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哥特風格
[ 歌特式 ]這一詞彙的起源,歌特式的前身是哥特(Goth)、哥特式(Gothic) 這個特定的詞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 復興」(Gothic Revival) 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 在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哥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 的黑暗面。 吸血鬼就是哥特的前身,而歌特式不僅僅是音樂、建築、文學上的,它更是一種強烈的信仰! 絕望、邪氣、 頹廢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 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 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 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聖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 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 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視覺體驗 . 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 哥特彷彿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 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一面. 哥特音樂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抑鬱的聲音和軍國主義突擊隊的裝束,利用聲納噪音營造出一種冰 冷的外太空氣氛. 多層次的聲音非常適合帶上耳機去欣賞.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 那裡可是現在哥特音樂的重鎮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陰暗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 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愛、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 這些都是哥特音樂 不可或缺的一環, Gothic 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 一切都是那麼神秘. 那些抑壓著低 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 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 還有一張張蒼白的面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 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 竟隱藏著什麼嗎? 是心靈的孤立無援? 是死亡陰影的籠罩? 還是人世間的悲劇? 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 如同 面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 我們被哥特文化侵佔, 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裡面, 追逐著一種活著死亡的體驗. Gothic這種棲身於 主流文化的陰影里的次文化, 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 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種生活的態度, 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 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 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 那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 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運動中, 在死亡、後工業噪音、陰暗氛圍音樂 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 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 遺傳基因! 在這場突破和沖決了情慾與性別的革命中, 哥特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 (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 看吧, 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 絞碎天使的面孔, 抵達永遠無情的慾望.
歌特式的音樂, 首先 歌詞包含哥特主題. 歌手的外表十分哥特化,充滿個性,另類,讓普通人避而遠之. - 歌特族典型特徵 性格:害羞、孤僻、冷漠、且不愛交際 .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 永遠不戴金首飾. - 突出的歌特式風格 有的音樂是磁場, 你不自覺地就被它吸引過去了. 而哥特, 則是黑洞. 把人完整地吸進去, 席捲你的思想 、理性甚至一切下意識的東西. 它會釋放人性深處壓抑太久的東西, 讓你的情緒進入白熱化的癲狂痴醉. 而在那種癲狂的狀態下, 人卻會 異常地清醒和冷靜. 快樂讓人膚淺, 而痛苦讓人深刻. 以至在痛苦中沉淪. 沉淪, 沉淪到黑暗的谷底. 在那一剎間, 你對世事 忽然看得那麼清楚. 你終於永遠也不會失望了, 因為你終於絕望了! - 歌特, 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 黑暗給了哥特黑色的眼睛, 我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哥 特這個詞彙開始鬼魅般潛入我們的生活, 並以其暗含的凌厲鋒芒悄悄改變了世界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 , 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 而相應的, 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 處在次文化中是極為寶貴的, 且能實現個人抱負, 特別是 有關創作的事物. 然而, 這也可能是有風險的, 特別是年輕人. 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大眾對哥德次文化的誤解所造成的負面觀 感. 年輕人在運動中所找到的價值, 可由哥特文化的持續存在, 而其他80年代的次文化卻已消失來證明.
哥特族典型特徵
性格: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永遠不戴金首飾。
突出的哥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哥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哥特音樂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熱烈的混合了各種樂器,秉持著悲觀絕望的終極價值觀,透露出啟示錄般神秘虛空的歌詞。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主義中尋求理想,還有些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還有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哥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而在建築上新哥特式逐漸成為時尚。
有的音樂是磁場,你不自覺地就被它吸引過去了。而哥特,則是黑洞。把人完整地吸進去,席捲你的思想、理性甚至一切下意識的東西。它會釋放人性深處壓抑太久的東西,讓你的情緒進入白熱化的癲狂痴醉。而在那種癲狂的狀態下,人卻會異常地清醒和冷靜。快樂讓人膚淺,而痛苦讓人深刻。以至在痛苦中沉淪。沉淪,沉淪到黑暗的谷底。在那一剎間,你對世事忽然看得那麼清楚。你終於永遠也不會失望了,因為你終於絕望了。
哥特,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黑暗給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哥特這個詞彙開始鬼魅般潛入我們的生活,並以其暗含的凌厲鋒芒悄悄改變了世界。以《指環王》、吸血鬼系列為代表的哥特電影正在火熱票房,哥特音樂復甦並迅速發展,甚至連時裝界也跟著掀起了哥特風潮。冷靜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洶涌並不止是單憑市場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後,還有值得我們回味與反思的東西。
哥特文化從中世紀的興起,幾經波折發展到今天的卷土重來,有著其相應的社會歷史背景。我想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整個人類在20世紀都愈來愈深地感覺到生存意義的質疑。這種虛無主義的發展標榜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特徵。二戰後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神學復甦的思潮即是證明。哥特風潮的回歸,與其說是恰好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不如說是大眾有意識地發掘出了這種亞文化形態,並進一步完善了它以滿足精神上的需要。對於這種亞文化的實質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種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學的宗教。這個題目或許太大了,那麼就讓我從哥特音樂開始談起罷。
從早期哥特或者說是後朋的音樂中可以聽出,搖滾經歷了數次狂潮的洗禮發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簡約的嘶吼已顯出頹勢,轉向壓抑和自省。大概是punk族向社會宣洩了所有的不滿之後,發現一切依然故我無動於衷,於是他們開始對這個世界深深絕望。而在主流社會的門冷冷緊閉的同時,一扇黑色的刻滿中世紀浮雕的神秘大門悄悄地向他們敞開了。Punk族們憑著叛逆的勇氣闖入了這片曾經被稱做哥特的禁地,並在那裡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哥特,這個潛伏了幾個世紀的魅影終於重見天日,搖滾樂史也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
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借用新聞學的概念,指接受群體)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感情和思考空間。如果一種音樂引發的不只是藝術上的欣賞,同時還上升到哲學上的反思,以至影響到個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的改變,甚至到對生命本原及終極意義的質疑,那麼它的控制力就無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產生了把哥特音樂歸於一種宗教的想法。 當然我的意思並非指哥特音樂的核心是宣揚宗教。事實上它並不比其它的音樂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數樂隊的創作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某種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極端的樂隊旗幟鮮明地宣揚反宗教。我在這里所談論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東正教等具體的實體,而是一種廣義上的概念。
『貳』 以怪誕的浪漫接近上帝,為什麼哥特風如此受歡迎
「哥特(Gothic)」常伴隨一種陰郁的氣質,是壓抑、孤獨、恐懼、和絕望的混合體。但最初出現的時候,「哥特」雖也略帶貶義的,但意思是「野蠻」,是傲嬌的義大利人,因為羅馬帝國被蠻荒哥特族消滅,對滅亡後藝術風格的蔑稱。
哥特式服裝雖總讓人想到在古堡里和吸血鬼共餐,在一片黑暗冷峻的空間里思索孤獨和死亡。但通篇看下來,哥特似乎並不那麼陰郁,相反有些時代的創新,許多設計上的小癖好在我們如今看來也十分可愛。 我喜歡這樣的哥特,總讓人聯想到浪漫宮廷里的觥籌交錯,女士的長裙在地板上輕拂而過,男子的尖頭鞋在地板上嗒嗒作響......
『叄』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藝術,又譯作哥德式藝術(法語:Art gothique),為一種源自法國的藝術風格,該風格始於12世紀的法國,盛行於13世紀,至14世紀末期,其風格逐漸大眾化和自然化,形成國際哥特式藝術,直至15世紀,因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不過,在北歐地區,這種風格仍延續一段相當長時間。該風格在18世紀重新被肯定,「哥特式復興」運動推崇中世紀的陰暗情調。在19世紀之後仍偶而被應用。早期的哥特式雕塑和繪畫都是巨大建築的一部分,晚期的哥特式雕刻則追求平面裝飾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結實和簡潔的處理。這種藝術形式被 文藝時代的藝文人士認為像哥特人一樣野蠻,故得此名。
風格特徵
哥特風格的主要特徵為高聳、陰森、詭異、神秘、恐怖等(渲染時要注意這些特點),哥德式繪畫,暗色調為主,充斥著鮮血、死亡、絕望、詭異的氣息。繪畫人物通常臉色蒼白帶血,姿勢扭曲、詭異、驚悚。經常作用殘缺的翅膀、羽毛、鎖鏈等元素。而建築則多為教堂,等具有宗教神秘性的事物。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
哥特式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裝扮、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獻血、象徵天使之白色羽翼、象徵惡魔之黑羽翼、薔薇、骷髏、蝴蝶、蜘蛛。其它的元素還有吸血鬼、血痕、傷疤、教堂、鍾樓(時計塔)、古董人偶。美式有黑貓、蝙蝠、墳場、月亮、科學怪人、萬聖節。
服飾特徵
哥特式服裝表現為暗黑,金屬,尖銳黑色、深色的衣服,銀飾、黑發、紅發或淺色的金發,蒼白的皮膚、黑色的唇膏和眼影等。配飾包括十字勛章、五芒星、十字架、斗篷、披肩等。
其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種類混在其中(哥特式蘿莉)其實哥特式蘿莉本來並不是哥特當中的一種,它是哥特與蘿莉的融合,主要服裝通常是黑、白、紅、粉色系為主。通常多為暗色系,但是也有以白色為主的「白Goth」。
發色及妝容,和黑暗、慘白為主的哥特文化不同,並無硬性規定。但通常還是以黑發、金發、粉色、銀白色發,以及帶有傷疤、或極端的清秀的妝容為最大宗。其中金發與粉色系發,與後朋克的哥特文化黑發背道而馳。另外經常配戴銀制的飾品,造型有特殊意涵的配件(配件與上文所訴的哥特元素一致)。
哥特式字體
哥特字體種類繁多,特點為瘦削、細長、詭異、復古、華麗,帶有些許陰暗、神聖的色彩,黑白分明。被使用在經文抄錄、古籍封面和紋身上,與其他哥特藝術形式相得益彰,哥特字體主要應用在拉丁字母體系(如英文、德文、俄文、法文等)
哥特式建築
哥特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常被使用在歐洲主座教堂、修道院、城堡、宮殿、會堂及部分私人住宅。哥特建築的基本構建是尖拱和肋架拱頂,整體風格高聳削瘦,表現出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米蘭大教堂和錫耶納大教堂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同時德國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完美結合了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和裝飾元素的最高教堂之一。
但是,建築中除去這些總所周知的其中還有小細節是哥特式風格建築中的精髓。
哥特式音樂
哥特式音樂具有悲傷、抑鬱、深沉、觸動人心等生征。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被認為和黑暗、鬼魅、奇異相連,沉迷與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
早期充斥著抑鬱厭世情調,音樂既冰冷刺骨,又帶著精細的美感,是對於一切傳統音樂的極端藐視。後期是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它挖掘放大人類的感情,引發審美和思考的空間,把音樂引發的藝術欣賞上升到哲學思考,進而影響人們的價值體系。
『肆』 求這個圖集里圖片的出處.
風輕雲淡的說了一句看來再說下去也不可能有更多收獲了,勁只能說著感謝話,
她才知道,他們之間,他在場地邊站了幾分鍾,挨個打量著這些球員,直到她再也無路可退。這倒是讓費解!
『伍』 求唯美傷感的哥特式句子
如果沒有靜謐的月光,怎會如此陰涼。在流淌著冰冷的眼淚的世界裡,罪惡仍然充斥安魂的殿堂,只是,暗紅色的心臟早已麻木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只模糊的記得曾經生命里有過,卻怎麼也記不清名字、樣子,以至於為何愛上、怎樣愛那個自己,都想不起。
命運讓吾成為夜的使者,但吾並非黑暗的化身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在看透生活的真相以後
依然熱愛生活那是誰的眼睛,掉落在面前,布娃娃胸前流出痛苦的血液,曲折蜿蜒,在雪白的紗裙上綻放唯美。 夜靜靜落下,黑貓眼裡的光輝,和教堂十字的虛偽,在胸前的玫瑰,刻上一句簡單的咒語——墜落血獄,沒有光明。
華麗銀白,一輪殘月,懸掛在東歐式塔樓尖頂之上,灑下幾米皎潔神秘的慘白光華,將沉睡著的大地點綴的斑駁陸離。
『陸』 唯美一些 哥特式的電腦桌面壁紙
動漫的可以么?http://hiphotos..com/vinie/pic/item/0505fb82bba0e7956d81199a.jpg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4%A7%B9%DD&in=30441&cl=2&cm=1&sc=0&lm=-1&pn=20&rn=1&di=23242148328&ln=2000&fr=&ic=0&s=0&se=1#pn31
http://hiphotos..com/arashi7/pic/item/e8b75d5526954e60d00906ce.jpg
http://hiphotos..com/arashi7/pic/item/2883ff3f7bbd831a71cf6c15.jpg
http://hiphotos..com/%B1%CB%B7%BD%D4%C6%C8%BE/pic/item/d9746b13597011e0c2fd7845.jpg
『柒』 哥特式,是什麼式
哥特式
就是華麗地邪惡
的意思
哥特式的圖片一般都以黑色紅色為主色調
高貴唯美中帶著一絲驚悚的感覺
非主流的8090後們很喜歡這種風格
『捌』 哥特風到底是什麼風格
文/大臉
-

▲萊比斯音樂節上哥特造型的觀眾
-
哲學家伯克在《關於崇高美和秀麗美概念來源的哲學探討》中曾指出:「任何可以使人感覺痛苦和危險的東西都可為崇高美之源。」
孤獨而焦慮的人們似乎天然渴求崇高美,渴求能處於某種安全地帶,渴求哥特文化中的破壞力、威脅和傷害帶來痛快的審美快感。
誰不是呢?徘徊在希望與絕望之間,每時每刻容忍著漫無盡頭的無望和彷徨。
唯一不同的應該是,城堡里、深淵底、暴風雨中、皎潔月光下,哥特文化里的人物們始終飽受精神反常的折磨與死亡意識的拉扯;而我們蓋上書,關上電腦,明早太陽出來,都還要走出家門,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
(《青年文摘·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