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傣族穿著、習俗都有什麼特點。
傣族穿著特點: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傣族有許多民族節日,如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其中潑水節最有名,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左右,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
擴展內容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特別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B. 傣族的著裝特色和衣食住行和主要節日活動
服飾:
女性: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男性: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
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
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
還有獨具特色的菠蘿紫米飯,其味清甜可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
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卜、筍和豆類。
節日:
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2)傣族男人穿衣圖片擴展閱讀: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C. 傣族服飾花紋圖片特點,以動物為主的
富於熱帶、亞熱帶旖旎風光的傣族服飾,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
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德宏一帶傣族婦女,婚前多穿淺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後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統裙。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絆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各地的傣族婦女均很講究發飾。青年婦女多結發於頭頂,也有束發垂腦後的。
平日多於發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則頂花頭巾。若逢節日喜慶,姑娘們尤愛在發會上插綴鮮花並灑香水,再穿上用綢緞、尼龍、燈芯絨、金絲絨等縫制的精美衣裙,盛裝打扮,更感嫵媚。每遇河邊井旁沐浴之後,身材纖細。苗條的傣族少女,將黑亮的發髻盤於腦後,在緊身短衫和花統裙之間扣上銀腰帶,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風韻。
傣族服飾特點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
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他們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D. 傣族服飾款式圖片大全,男女各有特色
傣族男女服飾各有特點
男子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紋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20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女子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
E. 傣族人民穿著,習俗有什麼特點
穿著習俗:
1、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2、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未婚青年在節日里或盛會場合「串不少」很盛行。流行招贅上門的習俗。傣族舉行婚禮時,都要有隆重的「拴線」儀式,由老人用潔白的棉線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把兩人的靈魂拴在一起,並祝福新婚夫婦相敬如賓,白頭偕老。
3、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4、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條腿需兩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5、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5)傣族男人穿衣圖片擴展閱讀:
傣族禁忌:
1、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
2、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3、卧室是不容許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遊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卧室,雖說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卧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F. 要各民族的圖片,經典的,要能體現民族服飾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也行,謝謝噠~還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張以上~
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
G. 傣族的服裝和習俗
一、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二、習俗:
1、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3、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7)傣族男人穿衣圖片擴展閱讀
傣族的文藝活動:
1、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
2、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3、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
H. 傣族人上衣的顏色是什麼
傣族人上衣的服飾顏色,因地區而異,各種各樣顏色的都有。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
而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
(8)傣族男人穿衣圖片擴展閱讀: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