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結石出來是什麼樣的
籠統來說,結石一般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可以是細菌團塊、寄生蟲卵或蟲體也可以是脫落的細胞等等等等,核心形成之後、各種無機鹽或有機物層層沉積包裹在核心上,嵌頓在人體各種管腔裡面就形成了結石。
(有一些研究也提出結石生長不是逐層沉澱,但不是主流學說。 )
如果要細究、就比較復雜了,不同的器官其中的物質本就不同,因此不同受累器官的結石形成機制也不盡相同。此處以常見的膽結石為例介紹。(為什麼不以腎結石為例呢,我才不會說是因為肝膽外科的老總比較帥……)
就膽結石而言、根據其成分又常分三類(1.膽固醇結石;2.膽色素類結石;3.其他少見結石),說到具體成因的話,不同成分的結石成因不盡相同但也相互交疊,如近年研究表明膽固醇結石與膽色素結石的形成有部分是交疊的,故而此處就不分類介紹了,就以膽固醇結石形成機制為主、穿插部分膽色素結石的機制一起寫了。
膽結石形成的幾種主要機制有:
1.膽固醇過飽和機制:膽囊結石最常見的是膽固醇結石,膽固醇不溶於水而溶於膽汁。這里必須要介紹一個著名的三角——Admirand-Small三角:
這張圖描述了膽汁中膽鹽、 卵磷脂以及膽固醇之間的相互關系,在ABC曲線上方的區域內,膽固醇呈過飽和狀態,可能有結晶析出,進而形成結石。該假說認為微膠粒相膽固醇的過飽和是膽固醇結晶析出的基礎,膽固醇、 磷脂、 膽鹽三者比例失調會導致結石形成。
這個學說的缺陷在於,不能解釋為什麼實際上超過溶解范圍的膽固醇並不一定馬上沉澱、形成結晶。
近年來,在此假說基礎上又發展出了「泡學」、哦不、嚴肅說應該是膽鹽介導膽固醇運載方式的學說。即提出:膽汁中的膽固醇除了膽鹽-卵磷脂-膽固醇混合微膠粒相之外,還有一種膽固醇-卵磷脂球泡,即膽固醇磷脂泡(或簡稱「泡」)。膽固醇在微膠粒相和泡相間處於動態平衡,膽鹽濃度增大,則泡相減少,膽鹽濃度減少,則泡相增多。而膽汁中球泡越多,膽固醇就越不穩定,易於析出形成結石。
那麼以此假說為基礎,我們可以認為凡是增加膽汁中膽固醇含量、或降低膽汁中膽鹽含量的因素都會促進結石形成,舉幾個例子:a.肥胖或者高脂飲食時,膽固醇含量高;b.肝臟疾病時,膽鹽合成會減少;c.回腸切除術後肝腸循環被破壞,膽鹽也會減少……似此等語,不勝枚舉。
2.膽囊動力學因素:膽囊排空障礙會導致膽汁淤積,這有利於膽固醇結晶的析出,且已形成的膽固醇結晶也不能及時排出, 這顯然有利於結石的形成。
膽囊運動受神經、激素的調控。迷走神經興奮則膽囊運動增強、交感神經興奮則會抑制膽囊運動。那麼抑制迷走、刺激交感的因素就有利於膽結石形成。
相關激素也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促膽囊動力激素,如膽囊收縮素(CCK)、 胃泌素等;另一類是膽囊運動抑制性激素,如生長抑素、雌激素等。那麼前者濃度降低、後者濃度升高,則膽結石易於形成。
3.感染因素:
細菌感染機制中較為公認的一條是細菌源性-葡萄糖醛酸苷酶將結合性膽紅素水解成為非結合型膽紅素,易聚結析出與鈣結合形成膽紅素鈣,促發膽紅素結合形成。
感染相關的其他可能機制還有:感染可以破壞膽囊功能、 損傷膽管粘膜使膽汁淤滯;細菌代謝產物磷脂酶(PLA)可水解卵磷脂使膽汁中成分比例失衡,膽固醇易於析出;膽道細菌產生一種粘質(Slime) 多糖蛋白復合物,使結石成分聚集……還有很多也不一一列舉了。
寄生蟲感染也是引起膽結石的另一個因素,死蟲、蟲卵等可作為膽石的核心,還可引起膽道狹窄、膽汁淤積、細菌感染等共同誘發結石。
除了上面說的三個機制的相互作用外,近些年的研究還有脂類代謝、成核活性蛋白體系、免疫球蛋白、遺傳和基因等很多方面,個人能力所限、恕不能一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