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建房的鋼筋配筋圖怎麼看詳細說明
如下圖:
圖紙上位於中間的鋼筋是負筋(全稱負彎矩鋼筋),左側的鋼筋為直徑18,間距200,長度為軸線左右各2200,直徑16,間距150的鋼筋是受力筋,長度為通常設置。板鋼筋還有分布筋,你的圖紙上沒有表示出來,分布筋是很受力筋相垂直,和受力筋相互綁扎,形成鋼筋骨架。
簡單來說,一般的板配筋有三種:受力筋、負筋、分布筋,特殊的如屋面,還有附加的溫度鋼筋等。
⑵ 圖上的負彎矩筋的位置哪個正確
那要看圖紙的呀,如果設計有二排筋的話,就按第一種呀,不過我看你的圖,鋼筋間距還符合要求,應該只有一排筋,也就是按第二種施工
⑶ 扁擔筋就是梁的負彎矩筋嗎附圖
在建築工程中,為了承載支座反力也就是負彎矩力而設置的位於支座上部的非貫通短鋼筋,人們習慣上叫它扁擔筋,因其作用力酷似一根扁擔而得名,中間挑起,兩端懸浮。
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從支座邊伸出ln/3【ln為左右兩跨凈跨的較大值】,第二排為從支座邊伸出ln/4。
註:1.跨度值lŽn為左跨lŽni和右跨lŽni+1之較大值。其中i=1,2,3…
2.圖中hŽc為柱截面沿框架方向的高度。
⑷ 梁支座負筋在圖紙上如何表示
要看圖紙的設計要求,通常有兩排。第一排筋出支座邊長度按照梁凈寬的1/3。第二排為1/4.梁筋有兩排是則會標注為xxΦxx, x/x,x/x表示為上排筋根數/下排筋根數。另外一般是在支座處原位標注,支座負筋的根數等於原位標注的根數減去集中標注的根數.
在結構施工板圖中有標注,在11G101-1圖集中也有標注。這叫負彎矩筋,在板面上布置。標註:Φ 8@150mm 即:(直徑)8(mm)@(等距離)150(mm)。
圖例:
(4)負彎矩筋在哪裡設置圖片擴展閱讀:
指位於梁支座上部承受負彎矩作用力的縱向受力鋼筋,俗稱扁擔筋、壓梁鐵。有些地方稱之為蓋筋。
支座有負筋,是相對而言的,一般指梁的支座部位用以抵消負彎矩的鋼筋,俗稱擔擔筋。
梁支座上部縱向受力鋼筋,有貫通與非貫通之分。一般結構構件受力彎矩分正彎矩和負彎矩,抵抗負彎矩所配備的鋼筋稱為負筋,,通常指板、梁的上部鋼筋,有些上部配置的構造鋼筋習慣上也稱為負筋。當梁、板的上部鋼筋通長時,大家也習慣地稱之為上部鋼筋。
端支座負筋和中間支座負筋就是梁兩端的和中間的鋼筋。
⑸ 什麼是負彎矩鋼筋
在建築工程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為抵抗負彎矩而設置的鋼筋就叫負彎矩筋,在工程上常簡稱為「負筋」,一般常用於兩個部位:梁支座筋和板負彎筋;其中支座筋俗稱"扁擔筋"、"壓梁鐵";板負筋也俗稱「扣筋」或「蓋筋」。
它是當構件承受彎曲荷載的時候,產生的垂直於橫截面的內力矩;一般人為規定它的方向是使構件向下彎曲為正,使構件向上彎曲為負。 那麼負彎矩鋼筋的意思就清楚了:就是承受負彎矩力的鋼筋,也就是構件的上部受力鋼筋,當然就要放在構件的上部了。
(5)負彎矩筋在哪裡設置圖片擴展閱讀:
梁板類構件在受力分析時有一個「反彎點」,反彎點是正彎矩和反彎矩的分界點,一邊是鋼筋抵抗「正彎矩」,另一邊則抵抗「負彎矩」。
應該說,「負彎矩鋼筋」這個概念雖然一直在專業書籍中使用,但是,若要給出十分嚴格的界定,就不太可能。只能說,在有些構件中相對明確一點,有些構件中不十分明確。
負彎矩鋼筋,簡稱負筋,就是梁或板頂部或面部的鋼筋,因為一般的力學把下側底部受拉的彎矩規定為正彎矩方向,所以頂部就是負彎矩。
負筋是承受負彎矩的鋼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
⑹ 什麼是彎矩、負彎矩
向上彎起(上部受拉)的彎矩是負彎矩,反之,向下彎起(下部受拉)的彎矩就是正彎矩。
彎矩是受力構件截面上的內力矩的一種。通俗的說法:彎矩是一種力矩。另一種解釋說法,就是彎曲所需要的力矩,下部受拉為正(上部受壓),上部受拉為負(下部受壓)。它的標準定義為:與橫截面垂直的分布內力系的合力偶矩。
一般而言,在不同的學科中彎矩的正負有不同的規定。規定了彎矩的正負,就可以將彎矩進行代數計算。
在列彎矩計算時,應用「左上右下為正,左下右上為負」的判別方法。凡截面左側樑上外力對截面形心之矩為順時針轉向,或截面右側外力對截面形心之矩為逆時針轉向,都將產生正的彎矩,故均取正號;反之為負,即左順右逆,彎矩為正。
對於土木工程結構中的一根梁(指水平向的構件),當構件區段下側受拉時,我們稱此區段所受彎矩為正彎矩;當構件區段上側受拉時,我們稱此區段所受彎矩為負彎矩。
PKPM給出的彎矩方向:
作用力方向(對基礎):軸力 N 壓為正(↓);
彎矩 M 順時針為正(-↓);
剪力 V 順時針為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彎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負彎矩
⑺ 負彎曲筋可以梅花布置嗎
可以的。模塊導航欄—工程設置—計算設置,在右邊的截面選擇剪力牆,在節點設置中牆體拉筋布置構造選擇節點二梅花布置即可。
在建築工程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為抵抗負彎矩而設置的鋼筋就叫負彎矩筋,在工程上常簡稱為「負筋」,一般常用於兩個部位:梁支座筋和板負彎筋;其中支座筋俗稱"扁擔筋"、"壓梁鐵";板負筋也俗稱「扣筋」或「蓋筋」。
負彎矩是彎矩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彎矩圖上(如果你學過結構力學你可以跳過這一部分),其正負約定為是構件下凸為正,上凸為負(正負區分標準是構件上部受壓為正,下部受壓為負;反之構件上部受拉為負,下部受拉為正);打個比方,你用手拗一隻筷子,向下拗的時候,是筷子上部先斷,這是負彎矩;向上拗的時候,是筷子下部先斷,這是正彎矩。
一般來說,常碰到的負彎矩筋有兩種,一種是樓板與梁交接的地方,也就是樓板「生根」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在樓板受力的影響下,應該是梁面受力,對樓板來說,這就是負彎矩筋,一般長度為跨過梁面1米左右。
另一種就是梁的支座處,因為梁支端兩端受向下的彎矩,在梁支座處,存在負彎矩,這是一個關鍵部位,常按錨固要求放一定的負筋,是為了防止樓板因為自重產生的力導致支座發生向上彎曲而設計。
就像樓板當板跨大於4米的時候板中心要根據設計要求起拱,如設計未明示要求需做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起拱.懸挑構件配置負彎矩筋的位置一般都在懸挑梁的位置上。向懸挑板和相反方向伸展.在工地施工當中,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嚴格的檢查要點,不容馬虎。
⑻ 在框架結構梁中負彎矩鋼筋在圖紙上怎麼表示如何區別呢
詳見03G101-1的平法標注表示,集中標注和原位標注表示出了負彎矩鋼筋直徑、等級、一、二排根數。第一排長達跨度的1/3處,第二排長達跨度的1/4處.有時也代替了架立筋或通長筋。
⑼ 正彎矩鋼筋與負彎矩鋼筋的區別
沒有正彎矩鋼筋一說,只有負彎矩鋼筋。
在建築工程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為抵抗負彎矩而設置的鋼筋就叫負彎矩筋,在工程上常簡稱為「負筋」,一般常用於兩個部位:梁支座筋和板負彎筋;其中支座筋俗稱「扁擔筋」、「壓梁鐵」;板負筋也俗稱「扣筋」或「蓋筋」。
負彎矩是彎矩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彎矩圖上,其正負約定為是構件下凸為正,上凸為負(正負區分標準是構件上部受壓為正,下部受壓為負;反之構件上部受拉為負,下部受拉為正)。
(9)負彎矩筋在哪裡設置圖片擴展閱讀:
負彎矩鋼筋的相關介紹:
1、板類構件,在板的支撐部位配置的上排鋼筋,俗稱「擔水筋」。
2、梁類構件,節點處設置的「非貫通縱筋」,一般認為是用來抵抗「負彎矩」的,貫通縱筋和負彎矩鋼筋是同時工作承受負彎矩的,剪力最大的地方也是負彎矩最大的地方,也是受彎類構件變形較大的部位,所以設計負彎矩鋼筋來抵抗縱向拉力,防止構件變形破壞。
3、梁板類構件在受力分析時有一個「反彎點」,反彎點是正彎矩和反彎矩的分界點,一邊是鋼筋抵抗「反向彎矩」,另一邊則抵抗「負彎矩」。
⑽ 關於施工圖紙上的鋼筋圖怎麼看,裡面的符號代表什麼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為φ10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全為雙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為φ10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全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為φ8,間距為200,雙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為φ8,加密區間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150,雙肢箍。
一、 樑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時表示方法 :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2, 下部鋼筋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鋼筋為2φ12, 下部鋼筋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鋼筋為4Φ25, 下部鋼筋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5, 下部鋼筋為5Φ25。
二、 樑上部鋼筋表示方法:(標在樑上支座處)
⑴ 2Φ20 表示兩根Φ20的鋼筋,通長布置,用於雙肢箍。
⑵ 2Φ22+(4Φ12) 表示2Φ22 為通長,4φ12架立筋,用於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鋼筋上排為4Φ25,下排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鋼筋,兩根在角部,兩根在中部,均勻布置。
三、 梁腰中鋼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兩側的構造鋼筋,每側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兩側的構造鋼筋,每側兩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兩根Φ18。
四、 梁下部鋼筋表示方法:(標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內。
⑵ 6Φ25 2/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兩排筋,上排筋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長布置。
五、 標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
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 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斷面寬300,高700。
Y500×250 表示梁下加腋,寬500,高250。
N4Φ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鋼筋。
φ10@100/200(2) 2Φ25 表示箍筋和架立筋。
-0.100 表示樑上皮標高。
鋼筋混凝土粘結錨固能力可以由四種途徑得到:①鋼筋與混凝土接觸面上化學吸附作用力,也稱膠結力。②混凝土收縮,將鋼筋緊緊握固而產生摩擦力。③鋼筋表面凹凸不平與混凝土之間產生的機械咬合作用,也稱咬合力。④鋼筋端部加彎鉤、彎折或在錨固區焊短鋼筋、焊角鋼來提供錨固能力。
為了保護鋼筋、防腐蝕、防火以及加強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在構件中的鋼筋外面要留有保護層(圖3.3.3)。根據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規定,梁、柱的保護層最小厚度為25mm,板和牆的保護層厚度為10~15mm。
正筋就是正彎矩筋,簡單的說,就是對於受彎構件來說,如梁板等,下部受拉的部位的鋼筋,對於連續梁板,一般就在跨中, 同理,負筋一般在支座處(上部受拉)
通長鋼筋就是指在所標的區段內通長設置,直徑可以不相同,可以採用搭接連接形式,保證梁各個部位的這個部分鋼筋都能發揮其抗拉強度,而且兩端應按受拉錨固的鋼筋
貫通筋是指貫穿於構件(如梁)整個長度的鋼筋,中間既不彎起也不中斷,當鋼筋過長時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變直徑。貫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鋼筋,也可以是架力鋼筋。
支座有負筋,是相對而言的,一般應該是指梁的支座部位用以抵消負彎矩的鋼筋,俗稱擔擔筋。一般結構構件受力彎矩分正彎矩和負彎矩,抵抗負彎矩所配備的鋼筋稱為負筋,一般指板、梁的上部鋼筋,有些上部配置的構造鋼筋習慣上也稱為負筋。當梁、板的上部鋼筋通長時,大家也習慣地稱之為上部鋼筋。
至於端支座負筋,中間支座負筋就是兩端的和中間的
蓋筋又名蓋鐵、扣筋,通常設置在板的支座(端支座,中間支座),位置在板的上皮,其作用是抵抗板的負彎矩,也可以叫板負筋
現在板中差不多都有兩層,下層筋都是通長的,應該叫主筋,而板負筋是架起來的,板負筋根據設計的不同也不一樣,有板上全放的,也有不全放的,不全放的設計一般是長度有梁短跨的1/4
吊筋是將作用於混凝土梁式構件底部的集中力傳遞至頂部,是提高梁承受集中荷載抗剪能力的一種鋼筋,形狀如元寶,又稱為元寶筋。
主要作用是:由於梁的某部受到大的集中荷載作用,可能會使樑上引起斜裂縫,特別是力作用在受拉區內,為了使梁體不產生局部嚴重破壞,同時使梁體的材料發揮各自的作用而設置的,主要布置在剪力有大幅突變部位,防止該部位產生過大的裂縫,引起結構的破壞,就必須配吊筋了,還要加配附加箍筋。
「腹筋」 作用:梁的抗扭 它在設計上屬構造配筋,即力學上不用設計計算具體力的大小,按國家設計規范的構造要求查得此數據。當梁高大到一定要求時,就得加設腰筋,按多少、加多大規格按構造要求規范查得。
1、 什麼是負彎矩:在彎矩圖上(如果你學過結構力學你可以跳過這一部分),向上彎起的彎矩是正彎矩,反之,向下彎起的彎矩就是負彎矩;打個比方,你用手拗一隻筷子,向下拗的時候,是筷子下部先斷;這是正彎矩,向上拗的時候,是是筷子上部先斷,這是負彎矩;明白了正負彎的區別,你就可以往下看了;
2、為抵抗負彎矩而設置的鋼筋就叫負彎矩筋,在工地上常常簡稱為「負筋」,一般來說,常碰到的負彎矩筋有兩種,一種是樓板與梁交接的地方,也就是樓板「生根」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在樓板受力的影響下,應該是梁面受力,對樓板來說,這就是負彎矩筋,一般長度為跨過梁面1米左右;另一種就是梁的支座處,因為梁支端兩端受向下的彎矩,在梁支座處,存在負彎矩,這是一個關鍵部位,常按錨固要求放一定的負筋
2、 依據GB50010-2002,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澆板區域內,鋼筋間距宜取為150~200MM,並應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溫度收縮鋼筋. 溫度收縮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構造鋼筋網,並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