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宋汝窯瓷器有墊燒的嗎
宋代汝窯瓷器都是墊燒,燒瓷器時的墊燒工具多用支釘支燒,所以亦稱「支燒工具」。宋代少數瓷窯,如汝窯用支釘支燒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細小支釘燒痕。謝謝
『貳』 誰幫小弟p張圖把這個p成有火燒過的痕跡或者說底部正有一把打火機點燃在燃燒
『叄』 古代瓷器各種支燒痕跡
支釘燒造的痕跡都是在瓷器的底部有乳頭狀的突起,一般有三個的、四個的最多是六個的,這就是支釘燒造的痕跡,是非常好辨認的。謝謝
『肆』 宋代瓷器底足有粘砂沒
宋朝五大名窯瓷器多採用墊燒和覆燒工藝是沒有粘砂現象的!其他窯口就不太了解了!粘砂現象在明朝末年時民窯瓷器上很常見。
『伍』 宋代那些窯口的瓷器有支釘支燒痕跡
宋代少數瓷窯使用的支釘燒造的方法,比如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用支釘支燒。謝謝
『陸』 誰能提供中國宋代重要古窯口官、汝、定、均、哥窯的代表作品,高清圖片及作品名稱、館藏等信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遺憾的是,宋哥窯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人們發現,我們只有從傳世作品上去解讀哥窯的歷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於哥釉瓷細致、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主要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其三、「聚沫攢珠」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名稱由來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窯名最早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極碎」;《處州府志》又載:「從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窯,皆澆白斷紋,號百極碎,亦冠絕當世」,曹昭《格古要論》,「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中關於」哥窯的記載,哥窯,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哥窯。土脈細紫,質頗薄,色青濃淡不一。有紫鐵足,多斷紋隱裂如魚子。釉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唐代《肆考》雲:古哥窯器,質之隱紋如龜子,古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碎器紋則大小塊碎。古哥器色好者類官,亦號百極碎,今但辨隱紋耳,又雲汁釉究不如官窯。」
清代《南窯筆記》「哥窯」條記載:即名章窯,出杭州大觀之後,章姓兄弟,處州人也,業陶,竊做於修內寺,故釉色彷彿官窯。紋片粗硬,隱以墨漆,獨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數種。又有深米色者為弟窯,不堪珍貴。間有溪南窯、商山窯彷彿花邊,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窯者,用女兒嶺釉加椹子石未,間有可觀,鐵骨則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徵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
關於金絲鐵線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象魚子,有的象柳葉,有的象蟹爪。他欲器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柒』 宋代出土瓷器露胎處氧化過程
辨認古玩瓷器真偽的「秘訣」
要能在古玩市場的茫茫大海里尋找到有價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經磨難,不歷練出一雙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難識別的。而且由於歷代傳統文化的推崇,中國歷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現今作偽手段不斷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製作的古玩,連很多行家都會上當。那麼,初涉收藏界的朋友應該從何下手呢?
鑒寶專家、中國收藏家協會陶瓷委員會委員、杭州利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紹尹是一位擁有30多年收藏經驗的收藏家。他親自傳授了幾條在他多年收藏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簡單實用的分辨古瓷器真偽的「秘訣」。
第一招:富有美感。藝術性越強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別是官窯瓷器的製作都是不顧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藝術效果,因此好的古玩無論從造型、工藝、色彩、圖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因此,選擇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選在視覺上能給人以較高審美享受的。從另外一方面說,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帶給人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感。如果非常喜歡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帶給人很高的審美愉悅,也是一件美事。這樣的收藏能讓自己獲得快樂。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收藏,會讓學習的過程更輕松和自在。
第二招:隨身攜帶放大10倍的放大鏡,看瓷器表面的「氣泡」。如果「氣泡」完全大小均勻,則是現代的電窯和煤氣窯燒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窯燒制的古瓷器表面應該有大小不等的氣泡,還會出現顆粒非常大的「破泡」,這是由於年代久遠的瓷器本身的物理變化,無法仿製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鏡看的時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紋,在有顏色的襯托下,能看得比較明顯。
第三招:用手指彈器皿,聽其聲。此招適用於大盤子、大碗之類的較大體型的瓷器。一隻手懸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隻手用手指輕彈瓷器邊緣。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將聽到如鍾聲一般悠遠悅耳的聲音,而且餘音裊裊,迴旋聲將持續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別小看這簡單的三招,要真正的活學活用,要經歷大量的實戰體驗,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收獲。」
乾隆朝瓷產量極大,官窯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款字一般以青花書寫為主,但亦有抹紅寫款,在白瓷、茶葉末、珊瑚紅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乾隆民窯款形式也極豐富,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體與正朝相同,故鑒定時有一定的難度。乾隆朝首次出現草記款。
乾隆朝款,字體最多,書寫排列形式也最多,且官民窯款字體易混淆。一般來講,官款比民款精、秀、細、潤,而民窯款大都較為粗糙、草率,亦有仿宣德、成化款。
嘉慶
嘉慶官窯器一般都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主要為青花、無欄框。亦有少量楷書款。粉彩器上常見抹紅款。個別器物用刻劃款。
民窯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慶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僅寫半邊字,還省減筆劃,稱為草記款,故十分難認。堂名款以「行有恆堂」、「嘉蔭堂制」、「植本堂」等為多見。,新出現蝙蝠、桃子等款識。
鑒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為藏家歡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窯,明代成化、永樂、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則是雍正年間、然後是康熙和乾隆年間的,這些年代產的瓷器也是歷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麼如何來辨別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鑒定是一非常復雜而又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鑒定師都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了如指掌,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確的判斷。而對初學者來說,可以通過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繼而循序漸進地來掌握訣竅。
簡單地說,就是要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
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此外,近年來,利用科學儀器檢測技術來鑒別古陶瓷的年代也成為了一種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關鍵
根據鑒定專家的經驗,要鑒定古瓷的真偽,底足是很關鍵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過底足,可以見其胎、其釉,可以見其胎釉結合情況、燒造工藝、老化程度等。那麼,如何從底足鑒定古瓷真偽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個朝代瓷器的特徵,如足的形狀,胎的質量等,還可從以下幾方面鑒定古瓷真偽。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現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明清瓷器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卻很少有粘沙。雖然仿品也有少數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乾燥。因仿品的燒造工藝高於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麼厚,不會造成積釉,使之極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處胎骨磨損情況。一般來說,仿品的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麼自然。真品的露胎處顯得比較乾燥,而仿品顯得細膩。
然後,看底足露胎之處的火石紅。各個時期瓷器的火石紅不同,或多或少或無。如明代民窯瓷底足處火石紅特別濃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紅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漿釉塗抹的,顯得輕浮不定,有的顏色偏黃。
最後,看底足的墊燒痕跡。明以前的瓷器時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墊燒痕跡,只不過各窯有各窯的墊燒方法。如汝窯有芝麻釘支燒,哥窯有「跌足」等。
看各時期底足的特別之處,主要是觀察各個時期瓷器底足露胎處的痕跡。如南宋瓷器有旋紋;元代多有旋坯痕並有雞心點;明代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較少;清代官窯瓷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跡。
從古瓷的底足來判斷的方法比較專業,適用於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收藏愛好者。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盪盪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捌』 龍泉窯瓷器圈餅墊燒足上各留下什麼樣痕跡
實際上墊圈與墊餅效果是一樣的,因為主要墊在瓷器的足上面。
明代瓷器墊燒痕跡有三種,第一種是潔白乾凈的圈足。第二種是圈足粘有少量黑色污跡。第三種是圈足粘有程度不等的窯砂。
清代部分民窯瓷器墊粗砂燒,不管精粗一律墊瓷餅燒制,所以此時的瓷器圈足潔凈美觀,不粘砂;不管精粗一律厚重笨拙,經久耐用。謝謝
『玖』 如何鑒定宋朝官窯
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古所珍。後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營建的「官窯」有二:一是「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明高濂《遵生八箋》說,修內司官窯的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下,但確切的窯址尚未發現;二是「郊壇官窯」,位於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亦稱「烏龜山官窯」。1930年發現窯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後進行兩次考古發掘,發掘出龍窯與作坊遺跡,並獲得大量標本。
在中國陶瓷史中,「官窯」和「官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窯產品專供宮廷。以宮廷生活用瓷與陳設瓷為主。流傳至今的官窯瓷器有碗、盤、碟、盞托、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以瓶為例,有弦紋瓶、直頸瓶、瓜棱瓶、貫耳瓶、膽式瓶、八方瓶、盤口瓶等,造型各有特點。官窯傳世品今多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博物院,有少數的精美作品,已於早年流失國外。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來祭祀或陳設,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適中型等。釉色紛繁。釉質瑩潤如玉。釉面開片,大片紋者多。里外披釉並有紋。類似哥窯瓷容易混餚,但仔細看能辨清。在燒制方法上為墊燒(使用匣缽裝燒,底部有墊圈)或裹足(釉將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釘燒。支釘燒制底部留有支釘痕,支釘數為三、五、七個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窯瓷胎色從傳世和窯址出土兩種情況看,為黑、黑紫、灰黑、香灰、淺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趨白)、土黃(含褐黃紅)。黑胎數量有限,而相當一部分為香灰、灰、灰白等色。
製成的宋官窯瓷胎骨有厚薄兩種,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窯瓷胎土細膩溫潤,特別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燒成胎後其質如同古代筆硯(端硯石類),有筆硯胎之說。如用砂紙打磨可感十分細膩滑潤,絕不含砂,玉質感直追或類似古筆硯的效果。這一點,在南宋葉寘《坦齋筆衡》的書中對宋官窯瓷所用胎土已經說得很明白:「澄泥為范,極其精緻」,就是指宋官窯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別細膩精緻。而澄泥,特別是古澄泥這種極細之物是專門用來製作澄泥硯的,其彌足珍貴至今已無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細膩如筆硯效果的宋官窯瓷胎對於現代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3、釉層和釉質:釉層有厚薄兩種,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窯瓷和汝窯瓷厚。釉質分三類。第一類為失透潤澤型。即釉層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質態似凝脂或堆臘,有一層較明顯的酥油光閃爍或呈臘光,顯得十分溫潤玉澤。第二類為失透晶瑩型,是指在第一類基礎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層外含一層極薄瑩亮的釉水,在玉態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潤,呈現出玻質般的晶瑩華貴感,或用行話說,就是釉好。第三類為瑩潤型。這類釉層清明玉潤,有光澤感,略顯些微透明,釉層薄厚均有。在第一、二類失透潤澤型或晶瑩型中,釉層趨厚者多,也有趨薄的;有的光澤稍多一些,有的光澤稍弱一些。特別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還帶有類似芝麻花彌漫形態的點點發白或帶黃閃藍的土沁花斑點,擦不掉,這是由於釉中含有瑪瑙緣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現象。以上凡釉層厚者,均是經多次施釉燒制而成,其難度極大,因燒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難而易流散,今天我們所見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潤,特別是其呈現出的如玉似臘的酥光寶暈效果,是後世仿品無法做到的。
4、釉色:因兩宋窯口多而不同,顏色紛繁復雜,粉青、蝦青、米黃、蜜臘黃、翠綠、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黃、蜜臘黃、翠綠等色最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淺的顏色品種。另還有其它多種顏色。
5、開片:分大開片、小開片,有大器小片者為貴,小器大片者為奇之說。具體分三種,第一種為開大小片,即藏家所說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開大小兩種紋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開片的角邊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邊、四邊、五邊、六邊,形成沒有規則的不等形。開片的邊彎曲迴旋多變化,開片的角或鈍或尖形狀各異。第二種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開片大小相差不太大,開片角邊情況同第一種(此第二種開片情況可以布滿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種為開冰裂片(類似冰或雲母層層開裂)、百圾碎片,屬於紋片較小面積差不多瑣碎且光澤感強的一類(從近年出土遺存和傳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較特殊的明顯帶有汝窯性質和宋官窯特徵的冰裂紋、百圾碎紋器物,被藏界借稱做汝官窯瓷。官窯中的汝官瓷同大眾熟稱的汝窯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這種叫法不一定合適)。這類器物釉層比通常汝瓷稍厚一點,帶有一定光澤和略微透明度,胎色為香灰,燒制方法也是支釘或墊燒,裹足或露足.
6、紋路:開片裂紋不斷延長彎曲或迴旋形成的紋線。最有代表性的為蟹爪紋,即紋路從一點向多方幅射延伸彎曲支展的形態。被人稱做「九曲十八彎」。有的器物常有一條紋從底部曲折延伸到頂部不斷,或中途又折返回來到底部,也有稱這種紋為牛毛紋的(除顏色如下一條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強調的是其形態多變化)。但大多為普通的開片紋,有稱其為龜背紋,依據開片大小走勢形成,或其包圍面積大小差不多,或差異較大。但總體上說,紋路狀態比較活泛。
7、紋色:鱔血、魚籽黃、血黑、黑、金絲鐵線、白裂等顏色。最著名為鱔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鱔魚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來於裂紋中自己從內部逐漸生成的,是自然變化的結果,即胎內老色長久滲出所為,在放大鏡下可以清楚看到這一點,就像深夾於縫隙間的褐色的已凝結的老銹(褐色偏紅或偏黃有深淺,屬於牛毛紋的其色有的線段深、有的線段淺、有的線段變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態),其間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紋,再過幾百年也會逐漸生成鱔血的顏色(如一些器物鱔血紋並未全布滿或連續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紋正處在延續生成變化中)。鱔血色這種老銹感對鑒定非常有效,往往對一件真品的屬性起到極關鍵的作用。此外,白裂紋器物也不少,其紋色屬白或無色態。
8、汽泡:以失透潤澤型為例。其特點如古人形容該類宋官窯瓷汽泡時所說的「聚沫攢珠」形態,放大鏡下可見如吹出的液體沫般一個泡緊挨一個泡,如下面三種:
1)細密形。汽泡極細小密集。30倍放大鏡下彷彿密集細小針尖緊擠在一塊兒。80倍放大鏡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層,上層汽泡彷彿從被煮爛霧化的米粒肚子中鑽出,而下層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霧狀背景之中。
(2)霧態形(難見汽泡型)。30倍放大鏡下平潤模糊如霧態。能見一些極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難看到汽泡。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處球形白色霧團中埋藏有數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攢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專把這類在30倍放大鏡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為無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鏡下可見汽泡密集緊挨如陣,泡比第一種略大些,個別偶爾可見一兩個大汽泡在某一區域,可稱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鏡下可見多層泡,大泡於上,中小泡於下,泡外均為霧態充斥粘連。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窯瓷汽泡的「聚沫攢珠」態,在80倍放大鏡下可見深淺大小層次,而在30倍放大鏡下則顯平齊、緊密,這種兩重性特點或稱做有「立體感」,是現代仿所達不到的。
還有一些屬於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腳的器物,因年代久遠其足腳底常含有一種褐黃色土沁(一種洇在胎骨中的帶褐黃色的土銹,含氧化鐵所致)由里向外滲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見滲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黃紅色或褐黃色。
靠近足腳的胎釉結合處往往屯積厚釉,有兩種情況:(1)結合處釉層邊緣一圈修整得大體上看去較齊整,但仔細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處,給人的感覺是既認真,又隨意,有點信手拈來的意思。這一種情況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結合處修得過於認真刻板齊整,其一圈看下來平直如一條線。再就是這種情況的宋官窯瓷胎釉結合處以下露出的足牆寬度有的器物為1至2毫米左右,有的為2至3毫米左右,最寬的北宋器物有達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結合處釉層邊緣齊整型。這一種往往由於施釉過足牆直達足腳底邊,釉屯至足腳邊緣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牆一圈齊齊埋住,細看卻還留有一線尚存,即所留足牆寬度最多不過1毫米左右。此種情況的結合處一圈很齊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藝相當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兩回事,可說是一個不解之謎。這一點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較時一定要認真看。
9、口部特徵:宋官窯瓷口部大多呈上揚狀態,口部邊沿比較尖薄,有刮手或擋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體。黑胎器物則呈現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稱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於歷史階段造型工藝不同或口沿較平潤不能使釉汁下淌則沒有明顯紫口。灰胎器物也沒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現。有的口部釉下淌較多在口部以下還形成一圈很明顯的屯釉現象。極個別器物還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窯那樣略施醬色護胎釉進行裝飾。
『拾』 宋代的汝窯瓷器墊燒的特徵是什麼顏色的民間收臧最新消息圖片視頻介紹一下
北宋汝瓷判定標准,一是胎體香灰胎,二是釉色,天青色為主要顏色,還有粉青和豆青等,三是在匣缽內支釘燒造,四是器型汝瓷無大器,均為日用瓷器,五是開片有蟹抓紋、魚子紋。這是汝瓷的五大基本特徵,只有之一不行,需全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