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鼻煙壺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鼻煙壺,簡而言之,就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現在人們嗜用鼻煙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中國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於一身,採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內外皆享有盛譽。 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其中鼻煙壺以其精巧卓絕的製作技術,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系一種煙草製品,原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歐洲傳入中國後,加工轉化後成為粉末狀葯材,吸聞之後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聞鼻煙在各階層更是蔚為風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發展出匠心獨運的各式鼻煙壺,在清代美學工藝上大放異彩,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表徵之一。
2. 清宮鼻煙壺是什麼物件是國寶嗎
(清宮鼻煙壺)
除了畫琺琅母嬰鼻煙壺外,還有一些玻璃胎的鼻煙壺,比如琺琅彩瓜蝶鼻煙壺,製成葫蘆形狀;玻璃胎琺琅彩仕女煙壺,則是方形的。
清廷製作的鼻煙壺形狀各異,材質有官料的琉璃,色彩鮮艷、質感光滑細膩,壺身上有各種畫作,如孔雀開屏、人物風景畫、乾隆康熙畫作等。
製造琉璃的原料主要是純鹼、石英石和長石、石英砂,經過高溫焙燒而成的,這與製造玻璃的方法有些相似。玻璃是透明的,琉璃是半透明的,元明清三代,料器發展很,工藝也很先進。
鼻煙壺,體現了明清時期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製作工藝,不僅有著日常防風感冒的作用,也可成為皇室貴胄手中把玩的物件。
話說如此精美的東西,真讓人愛不釋手啊。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則刪)
3. 什麼是鼻煙壺
鼻煙壺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內畫鼻煙壺出現於嘉慶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製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內繪制而成的。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一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蟈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就象宣紙一樣,內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一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並茂藝術精品。
鼻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先是利用傳統葯瓶盛放鼻煙,在此基礎上利用了多種材質和製作工藝來完善鼻煙的盛具。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種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煙更有好處,能夠保證鼻煙在長期使用也不變質,並且攜帶方便,樣式具有中國傳統的美感,因此受到鼻煙煙民們的喜愛。 在中國的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聞鼻煙甚是風行。以皇帝為首的封建貴族,奢靡至極,他們使用的鼻煙壺往往搜集名貴的材料,技藝精湛的工匠為他們設計、製造的。在國際上有的收藏家認為,鼻煙壺是集中國工藝美術之大成的袖珍藝術。
4. 鼻煙壺是什麼東東,干什麼用的
鼻煙壺指的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鼻煙是一種煙草製品,系將煙烘烤、去莖、粉、發酵並加入香料配製而成,用鼻嗅服。
鼻煙壺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著送禮饋贈、身份象徵等功能,自清代發展至今雖然只有三百年的歷史,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及收藏界的青睞,成為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項目之一。
(4)什麼是鼻煙壺圖片擴展閱讀
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其中鼻煙壺以其精巧卓絕的製作技術,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原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
中國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採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內外皆享有盛譽。
5. 鼻煙壺是什麼東東,干什麼用的
鼻煙壺指的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
現在人們嗜用鼻煙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中國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採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內外皆享有盛譽。
(5)什麼是鼻煙壺圖片擴展閱讀:
鼻煙是一種煙草製品,系將煙烘烤、去莖、粉、發酵並加入香料配製而成,用鼻嗅服。鼻煙17世紀期在歐洲開始流行,後期傳入中國。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一時。當時法國宮廷里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仆從,都競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一種時髦。
中國最初並無特製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間由宮內養心殿造辦處特製鼻煙壺,壺蓋內附小細匙,以便舀取煙粉。康熙年間清宮造辦處製造的玻璃、銅胎畫琺琅等各種鼻煙壺。清宮造辦咸豐、同治以後,官辦作坊用貴重材料製作的鼻煙壺顯著減少,多為玻璃、瓷製品。這時民間作坊的產品大量出現,造型較單調,裝飾圖案中出現歷史人物、戲劇情節、市井風俗等題材。清末出現內畫壺,在玻璃或水晶煙壺磨砂的內壁上反畫人物、山水、花鳥等,堪稱精品。20世紀70年代後,內畫壺發展迅速。
鼻煙壺之所以受重視,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著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自清代發展至今雖然只有三百年的歷史,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及收藏界的青睞,成為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項目之一。
6. 鼻煙壺是用來做什麼的
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具有著送禮饋贈、身份象徵等功能,自清代發展至今雖然只有三百年的歷史,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及收藏界的青睞,成為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項目之一。
起源: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
漢人吸聞鼻煙始於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一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襲,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
鼻煙壺是專門盛裝鼻煙用的,為了便於攜帶,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煙。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雲龍鼻煙壺二十餘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
康熙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鍾,他吸納了一批通曉玻璃煙壺製作和畫琺琅的西方人,於紫禁城內製作鼻煙壺。乾隆朝時鼻煙壺藝術在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乾隆時鼻煙壺成了顯示身份的東西。
7. 鼻煙壺的起源是什麼它是怎樣在中國流行開來的
鼻煙經由歐洲人傳入中國的時間,約是十七世紀後期。
西方的鼻煙盒,是用來盛裝鼻煙的精緻容器,形形色色,巧奪天工,傳入中國後,則發展成為鼻煙壺。
航海家哥倫布將鼻煙自美洲帶回歐洲後,甚為流行,而鼻煙盒不但成為歐洲人存放鼻煙的容器,更是身份、財富的象徵。
鼻煙、鼻煙盒隨後被帶進中國,風靡一時,更深為清帝所喜,而發展出相當於西方鼻煙盒的鼻煙壺,其中用料考究、繪畫精美的品種,更成為達官顯貴們珍視的藝術收藏品。
掏膛工藝
結語
西方人將盛放鼻煙的鼻煙盒傳入中國後,深為清帝所喜,風靡一時。
盛清以降,西洋鼻煙盒更發展成為具有清代特色的鼻煙壺,其中內畫鼻煙壺更成為藝術收藏品。
由於清朝定都於北京,達官顯貴群集於此,他們成了藝術品類鼻煙壺的贊助者,為藝術家提供市場,也難怪清代中晚期的內畫“京派”名家輩出。
在清代,鼻煙壺是文人雅士、達官貴胄愛不釋手的收藏;而現今,吸聞鼻煙的人少,因此鼻煙壺便逐漸消失於時間的洪流之中。
8. 鼻煙壺是什麼
鼻煙壺
鼻煙壺的起源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義大利人大約在14世紀選用上好的煙葉、摻入薄荷、冰片等葯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陳化,經數年而生產商業化的鼻煙。
漢人吸聞鼻煙始於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一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西方諸國相率進貢鼻煙和玻璃制的鼻煙瓶,先是葡萄牙,接著是英、法等國。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習,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
鼻煙壺是專門盛裝鼻煙用的,為了便於攜帶,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煙。從存世遺物中,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雲龍鼻煙壺二十餘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康熙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鍾,他吸納了一批通曉玻璃煙壺製作和畫琺琅的西方人,於紫禁城內製作鼻煙壺。鼻煙壺藝術在乾隆一朝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盪匏、鑲金銀、嵌螺鈿、貼黃等等都用在了鼻煙壺上。乾隆時鼻煙壺成了鬥富顯示身份的東西。
鼻煙壺的傳說
內畫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進京辦事,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徑得到辦理。由於 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低,也沒有進行賄賂,盡管等了很長時間,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錢糧耗盡,無奈的寄宿 在京城的一所寺廟里,他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他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在內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一個有心機和尚看見,這和尚通過實驗,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一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蟈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就象宣紙一樣,內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一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並茂藝術精品。
鼻煙壺是如何製作的?
鼻煙壺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內畫鼻煙壺出現於嘉慶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製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內繪制而成的。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一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蟈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就象宣紙一樣,內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一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並茂藝術精品。
衡水一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原衡水市特種工藝廠)是「冀派」內畫鼻煙壺的發祥地。1972年創建.
鼻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先是利用傳統葯瓶盛放鼻煙,在此基礎上利用了多種材質和製作工藝來完善鼻煙的盛具。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種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煙更有好處,能夠保證鼻煙在長期使用也不變質,並且攜帶方便,樣式具有中國傳統的美感,因此受到鼻煙煙民們的喜愛。 在中國的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聞鼻煙甚是風行。以皇帝為首的封建貴族,奢靡至極,他們使用的鼻煙壺往往搜集名貴的材料,技藝精湛的工匠為他們設計、製造的。在國際上有的收藏家認為,鼻煙壺是集中國工藝美術之大成的袖珍藝術。
鼻煙壺從材質上分為:
金屬 玉石 有機物 陶瓷 料器 內畫
簡介: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葯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著一定的作用。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一時。當時法國宮廷里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仆從,都竟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一種時髦。拿破崙一世也是一個嗜喜鼻煙愛好者 ,據記載他每月耗費鼻煙達7磅多。
十六世紀後,鼻煙通過歐洲、菲律賓、日本、朝鮮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兒的游牧民族在馬背上無法用煙筒吸煙。因此鼻煙傳入正適合他們野外吸聞特點,為了讓鼻煙壺具備堅固,不怕摔碰,遊民們用 各種玉器、金屬、骨角材料來製作鼻煙壺。據史籍記載鼻煙在當時蒙古人社會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客人拜訪主人的賬蓬時,主人必須鞠躬,用雙手捧著鼻煙人給客人,而客人也必須用雙手主人的鼻煙過倒出少許鼻煙,放在鼻上吸聞一會兒,然後用雙手將鼻煙壺還給主人。這一非常細小的舉動,卻充滿文明的禮儀,其目的是為了建立相互尊敬和信任。
雖然鼻煙和鼻煙壺不是誕生於中國,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傳入中國後,很快在關內外盛行。最初到中國的外國鼻煙壺,均是玻璃製品,王士禎在《晉祖筆記》中寫著:「鼻煙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具紅黃紫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齒為匙,就象鼻之,遠納於瓶」。然而終究舶來數量較少,滿足不了百姓需求,聰明的工藝匠用各式各樣的材料來製作精巧的鼻煙壺,諸如悲翠、寶石、象牙、玉石、瓷器、漆器、骨料、金屬等材料。越是珍貴材料製成的煙壺,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18世紀初中國製作的鼻煙壺,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手工藝品,並通過歐放商人、羅馬教皇的使節、各國的使節和傳教士、官員們逐漸流傳到國外。當年俄國欽差大臣到中國朝拜康熙皇帝,獻上了彼得大帝送給清皇宮的一大批珍貴禮物,而康熙皇帝回贈的禮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室工場製作的鼻煙壺。到了清代嘉慶時期,中國的鼻煙壺曾作為國與國交流的最珍貴禮品又流傳到海外,名聞遐邇。
曾有人評論中國清代製作的鼻煙壺:「小小的鼻煙壺,集歷代文化藝術精華於一爐,沒有一項中國藝術工藝中能集這么多工藝變化於一身」。因此,早在19世紀末歐美藝術品收藏家,就開始注意中國鼻煙壺的集藏。東南亞地區只是在1989年後,才出現收藏鼻煙壺之熱潮,至今方興未艾,促使鼻煙壺價格迅速上漲。1992年4月1日,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舉辦的一次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清代乾隆年制的金胎掐絲琺琅仙鶴紋鼻煙壺,以104.5萬港元的高價被台灣一位收藏家購得,創下世界鼻煙壺拍賣紀錄。
內畫鼻煙壺四派:
京派
當今內畫鼻煙壺四派均起源於北京,其中京派的歷史最為久遠。北京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王朝的皇都,也是內畫鼻煙壺的發祥地,百業興旺、人才咸集,經濟文化的發達,蘊育出內畫鼻煙壺藝術有著必然性,內畫畫工們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漸地形成詩書畫印並茂的京派藝術風格。 京派內畫以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為代表,當今京派首屈一指的為劉守本先生。
魯派
魯派畫工雲集地在山東博山,魯派因著山東博山籍的內畫藝術師畢九榮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從北京回到博山後發展起來。魯派最有特色的是能夠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煙盒的內壁上作畫,然後,烘燒形成內畫鼻煙壺的瓷釉畫,即使盛水畫面也毫不受損。 魯派內畫的代表人物是畢九榮,當今的內畫藝術名家為李克昌先生。
冀派
冀派是當代的形成,雖然形成的較晚,然而,現在冀派內畫鼻煙壺及其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是最多的。冀派內畫的藝術特點是精皴細染、造型准確、風格典雅,以國畫色和油畫色綜合表現手法摹擬多個畫種的畫面效果,尤其是在肖像題材方面的創作上非常突出。冀派使用的內畫工具為王習三首創的金屬桿鉤筆。冀派內畫畫工雲集地為衡水,饒陽縣是衡水內畫鼻煙壺從業人員最多的地方。 冀派的開山鼻祖為王習三先生。
粵派
粵派以艷麗的色彩和裝飾風格著稱於世,他也是一個年輕的派系。粵派在廣東汕頭。 代表人物為吳松齡。
鼻煙壺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晶,16世紀以後,鼻煙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裡的游牧民族無法在馬背上用煙筒吸煙,鼻煙正適合他們馬上吸聞,所以很快流行開來。為了使鼻煙壺堅固耐用,游牧民族多用各種玉器、金屬、骨角材料來製作。鼻煙壺以其小巧玲瓏的獨特造型、種類繁多的選材用料、精美細致的製作工藝,逐漸發展成為供人玩賞和顯示身份地位的藝術佳品。中國的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於一身,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是中外文化藝術有機融合的典型器物。
9. 這是清代那個時期的鼻煙壺底部是一片葉子。
這是一件青花鼻煙壺,款識是圖案款,也稱為花押款,花押款是始於明天啟年間,流行於清中晚期,花押是窯工或窯口的符號,沒有特殊意義。你的這個青花鼻煙壺,青料是珠明料,分水技法,景德鎮窯口,做工不錯,是清中晚期的製品,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謝謝
10. 鼻煙壺是哪來做什麼用的,鼻煙又是什麼東西做的呢
鼻煙壺指的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
現在人們嗜用鼻煙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中國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採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內外皆享有盛譽。
拓展資料:
鼻煙是發酵煙葉粉末調香而成,以鼻吸用的無煙煙草製品。鼻煙的粗細度、濕潤度、色澤、刺激程度及香味,根據配方多種多樣。
當代世界鼻煙有1000多種,主要風味有煙草、薄荷、乾果、漿果、花、草葯、咖啡、酒香、木香、泥土、皮革、麝香、龍涎香等。中國清代將鼻煙風味類型總結為酸、膻、豆、糊、甜五種。白鼻煙是一種特殊的鼻煙類型,特指無煙草成分的鼻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