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似乎是美國一幅油畫很出名的 兩個農夫拿著草叉一男一女的畫叫什麼
【畫作名稱】《收割者的報酬》又譯:《收獲者領工資》
【創作者】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雷歐·來爾米特)
【創作年代】1882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現實主義
【題材】生活場景
【規格】215cm×275cm
【材質】布 油彩
【現存藏處】巴黎 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畫家以現實主義的目光、對生活現實進行敏銳觀察,捕捉到了這一富於特色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刻劃出幾個典型的農民形象。辛苦一天的農民,在等待勞動的報酬。顯然,勞動是沉重的,報酬是微薄的,左側的老者已因生活的重壓變得表情麻木,中間哺乳的婦女正在接受那不合理的報酬。以寫實的手法,以藝術手段鞭撻無情的社會現實。
畫家簡介
萊昂·奧古斯丁·萊爾米特是19世紀現實主義自然派畫家的領軍人物,他出生在法國皮卡第大區的埃納省,並在那裡生活了20年。他眷戀著那裡的農村生活,所以一生都是以農村為題材作畫,並有幸成為這一傑出藝術流派的最後一位畫家。
自然派畫家在工人、農民、礦工生活中發現挖掘創作主題,選擇平民生活場景進行繪畫創作。他們不同於現實主義畫家,在創作中不涉及任何說教意圖。他們的用筆和色調承於印象派的明亮手法,筆觸更加流暢。
B. 如何畫一個農民伯伯
想要畫出一個農民伯伯,你先要找出一個素材,比如說你去鄉間寫生,或者說是拿出一張圖片,你對著畫可以更形象的描寫出人物的輪廓特徵。最好是有一個參照物,因為有了參照物,你可你會更生動的。把這個農民伯伯的形象給描繪出來。
C. 劉志德書法作品
劉志德男,1940年出生,陝西戶縣人。戶縣農民畫代表人物,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俗藝術研究院院士、一級畫師,省市縣美協會員、理事、副主席,省縣農民畫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有突出貢獻的一級農民畫家。我國當代知名書畫家。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劉志德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劉志德書法作品欣賞
劉志德書法作品圖片4
劉志德個人簡介
男,1940年出生,陝西戶縣人。戶縣農民畫代表人物,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俗藝術研究院院士、一級畫師,省市縣美協會員、理事、副主席,省縣農民畫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有突出貢獻的一級農民畫家。1957年以來,長期從事業余美術活動及農民畫創作研究和組織輔導領導工作,創作農民畫等藝術作品千餘幅,以《老書記》馳名中外。60餘幅作品在國內外報刊雜志發表,40餘幅作品參加全國展覽、國內外巡展並獲獎,10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20餘幅作品由國家出版成年畫、掛歷和個人專輯郵資明信片一套。
代表作《老書記》被國家郵電部發行為郵票,編入《中國美術全集》、《新中國美術圖史》。《踩鼓》、《犟牛》、《追節》、《夜曲》、《秦韻》等多幅作品獲國家級獎,《夜曲》獲第五屆國際書畫大賽金獎。先後被國家文化部、省政府授予“全國現代民間繪畫優秀輔導員”、“全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被省文化廳、省文聯命名為“陝西省民間美術家”,榮獲“陝西省民間繪畫優秀組織輔導獎”、“西安市文藝創作佳績獎”、“戶縣文學藝術突出貢獻獎”、“戶縣農民畫精英獎、園丁獎”。曾任陝西省第六屆人大代表,戶縣第八、九屆人大,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先後出席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和第三次美代會,三次參加全國美展評畫會,並代表國家美術屆出訪阿爾巴尼亞。其藝術成就被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書畫家名錄》、《中國美術辭典》、《中國現代美術家名人大辭典》等十餘部辭書。
D. 怎樣畫正在耕地多的農民圖片
畫面由耕地布滿,中間有一個農民正在耕作,但是你的耕地不能有邊的,而且最好那個耕種是又上到下的,農民可以畫的比較小中間偏上,,側面襯托耕地的大
E. 農民伯伯鄉下妹男演員是誰
農民伯伯鄉下妹男演員是吳健。
吳健,1978年1月3日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吳健有著很寬的戲路,屬於多面型演員。他不僅有著帥氣的外形、沉穩的氣質,還具有嫻熟自然的演技。在電視劇《警察遇到兵》中,無論是身穿警服還是西裝革履的裝扮,他都讓人眼前一亮。
吳健身著復古的西裝非常符合人民警察的睿智的外形,彰顯著他儒雅的氣質,而其陽光、正氣的外形則非常符合劇中的角色。在電視劇 《十送紅軍》中,吳健顛覆以往「小生」的形象,成功塑造了一個熒幕硬漢。
早期經歷:
吳健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從小就被父母教授「三綱五常」,在正統教育下成長的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這也使他有著極其傳統的思想。
學生時代的他有著很多文體特長,但性格卻很內向,走在路上跟同學打個招呼也會臉紅。之後,他抱著玩的心態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在校期間,多次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大學畢業後,他和其他同學一樣,將實驗話劇院、國家話劇院等都考了一遍,最終被總政話劇團看中,成為一名入伍軍人。
F. 誰知道一個內地男演員的名字眉心有顆痣,有抬頭紋,總演農民和工人,中年,最好有照片。
你說他作品名字或角色啊。
G. 著名農民畫家李宗平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02
H. 電視劇老農民的原型是說的哪裡
電視劇老農民的原型是說的山東省。
電視劇《老農民》講述山東黃河岸邊的麥香村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牛大膽、馬仁禮為首的農民在60年風雲颶變中,飽經滄桑與磨礪,最終用勤勞和智慧實現糧食大豐收的故事。
《老農民》將故事發生地定位於山東齊魯大地,也正是希望用山東人的群像去展現那個時代下農民的發展狀態。甚至主演「牛大膽」的原型都取自真實的農民人物,其中一個便是山東的一位真實經歷過土改工作、現年93歲高齡的周振興老先生。
編劇高滿堂曾透漏:「我在山東曾采訪了一位現年93歲高齡的周振興老先生,這個人很有意思,是當年的土改工作組長。他希望我能塑造一個真正的農民形象,寫寫這真實的六十年!」
(8)農民男人物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老農民》從1948年講起,將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到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制、取消農業稅……一直到2008農民最終獲得土地使用證的歷史在山東齊魯大地上展現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老農民》深刻地還原了當時山東,乃至整個中國農民60年改革風雲中的辛酸史。
該劇除了擁有厚實、飽滿的劇情,豐富精彩的主人翁外,劇中將每一個山東農民也都刻畫得鮮活而立體,老財主馬大頭、長工牛三鞭、文革激進分子韓美麗、莊稼漢趙有田、甚至農村婦女小轉兒等等。
這些個性鮮明的山東農民,仿若真實再現,有朴實的微笑,也有厚重的辛酸,真誠朴實的山東傳統民風也在其中若隱若現。
I. 誰知道一些傑出人物的資料和圖片呀
王進喜生平及優秀事跡
王進喜生平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王家屯一個貧農民家庭,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夫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新中國長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率領的鑽井隊月進尺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同年4月11日,會戰指揮部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副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因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7歲。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傑出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光輝形象,共產黨人的優秀代表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人物。他為加快發展我國石油工業奮力拚搏了一輩子,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他與其他偉人和英雄人物一首,被評為二十世紀「百年中國十大人物」。
「鐵人」王進喜,全國著名勞動模範,「五面紅旗」之一,是大慶人的傑出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
王進喜,1923年9月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村。6歲開始給地主放牛,也曾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去要飯。1938年,15歲時到玉門油礦當童工。1949年玉門解放後到鑽井隊工作,當鑽工、司鑽。 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鑽井隊長。
王進喜干工作一貫地積極努力,有一種爭上游的精神。1958年7月,在全國石油工業現場會上,為了加快玉門油田的建設,王進喜首先提出「(鑽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奮斗目標。同年9月,他帶領1205鑽井隊(當時叫1262鑽井隊)艱苦奮戰,創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最新紀錄。還摸索出一整套優質快速打井的經驗,為提高鑽井速度和質量,闖出了新路。1959年創年鑽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一年的進尺相當於舊中國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那一年,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建國10周年大慶的國慶觀禮。
由於在舊社會受過壓迫,飽嘗了舊中國「貧油落後」的苦,王進喜有一種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迅速改變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在參加群英會期間,他看見北京街頭因缺油而背上煤氣包行駛的汽車,心裡非常難過。想到沒有石油國家作這么大的難,從內心裡感到愧疚。開會期間,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整夜在招待所的地毯上和衣而卧想心事,他說:「我不相信石油都埋在外國的地底下。」他決心要為改變落後面貌而拚命干。聽說我國東北發現了大慶油田;他心情無比高興,摩拳擦掌,「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提出申請要去參加大慶石油會戰。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趕奔大慶。到薩爾圖以後,王進喜下了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找到調度室首先問:「我們的鑽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裡?這里的鑽井最高紀錄是多少?」得知井位在馬家窯附近,他立即帶隊步行兩個小時來到井場。他看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那黑油油的土地,萬分激動他說:「我們國家就是一塊寶地。這回我們掉進大油海里啦,甩開膀子干吧,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當天夜裡,全隊33人就住在老鄉的馬廄里、牛棚里,有的就在野外餐風露宿。第二天來到火車站,本隊鑽機沒到,就幫助別的隊卸車,一連卸了7天,被評為「干勁第一」的有名的義務裝卸隊。
1960年4月2日,從玉門發出的鑽機運抵薩爾圖。可當時吊車、汽車,拖拉機非常少,一半會兒輪不到他們用,60多噸重的鑽機設備無法卸車、搬運和安裝。面對重重困難,王進喜對大家說:「遇見困難怎麼辦?這就象打仗一樣,不能退下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准干,不準拖!」他帶領全隊把鑽機化整為零,採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鑽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連續苦幹三天三夜,王進喜沒離開車站和井場。行李放在老鄉家,一次都沒去睡過。房東趙大娘看見王進喜這樣拚命地干,對工人們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工作組把這個情況向領導匯報,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同志大力贊揚。在油田首次技術座談會上,會戰領導小組做出決定號召全油田職工「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會後立即掀起向鐵人學習的高潮。
王進喜文化不高,但愛讀毛主席的書。從玉門來大慶,別的東西都托運了,唯獨把群英會上得的《毛澤東選集》帶在身邊。他堅持邊學文化,邊學毛主席著作。他說:「學會一個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會戰開始以後,面對重重困難,會戰工委做出學習毛主席《實踐論》、《矛盾論》的決定,王進喜響應號召,認真學「兩論」。通過學習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主要矛盾。」因此,戰勝困難信心更足,行動更自覺。要開鑽了,但因當時水管線沒接通,罐車又少,供水不足,王進喜就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臉盆端了50多噸水,保證薩55井於4月14日正式開鑽。在整個打鑽過程中,王進喜沒離開過井場。餓了,啃幾口凍窩窩頭;困了,裹著老羊皮襖靠著鑽桿打個噸兒。經全隊工人努力,只用5天零4小時就打完油田上第一口生產井。
「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說過不止一次的話。他時時刻刻都在實踐著自己的誓言。第一口井完鑽後,王進喜指揮放架時,被滾堆的鑽桿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醒來時一看幾個工人圍著他搶救,井架還沒放下來,就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站起來繼續指揮放架子、搬家。領導知道後,把他送進醫院,他又從醫院跑出來,回到第二口 (2589井)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鑽到約700米時,突然發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經過研究採取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比重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就扔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鑽機和油井。
1960年4月29日,會戰總指揮部在薩爾圖萬人廣場召開慶「五一」國際勞動節暨石油會戰誓師動員大會,王進喜和其他紅旗手騎馬戴花繞場一周,受到全場的歡呼。會後,大會戰正式打響,「學鐵人,做鐵人」活動也更加轟轟烈烈。
在學、比、趕、幫、超中,王進喜謙虛好學,以高尚的共產主義風格,支持和幫助兄弟鑽井隊趕上和超過自己,在當時鑽機配件緊缺的情況下,他把自己從玉門帶來的鑽頭和急用的方鑽桿、方補心、柴油機飛輪等無私地支援別的井隊,自己卻把舊的修修繼續用。在油田開發最緊張的日子裡,經常利用倒班休息的時間,親自帶人到兄弟隊去學習先進經驗,傳授快速鑽井的技術。1960年7月初,會戰領導小組決定晉升王進喜為鑽井工程師。1960年7月28日,會戰工委做出《關於開展學習「王、馬、段、薛、朱」運動的決定》,王進喜被樹為大慶會戰的「五面紅旗」之一。
1961年2月,王進喜擔任鑽並指揮部鑽井二大隊大隊長,負責管理十幾個鑽井隊。他經常身背干糧袋,騎著自己在玉門時買的摩托車,深入到各井隊井場,調查研究,檢查指導工作,為基層解決生產、生活、技術和工人思想上的各種實際問題。為了打出井斜不超過3度的直井,他住在井隊,同鑽井技術人員、鑽井工人們一齊研究、試驗,終於摸索出一套打直井的辦法,鑽成了最大井斜只有0.5度的筆直井。鑽井二大隊遠離油田中心,工人生活不方便,他就起早貪晚,帶領工人開荒種地、燒磚蓋房,自己辦起了商店、糧店、郵局、衛生所,蓋起了職工宿舍、家屬住房、辦起了基地。為解決孩子們就近入學,還親自當校長辦起一個「葦棚小學」。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鐵人小學」、 「鐵人中學」。
1964年冬,王進喜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12月,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他在大會上「為實現石油自給,艱苦奮斗不息」的發言,受到全體代表的熱烈歡迎。周恩來總理在人大會議期間親切地接見了他。
1965年王進喜任鑽井指揮部副指揮。他說:「我當了幹部,仍然是個鑽工」。堅持深入基層,堅持參加生產勞動,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群眾。他依然保持著「跑井」的老習慣,到現場去解決生產、技術和後勤服務等問題。他自己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而對職工家的生活格外關心。凡是職工的住房、用水、交通、孩子入學、傷病醫療大事小情都親自過間,幫助解決困難,為人民群眾操盡了心。他說:「我從小放牛。牛吃草,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我願意為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在榮譽面前,王進喜一直謙虛謹慎。他說:「成績完全屬於黨,我們小本上只能記差距」。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進喜被關進「牛棚」,受到了無情的揪斗和殘酷迫害,為了保護油田生產建設不受損失,保衛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他不顧個人安危,和廣大職工一起,同林彪、「四人幫」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一小撮壞蛋私設公堂,刑訊逼供,寫好紙條,擺上錄音機,逼他承認「大慶紅旗是黑的」。王進喜說:「我認字不多,但這么多字我還認得。想讓我承認大慶紅旗是黑的那是痴心妄想。刀架脖上也不承認。」在油田事故不斷,出現「兩降一升」的嚴重局面時,王進喜同幾個老工人商量,給周總理寫信,反映油田情況,為周總理批示「大慶要「詼復『兩論』起家的基本功」提供了依據。
1969年春,王進喜當選為黨的「九大」代表。4月出席了黨的「九大」,被選為中央委員。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在周總理的陪同下,在主席台上接見了他,同他親切地握手。
王進喜經常說:「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情:快快地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為了實現這一終生理想,為了改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王進喜在長達30多年的與艱難困苦鬥爭中,吃大苦,耐大勞,積勞成疾,得了嚴重的胃病和關節炎。但他長期置疾病與個人生死於不顧,頑強地為黨工作著。1970年春,他去江漢油田進行學習和慰問,足跡遍及井場工地。4月又萬里西行,去玉門參加全國石油工業現場會。在歸途,胃病發作,到北京經醫院確診為晚期胃癌。在住院治療期間、王進喜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以鋼鐵般的意志同病痛展開斗爭。在病重時,他想到的不是個人,不是小家庭,而是更加思念大慶,關心油田生產建設,惦記廣大職工、家屬,他囑咐來探視的幹部回去為職工。家屬和前線井隊解決生活困難。還自己拿錢託人買葯為職工消滅臭蟲。為了解決王進喜的困難,組織上給他一些補助。他都一筆筆地記上賬,保存在枕頭下,臨終前好交給組織。真是為人民鞠躬盡瘁,為自己不取分毫。
1970年11月15日,終因醫治無效,王進喜同志與世長辭了,終年僅47歲。
王進喜同志在大慶開發建設歷史上,乃至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他留下的「鐵人精神」永遠是鼓舞大慶職工前進的思想動力。大慶人一直在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大慶各級黨組織也一直把「學鐵人、立新功」做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著。黨中央對王進喜給予高度的肯定。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報》社論「工業學大慶」中說:「王進喜同志是毛主席表彰過的那種老實人,是發揚大慶油田『三老』、『四嚴』等革命作風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