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張軌是哪裡人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張軌是哪裡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23 01:11:52

⑴ 中華5000年文明,出過張姓皇帝嗎感覺張姓人好多的,原因何在

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秦朝開始封建君主制始,至清朝末帝溥儀遜位,歷史共出現過559位皇帝,出現皇帝最多的姓氏是劉姓,歷史上共出現七十多位皇帝,其次是李姓,歷史上出現過六十餘位皇帝,當然這其中如果把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國家都算上,李姓皇帝是最多的,但是只算中國歷史的話,那麼劉姓皇帝才是人數最多的。

讓張姓人口旺盛的原因還在於張揮的後裔張耳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趙王,後來張耳之子張敖雖然被劉邦廢除王爵,但是張敖之妻是劉邦之女魯元公主,所以張氏家族依舊世代榮華富貴,得到充足的繁衍。上述提到過的前梁國國君張軌正是張耳第十七世孫,張敖嫡系後裔。

張氏自漢代以來就是名門望族得到充足繁衍,所以歷經兩千多年,外加這期間少數民族與漢族互相融合漢化為張姓的少數民族也不在少數,所以張姓人口日益興盛,成為現今的第三大姓氏。

⑵ 古語雲: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甘肅出過哪些名將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西王母降凡於涇川縣回中山。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隴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古語雲: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中國 歷史 上甘肅名人以將居多,主要集中在兩漢和三國。

1、李廣

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漢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漢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和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2、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早先為曹魏官員,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率領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司馬昭派兵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後來姜維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3、苻堅

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兵南下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謚號宣昭帝,廟號世祖。

4、李暠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自稱西漢將領李廣十六世孫,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隆安元年,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李暠為效谷縣令,後升為敦煌太守。隆安四年,李暠建立西涼政權,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義熙元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東晉,並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爭戰。義熙十三年,李暠去世,謚號武昭王,廟號太祖。唐朝李氏亦稱李暠為其先祖。唐玄宗追尊為興聖皇帝。

5、呂光

呂光(337年―399年),字世明,氐族,略陽(今甘肅天水)人,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386年-399年在位。原為前秦將領,戰功赫赫。淝水之戰前夕,受命征討西域,降焉耆、破龜茲,威震西域,諸國盡皆歸附。384年,東歸占據涼州,收到苻堅死訊後,駐兵割據。389年,稱三河王,改年號麟嘉。396年,復改稱天王,國號大涼,改年號龍飛。399年,呂光病死,廟號太祖,謚號懿武皇帝。太祖呂光創立了後涼,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

6、賈詡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綉的謀士。張綉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綉歸降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返。黃初四年,賈詡去世,謚曰肅侯。《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7、姚興

姚興(366—416),字子略,羌族,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後秦武昭帝姚萇長子。394—416 年在位。姚興在前秦時任太子舍人。後秦建國後立為皇太子。393年姚萇死時正值苻登攻打後秦,姚興密不發喪,待至次年擊敗苻登後才即帝位,改元皇初。399年夏天,國內天災頻頻,姚興自降帝號,是十六國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姚興在位22年,勤於政事,治國安民。重視發展經濟,興修水利,關心農事。他先後消滅了前秦、西秦、後涼的勢力,使西方安寧;同時東與北魏、東晉抗衡。弘始元年,率兵攻打東晉,一舉攻陷洛陽,迫使晉軍南撤,晉之淮、漢以北紛紛降秦,使統治疆域迅速擴大,西至河西走廊,東至徐、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淮河、漢水流域。

8、趙充國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性,漢武帝時,跟隨李廣利出擊匈奴,率七百壯士突出重圍,被武帝拜為中郎,官居車騎將軍長史。漢昭帝時,率軍擊敗武都郡氐族的叛亂,並出擊匈奴,俘虜西祁王。昭帝死後,與霍光等尊立漢宣帝,封營平侯。後任蒲類將軍、後將軍、少府。神爵元年,宣帝採用趙充國的計策,平定羌人叛亂,並進行屯田。次年,諸羌投降,趙充國病逝後,謚號壯。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9、韓遂

韓遂(?-215年),字文約,涼州金城郡(今甘肅永靖西北)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最初聞名於西州,被羌胡叛軍劫持並推舉為首領,以誅宦官為名舉兵造反,聚眾十萬,先後敗皇甫嵩、張溫、董卓、孫堅等名將,後受朝廷招安,擁兵割據一方長達三十餘年。他曾與馬騰結為異姓兄弟,後二人關系破裂。袁紹、曹操相爭之際,馬騰、韓遂被鍾繇說服,依附於曹操。馬騰入京後,留其子馬超統領部隊。馬超推舉韓遂為都督起兵反叛曹操,為曹操所敗,韓遂逃奔涼州,後又為夏侯淵所敗,病死(一說被殺)。

10、甘延壽

甘延壽(生卒年不詳),字君況,北地郡郁郅縣(今甘肅省慶城縣)人,西漢時期將領。出身名門,少年時就善騎射,被選拔到御林軍中,後被提升為郎官。西漢皇帝看重他的武藝和氣力,不久便調升為遼東太守,曾因事被免官。車騎將軍許嘉推薦他擔任了郎中和諫議大夫,隨後朝廷派他出使西域,就任都護騎都尉,與副校尉陳湯共同誅滅了匈奴的郅支單於,被封為義成侯。






朱發忠,甘肅靖遠人,解放軍中將。1948年5月生,1971年4月入黨,1969年2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代培班畢業,大學學歷。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試驗訓練基地司令員、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2003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

陳秀,甘肅慶陽人,解放軍中將。1940年7月出生。歷任蘭州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1998年晉升為中將。

周永順,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來紫堡鄉園子村人。1942年7月出生,1961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4年3月x黨。歷任陸軍第47集團軍政治部主任、第47集團軍政治委員、新疆軍區副政治委員丶蘭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新疆軍區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副政治委員。1997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王建民,甘肅慶陽人,中將軍銜。1951年11月2日生,歷任南疆軍區政治部主任、新疆軍區政治部主任、新疆軍區副政委、蘭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新疆軍區政委、蘭州軍區副政委。2011年晉升中將軍銜。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

一、 李廣 ,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人,西漢名將。有「飛將軍」美稱。箭術高超,有百步穿楊之功,抵禦匈奴入侵,英勇善戰,殺敵無數,屢立戰功。

二、趙充國, 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西漢著名將領。他曾數次與匈奴戰斗,有勇有謀,每次都凱凱而歸。多次被任命為大將軍。並平定了氐族叛亂。

三、姜維, 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人,三國時蜀漢名將。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所器重並獲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掌握軍權,官授大將軍,並率軍北伐曹魏。但天意難違,終負所願。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四、符堅, 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由於前秦元氣大傷,先前被統一的鮮卑、羌等部族酋豪趁此紛紛舉兵反叛,建立了割據政權。在後趙石虎進攻關中時,苻堅率族歸服,並遷徙到現今的河北臨漳一帶。不久投靠東晉,被任為征北大將軍,在淝水之戰中,苻堅一舉滅了東晉,不久自稱秦王。

五、董卓, 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權臣。董卓精通武藝,但是他的性格很野蠻,當地的百姓都害怕他。就連羌人都敬畏三分。董卓也是有深謀心機的人,在朝廷實力薄弱的時候趁虛而入,占據了京城。而後,東漢的政權也就有名無實了。

六、張奐, 敦煌郡淵泉縣人,在今甘肅安西縣東,東漢時期的名將,東漢時為涼州三明之一,他在東漢的對外戰爭中功勛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撫、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寧靜一時。

七、李暠,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廣十六世孫。李暠精通兵法,善於用人,並建立了西涼政權。北涼君主沮渠侵犯西涼,李暠大怒,親自率兵追擊,在安彌追上並大敗沮渠,把被擄掠的人家全部收回。後來沮渠每年來犯,李暠只跟他講和訂立盟約,不與他交戰。後來沮渠背棄盟約前來侵犯,李暠派太子李歆截擊打敗北涼軍,擒獲北涼將領沮渠。

八、吳玠, 德順軍隴干縣(今甘肅省靜寧)人,南宋名將,通曉兵法且善於騎射。吳玠與敵對壘近十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進犯蜀地。

九、李孝恭, 隴西成紀人,在今甘肅省秦安縣,唐朝時期的名將,李孝恭成功招撫嶺南諸州,鎮壓輔公祏叛亂,平定江南地區,拜揚州都督、宗正卿、涼州都督、晉州刺史。貞觀初年,任禮部尚書、河間郡王。

十、王進寶, 甘肅靖遠人,清朝名將。西北發生騷亂時,正進軍雲南的王進寶得朝廷令及時地鎮壓了當地的叛亂,使西北不安的局勢得以穩定。後雲南吳三桂起兵抗清,一時間西北局勢又陷入動盪。王進寶再次被朝廷急召入京,並奉命收復蘭州,王進寶派人連夜進擊,佔領了蘭州以南的臨洮,接著又出奇制勝,接連收復了蘭州以東的定西,從而對蘭州形成了包圍之勢,以截斷叛軍的退路,在王進寶的指揮下,清軍成功收復了蘭州。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出自《晉書·姚興載記》。意思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將帥。關西地區自古尚武勇敢,民風剽悍,精騎橫行天下,名將輩出,秦國的白起、王翦、李信,漢朝的李廣家族,漢末的董卓集團、西涼馬超,十六國時期更是有著前秦、後秦、西秦、前涼、後涼、北涼等政權,唐朝的關隴集團......

甘肅名將

李廣 ,隴西成紀(甘肅秦安縣)人,西漢名將,一生多次抗擊匈奴,威震匈奴,被稱為「飛將軍」。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李廣家族還是名將世家,李廣有三子,「曰當戶、椒、敢,皆為郎」,不過李廣家族命運都不好。

李敢 ,李廣的兒子,多次出擊匈奴,跟隨霍去病討伐匈奴時,勇奪左賢王鼓旗,斬首頗多,被封關內侯。李廣難封,李敢卻得以封侯,李廣跟隨衛青討伐匈奴卻迷路最終自盡身亡,李敢遷怒大將軍衛青,打傷衛青,被霍去病射殺。

李陵 ,李廣長孫,擅長騎射,曾深入匈奴二千餘里。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時,李陵率五千步兵孤軍深入要直搗單於王庭,在浚稽山遇到匈奴主力血戰又沒有後援被俘虜。一年後,漢武帝醒悟李陵的苦,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沒有救回李陵,還帶回李陵在幫單於練兵的消息,致使漢武帝滅了李陵的家族。其實,當時練兵的並不是李陵,而是李緒,但這下徹底絕了李陵的後路,霍光輔政時曾派人勸他歸漢,他終究沒有同意,最終病死匈奴。

趙充國 ,隴西上邽(甘肅天水)人,西漢名將,「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計定羌人叛亂,開展屯田。

甘延壽 ,北地郡郁郅縣(甘肅慶城縣)人,西漢名將,與陳湯共同誅滅郅支單於,終結百年漢匈大戰。

張奐 ,涼州敦煌郡淵泉縣(甘肅安西縣)人,東漢名將,平屠各、烏桓之亂,屢破東羌、先零羌,招撫外族,促進了邊境和平,功勛卓著。

段熲 ,武威姑臧(甘肅武威市)人,東漢名將,戍邊征戰十餘年,平定西羌、擊滅東羌。

董卓 ,隴西臨洮(甘肅岷縣)人。董卓也是個猛將,力大無雙,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左右射擊。董卓少年時就結交羌族,屢建戰功,一步步拜將封侯,挾天子以令天下。董卓雖然殘暴,但是能拉攏一大批人為他效力,自身還是有本事的。

郭汜 ,涼州張掖(甘肅張掖)人,董卓集團的將領,漢末群雄之一。董卓死後,郭汜採用謀臣賈詡的計策,和李傕聯兵攻破長安,擊敗溫侯呂布,殺死司徒王允,佔領長安,挾持漢獻帝,把持朝政。

樊稠 ,涼州金城(甘肅永靖西北)人,董卓集團的將領,東漢末年軍閥。董卓死後,聯合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合眾十餘萬反撲長安,隨後又大敗馬騰、韓遂。

張濟 ,武威郡祖厲縣(甘肅省靖遠縣)人,董卓集團的將領,東漢末年割據軍閥,也是張綉的叔叔。董卓被殺後,聯合李傕等人攻破長安。

張綉 ,張濟的侄子,漢末群雄之一,張濟死後張綉接管了他的部隊,割據宛城。曹操南征時張綉率眾投降了曹操,因為曹操接納了張濟的遺孀鄒夫人,張綉反叛突襲殺死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隨後,在賈詡的建議,張綉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也沒有記仇,反而結為親家,張綉在官渡之戰、南皮擊破袁譚都立下戰功。

姜維 ,天水郡冀縣(甘肅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姜維本來是曹魏天水郡參軍,諸葛亮北伐時,受到猜疑不得已投降了蜀漢,深受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被拜為大將軍,繼續北伐,姜維還在劍閣抵抗鍾會,鄧艾卻偷渡陰平,劉禪開城投降,敕令姜維投降。姜維不得已投降鍾會,卻挑撥鍾會謀反,事情敗露後,姜維、鍾會被殺,鄧艾也被部將斬殺。

龐德 ,南安郡狟道縣(甘肅武山縣)人,龐德曾先後跟隨馬騰、馬超,最後追隨了曹操。襄樊之戰時,龐德率軍支援樊城的曹仁,力戰關羽,一箭射中關羽前額,最後被俘後誓死不降。

韓遂 ,漢末群雄之一,擁兵割據一方長達三十餘年,曾聯合馬超等抵抗曹操,一度對曹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閻行 ,金城人(甘肅蘭州市附近),最初跟隨韓遂,以驍勇剛毅、武藝超強而聞名。別看閻行名聲不顯,卻是少有的高手,韓遂與馬騰發生沖突時,閻行用矛刺馬超,矛折斷後又用斷矛擊打馬超脖子,幾乎殺死西涼第一猛將馬超。曹操消滅韓遂平定涼州中閻行也起了重大作用,被拜為列侯。

苻健 ,略陽臨渭(甘肅秦安)人,前秦開國皇帝。後趙時期,苻健就深受石虎父子的親近,加號鎮軍將軍,後來統軍掃平關中群雄,建立前秦,

苻堅 ,略陽臨渭(甘肅秦安縣)人,前秦第三位皇帝,十六國最有作為的名君,一統北方。

苻生 ,前秦第二位皇帝,能力舉千鈞,徒手與猛獸格鬥,跑得比馬還快,擊刺、騎射冠絕一時,曾單騎沖入東晉桓溫陣中,前後斬將奪旗十餘次。

呂光 ,略陽郡臨渭(甘肅秦安縣)人,前秦名將,後涼開國君主,陣前將萬人敵張蚝刺下戰馬。

鄧羌 ,安定郡臨涇縣(甘肅涇川縣)人,前秦名將,號稱「萬人敵」,一生戎馬,戰無不勝,未有敗績,堪稱「前秦第一名將」。

苻菁 ,前秦宗室名將,在前秦開國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

苻雅 ,前秦宗室名將,滅亡前仇池國,威懾吐谷渾向前秦稱臣。

苻黃眉 ,前秦宗室名將,聯合苻堅、鄧羌,斬殺羌族首領姚襄。

楊安 ,略陽清水(甘肅清水縣)人,前秦名將,平定曹轂之亂、五公之亂,攻滅前燕。

苟萇 ,武都郡(甘肅武都市)人,前秦名將,率軍攻滅前涼。

梁成 ,略陽郡(甘肅天水)人,前秦名將,攻滅前燕、擊潰前燕慕容臧。

李雄 ,略陽(甘肅天水市)人,成漢開國皇帝。

姚萇 ,南安郡赤亭縣(甘肅隴西縣)人,前秦大將,後秦開國皇帝。

李暠 ,隴西成紀人,西涼開國國君,唐朝皇室認定的先祖。

乞伏國仁 ,隴西郡襄武縣(甘肅隴西縣)人,西秦開國君主。乞伏國仁家族世代都是鮮卑族乞伏部首領,被苻堅擊敗後投降了前秦。淝水之戰時,命乞伏國仁被任命為前將軍、先鋒騎,因為他的叔叔叛亂回師討伐。淝水之戰後,乞伏國仁背叛前秦,建立西秦。

張軌 ,安定郡烏氏縣(甘肅平涼市)人,前涼開國君主。八王之亂時,張軌割據涼州,擁戴晉愍帝司馬鄴,抵抗漢趙軍隊,受到朝廷的信任,被封為涼州牧。

沮渠蒙遜 ,張掖臨松(甘肅張掖市)人,十六國時期北涼國君。

劉雄 ,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名將,追隨齊王宇文憲東滅北齊,北討稽胡,跟隨太子宇文贇西征吐谷渾,屢立戰功。

李虎 ,隴西郡成紀(甘肅秦安縣)人,北魏、西魏名將,八柱國之一,李淵祖父。

李世民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領兵攻破長安,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

李孝恭 ,唐朝宗室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滅蕭梁,破輔公祐,平定江南,屢立戰功。

李道宗 ,唐朝初年宗室名將,李道宗被演義黑的一塌糊塗,但是李世民曾評價他是與李勣、薛萬徹二人齊名的名將。

李神通 ,李淵的堂弟,唐朝宗室名將。

李禕 ,吳王李恪的孫子,唐朝宗室名將,神武軍的創建者。

李晟, 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潭)人,唐朝中期名將,號稱「萬人敵」,屢破吐蕃,討伐河朔,平定朱泚叛亂克復京師,被封為西平郡王。

李愬 ,李晟的兒子,唐朝中期名將,雪夜下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叛亂。

吳玠 ,德順軍隴干縣(今甘肅省靜寧縣)人,南宋名將。吳玠和弟弟吳璘領兵抗金,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此挫敗金軍,為保全川蜀之地作出傑出的貢獻。南宋初期的七位抗金將領為被追封為七王(蘄王韓世忠、鄜王劉光世、循王張俊、鄂王岳飛、和王楊沂中、涪王吳玠、信王吳璘),吳玠就是其中之一。

吳璘 ,吳玠的弟弟,和哥哥一起領軍抗金,屢立戰功,被追封為信王。

劉錡 ,德順軍(今甘肅省靜寧縣)人,南宋初年名將。早年多次戰勝西夏,名震西夏,後又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將完顏宗弼軍,是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之後又在柘皋之戰再破金軍,這一戰也是「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

王進寶 ,甘肅靖遠人,清朝名將,河西四漢將之一,在平定三藩之亂中有功。

董福祥 ,甘肅環縣(當時屬寧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將領。在收復新疆之役中,董福祥先後參與收復達坂城、托克遜城、喀喇沙爾、哈密等地,威震新疆。庚子之變中董福祥率軍抵抗八國聯軍,擊斃沙俄軍團長安寧科夫,擊傷俄軍將軍,後來議和期間,董福祥被指控為「首凶」,要求清政府將其處死,慈禧因為他護駕有功,最終將他革職,終老田園,死後迫於列強的壓力也沒有賜予謚號。

西北四馬, 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統治西北地區數十年的馬姓軍閥。孫殿英率大軍進攻寧夏,意欲吞並西北時,四馬聯合拒孫,經過4個月激戰,以孫殿英慘遭毀滅性打擊而告終。

開國少將

張明遠, 甘肅岷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

侯世奎 ,甘肅皋蘭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

黃德魁, 甘肅臨夏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

康健民, 甘肅定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

李化民, 甘肅臨洮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

劉懋功 ,甘肅慶陽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

魯瑞林 ,甘肅臨夏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

徐國珍 ,甘肅天水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

靳虎 ,甘肅榆中人,1961年晉升海軍少將。

從地理角度看,甘肅從西北沿東南走向,一千多公里,面積十分廣范。氣候南北相差甚大,但又四季分明,宋朝以前,森林覆蓋面積大,氣候適宜,富甲天下。水草豐美,非常適合農耕放牧,又有絲綢之路從中穿過,經濟繁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今臨洮修築長城,那時,中原彊界,不過臨洮一固原一與趙長城相連,北方匈奴屢屢相犯,直至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收復河西三地,此後兩千多年的時間中,戰爭連綿不斷,中原與外族的戰爭大多在西北甘肅境內。因此上,甘肅境內,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涌現出不少鐵血將士。有的出了名,有的卻默默無聞,在 歷史 的長河中,即使很多不是甘肅籍的名將,也在甘肅這塊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關西(甘肅、寧夏 、青海)出過的名將有:

飛將軍李廣(西漢);

三國西涼馬超

姜維(三國,識破孔明計策,戰平趙雲);

龐德(三國,「射羽中額」,戰平關羽);

北周上柱國將軍李虎(唐太宗袓上)

李晟(唐,「以眾則不足,以謀則過多」。開始為唐將,後為唐宰相);

李繼遷:西夏帝國奠基者

李元昊:西夏帝國開國皇帝,大敗宋、遼兩國軍隊,為西夏建國創立基礎。

王進寶(清,康熙年間,陝西提督。《鹿鼎記》王進寶將軍原型,協助韋小寶捉拿吳應熊);

王萬祥(清,康熙年間名將,台灣總兵,太子少保)。

馬化龍(回族),西北回族寧夏金積堡起義領袖,多次擊敗清軍,後失敗。

董福祥(宮保),抗擊八國聯軍甘軍首領

馬褔䘵,馬福祥(回族),抗擊八國聯軍甘軍將領

升允,陝甘總督,蘭州大學創辦者。

馬鴻賓(回族),寧夏馬家軍將領,在抗戰中做出過貢獻,解放前和平起義。

馬步芳(回族):青海馬家軍閥,曾在河西走廊擊敗紅軍西路軍。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人,西漢時期名將。李廣英猛威武,斬敵無數。在匈奴侵入蕭關的時候,李廣當時的身份是平民,但是李廣從小習武,懂得騎馬射箭,一路斬殺了很多敵人,由此被命為漢中郎。後來漢景帝繼位,李廣被重用,當了隴西的都尉,又改任騎郎將。

⑶ 我想知道張軌與南宮長萬分別是哪個朝代和哪個諸侯國的人

張軌 (255-314)十六國時期西晉涼州刺史。前涼建立者張寔之父。字士彥。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人。
南宮長萬(?-前682年),又名南宮萬,春秋時期宋國將領。

⑷ 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人物-張軌-的簡介

西晉涼州刺史。十六國時期前涼建立者張寔之父。字士彥。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人。家世儒學,少年時受張華器重,在洛陽任散騎常侍。永寧元年(301)出任涼州刺史,在州興辦學校,安撫人民,擊敗入侵的鮮卑族。西晉以來河西荒殘,縑布代替錢幣,人民不便。張軌時經濟恢復,又用五銖錢。從此錢幣流通,人賴其利。西晉末年,中原大亂以後,涼州比較安定,流移人士紛紛來此避難。他效忠西晉皇室司馬氏,向次派兵到洛陽,意在保衛京都,匡扶王室。愍帝入關後,又派步騎兩萬到長安。張軌的後裔保據河西六十餘年,儼然獨立,但始終尊奉東晉王朝,幾次通過成漢、苻秦控制地區,與江東聯系。376年苻堅滅前涼,前涼主張天錫被俘。肥水之戰苻堅敗後,張天錫乘機渡江回到東晉,為十六國君主亡國後唯一投附江南者。張氏政權在河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給以後河西地方若干以涼為名的政權奠定了基礎。

⑸ 張軌的人物生平

張軌 ,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是西漢常山景王張耳的第十七代孫。家族世代舉孝廉,以專攻儒學著名。張軌的祖父張烈為曹魏外黃縣令,父親張溫為太官令 ,母親為隴西辛氏。
張軌年少聰明好學,很有才能聲望,姿態儀表文雅端莊,與同郡人皇甫謐關系很好,隱居在宜陽的女幾山。西晉泰始初年(265年),張軌繼承叔父恩蔭的五品官。中書監張華與張軌談論經義以及政事利弊,十分器重他,認為安定郡的中正壓制蒙蔽了人才,對張軌的言談為人大為贊美,覺得他就是在二品等級里也是很優秀的。衛將軍楊珧徵召任用他為屬官,授職為太子舍人,累次升任至散騎常侍、征西軍司。 張軌因為時世多災難,便暗自圖謀占據河西之地,為此占卜預測吉凶,得到六十四卦中的泰卦與觀卦相遇合,便扔掉蓍草大喜道:「這是霸者之吉兆啊。」於是請求朝廷讓他擔任涼州刺史。公卿大臣們也推舉張軌,認為其才幹足能統轄遠方。永寧初年(301年),張軌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當時鮮卑族反叛,盜匪縱橫州里,搶劫財物,張軌到任後,立即予以討伐,剿滅盜匪,斬首一萬餘人,於是張軌威名大顯涼州,教化施行於河西。張軌以宋配、陰充、氾瑗、陰澹為左右得力謀士,徵召九郡貴族子弟五百人,建立學校,開始設置崇文祭酒,其地位和別駕一樣,春秋兩季實行以射選士的禮儀。秘書監繆世征、少府摯虞夜裡觀測星象,聚在一起說:「天下將亂,避難之所唯有涼州而已。涼州張刺史德行氣量不凡,莫非應在此人身上!」太安三年(304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叛亂,張軌派兵三千,東奔京師保衛天子。
當初,漢末金城人陽成遠殺海太守叛亂,郡里人馮忠前往為太守收屍,撫屍號哭,吐血而死。張掖人吳詠被護羌校尉馬賢徵召為佐吏,後來吳詠擔任太尉龐參的屬官,龐參、馬賢彼此捏造罪狀互相陷害,按其罪狀應處以死刑,二人都召引吳詠作證,吳詠考慮到無法使二人都有理,便自殺而亡。龐參、馬賢慚愧後悔,相互之間自行和解。張軌祭掃馮、吳二人之墓並優待他們的子孫。永興年間(304年―305年),鮮卑貴族若羅拔能反叛騷亂,張軌派司馬宋配征討叛敵,斬殺若羅拔能,俘虜十餘萬人,張軌威名大震。晉惠帝派遣使者任命張軌為安西將軍,並封為安樂鄉侯,食邑一千戶。於是大規模修建姑臧城。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長七里,東西長三里,地勢有龍的形狀,所以又稱卧龍城。當初,漢末博士、敦煌人侯瑾對他的門徒說:「日後城西邊的泉水會枯竭,將有雙座樓台立於泉水潭上,與城東門相望,其中定有霸者出現。」到曹魏嘉平年間(249年―254年),郡里長官果然建造學館,在城西泉水潭上築起兩座樓台,與城東門正好相遙望。至此時,張氏便成為河西霸主。 永嘉初年(307年),東羌校尉韓稚誅殺秦州刺史張輔,張軌屬下少府司馬楊胤向張軌進言說:「今日韓稚違抗上命,擅自誅殺張輔,明公手握重兵鎮守一方,應懲罰那些不法之徒,這也是《春秋》倡導的大義,春秋諸侯之間互相殘殺互相吞並,齊桓公不能救助,則齊桓公以此為恥。」張軌聽從他的建議,派中督護氾瑗率領二萬兵馬討伐韓稚,先派人給韓稚送去一封信說:「當今朝廷綱紀混亂不堪,各方諸侯應並力勤王。適才得到雍州文書,說你興兵內訌。鄙人督察經略一方,義在討伐叛亂之徒,將士三萬,絡繹進發,朋友故舊受害之痛,心中怎可言狀!古人作戰,以保全國家為上,你若單人匹馬來軍門謝罪,你我尚可共事平定世難。」韓稚得到書信後向張軌投降。張軌派主簿令狐亞聘問南陽王司馬模,司馬模十分高興,將天子所賜之劍送給張軌,對張軌說:「自隴地以西,一切軍政大事皆委託於你,此劍如同權杖。」
永嘉二年(308年),王彌侵犯洛陽,張軌派北宮純、張纂、馬魴、陰浚等率領涼州軍馬打敗王彌,不久又在河東擊敗劉聰,京師歌謠道:「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晉懷帝司馬熾嘉獎張軌的忠誠,進封他為西平郡公,張軌推辭不接受。 當時天下已亂,各方諸侯不聽朝廷使命,張軌派遣使者朝貢皇帝,一年四季從不廢止。朝廷嘉獎張軌,一再降詔慰勞。 永嘉二年(308年),張軌因患中風而不能說話,命兒子張茂代管涼州。酒泉太守張鎮暗中召引秦州刺史賈龕以取代張軌,秘密遣使到京師,請求尚書侍郎曹祛任西平太守,圖謀構成相依互佐之勢。張軌別駕麹晁想獨斷專行作威作福,又派使者到長安,告訴南陽王司馬模,聲稱張軌身體殘廢,請求朝廷讓賈龕代替張軌,而賈龕也准備接受這一任職。其兄責備賈龕道:「張公是當今名士,在涼州威名卓著,你有何德何能可去代替他!」賈龕便打消了這一念頭。朝廷又任命侍中爰瑜為涼州刺史。治中楊澹快馬賓士到長安,將自己的耳朵割下來放在盤子上,訴說張軌遭人陷害,南陽王司馬模便上疏朝廷制止了更換刺史之事。
晉昌人張越,是涼州的大族,有讖言說張氏雄霸涼州,張越自以為自己的才幹能力可以應驗此言。張越從隴西內史升任梁州刺史。張越志在統轄涼州,便託病回到河西,暗中謀劃取代張軌,派其兄張鎮及曹祛、麹佩傳書各郡廢免張軌刺史之職,以軍司杜耽代理州事,讓杜耽上表朝廷請求任命張越為涼州刺史。張軌發出命令道:「鄙人在涼州八年,不能安定地方,又適值中州叛軍作亂,秦隴危急,加之身患重病命在旦夕,因而真心考慮隱退讓賢。只是職位所在責任重大,不便馬上了結心願。不料有人無端興起今日事變,這實在是不明白鄙人之心。鄙人把離開涼州貴地看作如同脫掉腳上的鞋子而已!」張軌打算派主簿尉髦拿著疏表進京,同時准備車馬,預備回宜陽養老。長史王融、參軍孟暢用腳踩斷張鎮發送的文告,推門而入勸諫張軌道:「晉室多變,人民塗炭,實在依仗明公安撫西方。張鎮兄弟膽敢放肆作亂,應宣明其罪行而誅殺叛黨,不能成全他們的野心。」張軌默然。王融等實行戒嚴。武威太守張琠派兒子張坦快馬奔赴京師,上表朝廷說:「魏尚安撫邊疆反而獲罪,趙充國盡忠報國反而遭貶,這都是前代歷史中值得譏諷而當今可引為借鑒的事。順陽吏民懷念太守劉陶,為他守墓者多達千人。張刺史來治理涼州,好比慈母撫育赤子,涼州百姓愛戴張軌,好比乾旱季節的禾苗迎得甘雨。聽說朝廷聽信流言,打算更換刺史,百姓驚慌不安,如同將要失去父母。當今戎夷胡人擾亂華夏,不宜輕率搔動一方。」不久張軌任命其子張寔為中督護,率兵討伐張鎮。又派張鎮的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亞前往勸導張鎮說:「舅舅何不審時度勢看清成敗安危?張公在涼州德高望重,兵馬如雲,這就像烈火已熊熊燃燒,你卻等待江漢之水來澆火;溺於洪流,指望越地之人來救助,豈不是鞭長莫及!現在數萬大軍已兵臨城下,惟有誠心誠意歸順官府,才能使親人平安,延續門戶,保全家族幸福。」張鎮痛哭流涕說:「我這是為他人所誤!」便將罪名加到功曹魯連身上並將其斬首,向張寔投降謝罪。張寔率部南進討伐曹祛,趕走了曹祛。張坦從京師趕回,晉懷帝特下詔慰勞張軌,依准司馬模所奏,下令誅殺曹祛。張軌大喜,赦免州內死罪以下的叛黨。命令張寔率尹員、宋配領步兵騎兵三萬余眾討伐曹祛,另派從事田迥、王豐率八百騎兵從姑臧西南出石驢,占據長寧。曹祛派麹晁在黃阪一線設防抵抗張寔大軍。張寔從隱秘小道通過浩浩亹,在破羌與曹祛交戰。張軌斬殺曹祛及其牙門將田囂。 張軌派治中張閬送五千義兵及郡國秀才孝廉、賦稅賬簿、器甲土產交付京師。命令主管官吏詳細察問涼州自建州以來,高潔純正遺棄富貴退隱世外以保持節操者;高才碩學著述經史者;為國為君臨危不懼殺身殉義者;忠心進諫而獲罪者;交涉應對隨機行事而避免禍患者;武勇機智為時世排除災難者;奸諂誤主陷害忠賢者;等等都用文狀呈報到州府。涼州父老莫不慶賀。光祿卿傅祗、太常摯虞送信給張軌,告訴京師飢荒匱乏,張軌馬上派參軍杜勛給朝廷獻馬五百匹、毯布三萬匹。晉懷帝派使者進拜張軌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封霸城侯,又升張軌為車騎將軍、開府辟如、儀同三司。授封的文書未到,而王彌就兵臨洛陽,張軌派將軍張斐、北宮純、郭敷等率精銳騎兵五千人來保衛京師。及至京師陷落,張斐等皆被賊軍殺害。中州人紛紛逃到涼州避難,張軌分割武威一部分設立武興郡,又分西平郡(今青海西寧市)界置晉興郡以收容流民。太府主簿馬魴向張軌進言道:「四海動盪,天子未得反正,明公率涼州之兵直搗平陽,必將所向披靡,有徵無戰。不知明公擔心什麼而不採取這一行動?」張軌道:「這正是我所想的事。」 同時,張軌亦繼續支持西晉,晉懷帝被擄到平陽後,張軌曾打算傾一州之力進攻平陽。
不久秦王司馬鄴進入關中,張軌便迅速傳檄至關中,檄文說:「主上遇險,流落賊營,普天分崩,舉國喪氣。秦王司馬鄴天資卓越聖明仁德,神機武斷以應天時。世祖之孫中,秦王今為長者。凡我大晉之人,食糧之民,占卜取卦剋期效忠,光明險惡同心同步。應選擇吉日,奉尊秦王登基繼位。今日派前鋒督護宋配率步兵騎兵二萬,直抵長安,護衛天子,擊退左右之敵。西中郎將張寔率中軍三萬,武威太守張琠率胡人騎兵二萬絡繹進發,將於仲秋中旬在臨晉會師。」 次年,秦王司馬鄴被立為皇太子,派使者前往涼州拜張軌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張軌堅決辭謝。秦州刺史裴苞、東羌校尉貫與占據險要與朝廷斷絕往來,張軌命令宋配率兵討伐。西平人王叔與曹祛余黨麹儒等威逼前福祿令麹恪為君主,逮捕太守趙彝,與東邊的裴苞等人相呼應。張寔回師討伐,斬殺麹儒等。左督護陰預與裴苞在狹西交戰,大敗裴苞,裴苞逃到桑凶塢。這一年,北宮純投降劉聰。皇太子派使者向張軌重申先前的授命,張軌堅決推辭。左司馬竇濤向張軌進言道:「周公旦封於曲阜而不辭,姜子牙封於營丘而受命,這就是所謂明確國家法令,獎勵有大功者。天下崩潰,主上流亡,涼州雖為邊遠之州,但明公不忘匡扶朝廷,因此朝廷推誠相待,嘉獎任命再三傳送至州。明公應遵從朝廷旨意,以滿足眾人之心。」張軌依舊堅決不從。
當初,張寔平定麹儒,將首惡六百餘家改遷別處。治中令狐瀏說:「清除惡人,如同農夫除草,務必鋤去草根,使草不能再滋生成長。今日應將叛黨之家全部遷走,以絕後患。」張寔未加採納。麹儒余黨果然反叛,張寔進兵平定了此亂。
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殺,司馬鄴繼位,是為晉愍帝,並升張軌為司空,張軌堅辭不受。太府參軍索輔向張軌進言道:「從前用金貝皮幣作買賣貨幣,消除了用糧食布帛度量交換的損耗。兩漢製造五銖錢,貿易流通不息。泰始年間(265年―274年),河西地區荒廢不堪,便不再使用錢幣,割布分段來計錢數。絹布既被毀壞,交易起來又困難,只會徒然破壞女工的作業,使布帛不能製作衣服,實為嚴重的弊病。如今中州雖戰亂不休,但涼州安定,應恢復使用五銖錢以暢通買賣貿易。」張軌採納這一建議,建立制度,以布帛為標准,用錢交易,錢幣便大為流行,涼州百姓獲得便利。同時,劉曜寇犯北地,進逼長安,張軌又派參軍麹陶率三千人馬保衛京都長安。建興二年(314年),晉愍帝派大鴻臚辛攀拜張軌為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公,張軌又堅決辭謝。 同年五月,張軌卧病不起,臨終前留下遺言道:「我平生對他人無甚恩惠,今日疾病垂危,大概命將告終了。我死後,文武將佐都應盡忠盡義,務必安撫百姓,上報國家,下安家室。我死後以普通棺木從簡安葬,墓中不藏金玉。好好輔助我兒安遜(張寔的字),聽從朝廷旨意。」上表朝廷請求立其子張寔為世子。五月己丑日,張軌去世,終年六十,葬於建陵,朝廷追贈侍中、太尉,謚號為武公 (《十六國春秋》、《資治通鑒》皆作武穆公)。張軌的親信部下及後擁立張軌長子張寔繼任了涼州牧之職。曾孫張祚僭號,追謚為武王,廟號太宗。

⑹ 前涼政權的建立者前涼太祖張軌是怎樣的一個人

張軌(255-314),字士彥,晉朝時曾擔任涼州牧,被看做是前涼政權的實際建立者,其子張寔於公元317年建立前涼,其曾孫張祚追封張軌為武王,廟號太祖。關於張軌的事跡,我們可以從《晉書》和《魏書》之中一窺蹤跡,而《晉書·列傳第五十六》更為詳細。

總而言之,張軌在涼州盤踞多年,推行教化,征戰四方,為涼州地區的穩定做出了貢獻,雖然後來曾因病險些失去對涼州的管控,但在其子的努力下,還是在最終獲得了對涼州地區的控制權,為前涼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是一個於亂世之中有雄才大略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