化的客觀規律,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應該提升到宇宙論的層面來加深理解。
就天道而言,其運行的軌跡是「下濟而光明」,「虧盈而益謙」,雖高而不自以為高,必下行與地相交以顯現其光明,雖盈而不自以為盈,必虧損盈滿以補益不足,這就是由謙而亨。就隧道而言,其好氣「卑而上行」,雖處卑下而上行以與天氣相交,其地勢則是「變盈而流謙」,高岸為谷,江河東注,也同樣是由謙而亨。
就自然造化的客觀規律而言,不外乎陰陽二氣的往來屈伸,「鬼」是氣之往,往者歸也,「神」是氣之來,來者伸也,因而有往必有來,有屈必有伸,為了促使這種運動得以有序地進行,保持生態的平衡,所以也表現為損有餘以奉不足,「害盈而福謙」。人性以謙虛為美德,是源於觀察天地之道以及鬼神造化之跡所受到的啟示,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憎惡盈滿,愛好謙虛,「惡盈而好謙」。
由此看來,「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尊者有謙有更光明盛大,卑者有謙也內在地蘊含著崇高的人格,不可逾越,所以這種謙虛的美德是君子所應終身奉行的。
謙卦卦辭是:
謙:亨,君子有終。謙卦艮下坤上,艮象徵山、止,坤象徵地、順,內心知道抑制,外表柔順,這就是謙虛的態度。地中有山,山體高大,但在地下,高能下,下謙之象。卑下之中,蘊其崇高,屈躬下物,先人後己,所以謙象徵謙虛。
謙卦卦辭的含義是:
因為如此謙虛地待物、待事,所以諸事順利。但是只有君子才能始終保持謙虛的美德。
謙卦爻辭的含義是什麼
謙卦爻辭是: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鳴謙,貞吉。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六四:無不利,媯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謙卦爻辭的含義是:「初六」柔處謙之下,謙而又謙,憑著這種謙虛的美德,克服艱險,是會吉利的。「六二」中正,謙虛美名遠揚,守持中正之道,必獲吉祥。「九三」為卦中唯一的陽爻,但位不居中,只有始終勤勞謙虛,才獲吉祥。
謙卦爻辭的含義是:「六四」柔順得正,對上對下均能發揮謙虛的美德,因此無所不利。「六五」本卦卦主,柔中,居尊位,象徵以德服人,本身並不富有,卻因為謙虛,得到鄰居們的愛戴,這樣謙虛的統治者,只有在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武力,亦無所不利。「上六」處謙之極,謙虛美名遠近有聞,有利於興兵征戰。但上六陰柔無位,無力討伐他國,只能在自己的領土內,征討那些驕橫的諸侯叛逆。
3. 排除萬難」,易經「謙卦」是什麼意思
謙卦,卦象外坤內艮,大地高山,互震坎體師,為人師表,行師征伐,在為人上方面上有兩層意思:
一,艮是修行,也是高山,大山立於大地,穩重厚實,萬物出震,坎水為通,就是說你修行好,有大山的胸懷,互師卦,能成為眾人之師。山在地下,能禮讓,謙虛,立於不敗之地,因此能排除萬難,坎為難,震動艮止。
二,震為動,坎為險,如果自已能力不夠,就不能亂動,如果亂動亂為,互師卦,坎險行師,定有凶險,凶禍。再者無能,艮為求,三爻人位,求求人,守規矩,也能平安,但是處於地震帶,凡事都要小心守己。震動,坎險,坎心,艮求,坤土,也是迷。
易經沒有吉凶,只是教人道理,天文地理,無所不包,讀懂易經人生的境界也高。供參考!
4. 圖片上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謙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之第十五卦。卦體中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艮為山。謙卦艮下坤上,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處於地下,高大顯示不出來,此在人則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覺地不顯揚。
5. 謙,德之柄也。這里的謙,具體指什麼
謙,德之柄也。這里的謙,具體指謙虛,謙讓。整句話的意思是謙虛是道德品質的基礎。那麼為什麼說這是道德品質的基礎呢?這是因為我們生活中,只有謙虛,才能謹慎,才能從別人身上學習到東西。才能不斷地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6. 事有歸著,心存濟物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明
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曾國藩
意思是:「事有歸著」,「歸著」就是著落,這句意思是說做事情沉穩有著落,有頭有尾。
「心存濟物」,「濟」是「對……有幫助,有益」,這句意思是說心裡要關心外物,關心別人、社會、天下,有志向。
在成功人士大人物面前不卑不亢,有內在涵養,有寬容之心;辦事有結果,有歸著,不拖拉;
內心存有濟人濟世濟物的慈善情懷,這是理想中一位具有崇高道德而又儀表堂堂的美好人物的形象。
曾文正公國藩好相術,嘗雲昔年求觀人之法,作一口訣雲:「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
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又雲:「端莊厚重是貴陽,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在用人之前就能知人,作者從源遠流長的相人術中摘其實用而合理的經驗,分類予以概述。清末儒將曾國藩結合他閱人無數的實踐和二千多年的相術理論,
總結出二句經典性的相人總則,可作為本篇的提要:「端莊厚重、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心存濟物是富相。」
(6)什麼是謙卦圖片擴展閱讀
曾國藩從做人、做事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兩大貴相和兩大富相。這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
第一福相:端莊厚重
端莊厚重,端莊和重,都是厚的效果。可以說,這四個字的核心就是厚。只有做到了"厚",才能真正端莊、重。
《易經》曰: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德經》上說,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論語》中同樣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一個人不莊重,就會輕佻,沒有威嚴,流於散漫,心不能自守,所學的東西也不會牢固。
曾國藩統軍十數年,與當時的皇親、攝政王奕欣卻無一私下聯系。據說就緣於他曾見過這位親王的一張相片。看了他的相片,曾國藩徐徐地說:
"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舉目輕浮,聰明太露,多謀多改。"
又說,"身處周公之位,卻無周公之望,這也是國家的不幸。"
一張相片竟能看出國家的不幸,曾國藩別無神仙術,他只是覺得奕親王"輕佻",不厚重。
為什麼說端莊厚重是貴相?其實是有因緣的。端莊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一個有敬畏感的人就不至於放肆無忌,思慮就會深遠,處事不至於魯莽,說話就會謹慎,交際不至於隨便。
自己有敬畏感的人,往往別人也會敬畏他。得罪的人越少,自然也就遠離禍端。端莊厚重不是裝出來的,是修身修煉出來的工夫。因此,曾國藩多次申斥兒子力戒輕佻,多多修煉些舉止。
據後人記載,曾國藩"行步極厚重,言語遲緩"。他走起路來腳步很沉穩,說話很慢,但一句是一句,每一字都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所以明代大思想家呂坤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頭腦聰明、能言善辯不過是三等資質,英雄豪傑氣象不過是二等資質,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人物。
在《神鵰俠侶》中,楊過從獨孤求敗眾多的寶劍中選擇了重八十一斤的玄鐵劍,他手握玄鐵劍,喃喃念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可以說,金庸借楊過向世人昭示了這一深邃的道理。
第二福相:謙卑含容
為人謙卑,待人寬容,從做事的角度講,這樣的人必然更容易成功。
謙,在《易經》是一個卦名,叫做"地山謙"。它的卦像,是高山峻嶺,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說,
在萬仞高山的絕頂之處,呈現一片平原,滿目晴空,白雲萬里,反而覺得平淡無奇,毫無險峻的感覺。
萬事退一步就叫謙,不傲慢就叫謙,讓一步就叫謙,多說一聲謝謝、對不起,就叫謙,謙卦六爻皆吉。除了謙卦,其餘的卦,有好就有壞,有吉就有凶。謙卦的道理就是這樣。你到了最高處,就要平實,不要認為自己高,這就是謙的道理。
所以地山謙,山最高,像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頂,那多高呀!但是高有什麼用呢?高要能下才好。
山頂上面是平地,意思就是:最高處要是最平凡的,最平凡最恭下的就是謙卦。
含容就是包涵寬容、寬宏大度,能容人、容事、容言。在人際交往中,寬容是必不可少的潤滑劑。曾國藩這樣教導我們: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平日里做任何事都應該低調,因為歷代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民大眾主體總是相對弱勢的,可以用貧富來解釋這一現象,窮人多少有些仇富心理,這時候富家子弟的一點小不對,會被放大無數倍,導致是非不分,黑白顛倒。
最能表現曾國藩寬容的,就是他與左宗棠的關系。事實上,左宗棠之所以有後來的成就,離不開曾國藩的提攜。
但左宗棠有一個壞脾氣,就是喜歡罵人,當年罵總兵叫樊燮"王八蛋",事情鬧到京城,皇帝下令要殺左宗棠,幸好曾國藩、胡林翼等人從中斡旋,左宗棠才死裡逃生。
左宗棠在曾國藩的舉薦下,步步高升。左宗棠謾罵曾國藩,可以說到了不擇時、不擇地、不擇人的地步。左宗棠有時在家裡罵曾國藩"挾私",結果家庭教師范賡聽得都不耐煩了。
左宗棠還多次鼓動大臣彈劾曾國藩。1864年,曾國荃率領湘軍攻下江寧,由於疏忽,讓幼天王以及洪仁玕等人逃了。左宗棠抓住這一點,極力攻擊曾國藩、曾國荃兄弟。
此後兩人斷交,但左宗棠征戰東南、西北需要糧餉、軍械,作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的曾國藩都是傾力支持。
曾國藩和左宗棠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無論左宗棠如何罵,曾國藩都是相逢一笑,他曾經這樣評價左宗棠:"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爭光,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曾國藩的大度,也讓左宗棠放下了心中的隔閡,當曾國藩離世時,人們紛紛猜測左宗棠可能不會致祭。而左宗棠卻送來了他的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國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第三福相:事有歸著
所謂事有歸著,就是辦事沉穩有著落。言下之意也是腳踏實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抓落實。件件事都做得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既是克勤小物,又是持之以恆。
經商做生意,很多人都希望一夜間暴富,不懂得薄利多銷,日積月累;居家過日子,很多人都不懂得節約,喜歡大手大腳,最後導致生活沒有著落;
謀身幹事業,很多人一鳴驚人,一件事沒做完,就放下去干別的事,卻不懂得事業起於積微,功名需要寸累。
曾國藩在家書中,有這樣一句:男雖身在禮部衙門,為國家辦照例之事,不苟不懈,盡就條理,亦所深願也。不苟不懈,盡就條理,就是這里的事有歸著。
第四福相:心存濟物
心存濟物就是要懂得關心"外物",包括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天下。有一顆慈善之心,懂得幫助他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
這樣的人即便物質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貴者。有施有舍,不表明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富礦嗎?
心存濟物,就是"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一個人心存濟物,格局就大了。
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有多敬業,就有多專業;能夠幫助別人多少,獲得的回報就有多少。這就是心存濟物的真諦,富相的內涵。
兩大凶德,一定戒掉
咸豐八年,曾國藩給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
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
曾國藩在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兩大凶德和弱點:傲慢和多言。
某種程度上說,年輕的曾國藩犯過傲慢和多言的錯誤,但他都能在事後認真反省、改正,
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國藩說的"凶德致敗者"是他從人生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寶貴訓誡。
第一凶德:傲,敗亡之道
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會在各個方面放鬆警惕,禍亂、失敗也必然接踵而至。
傲是自取滅亡之道,所以古人說驕公必敗。在西方,莎士比亞也曾經說過:"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一個高傲的人,必然不能容忍別人,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王陽明說,"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三國演義》中過於高傲自戀卻讓關羽敗亡。關羽在樊城水淹七軍,就有些得意了,
東吳方面當關羽聽說孫權拜陸遜為將代替呂蒙時,他說:"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為慮!"
而富於謀略的陸遜代替呂蒙後,又是寫信又是送禮,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關羽更是麻痹大意。
對於別人的話,關雲長根本聽不進去,每每都感覺自己下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而別人說的都是沒用的。最終被殺害。
第二凶德:多言,貽害無窮
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里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
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復灌輸、強調這一點。
如果想用言語超過壓制別人,即使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為人處世上,還是應當謙遜一些為好。爭吵往往沒有是非可言,結果常常會意氣用事。
一個人牢騷太多,結局必然抑塞,無故而怨天,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鬱不平之氣,往往傷人害己。
參考鏈接來源:網路-曾國藩
7. 《易經》中的謙卦是什麼意思誰能說出簡單易懂的意思來..
謙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之第十五卦。
(下艮山 上坤地 - 地山謙卦) 謙,亨,君子有終。
1 . 謙卦象徵謙虛卑退之意,有謙德之君子萬事皆能亨通,而且行謙有始有終。
8. 64卦中的謙卦是什麼意思
謙卦
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唯獨「謙」卦的六爻的爻辭都是吉,其他的卦里,都有吉、有凶。此卦的意思是做人學謙、學敬那麼一切都是吉祥如意的。
「謙」卦喻意「謙遜」、「謙虛」。卦體中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艮為山。上卦為坤為順從之意,還有朴實的意思,下卦為艮為高聳,為篤實之意。也就是忍讓不與奸人相爭,教我們處世要謙恭。所以謙卦為「亨,君子有終。」
佛教中說心是惡源,有與生俱來的六種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其中慢就是指「恃己才能,於他高舉」,貢高我慢,踞傲自矜,揚己抑人,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這個意思是傲慢人人都有,要是沒有,就成佛菩薩了。特別是讀書人,往往恃才傲物。怎樣戒除慢,在儒家的世間法講,就是使其不增長,用「吾日三省吾身」使其不產生。佛法講出世間法,要跳出輪回,必須滅斷很多煩惱,包括我慢。慢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執產生,分別有七種(見下面註解)。儒家教我們學謙虛就是在處處敬禮,論語中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註解:慢多達七種或九種,依據《俱舍論》的解說,有下列的意思:
一、慢。目睹對方不如自己,就會自鳴得意,盛氣凌人。即使事實如此,傲慢本身也不會煩惱。
二、過慢。對與自己同等的人,硬說自己勝過對方;對勝過自己的人,偏偏說對方跟自己同等。
三、慢過慢。對勝過自己的人,起相反的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
四、我慢。高估自己,自以為是。
五、增上慢。尚未證得佛法,就以為證到佛法。
六、卑慢。顯然對方高過自己頗多,自以為只比對方稍差一些。
七、邪慢。顯然自己沒有德行,還一直以為有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