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畫是什麼
把這句詩的元素提取出來就是,大雪,大江,孤舟,蓑笠翁,釣竿。
這些組起來的畫面就是以天地空間廣闊的背景,加上大雪大江的天寒地凍,一人一舟加上靜態為主的釣魚動作,表達了孤獨寂寥的環境和心境。
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相關介紹:
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
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
Ⅱ 乘一葉小舟漂浮在湖面上,朝下一看,可以窺見水中火山的倒影,是什麼意思
「乘一葉小舟漂浮在湖面上,朝下一看,可以窺見水中火山的倒影」是說明湖水的清澈。
Ⅲ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圖)
配圖如下:
(3)一葉小舟意境圖片說明什麼擴展閱讀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
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
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誇張。
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雪
Ⅳ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描繪出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
Ⅳ 書像一葉小舟,載著我向那五光十色的文學大海駛去。 理解啊!!!
1、書像小舟,載你遠行,船小——說明與你同時在船上的人並不多,言下之意就是在這條追求真理或者獲取知識的路上,與你同行的人沒幾個,你們相對孤獨,但相互為伴,不嘩眾取寵,不受許多外物的干擾,能靜心;
2、小舟、人與大海在一起,表明人的渺小,滄海一粟,但即便是一頁小舟,可它代表力量,代表方向,也給你食糧,因此你才能駛向大海;
3、此去的路上會遇到許多波瀾,狂風暴雨,雷雨交加,但前方是五光十色的美麗風景,這是情感的一種寄託,慰藉你的心靈,挫折算什麼。
4、讀書是美好的,至少是向美好出發的。
Ⅵ 《江雪》想像成一幅畫,怎麼寫
唐代文豪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寥寥數筆,就描摹出了一幅寒江獨釣圖,真是一篇詩中有畫的佳作。的確,這首詩一直廣為水墨畫畫家所鍾愛,並對這首詩進行了再創作,下麵茶詩網帶您賞析下這幅中國水墨風景畫。
現代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像是『虛』,由形象產生的意境就是虛實的結合。一個藝術品,沒有欣賞者的想像力的活躍,是死的,沒有生命。一張畫可使你神遊,神遊就是虛。」這就告訴我們,一幅好的水墨畫可以將你帶入虛虛實實的意境中去,讓你發揮想像,使你能夠神遊。而將《江雪》畫出來,詩本身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就更能給畫帶來這樣的神遊,在「似」與「不似」之間,引發無窮的想像。
水墨畫以「氣韻生動」為最高境界,詩歌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上品,兩者融會貫通,形成詩畫同源,所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耐人尋味
Ⅶ 江雪描寫的意象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描寫了一幅江天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這首詩通過這些意象營造出雙重意境:
一、是詩歌本身所描繪的寒冷孤獨的意境和老翁江面垂釣相互映襯而顯現出的一幅極具情趣和生機的孤翁寒天垂釣圖。
二、是作者心中的意境,也即是作者寫作此詩時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那是一種宏大的孤獨的但又是無比崇高的內心情感,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質,超越了詩中的意象,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本身。
原詩: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釋義: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7)一葉小舟意境圖片說明什麼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公元805年—81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險惡的環境壓迫,並沒有把他壓垮。他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有名,是它具有高超的藝術。僅僅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精彩絕倫的圖畫。
作者復雜曲折的思想感情深深包含其中,的確堪稱「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釋義:這首詩描寫得十分精到,縱然是十分難以明繪其狀的事物,也能讓讀者覺得彷彿此景就在眼前;語句雋永,除了見於詩中直抒的感情以外詩中還暗藏別的情感。)」(宋•梅堯臣)
但是,這首詩是不符合生活真實的。試看:千山萬徑,白雪茫茫,飛鳥絕跡,行人無蹤;如此天寒地凍,令人望之而心驚,哪裡還有什麼垂釣的漁翁呢?青壯年恐怕都不耐其寒,何況還是一個「翁」。
雖然,南方的江水冬天不結冰,但以打漁為生的人,最講究捕魚的季節性,冬天魚不好動(在攝氏零度時呈休眠狀態),其腹不飢,懶於進食(南方的魚性如此),根本就不是垂釣的好機會,在冰封雪壓的時候,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這首詩雖不符合生活的真實,卻符合藝術的真實。詩歌是文學作品,允許藝術創造,決不是現實生活的翻版。它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典型化的方法,把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景物,拼在一起,創造出完整的詩的意境,以寄寓作者的思想。
被稱為「詩佛」的王維,在作畫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創作出一幅含意深刻的《雪中芭蕉圖》(原名《袁安卧雪圖》),但其拼湊痕跡明明白白,一見便知。而柳宗元這首《江雪》詩,卻是巧奪天工,照樣是拼湊,卻不露絲毫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