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彝族的火把節非常有名,這個火把節有何來歷
彝族的火把節非常有名,這個火把節有何來歷?火炬節是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同民族舉行火炬節的時間也不同,但他們幾乎是在農歷6月份左右。關於火炬節的來源,傳說不同。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異族文化的火炬節文化。讓我們來看看火炬節傳說的由來
雖然火的起源有很多種,但其起源與火的自然崇拜最直接相關,其目的是期望用花球蟲除害,保護農作物的生長。華巴節在涼山語中被稱為「道規」,即「濟和」。禮歌《祭火神》,《祭鍋庄石》都有華信ID高的新功能敘述。火炬節的原生形式總之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李舜臣追求光的象徵。
據說以前,天空有六個太陽和七個月亮,白天有烈日暴曬,晚上有強光照射,大地荒蕪,妖怪橫行,世間萬物面臨毀滅的災難。就在這時,李舜臣的英雄吉格亞倫發射了五個烈日和六個月,馴服了剩下的最後一個太陽和最後一個月肆虐的洪水,消滅了危害人類的各種妖魔鬼怪。
尼讓阿茲翻過山,找到了天邊德高望重的妃子(祭司),碑母翻遍天書,告訴尼讓阿茲消滅蝗蟲,使用火把。尼讓阿茲和黑切拉巴帶領民眾上山,刺向艾草火炬,三天三夜,點燃三天三夜的火炬,最終燒毀所有的天蟲,保存了莊稼。看到這一景象,切古茲利用力量把過度勞累的黑切拉瓦變成了一座高山。尼讓阿茲看到這一切,傷心欲絕,不願死,從大妃母親的祈禱中抽身而出,滿山遍野,美麗的牛馬花盛開在黑切拉巴改變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歷6月24日。
② 誰知道火把節的簡介
當夜幕降臨,從石林到疊水,從圭山到長湖,數不清的火把映紅了夜空,映紅了人們的笑臉,激情的歌聲與雄渾的大三弦聲交織在一起,山寨沉浸在節日歡樂之中……
◆關於"火把節",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動人的傳說。
古時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個城堡,城堡里住著一個士司,他生成一雙老鼠眼,掃帚眉,一張鰱魚嘴,配上那尖凸的下巴,一副乾瘦的臉上布滿了黑麻子,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黑煞神"。這黑煞神無惡不作,手下養著一大幫家丁、打手,殘暴地統治和壓榨著彝族人民。他巧立名目,橫征暴斂,生孩子要交人丁稅,上山打獵要交攆山租,下河打魚要收打魚捐……各種苛捐雜稅,逼得人民實在喘不過氣來,為了反抗這個黑煞神的殘酷統治,曾多次舉行過起義,但是,土司堅固的城堡難以攻下,許多人被抓去活活地處死了。
有個聰明能乾的牧羊人,他的名字叫扎卡,想出了一個智取土司城堡的辦法來。他暗中串連了九十九寨的貧苦人民,決定從六月十七日起,將各家各戶的羊都關在廄里,每天只喂點水,不喂草料,餓上七天七夜。起義的人就在夜裡趕造梭標,削好竹簽,磨好砍刀、斧子,又在每隻山羊角上縛上火把,大家約定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起義。到了這天晚上,當月亮還沒有露面,山箐樹林里的微風輕輕地吹起的時候,只聽得一聲牛角長鳴,就以第一支"火把母"為號,此時各路起義人馬立即將羊廄門打開,點燃起千萬支縛在羊角上的火把,驅趕羊群向土司黑煞神的城堡進攻。
那數不清的羊群早已餓夠了,便借著火光,爭先恐後地忙著上山槍樹葉青草吃。扎卡率領著起義的人民,勇猛地去沖殺。快到城堡了,那鼓聲和喊聲震天動地。黑煞神急忙登上城堡一看,只見滿山遍野成了一片火海,從四面八方包圍了城堡的人們,已經開始攻打城門了。黑煞神一面命令家丁、打手死守城門,自己卻悄悄地鑽進洞里去,准備逃跑。此時各路起義大軍已攻破了城堡,蜂湧而入。到處找遍,可就是不見土司黑煞神。後來,扎卡將大管家抓來審問,怕死的大管家跪在地上磕頭哀求饒命,立刻帶領扎卡他們來到土司躲藏的那個地洞去。
扎卡便叫大管家先下洞里叫黑煞神出來投降,這個平時狐假虎威的大管家竟嚇得魂飛魄散,就是不敢下地洞。一下子便癱倒在地上,爬不起來。眾人正在張望,突然,從地洞里飛出一把匕首,一道寒光閃過,將那匕首擊落在地上。原來扎卡早有防備,他料到黑煞神不會輕易投降,要作垂死掙扎,所以當地洞里的匕首飛出來的那霎間,扎卡眼明手快,揮起一砍刀,便將匕首擊落了!
扎卡和眾人見黑煞神死不出來,便決定用火把來燒死他。於是一聲令下,千萬支火把立即將地洞的周圍堆成一座小山,只見熊熊的烈火燃燒得更旺,片刻間,地皮也被燒得通紅通紅的,那作惡多端的土司黑煞神就這樣葬身在火把之中。為了紀念這次反抗暴虐統治斗爭的勝利,就定於六月二十四日這天為"火把節"。
◆火把節
是我國西南地區彝、白、僳僳、佤、布朗、納西、拉祜、 普米等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一。
雲南白族、彝族一般在每年6月24日前後。
貴州的彝族則多在6月初6。
◆節日由來傳說不一。
◎白族的傳說是,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長,發覺酋長的妻子河南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河南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祖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河南在祭夫時, 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盡。河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贊嘆和欽佩。從此每年在河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游寨,以示紀念。
◎一說南詔王皮邏閣邀約五詔首領聚會,鄧淡詔首領之妻慈善夫人勸夫勿往,不聽,乃以鐵饋套於夫臂,皮邏閣火燒松明樓,五詔首領皆被焚死,慈善尋鐵饋得夫屍以歸。皮邏閣聞其賢,欲妻之。慈善禮葬其夫後,閉城自盡,故滇人於是日燃火炬以吊之。
◎一說很久以前,天上凶神斯熱阿比,奉天王安天古茲之命,來到彝族民間派糧派款,收租催稅,敲榨勒索,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戰勝凶神,大家推選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同凶神作戰九天九夜,殺死了凶神,為民除了害。天王聞訊大怒,就下"天蟲"吃莊稼,妄圖把人們餓 。
時值彝歷"虎丹"時節,洋芋結薯,蕎麥開花,包穀"背兒"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見彝家的莊稼就要毀於一旦,此時大家又聚集在山頭開會,商量高舉火把,燒死"天蟲" 的對策。於是彝族的男女老少,人人舉火把燒"天蟲"。火把舉了三天三夜,燒死了大部分"天蟲",保護了莊家,奪取了豐收。少部分"天蟲"躲進了莊稼地,為了預防它們再次遺害於民,每年"虎丹"時節,彝族人民就高舉火把,這樣年復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火把節。
◆火把節的來歷,在白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各民族中,還有許多傳說。而上述火燒松明樓一說最為普遍。
◆每逢火把節,彝族、白族家家戶戶門前都要豎起一個火把。
在廣場中央堆砌起一個寶塔形火炬。選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 在中間,四周用於柴分層堆砌成寶塔形,頂端放一根掛滿紅花、 白餅、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隨鑼聲、號角聲匯集於廣場,將樹塔點燃。頓時火光沖天,乾柴烈火僻啪作響, 與鑼鼓聲、歡呼聲匯成一片,震撼山嶽。
◆納西族的火把節定於舊歷6月25、26、27日,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一個隆重節日。
火把節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紮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年。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在不少彝族地區,還舉行賽馬、鬥牛、摔跤、射箭、拔河、打鞦韆等活動。
③ 涼山彝族火把節用圖畫怎麼表現出來
先去觀看涼山彝族火把節,仔細觀察,多多拍照 ,選一些精美的照片,拿回家沖洗出來,然後固定好,拿出紙筆啊。對著照片臨摹下來就好了,然後慢慢畫出照片上的內容就好了,然後加一點自己的想像。
④ 火把節的史料記載
星回節與歷法
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回節。五代時蜀國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編事·震旦》記載:唐時南詔(指南詔國統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為星回節,是日游於避風台,命清平官賦詩。
「星回」一詞,《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孔穎達解釋說:「謂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於此月,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雲星回於天。」星回「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祿勸縣志》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回於天除夕也。會飲至旬余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路南(今石林縣)州志》記載:「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為燎,以腥肉為牲,互相饋贈,謂之星回節,俗稱火把節」。是中國西南彝族人民心中最為隆重和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類似於漢族的春節,至今已傳承了2000多年,完整的記載始見於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
陸次雲在《峒溪縣志》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這些記載,表明火把節不僅與中國古代的星回節有關,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1889年,法國傳教士保祿·維亞爾在其有關石林彝族風情的《彝族人的一場競技》一文中,以親歷者的眼光,記述了火把節的情況。解放後,石林獨具特色的自然和民族風情,吸引著全國的文人騷客,到石林觀光體驗、創作。著名作家徐遲、方紀、夷仁等留下了記述火把節的名篇佳作《歡樂的火把節》和《火的節日-火把節》。上述火把節和星回節的資料中,《禮記》和《玉溪編事》中所講的星回節都在冬季,不在夏季。而《祿勸縣志》和《峒溪縣志》講到星回節和火把節都是過年的節日,時間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後一兩天。
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有一首著名的長詩《豳風·七月》,講農人一年四季的生產生活。其中的月、日兩個字,使許多讀《詩經》的人傷透腦筋,——詩中講了一年共十個月(而不是十二個月)的農事。又反復講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這四天,卻又不講其他的日子,後人讀起來很吃力。原因是詩中涉及一個古代歷法的問題,與古代的星回節(火把節)密切相關。
對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恆記憶
火歷或者叫做十月歷,是中國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許多遠古先民都使用過的古老歷法。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炎黃」時代的炎帝。《管子·輕重篇》說:「炎帝作鑽燧生火」。《左傳·昭公十九年》說:「炎帝氏以火紀(記年),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淮南子·氾論訓》說:「炎帝死而為灶」。《屍子》說:「燧人上觀辰星,下察五木,以為火」。《史記·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姓焉。」
這些記載不僅說明炎帝發明了用火(鑽燧生火),發明了火歷(火師而火名),他是所有以羊(姜姓)、牛(人身牛首)、火(火師)為圖騰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姜姓其後),而且他還是崇拜火神(死而為灶)的遠古部落的共同祖先,觀測星辰——發明用火——教民耕種——死為灶神都統一在炎帝身上,應該不是偶然的。