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朝平民百姓服飾特點
元代百姓服飾特點
元代漢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頭,無一定格式。蒙古男子,則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帽。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圖為扎巾、穿短袖衫的男子(《斗漿圖》局部)。
本圖為扎巾、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山西永樂宮純陽殿壁畫)
純陽殿是永樂宮中的第二大殿,殿中壁畫以連環畫形式,描繪了呂洞賓的一生。從呂洞賓降生咸陽畫起,一直畫到他赴考、得道、辭家、超度凡人和游戲紅塵等等,共五十二幅畫面。畫中人物繁多,身份各不相同,所穿服裝也各有特色。對了解元代的社會風尚、生活習俗,特別是平民百姓的衣冠服飾有較大參考價值。故有「元代《清明上河圖》」之稱。本圖為扎巾、穿左衽袍衫的男子及婦女(山西永樂宮純陽殿壁畫)。
元朝服飾特點
元朝是一個讓史學家有些尷尬的一個朝代。雖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但更為之驕傲的應該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冠、衣、履從上至下都用一種顏色,很單調。好在當時還可以穿保留唐宋遺制的漢服,但這種漢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簡短,可添加襯字加以發揮,但整體水平低於宋詞,彷彿進入服飾的低潮期。
文獻來源:元朝各身份人的服飾特點:皇帝、貴族、官吏、百姓 (sohu.com)
2. 元朝服飾的分類
元朝皇帝所賜官服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總之,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但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非言每年更新,蓋其衣有服至10年內外者也。」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元史·輿服志一) 。
在宮廷之內,由於各個侍者、衛士以及一般小吏的工種不同,所以其衣冠服飾也有所不同。例如,挈壺郎二人,掌直漏刻,冠學士帽,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國語曰答剌赤。冠唐帽,服同司香。護尉四十人,以質子在宿衛者攝之。質子,國語曰睹魯花。冠交角襆頭,紫梅花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白錦汗胯,帶弓矢,佩刀,執骨朵,分立東西宇下。警蹕三人,以控鶴衛士為之。冠交角襆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捧立於露階。每乘輿出入,則鳴其鞭以警眾。凡朝會,則以近侍重臣攝之。服白帽,白衲襖,行縢,履襪,或服其品之公服,恭事則侍立。每案四人,前二人冠縷金額交角襆頭,緋錦寶相花窄袖襖,塗金束帶,行縢,鞋襪;後二人冠服同前,惟襖色青。圉人十人,國語曰阿塔赤。冠唐巾,紫羅窄袖衫,青錦緣白錦汗胯,銅束帶,烏靴。知班,冠展角襆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 。黃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他們的冠服又不一樣,分別為冠展角襆頭,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冠武弁,服同前執蓋者;次三列,執黃麾幡十人,武弁,青絁生色寶相花袍,青勒帛,烏靴。執絳引幡十人,武弁,緋絁生色寶相花袍,緋勒帛,烏靴。執信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執傳教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白。執告止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紫。次四列以下,執葆蓋四十人,武弁,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執儀鍠斧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執小戟蛟龍掌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青。左列亦如之。皆以北為上。押仗四人,行視仗內而檢校之,冠服同警蹕者 。旗仗執護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左前列,建天下太平旗第一,牙門旗第二,每旗執者一人,護者四人,皆五色緋巾,五色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雲頭靴,執人佩劍,護人加弓矢;後屏五人,執槊,朱兜鍪,朱甲,雲頭靴 。
元朝官服也有級別。如,司辰郎二人,一人立左樓上,服視六品,候時,北面而雞唱;一人立樓下,服視八品,候時,捧牙牌趨丹墀跪報。承奉班都知、舍人,借四品服。據《元史·百官志》及《元史·輿服志》記載,元代的品服規制是:一至五品官著紫袍,六至七品官著緋袍,八至九品官著綠袍。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元朝 留辮束發
3. 元朝服飾歷史悠久,它們都有什麼特點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
4. 元朝官員的著裝,有哪些特點呢
每個朝代他們的官員服飾都有很大的區別,唐宋最高禮儀是冕服,而明代只有青羅紀服,宋朝則是金袍以及綠袍,而元朝官員的著裝被很多人稱之為是「最時尚」的古代衣服。元朝文官的特點是「承襲前朝」,品級越高,以紫袍為主,而朝服袖口窄小,除此之外,腰封圖案如果是玉或者是素,那麼它的品級就越高,武官則是「蒙漢混搭」,以中原官袍為主,但頭上戴的是鈸笠冠,衣服有絲袍,也有皮襖,外罩副皮甲,腳穿高腰皮靴,非常的帥氣。
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元朝中期,才開始參考了唐宋的服飾制度,對各類官員以及老百姓的服飾進行了等級劃分,從帝王冕服到太子冕服,再到百官祭服、朝服、公服以及士庶之服,都做了相應的規定,既能夠保證了蒙古族的服飾特點,而且也吸收了漢族服飾的長處,總的來說,元朝的服裝承襲了唐風元素非常多。
5. 元朝服飾的結構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朝的官服首先講究顏色,是清一色的,所以叫「一色服」。在元代,質孫衣初為皇帝專用,後成百官、侍衛禮服。《元史·輿服志一》:「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內庭大宴則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製.凡勛戚大臣近侍,賜則服之。」在吸收漢族服制的同時,詳盡制訂等同國法的朝儀服色,從至元八年八月慶賀天壽聖節開始正式使用,「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冠服車輿「大抵參酌古今,隨時損益,兼存國制,用備儀文。」自隋唐始,黃色與帝王服飾相關聯,據《舊唐書·輿服志》載「禁士庶小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黃」(《元史 輿服志》)。看來,元朝蒙古皇帝也經常穿黃色御服,但並不是天天穿黃色。所謂「一色服」,指的是一次赴宴穿一種顏色的服裝,皇帝和百官有13種顏色的服飾 。
6. 元代服裝是什麼樣的元朝官員在著裝上有什麼講究
元朝大宴期間,天子,這就是所謂的「至善服」。據古籍記載,元代的服飾以服飾為主。官員和學者的日常服裝大多是緊身衣。此外,在元朝的盛宴期間,天子的所有官員都必須穿同一顏色的衣服,稱為「至善服」。根據古籍記載,天子所穿之孫的款式繁多,而天子所穿之孫的款式則各不相同。冬季員工服裝的特點是什麼?元代的衣服主要是衣服。官員和學者的日常服裝大多是緊身衣。
蒙古人有自己的特點,不要求漢族人剃頭發,也不要求漢族人戴頭發。那麼,元朝統治者的習俗是什麼呢?在元朝建立初期,許多官員穿著與前一王朝漢族人相同的衣服,以及蒙古少數民族的衣服。雖然衣服是按照以前的傳統,但人們的衣服主要是「直曬衣服」,這是短衣服,又窄又窄。生活有很多方面。這種衣服很方便從馬上上下。元代的衣服主要是衣服。官員和學者的日常服裝。
7. 關於元朝的服飾介紹
元朝(1271年—1368年),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帝國,定都大都。元朝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在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元朝蒙古族女子時興戴一種很有特色的古古冠,這種冠是用樺樹皮或竹子、鐵絲之類的材料作骨架從頭頂伸出一個高近1米的柱子,柱子頂端擴大成平頂帽形,然後加飾翠華、珍珠,地位高的還在冠頂插野雞毛使之飛舞飄動,很有生氣。與古古冠相配的是長袍,蒙古貴族婦女的袍子寬松肥大,袖身很大但袖口收窄,衣長拖地,走路時要有兩個女奴扶拽才能前行。這種寬袍一般用織金錦、絲絨或毛織品製成。流行胭脂紅、雞冠紫、泥金等艷麗的顏色,漢人也稱團衫或大衣。他一反馬上民族緊身窄衣的風格,體現了漢族文化隊蒙古族服飾的影響。
蒙古族在入關後一直沒有定式服制。直到元英宗1321年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服裝上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bi)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質孫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漢話譯為「一色衣」,與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較緊、窄,而且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有無數褶襇,造型像現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橫襇,領式多是右衽交領,方領、盤領。下身是小口褲,腳穿絡縫靴,腰間開始時用氈毳革作裝飾,後來用擰絲金線或用紅紫帛捻成線,橫纏在腰上,這樣騎在馬上,束緊腰圍就出了體型的輪廓。衣飾的紋樣有:日月、龍、鳳等紋。質以服用青、紅色綿做的較多,在衣的肩背間綴以大誅作為裝飾。
8. 元代的服裝是什麼樣的元朝官員在著裝上都有哪些講究呢
元代的服裝是什麼樣的?元朝官員在著裝上都有哪些講究呢?在元朝的盛會期內,君王的所有高官都應穿同一色調的衣服褲子,這就叫做「至誠服」。依照古時候這樣的說法,有十一種衣服褲子,夏天以長袖上衣為主導。高官和學者的日常服飾基本上都是緊身的。除此之外,在元朝的盛大宴會過程中,王者和高官應衣著統一的色調,稱之為「致孫服」。學生的封面圖像宋代,衣服褲子像黃金。從皇上到每一個高官,他們也衣著至善的衣服褲子。這也是元朝酒席內庭的服裝。一年四季服通常是蒙古族人進關時的服飾。男性公共性工作制服基本上都是漢族人,「由一羅做成,大袖子,潘收集立領支配權」。部位等級用衣服顏色和圖案設計表明。公服的王冠都是採用魚浮做出來的,全是繪彩的。清朝原來是蒙古族政黨。它和漢朝的西裝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