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島跨海大橋全長多少公里
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總長是25.881公里。
膠州灣大橋是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境內黃島區、城陽區以及李滄區的跨海通道,位於膠州灣之上,是青蘭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青島市區西北部城市主幹道的構成部分之一。
2010年3月23日,世界首座海上自錨式懸索橋青島海灣大橋大沽河航道橋成功合龍;2010年11月20日,我國首座海上互通立交青島海灣大橋紅島互通立交暨紅島連接線成功合龍。2011年6月23日命名為「膠州灣大橋」;於2011年6月30日通車運營。
價值意義
膠州灣大橋結構新穎、造型獨特、美觀大氣,三座航道橋與蜿蜒的非通航孔橋、海上互通立交等共同譜寫了一部氣勢磅礴的橋梁組曲,既與青島市的城市及建築風格相呼應,又富有現代的氣息,是國際屈指可數的現代化橋梁集群工程,該橋建成後將成為青島市的又一標志性建築,為中國橋梁史再添輝煌的一頁。
B.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跨海大橋指的是橫跨海峽,海灣等海上的橋梁,這類橋梁的跨度一般都比較長。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青島海灣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又稱膠州灣跨海大橋,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橋。它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2青蘭高速公路的起點段,是山東省“五縱四橫一環”公路網上框架的組成部分,是青島市規劃的膠州灣東西兩岸跨海通道“一路、一橋、一隧”中的“一橋”。大橋起自青島主城區海爾路,經紅島到黃島,大橋全長36.48公里,投資額近100億,歷時4年完工。大橋於2011年6月30日全線通車。
青島海灣大橋(北橋位)項目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還沒有邀請外國專家共同“打造”的計劃。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近50年來,曾完成橋梁勘察設計100餘座,其中跨長江、黃河及海灣的特大型橋梁50多座,在業內極具口碑。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孟凡超,曾親自率領項目設計主創人員一行,先後到大橋工程勘察項目部,查看代表性鑽孔的岩芯大樣,聽取了關於整個橋址區地質的情況介紹。設計人員表示,對於尚未出爐的大橋基礎設計等,在樁型、樁長設計方面要聽取勘察專家的意見。
重要影響
海灣大橋建成後將給省內濟南青島兩大城市間的交通帶來更為密切便捷的聯系。以前,車輛沿濟青高速南線至黃島後須繞行膠州灣高速才能到達青島。由於濟青南線的北端起點與建設中的海灣大橋相連,大橋建成後車輛沿濟青南線、海灣大橋就可一路直通青島。大橋還將進一步促進青島與半島城市群城市間的交通聯系,對發揮青島在山東省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進一步加快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促進膠東半島旅遊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青島來說,海灣大橋還是該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大橋建成後,大大緩解青島膠州灣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進一步完善青島市東西跨海交通聯系,擴大青島市城市骨架,縮小青島、紅島、黃島的時空距離,加強主城區與兩翼副城區的聯系,塑造擁抱膠州灣的大青島城市框架,為青島城市的深度發展拓展出嶄新的空間。
環膠州灣高速公路長約70公里,而大橋項目的建設將青、紅、黃三島便捷地聯系在一起,使青島至黃島陸路距離縮短近30公里。如果以每小時80公里的時速計算,走大橋將比走高速路節省20分鍾!大橋雙向6車道,設計行駛時速為80公里。對於市民關注的大橋抗風、抗霧性能設計,有關專家表示,抗風性能優良,是按抵抗百年不遇的大風而進行設計的;而海霧干擾則無法避免,要和高速公路“看齊”,霧大時還是要實行全線封閉。另據氣象統計資料推算,大橋每年禁止通行的時間摺合為20-30天左右,遇大風、暴雨、濃霧等限制通行時間約在80天左右。
產業布局情況看,以老市區為中心的東海岸地區空間范圍狹小,城市空間向東部已幾乎沒有拓展的餘地。伴隨港口西移的經濟中心西移已勢在必行。青島海灣大橋的建設將“青—紅—黃”三島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極大促進了我市“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
在琅琊台風景區的網站里,早已把“海灣大橋建成後,”30分鍾到市區”的招牌掛了起來。據了解,周邊像琅琊台這樣等著海灣大橋帶來“實惠”的風景區不在少數。項目的建成,既有利於釋放東部旅遊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也能將老城區連片的海濱度假區和黃島區的薛家島省級旅遊度假區連為一體,大大推進青島市旅遊業的發展,形成一個青島旅遊的“包圍圈”。
在“青青島”網上社區,網友們對青島海灣大橋一直熱議不減。其中一位資深網友留言,“黃島開發區和青島城區被膠州灣分隔,可謂‘青黃不接’,因此建設跨海大橋,成為青島多年來一直揮之不去的情結。天塹變通途,已經時不我待。”
出口貨物報關地在對岸的黃島,而多數貿易公司都在青島市區。企業在通關時完稅,則只能讓報關行代理繳納。顯然已經給他們的業務操作及資金融通帶來不便。一名私營企業主表示,“盼大橋,已經要望眼欲穿了。
最新消息
跨海大橋膠州連接線5年前通過環評批復後一直未建,因周邊新增膠州 灣國家級海洋公園,連接線要建設還需按照要求徵得海洋主管部門和保護區管理部門同意。
日前,青島市環保局網站發布青島跨海大橋膠州連接線工程環境影響補充分析第二次公示。根據公示,青島計劃建設跨海大橋膠州連接線,起點在膠州灣產業基地海濱路,向南通過膠州互通與跨海大橋相接。
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現階段施工圖設計,主體工程包括膠州連接線和膠州互通匝道,連接線起點處設收費站1處(規模4進7出),項目終點處設膠州互通與跨海大橋交叉,包括A、B兩條匝道。膠州連接線全長2.8千米,包括路基長度667米、橋梁長度2.16千米。橋梁設計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60km/h,橋梁(路基)寬度18.5米;膠州互通立交匝道設計兩車道,設計速度60km/h,橋梁寬度10米。根據環境影響補充分析報告書,擬建工程在2010年已按要求完成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工作,屬於已批未建項目。由於相關政策的更替、新的規劃出台,以及新增敏感保護目標——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等原因,建設單位應按照相關要求徵得海洋主管部門和保護區管理部門同意後方可開展下一步工作。
C. 青島海灣大橋和杭州灣大橋到底誰是最長的呢!
膠州灣大橋海上長度是25公里多
杭州灣大橋海上長度32公里
如果光論海上長度,很明顯杭州灣大橋長。
論全長,膠州灣是36.48公里(中央人民GOVT網站上數據,後來改說成41.58公里),杭州灣是36公里,但膠州灣大橋的連線部分計算過多,杭州灣大橋的北岸連接線部分長29.1公里,南岸連接線部分長55.3公里,如果這兩部分也能算橋長,我估計一百年內杭州灣大橋都是世界最長的
D. 青島跨海大橋全長多少公里
青島跨海大橋是膠州灣大橋,主線全長約 26.707千米,其中跨海大橋長25.881千米,黃島側接線長0.827千米,紅島連接線長1.3千米。
膠州灣大橋於2006年12月26日動工興建,時稱「青島海灣大橋」;於2010年12月22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全橋貫通;於2011年6月23日命名為「膠州灣大橋」 ;於2011年6月30日通車運營;於2020年3月30日開通膠州連接段。
膠州灣大橋東起李村河互通,上跨膠州灣,中接紅島互通立交,西至黃島東樞紐立交;線路全長42.23千米、橋梁全長31.630千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
膠州灣大橋的文化意義
膠州灣大橋結構新穎、造型獨特、美觀大氣,三座航道橋與蜿蜒的非通航孔橋、海上互通立交等共同譜寫了一部氣勢磅礴的橋梁組曲。
既與青島市的城市及建築風格相呼應,又富有現代的氣息,是國際屈指可數的現代化橋梁集群工程,該橋建成後將成為青島市的又一標志性建築,為中國橋梁史再添輝煌的一頁 。
E. 青島的跨海大橋有多長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東起青島主城區308國道楊家群入口處,跨越膠州灣海域,西至黃島紅石崖,全長41.58千米(目前已建成36.48千米),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長的...
,其中海上段長度26.75公里,青島側陸上橋梁5.85公里,紅石崖側陸上段橋梁及道路共0.9公里,紅島連接線長1.9公里。 橋梁寬度35米
F. 盤點中國十大超級工程 厲害了我的國!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擁有著豐富歷史的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在不斷的進步,在全世界不斷留下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的標志,讓世界深深的認識了中國這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個圓夢工程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復興,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的超級工程有哪些吧!
中國超級工程一覽
1.北盤江大橋
2.杭州灣跨海大橋
3.青島跨海大橋
4.青藏鐵路
5.復興號
6.港珠澳大橋
7.廈漳跨海大橋
8.白龍江3號特大橋
9.南水北調工程
10.西電東送工程
1.北盤江大橋
2019年09月10日,坐落於雲南宣威與貴州水城交界處,跨越雲貴兩省的北盤江大橋正式建成,這座大橋全長1341.4米,距離地面56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
2.杭州灣跨海大橋
2008年5月1日杭州灣跨海大橋正式通車,這座大橋全長36公里,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同時也是曾經的世界第一跨海大橋。
3.青島跨海大橋
青島跨海大橋青島膠州灣,連接著青島東、西兩個主要城區,於2007年開工直到2011年6月30日才通車,青島海灣大橋全長36.48公里,比杭州灣跨海大橋長0.48公里。
4.青藏鐵路
1879年開始鋪軌,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車運營,2019年9月12日,青藏鐵路無縫鋼軌換鋪工程完成,做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同時也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
5.復興號
北京時間2019年6月25日,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首發,「復興號」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
6.港珠澳大橋
2019年6月20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上圖就是港珠澳大橋全景圖,這座全長55公里的大橋是目前世界上的第一跨海大橋。2019年8月25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自2019年9月1日起啟動申領工作。
7.廈漳跨海大橋
2013年05月28日,位於福建省漳州市的廈漳跨海大橋(又名漳州灣跨海大橋)正式開通,北連漳州台商投資區和廈門海滄投資區,南接漳州開發區,海滄大橋一路向西8公里,而這同樣是一座世界級的大橋。
8.白龍江3號特大橋
做為蘭渝鐵路全線最長的一座鐵路橋梁白龍江3號特大橋全長10.9公里,位於於隴南市武都區,猶如一條銀龍在大山間蜿蜒而行,場面壯觀讓人熱血沸騰。
9.南水北調工程
我國的戰略性工程,其目的是將中國漢江流域豐盈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從而改善我國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總投資額5000億元人民幣,南水北調工程也被譽為世界十大超級工程之一。
10.西電東送工程
西電東送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也是其核心工程,其目的是將西部豐富的電力資源輸送到電力緊缺的東部沿海地區,總投資5265億以上。
G. 青島跨海大橋簡介
1、青島海灣大橋又稱膠州灣跨海大橋,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橋。東起青島主城區黑龍江路楊家群入口處,跨越膠州灣海域,西至黃島紅石崖。整個海灣大橋工程包括滄口、紅島和大沽河航道橋、海上非通航孔橋和路上引橋、黃島兩岸接線工程和紅島連接線工程,李村河互通、紅島互通以及青島、紅島和黃島三個主線收費站及管理設施。
2、主體工程包括膠州連接線和膠州互通匝道,連接線起點處設收費站1處(規模4進7出),項目終點處設膠州互通與跨海大橋交叉,包括A、B兩條匝道。膠州連接線全長2。8千米,包括路基長度667米、橋梁長度2。16千米。橋梁設計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60km/h,橋梁(路基)寬度18。5米;膠州互通立交匝道設計兩車道,設計速度60km/h,橋梁寬度10米。
3、青島海灣大橋的建成,能夠有效地增加前灣港、黃島油港和薛家島港的業務量,使青島老港、油港、前灣港連為一個整體,加強三港間的協作,更好地發揮港口的整體效益,尤其是解決了青島港陸路集疏運能力的問題,更好地發揮港口整體效益。
H. 青島最長的跨海大橋
青島市,簡稱青,舊稱“膠澳”,別稱“琴島”、“島城”,又被譽為“東方瑞士” 。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山東省經濟中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國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可是有誰知道青島最長的跨海大橋叫什麼呢?如果你想知道,就跟著我來了解吧。
青島最長跨海大橋 —— 青島海灣大橋
青島是山東省東部第一大城市,由於膠州灣的阻隔,將青島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紅島位於膠州灣北部,三面環海,與青島、黃島隔海相望。黃島開發區位於青島市區西部,中間相隔6公里寬的膠州灣口。拉近黃島開發區與青島核心腹地的距離,改變膠州灣天塹阻隔實現“大青島”發展規劃,是青島多年來的城市發展夢想。
2011年6月30日上午10點,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正式通車,青島海灣大橋全長36.48公里,成為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比杭州灣跨海大橋長0.48公里。這也是我國北方冰凍海域,第一座特大型橋梁,共耗用鋼材45萬噸,混凝土230萬立方米。
同樣,可以預想未來,當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貫通,從青島核心腹地到開發區由原來的一小時,變成20分鍾,當巨量的人流、物流突破目前的單純依靠膠州灣高速以及慢吞吞的海上輪渡時,流通量由原來的涓涓細流變成江河之水時,開發區必將迎來質變的歷史時刻。早在1993年青島市就提出在大青島概念下啟動“南隧北橋”的方案,可謂極具前瞻性,但整個方案從提交到最終實施並非順利,在經歷了十幾年研究之後,青島終於啟動了“南隧北橋”項目,多年來一直不曾舍棄的夢,終於在青島落地生根。
這個“南隧北橋”計劃,即在膠州灣南部灣口建設一條6.17公里的海底隧道,在膠州灣北部建設一條35.4公里的海灣跨海大橋,解決青島—黃島間的交通問題,並帶動紅島等區域發展,構建“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大城市框架。目前黃島開發區已經是青島發展最快的區域,膠州灣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的貫通,或許不會如浦東驚天動地,但足以改變膠州半島格局,大青島的概念才會真正走向現實。海灣大橋的建設,將實現半島城市群區域內各中心城市之間形成“四小時經濟圈”,區域內中心城市與本地市內各縣市形成“一小時經濟圈”的道路網路規劃目標。
青島最長跨海大橋長度超過杭州灣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總投資95.3億元,東起青島主城區308國道,跨越膠州灣海域,西至黃島紅石崖,路線全長新建里程約41.58公里,橋梁寬度35米,為雙向六車道設計,是國家高速公路路網規劃中的“青島至蘭州高速(M36)”青島段的起點。也是青島市規劃的膠州灣東西岸跨海通道“一路、一橋、一隧”中的“一橋”。
大橋海上段長度26.75公里,青島側陸上橋梁5.85公里,紅石崖側陸上段橋梁及道路共0.9公里,紅島連接線長1.9公里。大橋的使用壽命是100年,距離海平面最高50米,具體位置避開了前灣港的航道和錨地,不會影響船舶停靠。青島海灣大橋長度超過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比上海的東海大橋(32.502公里)長了近4公里。除了杭州灣跨海大橋外,美國的切薩皮克海灣橋和巴林道堤橋,總長度都在30公里以下,遠不及青島海灣大橋的35公里。大橋建成後將從根本上解決“青黃不接”、“青紅不接”的問題,將“青島—紅島—黃島”三島有機的聯系在一起。
青島最長跨海大橋工程技術創新
青島海灣大橋是我國北方冰凍海域首座特大型橋梁集群工程,在我國北方冰凍地區首次提出了100年設計壽命標准,大橋受鹽害、凍融、海霧、台風、暴雨、工業排放物等多重腐蝕環境的綜合作用,腐蝕環境嚴重惡劣,耐久性防護任務緊迫而嚴重,為此技術人員做了長達數年的研究。
大橋受施工、環保、通航、航空、氣候、水文、地形和地質結構條件的制約,建設條件復雜、工程技術難度大,創新點很多。通航孔橋斜拉橋採用分幅稀索鋼箱梁形式和銷結耳板錨固方式,結合了本橋的特點,結構簡潔明快,具有獨創性;自錨懸索橋採用大跨徑獨塔260m單空間索麵結構,主梁為雙邊鋼箱梁+橫向連接箱結構,取消了海中懸索橋大型錨碇基礎,結構造型恢弘,氣勢磅礴,同類結構為國內首次採用,錨固體系在設計上獨具匠心;非通航孔橋首次大規模採用雙幅分離的60m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型式,整孔預制吊裝,施工工藝先進,設計合理,提高了施工質量、大大加快施工進度。
通航孔橋鋼箱梁採用大節段吊裝工藝安裝,海上混凝土套箱無封底技術、循環利用式鋼沉井技術均為國內首創。結合海上橋梁測量定位困難的特點,建立全橋GPS測量定位系統,並採用傳統方法進行驗證,對GPS系統在海上橋梁測量定位的使用積累更豐富的經驗。
最長大橋生源地 ——青島的簡介
青島自德國佔領開港以來,就是重要的軍事港口,中華民國時期,曾將海軍官校設於青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為重要軍事要地,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海艦隊司令部的所在地。
青島是中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山東省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中國著名的“品牌之都”。工業有紡織、機車車輛、機械、化學、石油化工、鋼鐵、橡膠、家用電器、啤酒、卷煙等。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海爾集團、海信集團等大企業集團。
I.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青島海灣大橋
全長41.58千米,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長的跨海大橋,你知道它是在哪裡嗎?
青島海灣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又稱:膠州灣跨海大橋)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為跨越膠州灣、銜接青蘭高速公路的一座公路跨海大橋,全長41.58千米,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長的跨海大橋,比前任“冠軍”杭州灣跨海大橋長了5.58千米。工程總投資95.4億元,連接青島、黃島、紅島“三極”,後期計劃增建膠州聯絡線。大橋於2011年6月30日全線通車。2011年上榜吉尼斯世界紀錄和美國“福布斯”雜志,榮膺“全球最棒橋梁”榮譽稱號。
基本情況
青島海灣大橋,東起青島主城區黑龍江路楊家群入口處,跨越膠州灣海域,西至黃島紅石崖,(一期工程) 路線全長新建里程28.047 公里(二期工程12公里)。 其中海上段長度25.171 公里,青島側接線 749 米 、黃島側接線 827米 、紅島連接線長 1.3 公里。工程概算投資 90.4 億元。
整個海灣大橋工程包括滄口、紅島和大沽河航道橋、海上非通航孔橋和路上引橋、黃島兩岸接線工程和紅島連接線工程,李村河互通、紅島互通以及青島、紅島和黃島三個主線收費站及管理設施。
建設大事記
2010年12月22日青島海灣大橋主橋貫通,2011 年6月30號下午14點正式通車。
青島海灣大橋全線通車後,青島至黃島的路程可以縮短近30公里,比走膠州灣高速節省20分鍾!
1993年,青島市政府首次組織海上通道方案專家論證會,形成“南隧北橋、先橋後隧”的結論。
青島海灣大橋(3)2003年9月30日,市委擴大會議聽取了市交通委關於青黃高架路有關情況的匯報,並同意按規劃路線方案啟動國家重點公路青島-紅石崖輔線青黃高架路-青島海灣大橋(北橋位)項目;
2004年2月27日至29日,山東省發改委在青主持召開了“國家重點公路青島-紅石崖輔線青黃高架路段預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會。
2004年10月26日,根據國家要求,青島市正式把青島海灣大橋(北橋位)項目上報國家發改委申請核准。
2005年3月3日,青島海灣大橋(北橋位)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討論。
2005年3月7日,國家發改委以發改投資[2005]327號批文核准。
2006年12月26日,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2007年2月21日,成功澆築第一根鑽孔灌注樁。
2009年10月3日,青島海灣大橋第一高塔——大沽河航道橋主塔順利封頂。
2009年11月27日,青島市規劃局對海灣大橋市區接線工程的規劃方案進行社會公示。
2009年11月底,青島海灣大橋累計完成鑽孔灌注樁5110根,承台1103個,墩身1691個,預制箱梁431片,現澆箱梁311孔,安裝箱梁376片。
2009年12月10日,海灣大橋紅島海上互通立交橋主體建設完工。此時,海灣大橋的上部結構已經完成了67%,下部結構完成了98% 。
2009年12月27日,青島海灣大橋膠州連接線工程啟動儀式在膠州灣產業新區舉行。
2010年3月13日,大沽河航道橋青島側鋼箱梁全部安裝完成。
2011年6月28日,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通過了相關部門的交工驗收。
2011年6月30日,整個大橋工程全線貫通。
J.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多長
跨海大橋,顧名思義,跨海橋就是橫跨海峽或海灣的大橋,對橋的建造技術要求極高,在全世界范圍來看,已經有上萬座跨海大橋了,短的幾千米,長的有幾十公里,你知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有多長嗎?接下來我就告訴你答案!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多長?
青島海灣大橋(42.5公里)
青島海灣大橋又稱膠州灣跨海大橋,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橋。它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2青蘭高速公路的起點段,是山東省“五縱四橫一環”公路網上框架的組成部分,是青島市規劃的膠州灣東西兩岸跨海通道“一路、一橋、一隧”中的“一橋”。 大橋起自青島主城區海爾路,經紅島到黃島,大橋全長36.48公里 ,投資額近100億,歷時4年完工。大橋於2011年6月30日全線通車。
青島海灣大橋,東起青島主城區黑龍江路楊家群入口處,跨越膠州灣海域,西至黃島紅石崖,(一期工程) 路線全長新建里程28.047 公里(二期工程12公里)。 其中海上段長度25.171 公里,青島側接線 749 米 、黃島側接線 827米 、紅島連接線長 1.3 公里。工程概算投資 90.4 億元。整個海灣大橋工程包括滄口、紅島和大沽河航道橋、海上非通航孔橋和路上引橋、黃島兩岸接線工程和紅島連接線工程,李村河互通、紅島互通以及青島、紅島和黃島三個主線收費站及管理設施。
2010年12月22日青島海灣大橋主橋貫通,2011 年6月30號下午14點正式通車。
青島海灣大橋項目計劃總投資為90.82億,項目實施採用特許經營方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項目自有資金31億元,資本金比例35%,全部由山東高速集團有限公司獨家出資。
青島海灣大橋項目由山東高速投資經營,與膠州灣高速捆綁經營。該項目是中國目前國有獨資單一企業投資最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中國北方冰凍海區域首座特大型橋梁集群工程,加上引橋和連接線,總體規模為世界第一大橋。
青島海灣大橋項目經營期25年,經營期滿項目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將全部轉移給青島市政府。項目經營期內,預計海灣大橋的汽車交通量:2010年為30849輛/日、2015年為45136輛/日、2020年為58888輛/日、2029年為77795輛/日。投資回收期15年(自特許經營年算起)。
規劃設計
青島海灣大橋(北橋位)項目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還沒有邀請外國專家共同“打造”的計劃。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近50年來,曾完成橋梁勘察設計100餘座,其中跨長江、黃河及海灣的特大型橋梁50多座,在業內極具口碑。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孟凡超,曾親自率領項目設計主創人員一行,先後到大橋工程勘察項目部,查看代表性鑽孔的岩芯大樣,聽取了關於整個橋址區地質的情況介紹。設計人員表示,對於尚未出爐的大橋基礎設計等,在樁型、樁長設計方面要聽取勘察專家的意見。
大沽河航道橋
大沽河航道橋的主塔為獨塔,高達149米,是海灣大橋上的最高塔。航道橋建成後,主塔將成為大沽河航道橋的主要標志物,而大沽河航道橋也會因此成為海灣大橋的標志性建築物。大沽河航道橋鋼箱梁施工工程由中交二公局承建,是整個青島海灣大橋重難點和關鍵控制性工程,施工組織難度大、施工技術瓶頸多、施工安全風險高,在經過三次專家會討論並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論證後,最終確定了鋼箱梁安裝順序從主塔向青島側依次完成青島側鋼箱梁吊裝,然後從主塔向黃島側依次吊裝完成黃島側鋼箱梁吊裝的施工方案。
大沽河航道橋是海灣大橋三座主通航孔橋之一,也是整個大橋的重點和關鍵控制性標志工程。航道橋採用“雙邊鋼箱梁+橫向連接箱”結構,由22種55個鋼箱梁裝焊組成,每個標准梁段長12米、寬47米、高3.6米,其中最大梁段重達1000餘噸,這在國內跨海大橋上是首次採用。其中,主塔塔柱採用國內先進的液壓自爬模施工工藝,選用高壓混凝土泵一級砼泵送方案進行塔柱混凝土澆築,建成後將成為我市的地標性建築。
紅島海上互通立交橋
紅島海上互通立交橋是國內首座海上互通立交,澆注的跨主線60米滑移模架箱梁位於B匝道,採用的350米小半徑、60米大跨徑曲線滑移模架施工設計工藝屬國內之最。同時,海灣大橋紅島海上互通立交橋還採用了國內最大跨徑、最小半徑曲線滑移模架澆注箱梁,澆注工作歷時15小時,共澆注混凝土520.54立方米。橋面是這座海上立交橋里距離水面最高、彎度最大、施工最難的一段,代表了中國海上橋梁建設的最先進水平。因為海上施工難度大,海灣大橋建設指揮部特地設計了移動滑移模架,在世界上也屬於首創,獲得了多項專利。
膠州連接線
青島海灣大橋最初設計有黃島、李滄、 紅島三個埠,膠州提出建設海灣大橋膠州連接線的建議,得到青島市政府肯定與支持。膠州連接線採用紅島互通立交橋樣式,在海灣大橋大沽河航道橋西側建設Y 型互通立交,向西與膠州灣產業新區連接,長約2630 米,其中橋梁長 2600 米,路基長300 米,寬23.5 米。
連接線雙向四車道,按城市Ⅰ級路設計,地震基本烈度和設防標准Ⅵ度,設計洪水頻率300年一遇。匝道長5.3公里,採用單向雙車道斷面,寬度為10 米,全部為橋梁結構,工程造價估算為 7.64億元。膠州接線項目完成後,位於“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內圈層的膠州,與青島主城區的距離將縮短至23公里、 15分鍾車程,完全融入青島“半小時經濟圈”。
市區接線
海灣大橋市區接線工程延續了海灣大橋的橋面寬度,設計採用雙向八車道,接線工程也是青島首條具有八車道的城市快速路。青島海灣大橋市區接線工程由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設計思想超前,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整體通行能力,建成後還將為青島新添一條八千米景觀新干線。
海灣大橋市區接線工程是青島海灣大橋的主要疏解道路,早在2006年本市就對接線工程進行了認真研究。該工程一期工程起於青島海灣大橋,沿李村河、張村河布設,止於海爾路,全長7.6公里。市區接線工程沿李村河至張村河河道北岸走向,在保證快速路標準的同時,避免沿河道反復穿插,減少橋墩對河道泄洪的影響。海灣大橋接線工程途經李滄、四方、市北及嶗山四區,作為島城“三縱四橫”快速路網中重要一“橫”,將承載交通動脈功能。
市區接線立交橋
在大橋接線工程中,規劃設計單位沿線共設計了四座立交橋,分別是四流路立交橋、重慶路立交橋、黑龍江路立交橋和海爾路立交橋。據設計人員介紹,立交橋在選型上充分考慮了相交道路的功能定位,在交通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交通節點採用不同的立交形式。
四流路立交設計採用兩層半菱形立交形式,在充分利用勝利橋現狀的基礎上,跨鄭州路及四流中支路,保證了兩條主線直行方向的行車順暢;
重慶路立交橋位於兩條快速路的交叉樞紐,設計採用五層全定向互通樞紐立交,兩條主線之間均採用定向匝道相接,充分保證立交整體交通功能。
黑龍江路及海爾路立交間距約1.7公里,立交節點設計與北側現狀海爾路至萬年泉路立交結合,實現了功能互補,降低了立交高度。
重要影響
海灣大橋建成後將給省內濟南青島兩大城市間的交通帶來更為密切便捷的聯系。以前,車輛沿濟青高速南線至黃島後須繞行膠州灣高速才能到達青島。由於濟青南線的北端起點與建設中的海灣大橋相連,大橋建成後車輛沿濟青南線、海灣大橋就可一路直通青島。大橋還將進一步促進青島與半島城市群城市間的交通聯系,對發揮青島在山東省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進一步加快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促進膠東半島旅遊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青島來說,海灣大橋還是該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大橋建成後,大大緩解青島膠州灣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進一步完善青島市東西跨海交通聯系,擴大青島市城市骨架,縮小青島、紅島、黃島的時空距離,加強主城區與兩翼副城區的聯系,塑造擁抱膠州灣的大青島城市框架,為青島城市的深度發展拓展出嶄新的空間。
環膠州灣高速公路長約70公里,而大橋項目的建設將青、紅、黃三島便捷地聯系在一起,使青島至黃島陸路距離縮短近30公里。如果以每小時80公里的時速計算,走大橋將比走高速路節省20分鍾!大橋雙向6車道,設計行駛時速為80公里。
對於市民關注的大橋抗風、抗霧性能設計,有關專家表示,抗風性能優良,是按抵抗百年不遇的大風而進行設計的;而海霧干擾則無法避免,要和高速公路“看齊”,霧大時還是要實行全線封閉。另據氣象統計資料推算,大橋每年禁止通行的時間摺合為20-30天左右,遇大風、暴雨、濃霧等限制通行時間約在80天左右。
交通
青島和黃島之間,膠州灣海底隧道和膠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之前一直靠輪渡和環膠州灣高速公路相連。輪渡受運輸能力、氣候條件制約較大,每天僅能有千餘輛客貨車通行;而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設計標准為2.5萬標准車/日,但通車以來交通量逐年猛增,目前標准路段交通量最高峰已達46萬輛!項目建設將青、紅、黃三島便捷地聯系在一起,除使青島至黃島陸路距離縮短30公里,緩解交通壓力外;同時在紅島建設的橋體部分,還可兼顧紅島的交通。
大橋在老城區李村河口沿東西方向,以城市快速幹道的形式連接了兩條主通道:重慶路和308國道,將城市由內向外的交通流量直接引入快速通道,減少了城區內各方向膠州灣高速公路幾個出入口匯集和疏散的交通流量,有效地降低了老城區對外交往部分的交通擁堵,改善了城區交通狀況。
青島海灣大橋建成後,能夠有效地增加前灣港、黃島油港和薛家島港的業務量,使青島老港、油港、前灣港連為一個整體,加強三港間的協作,更好地發揮港口的整體效益,尤其是解決了青島港陸路集疏運能力的問題,更好地發揮港口整體效益。
產業
產業布局情況看,以老市區為中心的東海岸地區空間范圍狹小,城市空間向東部已幾乎沒有拓展的餘地。伴隨港口西移的經濟中心西移已勢在必行。青島海灣大橋的建設將“青—紅—黃”三島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極大促進了我市“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
旅遊
在琅琊台風景區的網站里,早已把“海灣大橋建成後,”30分鍾到市區”的招牌掛了起來。據了解,周邊像琅琊台這樣等著海灣大橋帶來“實惠”的風景區不在少數。項目的建成,既有利於釋放東部旅遊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也能將老城區連片的海濱度假區和黃島區的薛家島省級旅遊度假區連為一體,大大推進青島市旅遊業的發展,形成一個青島旅遊的“包圍圈”。
便民
在“青青島”網上社區,網友們對青島海灣大橋一直熱議不減。其中一位資深 網友留言,“黃島開發區和青島城區被膠州灣分隔,可謂‘青黃不接’,因此建設跨海大橋,成為青島多年來一直揮之不去的情結。天塹變通途,已經時不我待。”
出口貨物報關地在對岸的黃島,而多數貿易公司都在青島市區。企業在通關時完稅,則只能讓報關行代理繳納。顯然已經給他們的業務操作及資金融通帶來不便。一名私營企業主表示,“盼大橋,已經要望眼欲穿了。”
最新消息
跨海大橋膠州連接線5年前通過環評批復後一直未建,因周邊新增膠州
灣國家級海洋公園,連接線要建設還需按照要求徵得海洋主管部門和保護區管理部門同意。
日前,青島市環保局網站發布青島跨海大橋膠州連接線工程環境影響補充分析第二次公示。根據公示,青島計劃建設跨海大橋膠州連接線,起點在膠州灣產業基地海濱路,向南通過膠州互通與跨海大橋相接。
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現階段施工圖設計,主體工程包括膠州連接線和膠州互通匝道,連接線起點處設收費站1處(規模4進7出),項目終點處設膠州互通與跨海大橋交叉,包括A、B兩條匝道。膠州連接線全長2.8千米,包括路基長度667米、橋梁長度2.16千米。橋梁設計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60km/h,橋梁(路基)寬度18.5米;膠州互通立交匝道設計兩車道,設計速度60km/h,橋梁寬度10米。
根據環境影響補充分析報告書,擬建工程在2010年已按要求完成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工作,屬於已批未建項目。由於相關政策的更替、新的規劃出台,以及新增敏感保護目標——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等原因,建設單位應按照相關要求徵得海洋主管部門和保護區管理部門同意後方可開展下一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