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宣紙(生宣、半生熟、熟宣)各有啥不同,用在啥地方這三種到底要用啥紙啊
1、礬含量不同
生宣就是放礬少的宣紙,放的礬越少,宣紙「生」的程度就越高。
放礬較多的宣紙就是熟宣,因為放礬多。
半生熟宣紙,從工藝上來說就是放礬適中。
2、散發性不同
生宣的特點就是發散性比較好,比較快。
熟宣紙發散性比較弱,有些熟宣紙,一筆下去,紙能兜住墨水,甚至還能照出人影。
半生熟宣紙,散發性介於生宣和熟宣之間。
3、用途不同
適合用來寫中楷或者大楷乃至於榜書。適合畫潑墨山水畫,層層的暈染,收到重巒疊嶂的奇特效果。
熟宣紙適合用來表現用筆精緻細膩的工筆畫作,不適合用來寫字。用毛筆畫工筆畫不洇墨水,便能更好地發揮工筆畫的特點,工筆畫線條細要求高。
半生半熟宣紙適合寫書法和畫山水,也可以用來畫其他的,應用非常廣泛,容易掌握,適合初學者。
B. 手工宣紙和機器宣紙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不用機器做宣紙
宣紙是不可能大規模的使用機器製造的,宣紙的特點之一就是「純手工性」。機器宣紙的製作工藝及使用效果和手工宣紙有很大區別,所以不可能用機器做宣紙。區別如下:
1、手感不同:真宣紙手觸有纖維細毛絨感;機器宣紙手感光滑、脆性,抖動時有明顯響聲。
2、色澤不同:真宣紙自然色,久放不易變色;機器宣紙強制化學漂白色,久放易氧化變色。
3、韻味不同:真宣紙韻味渾圓,滲透性好;機器宣紙無韻味,滲透性弱。
4、存放時間不同:真宣紙防蛀防霉,宜長久存放;機器宣紙防蛀防霉性差,只相當於普通紙。
(2)曬宣紙要用到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宣紙的特點:
宣紙潤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強,不易變色。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作畫「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
少蟲蛀,壽命長。宣紙自古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產地環境:
涇縣地處中緯度南沿,根據氣象指標分類,屬於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7℃,氣溫年極端最高值為40.8℃。涇縣境內草本植物約計1000餘種,適宜宣紙的取材與製造。
C. 宣紙製作的第四道工序是什麼
宣紙製作的第四道工序是混合紙漿。
宣紙的製作,以榆科落葉喬木青檀皮和精選沙田稻草為原料,並將其分別製成皮料漿和草料漿,然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進用獼猴桃藤汁做成的紙葯,抄制出不同品種的宣紙。整個生產過程有一百多道工序,而要掌握這一套復雜的技藝,不但需要靠師徒之間的傳承,還要靠製作者自己長期的實踐和體悟。
宣紙在製作之前,要經過一道皮料製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製作的工序。其中皮料製作主要指對檀皮纖維等制紙原料的加工,其中又包含了三十多道煩瑣的小工序,如剝皮、踩皮、攤曬成燎皮、鞭皮洗皮、漂白成檀皮纖維料等。
草料製作工序則主要是對水稻草等草纖維進行加工,其中包含了約二十道小工序,如選草、切草,搗草、反復地蒸煮與日曬等直至最終漂白成草纖維料。
這兩道工序完成後,便可以為製作宣紙進行配料,即將檀皮纖維料與草纖維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所需紙品類別不同,所配製的比例也會有所不同,配好的料需要再經過篩選、打勻、洗滌等,最終製成一種混合紙漿。
將這種混合紙漿配上適度的水,再配上加入了獼猴桃藤汁的膠,然後再經過撈紙、壓榨和焙紙,整套工序下來,紙的好壞和洇墨效果等都已經基本確定下來,成為宣紙的原紙。
但作為商品的宣紙僅如此還不夠,成品的加工宣紙,其標准要求也很高,不但要求做到紙質綿韌,手感潤柔,紙面平整,有隱約的竹簾紋,還要使切邊整齊潔凈,紙面上不能存在褶子裂口、洞眼、沙粒和附著物等瑕疵。
宣紙的種類
宣紙的種類非常多,按料比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有幾十個品種規格,另有品種繁多的加工紙以及宣紙製品如冊頁、扇面等,造紙的主要原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製成紙,吸墨較強。
竹之纖維脆硬,所制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特性不同分為弱吸墨紙類和強吸墨紙類兩大類,弱吸墨紙類多系竹纖維製成,紙面較光滑,墨浮於表面,不易漫開,所以色彩鮮艷。其以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箋等。
強吸墨紙類多系木質纖維所制,吸墨性強,表面生澀,墨一落紙,極易漫開,書寫常加漿或塗蠟,光彩不若箋紙鮮明,較為含蓄。
D. 宣紙如何保養
1、宣紙滿5年後即為「陳紙」,所以這個存放時間肯定少於5年。
2、原料工藝改良之前,原材料要在自然環境下,經過10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之後才進入生產,所以這個存放時間最短應該也要長於10個月。
3、宣紙之所以「陳紙好用」,歸根到底是因為「經過了反復不斷的吸潮、乾燥」過程,保存環境如能偶合這種「干濕變化」,應該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讓新紙體現宣紙的特性。
4、偏潮濕的環境比偏乾燥的環境更能利於宣紙的「加速變陳」。
因此,環境不是很乾燥的情況下,宣紙存放大約一年左右,即可在很大程度去除「燥性」。
宣紙的防潮:
宣紙的原料是檀皮和燎草,宣紙生宣的特點是吸水性比較強,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份,另也容易沾染灰塵,方法是用防潮紙包緊,放在書房或房間里比較高些的地方。這樣可以防潮。天氣晴朗的日子,打開門窗,書櫥,讓書櫥里的宣紙吸收的潮氣自然散發。(一年中一兩次就可以,防止宣紙吸收了過多的水份長霉點。)
宣紙的防蟲:
宣紙被稱為千年壽紙,但也不是絕對的,防蟲方面,為了保存的穩妥些,可放一兩粒樟腦丸。
另應注意的方面:
1、假如宣紙受潮了,不要日曬,解開包裹宣紙的防潮紙,讓宣紙在自然空氣中讓它自然揮發水份。(要在天氣晴朗的日子),日曬會影響宣紙的壽命和性能。
2、宣紙存放的地點要遠離油煙、潮濕。1、宣紙滿5年後即為「陳紙」,所以這個存放時間肯定少於5年。
2、原料工藝改良之前,原材料要在自然環境下,經過10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之後才進入生產,所以這個存放時間最短應該也要長於10個月。
3、宣紙之所以「陳紙好用」,歸根到底是因為「經過了反復不斷的吸潮、乾燥」過程,保存環境如能偶合這種「干濕變化」,應該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讓新紙體現宣紙的特性。
4、曾經我們自己的凈皮宣紙,在2007年偶然試用的時候表現極好,該紙存放約14個月左右。
5、偏潮濕的環境比偏乾燥的環境更能利於宣紙的「加速變陳」。
一般的,環境不是很乾燥的情況下,宣紙存放大約一年左右,即可在很大程度去除「燥性」。至於「存放多久能最好體現。。。」,這個就很難說了,因為這里的「最好」,仍然是個不好量化的概念。
如何存放宣紙?
什麼是宣紙的燥性?燥性即俗稱火氣。明白什麼是火氣了,才懂得為什麼要退火,這是一個根本而基礎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也人雲亦雲退火的話,還是屬於不求甚解的范疇。
所謂火氣,就是紙很硬,不柔軟,筆墨上去後,筆觸與手感很差,不能暢快地表現筆墨的韻味和書畫效果的意趣。
退火的方式有好多種,比如放在一邊讓他自然暴露在空氣中,過上幾個月,或者半年,紙就好用,等等。其實,好墨出來就是好,放多久都好,差的放一萬年也不會好到那裡去;同理好紙,不論新舊,出來即是好的,年代放久些,只是更好用,有的紙本身質量不好,存放再久無非是紙不像原來那麼湮了,紙熟的成分增多。
再有紙的退火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要自然放上幾年。採用那種人工方式使其快速變陳的紙,裝裱後不消十來年,就會發暗失色;而自然退的東西,其墨韻之層次,都會越久越新,越久越有神的。
紙必須自然陳,不可加工,但凡加工必然傷紙,紙一傷,當時用尚好,時間久了紙可就要出問題了。
另外,把自己藏紙方法在這里也說說。首先,將自己所有需要藏起來的紙全部疊加起來,外面用牛皮紙或廢報紙裹好,但兩頭不要包嚴了,目的是為了讓紙自然透氣;其次,將紙放於空氣流通處平放;最後是每半年將紙打開,平鋪在有太陽光的地方略曬一下,目的是為了除濕氣,收的時候就將原來疊加的順序打散,繼續重復原來的操作即可。我試了十年,當年中檔紙的效果前段打開後試用,效果都很好。我個人認為已經達到三分熟的地步了。不過要特別強調,宣紙不宜見風,但凡被風肆虐過的宣紙,書畫後的墨色上會出現灰白點。
E. 為什麼大部分宣紙都是用檀木皮做的
宣紙都是用檀木皮的講究相信很多書法愛好者都對筆墨紙硯非常講究,毛筆的狼毫羊毫又各自有講究,在用紙上除了學慣用紙,一般來講寫書法作品都是必須用到宣紙的,那麼宣紙大家基本上都知道他是用檀木皮做的,至於原因,似乎並沒有去深究,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宣紙都是用檀木皮的講究。
最後講一下做宣紙的講究。宣紙是用精選的草料和清潔的青檀皮作為製作宣紙主料的,不怕會臟。草料需要經過七煮七曬而成,檀皮經過刨皮、浸泡、漂白而成,然後再把之前摘選出的草料和檀皮製成漿料,
用細竹精製成的竹簾,讓經驗豐富的撈紙師傅從漿池中撈出一張張薄薄的宣紙,再放在榨板上。
宣紙的選料用料的講究,才有了眾多書法作品的產生能夠源遠流長。
F. 世界最大手工宣紙「三丈三」,為什麼不用機器生產
手工宣紙,顧名思義,手工製造而成的宣紙,如果使用機器,又如何擔得起“手工”二字呢?因此,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紙“三丈三”,絕不能使用機器生產。
2015年年底,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向宣紙抄制極限挑戰,百餘名技藝精湛的匠人們進行手工撈紙、曬紙、剪紙,成功的製作完成了“三丈三”宣紙這一宏偉巨作。該作品紙長11餘米,寬3.3米,並經了吉尼斯官方的認定,榮獲了吉尼斯“手工撈制的宣紙”世界級紀錄證書。
從唐代開始,宣紙已經聞名天下,成為了皇室特供用品,成為了高檔御用的代名詞,其品質遠遠超過同期的其他材質制紙。
2006年,宣紙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宣紙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然而,傳統的手工產品需要我們賦予它新時代的意義,怎麼能讓手工製作在新時代中繼續發揚光大是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因此,手工製作宣紙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我們注意如下問題:
1、傳承優良傳統,不能在製作工藝或者是材料上打折扣;
2、在傳承中堅持創新,滿足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3、要有產業政策和政府的扶持和正確引導。
總之,斷代不能有,市場也不能亂。只有悉心的保護我們的傳統手工業,我們的“古法”才能更好的被發揚光大,讓宣紙在“千年不腐”中走向“新生”。
G. 宣紙如此脆弱,為何還能流傳這么久
宣紙跟現在的紙比起來是脆了些,但是在古代它也是一大神物,將千古絕唱流傳於世。記載著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集序,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馮承素寫於晨光年間,歷經1500餘年的歷史風霜卻光鮮不出。那麼是什麼讓傳統文化的瑰寶得以不朽,這一切都要從他們的承載物——宣紙說起,宣紙以始於唐代,產於涇縣,應唐代經縣隸屬宣州府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由於宣紙有益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的特點,故有制售千年之玉。
清潭皮和稻草在天然的陽光雨露中完成艱難的蛻變,自然漂白後的原料不含有一絲有機成分,主從不愛光顧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溫潤的氣候,並列出了最好的幾台水平,普沙田高桿稻草和水源,涇縣因此被稱為宣紙之鄉。原料處理完畢之後,造紙的下一步是大江湖發大江水,工人的踩踏讓纖維完全融合,再通過布袋的西風過濾掉雜質,在干濕的變化中,纖維會反復發生內臟和乾燥收縮,這樣製成的紙漿在足夠勻稱細膩才能順利通過,撈取曬值檢驗的環節,成為一張合格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