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腘窩炎和腘肌
根據您描述的情況來看此時的腘窩後面的疼痛很大程度上是和局部的受風著涼以及長期的站立、行走等導致的局部的筋脈痙攣、氣血不通導致的。
意見建議:這個時候您可以看下當地的中醫,試著進行下局部的推拿、針灸和紅外線的理療以及熱敷,這樣有助於您的情況慢慢改善的。
2. 腘窩在人體的那個部位
腘窩在身體的哪個部位?
腘窩其實就是指腿部膝蓋後面的位置,內外上界為半肌腱和股二頭肌建。腘窩囊腫是腘窩處比較常見的疾病類型。
①臨床表現:最常見的腘窩囊腫系膨脹的排腸肌和半膜肌健滑囊,該滑囊經常與後關節囊相通,中年以上臨床多見,男性多於女性。可導致膝伸、屈膝受限,疼痛較輕,緊張膨脹感明顯,行走或久站後腘窩酸脹或不適感更明顯。病人往往以腘窩區逐漸發生腫脹伴膝後疼痛和偶爾囊腫可壓迫阻礙靜脈迴流而引起小腿水腫就醫。體格檢查可見膝關節最大限度伸直時腫脹最明顯,張力增高和變硬,屈曲時縮小或不見,張力降低和變軟。當膝屈曲和用手加壓揉按或持續壓迫時,囊腫縮小證明囊腫與關節腔相通。早期觸診無壓痛,有波動感,與皮膚不粘連,表面光滑。局部穿刺可抽出黏稠液體,X光片可見腋窩有一個球形軟組織陰影,膝關節造影可顯示腘窩囊腫與關節腔相遇。腘窩囊腫有原發與繼發兩種。原發型起於關節腔而關節正常,多為雙側性,但不一定同時發病,切除後有復發傾向。繼發型常繼發於關節的某些病變,最多見的是骨關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與半月板有關的膝內紊亂,特別是與半月板後面病變有關。
3. 人體兩腘在什麼地方
指兩膝部後方屈膝時的凹處,俗稱腿凹或膝彎。《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腘中。腘窩為膝後區的菱形凹陷。外上界為股二頭肌腱,內上界主要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內和下外界分別為腓腸肌內、外側頭。腘窩頂(淺面)為腘筋膜,是大腿闊筋膜的延續,向下移行為小腿深筋膜。不知回答是否讓你滿意?
4. 膎窩囊腫手術步驟圖 膎窩囊腫會自己好嗎
你說的應該是膝蓋後的那裡,這個叫做腘窩囊腫,應該去外科就診,做一個簡單的囊腫切除術就可以了。
5. 腘窩什麼地方
腘窩popliteal fossa
膝後區的主要結構
伸膝時,腘窩深筋膜緊張,使腘窩邊界不明顯.
屈膝時,深筋膜鬆弛,腘窩邊界可見
其內上界的半腱肌、半膜肌和外上界的股二頭肌腱均可摸及.
6. 腘窩是什麼地方
腘窩為膝後區的菱形凹陷。外上界為股二頭肌腱,內上界主要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內和下外界分別為腓腸肌內、外側頭。腘窩頂(淺面)為腘筋膜,是大腿闊筋膜的延續,向下移行為小腿深筋膜。腘筋膜由縱、橫交織的纖維構成,緻密而堅韌,患腘窩囊腫或腘動脈瘤時,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脹痛明顯。腘窩底自上而下為:股骨腘面、膝關節囊後部及腘斜韌帶、腘肌及其筋膜。
7. 什麼是腘窩角
為膝後區的菱形凹陷。
腘窩角位於膝關節後方的菱形空間。股骨的血管和神經進入小腿。上外側界為股二頭肌,上內側界為半膜肌和半腱肌,下內側界和下外側界為腓腸肌內側頭和腓腸肌外側頭,窩頂(後壁)為皮膚和咽部筋膜,窩底(前壁)自上而下是股骨、膝關節囊和胭脂紅肌的腘平面。
腘窩角由脛神經、腘靜脈、腘動脈、腓總神經、頰管周圍淋巴結和大量脂肪組織組成。
(7)膎窩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腘窩角外上界為股二頭肌腱,內上界主要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內外界分別為腓腸肌的內外頭。腘窩頂部(淺)為腘筋膜,是大腿闊筋膜的延續,向下至小腿深筋膜。
腘窩角由縱橫交錯的纖維組成,緊密而堅韌。當患上腘囊腫或腘動脈瘤時,由於腘筋膜的局限性,疼痛明顯。腘窩底部自上而下依次為:股腘面、膝關節後囊、腘斜韌帶、腘肌及其筋膜。
8. 腘窩疼痛是怎麼回事
腘窩處疼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很多人主訴腘窩處疼痛的同時並伴隨著強烈的牽拉感,如何處理這種問題,我們就應該從腘窩說起。
腘窩為膝後區的菱形凹陷。外上界為股二頭肌腱,內上界主要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內和下外界分別為腓腸肌內、外側頭。腘窩自上而下為:股骨上下髁、膝關節囊後部及腘斜韌帶、腘肌。
腘窩內含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由淺至深依次為:脛神經、腘靜脈和腘動脈。其外上界還有腓總神經經腓骨頭附近穿過。
脛神經位於腘窩的最淺面,於腘窩上角由坐骨神經分出,沿腘窩中線下行,到腘肌下緣穿比目魚肌腱弓,進入小腿後區。
腓總神經為坐骨神經的另一終末支,一般起自腘窩上角,沿股二頭肌腱內側緣行向外下,越腓腸肌外側頭表面,至腓骨頭下方,繞腓骨頸,在此分成腓淺和腓深神經。腓總神經在腓骨頸處緊貼骨面,表面無肌組織覆蓋。當腓總神經損傷時,會引起小腿前、外側群肌肉癱瘓,導致足下垂。
腘動脈是股動脈的延續,位置最深,與股骨腘面及膝關節囊後部緊貼。腘動脈上部位於脛神經內側,中部居神經前方,下部轉至神經外側。腘靜脈由脛前,後靜脈合成,位於脛神經的深面。小隱靜脈於胭窩下角處,穿腘筋膜注入腘靜脈。腘靜脈上行於收肌腱裂孔處續於股靜脈。
而我們所說的腘窩疼痛,常是由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腸肌、跖肌、腘肌和比目魚肌損傷導致的,因此針對這類病人我們一般有下面幾個必須處理的點:
股骨內側髁—腓腸肌的內側頭
股骨外側髁—跖肌、腓腸肌外側頭、腘肌
脛骨平台外側—半膜肌和腘肌
腓骨外側—比目魚肌
下面就介紹一下上面的幾塊肌肉損傷所表現的症狀:
腘繩肌群是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長、短頭構成的腘繩肌位於大腿後側淺層,是一塊強有力的伸髖屈膝肌,肌腹呈梭狀。股二頭肌為外側腘繩肌,分為淺層長頭及深層不可觸的短頭;淺層的半腱肌和深層寬大的半膜肌組成了內側腘繩肌,在三塊肌肉的肌腱中,半腱肌肌腱附著在脛骨內側髁後內側,並與股簿肌肌腱、縫匠肌肌腱共同形成「鵝足」。
股二頭肌功能為伸髖關節,輔助髖關節外旋、骨盆後傾;
半腱肌、半膜肌功能為屈曲、內旋膝關節,伸髖關節。
半腱肌和半膜肌損傷疼痛位於下臀部及其相鄰的大腿並沿著大腿和膝關節後內方,到達小腿內側的上半部分。而半膜肌止於內側半月板,持續收縮會導致內側半月板的功能障礙;股二頭肌長、短頭損傷疼痛集中於膝關節後方,並可以向上延伸至大腿後外側甚至臀部的橫紋處。
腘肌呈薄而平坦三角形,為腘窩遠端的基底。其近端纖維附著於股骨外側髁,遠端纖維連接在脛骨近端,與前臂的旋前圓肌同源。其功能為使膝關節屈曲和內旋,後拉外側半月板。由於具有解除膝關節絞索的作用,又被稱為膝關節的鑰匙。肌肉損傷疼痛可集中在膝關節的後面。腘肌止於外側半月板,持續緊張可導致外側半月板的功能障礙。膝損傷後,常出現韌帶或軟骨後側止點的牽拉而張力過高,或持續收縮而縮短。
腘肌損傷常表現為患者蹲屈、跑步、上下樓時膝關節後方疼痛和出現絞索現象。腘肌受損可進一步導致腘肌肌腱炎、腱鞘炎和腘靜脈血栓形成。
腓腸肌是位於小腿後方的最表淺的肌肉,覆蓋比目魚肌,其輪廓在小腿處清晰可見。起點位於股骨內外側髁形成內、外側頭,向下分為兩個獨立的肌腹,腘動脈常在內側頭附近經過。其肌腱與比目魚肌肌腱融合形成跟腱,附著於跟骨。肌肉損傷疼痛可能從同側足背延伸至踝後內側及小腿、膝蓋後外側及遠端大腿後側,表現為足背甚至足弓疼痛、夜間陣發性小腿痙攣及間歇性跛行。
跖肌:梭形肌腹的跖肌較小,纖維細弱,是膝後部一塊很小的肌肉,遠端附著於跟骨。其主要功能協助小腿肌肉跖屈踝關節。肌肉損傷疼痛主要集中於膝關節後側,有時也可延伸至小腿背側和大腿中部。生活中易發因素包括受涼,長時間爬上坡路,在海邊行走,鞋底太硬,踝關節長時間跖屈等。表現為膝關節後方疼痛。
比目魚肌位於小腿後方,腓腸肌的深處,其主要附著於近端腓骨和中段脛骨的後側面,與腓腸肌共同組成了小腿三頭肌並且在遠端融合形成跟腱附著於跟骨後側。其主要功能為跖屈。肌肉損傷疼痛主要位於足後部和足底表面,並常涉及跟腱遠端,膝關節後側。表現為腳或腳踝浮腫,腳步背屈活動受限,或上下坡時膝關節後方疼痛。
上述幾塊肌肉是易引起膝關節後側腘窩疼痛的原因,其所述說的牽拉感無外乎內外側腘繩肌、腓腸肌內外側頭過緊,試著處理上述幾個原因,會收到一定效果。
註:在處理腘窩時,要小心脛神經和腘動脈,以免其發生損傷。
9. 腘窩的介紹
腘窩為膝後區的菱形凹陷。外上界為股二頭肌腱,內上界主要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內和下外界分別為腓腸肌內、外側頭。腘窩頂(淺面)為腘筋膜,是大腿闊筋膜的延續,向下移行為小腿深筋膜。腘筋膜由縱、橫交織的纖維構成,緻密而堅韌,患腘窩囊腫或腘動脈瘤時,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脹痛明顯。腘窩底自上而下為:股骨腘面、膝關節囊後部及腘斜韌帶、腘肌及其筋膜。
10. 腘窩是哪裡啊
腘窩就是膝蓋後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